土的压实原理

合集下载

土基压实处理

土基压实处理

土基压实处理土基压实处理是指对土壤进行压实处理的一种方法。

土基压实处理可以改善土壤的工程性质,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从而确保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介绍土基压实处理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土基压实处理的原理土基压实处理的原理是通过施加外部压力,使土壤颗粒之间紧密结合,填充土壤孔隙,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稳定性。

土基压实处理可以增加土壤的密度和强度,减少土壤的压缩性和渗透性,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抗沉降能力。

土基压实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静载压实和动载压实两种。

1. 静载压实:静载压实是指施加静态载荷,通过长时间的压实作用,使土壤逐渐紧密结合。

常用的静载压实方法包括重型机械碾压、静载试验和预压处理等。

2. 动载压实:动载压实是指施加动态载荷,通过频繁的振动作用,使土壤颗粒发生相对位移,从而达到压实效果。

常用的动载压实方法包括震动压实、振动碾压和冲击碾压等。

三、土基压实处理的应用土基压实处理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道路工程和铁路工程等领域。

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处理:土基压实处理可以提高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少地基沉降和变形,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常见的基础处理方法包括振动加固桩基、碾压加固地基和动力压实等。

2. 路基处理:土基压实处理可以增加路基的密实度和稳定性,提高路面的承载力和耐久性。

常见的路基处理方法包括振动碾压、动力压实和碾压加固等。

3. 堤坝处理:土基压实处理可以提高堤坝的稳定性和防渗性,减少渗漏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常见的堤坝处理方法包括振动加固、冲击压实和碾压加固等。

4. 土体改良:土基压实处理可以改善土体的工程性质,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土体改良方法包括振动加固、冲击压实和碾压加固等。

土基压实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土壤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确保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和稳定。

在工程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压实方法和参数,以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

土压实度原始记录

土压实度原始记录

土压实度原始记录一、实验目的研究土体的压实性能,分析土壤的压实状态以及压实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土压实度是衡量土壤密实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土壤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定程度压实后达到的密度。

土壤的压实度会受到压实方法、压实生长度以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压实模具:用于装填土样的容器。

2.平板压实机:用于施加压力进行土壤的压实。

3.大理石块:用于作为压实模具下部的支撑。

4.湿棉纱:用于控制土壤含水量。

5.土样取样器:用于取得需要进行压实的土样。

四、实验步骤1.将压实模具底部放置大理石块,使其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撑。

2.在压实模具内按一定顺序加入不同程度压实的土样,并用湿棉纱控制土样的含水量。

3.将土样用平板压实机进行压实,每次压实一定次数后记录压实高度和对应压实能量。

4.重复步骤2和步骤3,进行多次压实,每次压实后都要记录相应的数据。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序号,压实次数,压实高度(cm),压实能量(J)------,---------,--------------,------------1,0,10.2,02,1,9.8,1003,2,9.6,2004,3,9.4,3005,4,9.2,4006,5,9.0,500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压实次数与压实高度、压实能量的关系曲线图如下:根据曲线图可以发现,随着压实次数的增加,压实高度逐渐减小,说明土体在压实过程中变得更加紧密。

同时,压实能量也随着压实次数的增加逐渐增大,说明压实作业越深入土层,消耗的能量也越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压实次数的增加会导致土样压实高度的减小,说明土体的密实度越高。

2.压实次数的增加会导致压实能量的增大,说明压实作业越深入土层,消耗的能量也越大。

七、实验注意事项1.进行实验前要确保实验仪器正常并保持干净。

2.在进行压实操作时,要轻柔、均匀地施加压力,避免不必要的震荡。

打夯机原理

打夯机原理

打夯机原理
打夯机是一种常见的土地基础处理设备,它通过自重或外加重物的冲击作用,
将土壤层压实,以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打夯机原理主要包括冲击力传递原理、土壤压实原理和工作过程原理。

冲击力传递原理是指打夯机通过内部的冲击装置,将动能传递到夯头上,再通
过夯头对土壤的冲击,使土壤颗粒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实现土壤的压实。

这种原理类似于锤击钉子的过程,只不过打夯机是通过重物的自由落体或液压装置产生的动能,将冲击力传递到夯头上,从而对土壤进行压实。

土壤压实原理是指在打夯机的作用下,土壤颗粒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使土壤密
实度增加,孔隙度减小,从而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打夯机通过多次冲击,使土壤颗粒发生重新排列和压实,形成一个坚固的土体,从而达到加固土地基的目的。

工作过程原理是指打夯机在工作时,通过冲击力传递原理和土壤压实原理,对
土壤进行压实处理。

打夯机在工作时,需要根据土壤的类型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夯头和冲击力,通过控制冲击频率和冲击能量,对土壤进行适当的冲击和压实,从而达到工程要求的土地基础处理效果。

总的来说,打夯机原理是通过冲击力传递、土壤压实和工作过程等原理的相互
作用,对土壤进行压实处理,从而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这种原理在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改善土地基础的性能,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土方压实的检验方法

土方压实的检验方法

土方压实的检验方法一、前言土方工程中,土方压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土方工程的质量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如何检验土方压实是否达到标准也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方压实的检验方法。

二、仪器设备1. 振动锤:用于振动压实试验。

2. 土壤密度计:用于测定土壤密度。

3. 土壤含水量计:用于测定土壤含水量。

4. 压路机:用于道路建设中对路面进行压实作业。

三、振动锤法1. 原理振动锤法是利用振动锤对试验样品进行震动,使其达到最大密度而得出相应的压实度数值。

其原理为,在样品内部产生周期性变形时,颗粒之间会发生相互移位,从而减小孔隙率和提高密度。

2. 操作步骤(1)制备试验样品: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通过筛网筛选后均匀分布在试验区域内;(2)设置振动锤参数:根据不同类型的振动锤设置相应参数;(3)振动压实:将振动锤放在试验样品表面,按照设定的参数进行操作,直至达到最大密度;(4)测量结果:根据振动锤的读数,计算出相应的压实度数值。

四、土壤密度计法1. 原理土壤密度计法是通过测量土壤样品体积和重量之间的比值来确定其密度。

其原理为,在一定温度下,用密度计将试样内部空气排出后,测量试样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比值。

2. 操作步骤(1)制备试验样品: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通过筛网筛选后均匀分布在试验区域内;(2)准备密度计:根据不同类型的密度计进行相应准备工作;(3)测量体积:将预处理好的密度计插入试样中,记录下读数;(4)测量重量:使用天平等工具测量试样重量;(5)计算结果:根据公式计算出相应的密度数值。

五、土壤含水量计法1. 原理土壤含水率是指单位质量干燥土中所含水分质量与干燥前土重之比。

其原理为,通过测量土壤样品的干重和湿重之间的差值,计算出土壤含水率。

2. 操作步骤(1)制备试验样品: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通过筛网筛选后均匀分布在试验区域内;(2)取样:从试验样品中取出一定数量的土壤,称重并记录下干重;(3)加水:将一定量的水加入到试验样品中,混合均匀后再次称重并记录下湿重;(4)计算结果:根据公式计算出相应的含水率数值。

土的压实原理

土的压实原理

碾压机具
强 夯 机
影响土的压实性的因素
影响土的压实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影响土的压实性的因素 含水率,击实功能,土的种类和级配以 及粒组含量.由压实曲线可以看出:当 含水率较小时,土的干密度随着含水 率的增加而增大, 而当干密度随着含 水率的增加达到某一值后, 含水率的 继续增加反而使干密度减小。
Hale Waihona Puke 土的压实原理有时建筑物建筑在填土上,为了提高土的强度, 减小压缩性和渗透性,增加土的密实度,经常要 采用夯打,振动或碾压等方法使土得到压实,从 而保证地基和土工建筑物的稳定。压实就是指土 体在压实能量作用下,土颗粒克服粒间阻力,产 生位移,土颗粒重新排列,使土中的孔隙减小, 密实度增大。 实践经验表面,细粒土和粗粒土具有不同的压密 性质。压实细粒土宜用夯击或碾压机具,同时必 需控制土的含水量。压实粗粒土宜用振动机具, 同时应充分洒水。

大学本科《土力学》简答题

大学本科《土力学》简答题

土力学简答题1. 何谓正常固结粘土和超固结粘土,两者的压缩特性和强度特性有何区别?答:把土在历史上曾经受到的最大有效应力称为前期固结应力,以pc表示;而把前期固结应力与现有应力po'之比称为超固结比OCR,对天然土,OCR>1时,该土是超固结;当OCR=1时,则为正常固结土。

压缩特性区别:当压力增量相同时,正常固结土压缩量比超固结土大。

强度特性区别:超固结土较正常固结土强度高2. 简述影响土压实性的因素?答:土压实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含水率、击实功能、土的种类和级配以及粗粒含量等。

对粘性土,含水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当含水率较低时,相同击实功能下所获得的干密度较低,随着含水率的增大,所得到的干密度会逐渐提高;当达到某含水率时,对应击实功能下会得到最大干密度,对应含水率称为最优含水率;随着含水率的提高,最大干密度反而会减小。

击实功能的影响表现为:击实功能越大,所得到的土体干密度也大;最优含水率随击实功能的增大而减小。

土类和级配的影响表现在:粘性土通常较无粘性土压缩性大;粘粒含量大,压缩性大;级配良好,易于压密,干密度大;粗粒含量对压实性有影响,大于5mm粒径的粗粒含量大于25%-30%时,需对轻型击实试验的结果进行修正。

3.地基破坏形式有哪几种?各自会发生在何种土类地基?答:有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和冲剪破坏。

地基破坏形式主要与地基土的性质尤其是压实性有关,一般而言,对于坚实或密实的土具有较低的压缩性,通常呈现整体剪切破坏.对于软弱黏土或松沙地基具有中高压缩性,常常呈现局部剪切破坏或冲剪破坏。

4.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超固结粘土的沉降一定小于正常固结粘土的沉降吗?为什么?答:是的。

因为和正常固结粘土相比,超固结粘土孔隙比比正常固结土小,如果现有有效应力相同,则在某荷载增量作用下,超固结土是沿再压缩曲线压缩,而正常固结土沿压缩曲线压缩。

由于同一土质,再压缩曲线肯定比压缩曲线缓,即再压缩指数比压缩指数小,因此,超固结粘土沉降比正常固结土小。

土方压实工作顺序

土方压实工作顺序

土方压实工作顺序土方压实工作是土木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指在土方工程中,通过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压实,以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的过程。

土方压实工作顺序是指在进行土方压实工作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的保证。

本文将从土方压实工作的基本原理、工作顺序、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土方压实工作的基本原理土方压实工作是通过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压实,以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的过程。

在土方压实工作中,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压实机械和压实方法,对土壤进行适当的压实,以达到工程要求。

二、1. 土方开挖土方压实工作的第一步是进行土方开挖。

在进行土方开挖时,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法和开挖深度,将土方开挖到设计要求的高度和形状。

2. 土方平整土方开挖完成后,需要对土方进行平整。

在进行土方平整时,需要使用平地机等机械设备,将土方表面进行平整,以便进行后续的土方压实工作。

3. 土方压实土方平整完成后,需要对土方进行压实。

在进行土方压实时,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压实机械和压实方法,对土壤进行适当的压实,以达到工程要求。

4. 土方检查土方压实完成后,需要对土方进行检查。

在进行土方检查时,需要检查土方的压实程度和质量,以确保土方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符合工程要求。

三、注意事项1. 在进行土方压实工作时,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压实机械和压实方法,以确保土方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符合工程要求。

2. 在进行土方压实工作时,需要注意安全。

在操作压实机械时,需要佩戴安全帽、安全鞋等防护用品,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3. 在进行土方压实工作时,需要注意环保。

在进行土方压实工作时,需要遵守环保法规,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结论土方压实工作是土木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通过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压实,以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的过程。

在进行土方压实工作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的保证。

土基压实原理

土基压实原理

土基压实原理
土基压实原理是指通过施加外力,使土壤中的颗粒间产生相互作用,排列得更紧密,从而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承载力的过程。

在土基压实过程中,外力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施加,比如机械振动、静载、巧妙设计的沉降等。

这些外力作用于土体上时,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力逐渐增大,阻碍了颗粒的相对位移。

同时,外力还会引起土体颗粒的振动和破碎,使土粒形成更紧密的排列。

在土基压实过程中,土壤颗粒之间的密实度得到提高,孔隙率减小,从而使土壤承载力增强。

此外,土壤的水分也会被挤出,进一步降低孔隙率,增加土壤的密实度。

压实后的土体不仅承载力增加,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土基压实常用于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处理,特别是软弱地基的处理。

通过压实处理,可以使地基的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从而确保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在压实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施加外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同时要考虑土壤的类型和含水量等因素,以避免过度压实或压实不足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土基压实原理是通过外力的作用,使土壤颗粒间形成更紧密的排列,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承载力。

通过对土壤的压实处理,可以改善地基的性质,保证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的压实原理有时建筑物建筑在填土上,为了提高土的强度,减小压缩性和渗透性,增加土的密实度,经常要采用夯打、振动或碾压等方法使土得到压实,从而保证地基和土工建筑物的稳定。

压实就是指土体在压实能量作用下,土颗粒克服粒间阻力,产生位移,土颗粒重新排列,使土中的孔隙减小,密实度增加。

实践经验表明,细粒土和粗粒土具有不同的压密性质。

压实细粒土宜用夯击或碾压机具,同时必需控制土的含水量。

压实粗粒土宜用振动机具,同时应充分洒水。

土的工程分类自然界中的各种土,从直观上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无粘性土和粘性土。

工程上是用某种最能反映土的工程特性的指标来进行系统的分类。

按前述分析,影响土的工程性质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土的三相组成、土的物理状态和土的结构。

这三者中,三相组成起主要作用。

在三相组成中,关键是土的固体颗粒。

首先就是颗粒的粗粒。

按实践经验,工程中以土中颗粒粒径大于0.074mm的质量占全部土粒质量的50%以上称为粗粒土(无粘性土),小于50%的称为细粒土(粘性土)。

粗粒土的工程性质,如透水性、压缩性和强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的颗粒级配。

因此粗粒土按颗粒级配累积曲线进一步分类。

细粒土的工程性质不仅决定于颗粒级配,而且与土粒的矿物成分也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认为,比表面积和矿物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土性质,它们直接综合表现为土的吸附结合水的能力。

反映土吸附结合水的能力的特性指标有ωL、ωp 和I p 。

工程上多用塑性指标作为分类指标。

GBJ7-8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将地基土分成六大类: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土的渗透性与渗流土是具有连续孔隙的介质,水在重力作用下可以穿过土的孔隙而发生流动。

在水头差的作用下,水透过土孔隙流动的现象称为渗透或渗流,相反,土可以被水透过的性能称为土的渗透性。

如:土坝、水闸挡水后,上游的水就会通过坝体或地基渗到下游,从而发生渗透现象。

渗透会引起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水的渗流会产生渗透力,在渗透力的作用下使地基失去稳定,从而使工程失效;二是水的渗透使细土粒逐渐被带走,从而形成比较大的水流,致使上游水渗漏,影响工程效果。

地下水的运动可以分为层流和紊流两种形式,层流是指地下水在岩土的孔隙或微裂隙中渗透,流线互不相交;紊流是指地下水在岩土的裂隙或洞穴中流动,流线互相交错。

地下水在土中的渗透属于层流现象,遵循达西渗透定律。

1856年,法国学者达西利用试验装置对砂土进行了渗透性试验研究,其结论是:水在砂土中的渗流速度与试样两端间的水头差成正比,而与渗流路径成反比。

地基土的应力与变形土体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等处荷载作用下将产生应力和变形,如果土体的变形过大,则会影响工程的正常使用,甚至会使土体发生整体破坏而丧失稳定性。

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必须弄清楚土体中各点应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计算出地基土的沉降变形量,使地基土的实际沉降变形量控制在上部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允许范围之内。

土体中的应力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重应力,另一部分为附加应力。

所谓自重应力,是指建筑物或构筑物在建造之前,由土体自重引起的应力。

一般来说,对于天然沉积的土层,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土体已沉降稳定,所以自重应力不会引起土体的变形,但对尚未沉降稳定的新近沉积粘性土、人工填土等欠固结土,自重应力会引起土体的沉降变形。

所谓附加应力,是指由于建筑物或构筑物等外荷载的作用在土体中引起的应力,附加应力是超出自重应力的那部分应力,附加应力使地基土体产生沉降变形。

土体是由固体颗粒、孔隙水、孔隙气三部分组成的三相体,所以,土体具有其他材料所没有的特殊性。

对无粘性土,土体为弹塑性体;而对于粘性土,土体一般为粘弹塑性体,由于其状态不同,所以其应力、应变关系也比较复杂,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一般为非线性的。

本章在研究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时,通常把土体假设为均匀的、连续的、各向同性的线弹性体,用J.Bossinessq解来求地基中的应力,这与工程实际有出入,但当荷载较小时,根据弹性理论计算的应力值与现场用压力盒观测到的应力值比较接近,由此产生的误差满足工程设计所允许的范围。

在外荷载的作用下,地基土体将发生压缩变形,从而会引起基础的沉降量。

基础的沉降量是指地基土体压缩变形达到固结稳定时的最大沉降量或称最终沉降量。

一般认为,最终沉降量由瞬时沉降、固结沉降和次固结沉降三部分组成。

瞬时沉降是指外荷载施加后立即发生的沉降;固结沉降是指土体中超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孔隙水逐渐排出,土体积逐渐压缩而引起的沉降;次固结沉降是指由于土体的蠕变而引起的沉降。

实际上,在基础的沉降过程中,瞬时沉降、固结沉降和次固结沉降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时间上也很难将它们独立分开。

对无粘性土,固结沉降速度很快,其沉降主要表现为瞬时沉降;而对饱和粘性土,固结速度很慢,有的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固结完成,其沉降主要表现为固结沉降,瞬时沉降和次固结沉降仅占一小部分。

基底压力的计算建筑物或构筑物及其基础的自重等外荷载通过基础的底面传给地基,基础底面对地基土体的压力称为基底压力P;相反,地基土体对基础底面的支撑力称为基底反力q,二者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实际上,地基与基础及上部结构是共同工作的,基底压力不仅受到地基土刚度的影响,而且也直接与基础本身的刚度有关。

理论上,基础按其刚度大小可分为柔性基础、刚性基础和半刚性基础。

柔性基础是指在外荷载作用下基础的变形与地基土表面的变形相一致,即基础随地基一起变形。

当中心受荷时,基底压力均匀分布,如路堤、土坝及油罐薄板等。

刚性基础是指基础本身的刚度远远超过地基土的刚度,在外荷载作用下基础本身不发生变形,在中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的沉降均匀。

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大块式整体基础均可看作刚性基础;半刚性基础是指刚度介于柔性和刚性之间的一种基础,在外荷载作用下,基础本身也发生弯曲变形,钢筋混凝土薄板基础可看作是半刚性基础。

大量的实测资料表明,对刚性基础,当基础所受的外荷载较小时,基底压力为两端大、中间小的马鞍型分布,随着外荷载的增大,基底两端点及中部的压力不断增大,形成抛物线分布;当荷载进一步增大时,基底中部的压力也进一步增大,基底压力的分布变为钟型分布。

决定基底压力的大小及分布的因素不仅与荷载的大小有关,还与地基土的种类、基础的埋深及基础底面尺寸有关,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则基底压力的大小及分布的确定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地基基础设计中,一般采用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方法,即假设刚性基础本身不变形,基础底面保持一平面,则基底压力的分布为一直线,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这样简化的结果是可行的。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计算是指地基土体内任一深度处任一点的附加应力,本节的目的,就是要求出在各种外部荷载条件下,由基底附加压力在地基中产生的附加应力的大小及分布,从而为下节计算地基土体的变形量作准备。

为了求得地基中附加应力的大小及分布,假设地基土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弹性半空间,即地基土中各点的变形模量E及泊松比μ相同。

实际上,地基土并不是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弹性半空间,地基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应该是非线形的,其本构模型一般为弹塑性或粘弹塑性。

由于地基土通常是分层的,所以各土层之间的性质往往差别较大,但是如按地基土的实际情况来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目前还是一件比较困难和复杂的事。

工程实践证明,当上部结构所受的荷载不大,地基中的塑性变形区很小时,荷载与变形之间近似成直线关系,用上述假定计算的应力值与实测值相差不大,所以,目前工程上普遍采用弹性理论来计算地基土中的附加应力。

有效应力原理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首先由美国学者太沙基提出,它的内容是:土中的有效应力等于土中的总应力与孔隙水压力的差,即σ’=σ-μa+χ(μa-μω)。

我们知道,土体是由土粒、孔隙水及孔隙气组成的三相体,在建筑物等外荷载的作用下,土体中会产生附加应力,很明显,土体中的附加应力是通过土粒之间的接触来传递的,这种粒间接触的应力,称为有效应力。

有效应力会使土粒发生位移,引起土体变形,使土体的强度及稳定性发生变化。

土体中除了土粒外,还有孔隙水及孔隙气,由孔隙水传递的应力,称为孔隙水压力(μω);同理,由孔隙气传递的压力,称为孔隙气压力(μa)。

由于孔隙中自由水仅能传递静水压,在受到压力作用后,可把压力以相同的大小向周围传递,即孔隙水在土中一点各方向产生的压力相等,因此,孔隙水压力只能压缩土颗粒,而不会使土粒发生位移,又土粒本身基本不产生压缩,所以静孔隙水压力不会使土发生变形,这样的静孔隙水压力也称中性压力。

土的压缩性土体在外荷载作用下体积减小的性质称为压缩性。

研究表明,土体的压缩性可以分为三部分:土粒体积的减小、孔隙水体积的减小和孔隙气体积的减小。

在一般建筑物荷载下(通常小于600Kpa),土粒与孔隙水的压缩量仅为土体总压缩量的1/400,即土粒和水本身的压缩都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一般认为,土粒及孔隙水不可压缩。

那么土体的压缩主要是孔隙气体积的减小及孔隙水从土体中排出后体积的减小。

对饱和土,孔隙水的排出是土体沉陷变形的主要原因,对粗粒土,孔隙水排出很快,因此,土体压缩在瞬间完成,而对饱和粘性土,由于土粒很细,渗透系数很小,孔隙水的排出很慢,因此,土体的压缩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渗透固结过程。

应力历史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前期固结压力是指天然土层在历史上所经受过的最大固结压力,用符号P c表示,如果前期固结压力等于现有覆盖土的自重应力(用P1表示),则称该土为正常固结土。

正常固结土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已达到固结稳定状态,其前期固结压力与现有的覆盖土自重应力相等,即P c=P1=γh(γ为土的天然重度,h为现地表面下计算点深度)。

如前期固结压力大于现有覆盖土的自重应力,则称该土为超固结土。

超固结土在历史上受到较大的应力并达到了固结稳定状态,后由于剥蚀、卸载等原因形成现有地表,P c=γh c>P1=γh(h c为剥蚀前土层地面下的计算深度)。

如果前期固结压力小于现有覆盖土的自重应力,则称该土为欠固结土。

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人工填土等,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尚未固结完成。

地基最终沉降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是指地基土体在外荷载作用下达到压缩稳定后地基表面的沉降量。

前面已经讲过,地基土层在自重应力的作用下已沉降稳定,因此,地基的最终沉降量是由附加应力产生的。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可分为基础中心点的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和局部倾斜四种。

目前,我国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分层综合法,一种为规范法。

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我们已经知道,地基土在外荷载的作用下,要发生一定的沉降。

对砂性土来说,从开工到竣工,随着外荷载的增加,砂性土的沉降量从零逐渐增加直到趋于稳定,工程使用期间可认为不再发生沉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