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句式难点突破解说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高考语文中,文言文作为必考题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言文难度大、语句复杂,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一大难点。

下面,我们就从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分析技巧以及答题技巧等方面来讲解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一、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较为复杂,需要考生掌握阅读技巧,才能更好地读懂文章。

1.理解上下文理解上下文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要想读懂一篇文言文文章,需要先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再从上下文中推断出句子的具体意思。

2.认识句子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考生掌握句子结构,才能更好的理解句子。

如:长句、并列句、复合句等。

3.注意标点符号文言文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同于现代汉语,需要考生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

二、文言文分析技巧分析文章是文言文答题的关键,只有正确分析文章,才能更好地回答文言文题目。

1.掌握文言文词语文言文词汇复杂,需要考生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2.分析句子结构同样,分析句子结构也是很重要的。

只有充分了解文章句子的结构,才能更好地回答题目。

3.注意文章篇章结构篇章结构要素包含开头、中间、结尾等,需要考生仔细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答题技巧1.读题仔细,确保准确理解问题在回答文言文题目时,需要读题仔细,确保准确地理解问题,避免与题目背离。

2.注重关键词答题时注重关键词,能有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3.考虑文化背景文言文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所体现的内容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

因此,考生在回答文言文题目时需要考虑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

4.注意文章细节在答题过程中,需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如人物、事件、时间等,做到细心求证,这样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包含阅读技巧、分析技巧、答题技巧等,只有在全面理解和掌握以上三个方面,才能在文言文题目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为高考取得更好的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重难点剖析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重难点剖析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重难点剖析文言文作为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重难点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词汇的辨析文言文中的词汇较多,而且有些词汇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容易引发理解困难。

例如,“藉”和“借”都表示“利用”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需要根据意义选择正确的词语。

另外,一些文言文的成语和典故也需要我们了解其背后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二、语法结构的把握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比如句子结构的紧凑和修辞手法的讲究。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大量文言文进行实践,锻炼对文言文的语法把握能力。

其中,倒装句、比拟句、省略句等较为常见,需要我们特别留意。

三、文化背景的了解文言文常涉及到古代历史、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比如,如果我们了解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文中使用了大量典故,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

四、修辞手法的分析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夸张、反问、借代等。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留意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意图和目的,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涵。

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

五、篇章结构的把握理解文言文的篇章结构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

我们需要从开头入手,全面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发展脉络。

在此基础上,通过仔细推敲每个段落的意义和联系,逐步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

六、经典文言文的阅读经典文言文的阅读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深入研究,如《论语》、《孟子》等。

通过多次反复阅读和解读,我们可以逐渐提高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水平。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通过不断积累和实践,我们将逐渐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古老而富有魅力的文化形式。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重点与难点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重点与难点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重点与难点随着高中语文教育的深入,文言文学习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文言文不仅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对于语法规则的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重点与难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重点语法知识1.定语和状语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定语和状语的位置常常颠倒。

定语通常位于名词之后,状语则位于动词之前。

例如:“晋文公有臣曰淡也”中,“曰淡也”作为定语修饰臣,而非状语修饰有。

因此,学生在理解句子结构时,要注意把握定语和状语的正确位置。

2.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运用较为复杂,如“乎”、“之”、“者”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使句子衔接自然。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学会理解虚词的含义,并灵活运用,做到用词准确。

3.叠词和排比句的运用在文言文中,叠词和排比句的运用十分常见。

叠词是通过重复同一词语,强调表达的意义,增加语气的力度。

而排比句则是通过连续使用同一句式,增加修辞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

学生在理解句子结构时,要注意把握叠词和排比句的使用方法,并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二、难点语法知识1.典故的应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意思。

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要懂得分辨典故的真实意义,并能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文章中,增加理解的深度。

此外,学生还需了解一些常见的典故,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2.古代用字法文言文中使用的字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要善于运用古代用字法,理解句子的意义。

同时,学生还需要积累并了解古代用字的常见规则,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3.语序和成句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文的语序和成句方式颇具特色。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熟悉句子的结构,掌握语序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推敲句子的意思。

三、解决方法1.积累例句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积累一些常见的例句。

通过分析和翻译这些例句,加深对于文言文语法规则的理解。

此外,通过参考相关的注释和参考书籍,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文言文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文言文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文言文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把握大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遍法注意: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选、固、意。

1.单变双法:古汉语单音节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2.替换法:古今异义词,变古语为今语。

3.保留法: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4.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翻译时可删削。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5.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包括:①数词后面增加量词②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③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6.调位法: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文言文句式重难点详细讲解

文言文句式重难点详细讲解

文言文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也。

”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对否定判断,同学们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难点探析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如: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嚄唶宿将。

(《信陵君窃符救赵》)此人也,骂曰畜产,辱孰甚焉?(《后汉书•刘宽传》)例中判断很难辨认。

在翻译时要注意判断这类句子属于判断句,并译成判断句格式,加上判断词“是”。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用“是”表判断。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1季氏将伐颛臾句子翻译1. 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该责备你吧!2.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3.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译: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5.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6.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

7.既来之,则安之。

译:已经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8. 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译: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2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出现谓语动词表示的变化。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其中的“亡”是主语使宾语出现的状态,意思是“使郑国灭亡”。

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后边跟了“郑”这个名词,成为使动用法。

这些谓语动词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师》)(阙:使……减少)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闻:使动,使……闻,禀告)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阅读重点及难点突破

文言文阅读重点及难点突破

文言文阅读重点及难点突破一、文言文常见考点1.文言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常考的文言实词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常考的文言虚词有:之、乎、者、也、于、而、以、其、为、乃、虽、然、焉、则等,它们在句子中做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2.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3.文言文断句、翻译及文意理解二、文言文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文言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

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

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实词的理解,将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1)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2)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3)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4)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5)换,即替换之意。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解析与突破方法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解析与突破方法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解析与突破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得很多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感到困难重重。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突破方法。

一、文言文的重难点解析1. 词汇理解:文言文的词汇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高中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正确理解词义,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

2. 语法分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包括六替、八股、偏正复合句等。

高中生需要了解这些语法结构的作用和用法,才能正确翻译和理解文言文。

3. 文化背景:文言文的写作时代久远,很多篇章受到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高中生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二、突破方法1. 系统学习: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系统地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词汇、语法结构和句型。

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课外辅导或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掌握。

2. 大量阅读:通过大量的文言文阅读,积累词汇和加深对语法结构的理解。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读物,如《史记》、《论语》等,逐渐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 理解句意: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句意而非逐字逐句地翻译。

可以通过理解上下文、抓住关键词、推测词义等方法,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

4. 学习文化背景: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参加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学习。

5. 多做练习:通过做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翻译题等练习,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习题集或参加文言文的竞赛活动,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三、总结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在于词汇理解、语法分析和文化背景的掌握。

通过系统学习、大量阅读、理解句意、学习文化背景和多做练习等方法,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突破文言文学习的难点。

希望本文对高中生们在文言文学习中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译文:。

2.齐桓公与邦人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

”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筋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译文:。

3.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4.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译文:。

5.有滏阳人焦通……(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译文:。

6.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译文7.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译文:!8.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译文:9.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译文:10.甫抵里椋坠饰屎卤砬旌卣撸缒︴译文:。

11.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译文:12.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译文:1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译文:14.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译文:15.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译文:1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17.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文:18.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译文:19.甫数以其术干诸卿,常不见听信。

译文:20.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译文:2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弱,尤不足当也。

译文:22.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译文:2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文:24.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25.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26.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译文:27.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28.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9.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文:30.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3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3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译文:33.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译文:34.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文:35.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译文:3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文:37.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文:38.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译文:!高考文言文句式难点突破一、宾语前置㈠以“之”“是”为标志。

固定句式名手是“何……之有?”“”唯……是……”等。

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2014重庆)译文: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难不难的?(有何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2.齐桓公与邦人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

”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筋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2000年上海卷)译文:要使我们的国君长寿,视金玉为贱物,视人民为宝贝或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贱金玉,宝人民)筋 :像筋的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前置代词宾语以“之”最为多见,或指事,或代人,均须译出。

3.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015课程标准乙卷)译文:金人虽然没有索取我而去(不索吾),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4.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2015年湖南卷第9题)译文: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那么子孙不能救我。

5.有滏阳人焦通……(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2015上海卷第18题)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梁彦光没有治他的罪(弗罪之),而将他带到州学,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

㈢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

最常见的代词“何”,此外还有“胡”“奚”“焉”“安”“恶”“曷”“乌”等。

6.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2015天津卷第13题)译文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为曷)?7.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2015课程标准卷Ⅱ第7题)译文:(我)不能肃清凶残的逆贼,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我只能抱憾于九泉,知道这样又能说什么!(言何)!8.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2014江西卷第13题)译文:(大家)又为什么已经来了(为奚)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9.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2015湖北卷第12题)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比我早的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乌:怎么)?二、定语后置㈠以助词“者”为标志,有时还呈现为“(名)+有……者”的结构。

10.甫抵里椋坠饰屎卤砬旌卣撸缒︴嘟印#2014年重庆)译文:刚到达乡里,来嘘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亲戚朋友(问寒温表庆贺者亲故),肩挨肩,脚跟脚。

11.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10上海)译文:桂阳有个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乡民(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民),案子拖了很久没有结案。

12.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2009上海)译文:乡里一个嫉恨沈周的人(疾周者里人),把沈周的名字报了上去,于是被传唤进去画墙。

㈡以助词“之”为标志1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重庆卷第10题)译文:(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人有一良之方一善之言),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14.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山东卷第13题)译文:士兵并不是喜欢战死亡乐意受伤,只是因为他的将领清楚地知道士兵的冷暖饥饱,明白地见到士兵的辛劳艰苦。

(审知……,而明见……)㈢以“之……者”为复合标志15.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2014湖南)译文:跟孟祥交往的官员(于孟祥交之缙绅,作诗歌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1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译文:敲打能发出铿然声响的石头(铿然有声之石),存在之处都这样。

三、被动句㈠“见”为被动句标志,或“见……于……”连用,均译为“被、受到”。

17.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2014四川)译文: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与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18.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2012山东)译文: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信任19.甫数以其术干诸卿,常不见听信。

(2010山东卷)译文: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术拜谒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㈡“为”为被动句标志,或“为……所”连用,亦均译为“被、受到”。

20.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2015上海卷第18题)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侍奉双亲礼数缺失,被他的堂弟告发。

2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弱,尤不足当也。

(2014江苏第8题)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 ,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2.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2012四川卷)译文:世间即使要重用我,但我拿什么来受到重用呢?㈢单用“于”为被动句标志,译为“受、受到、遭到”及“被”。

2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译文: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之地吗?24.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而君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你结交。

四、状语后置状语常由“以+(名)”“于+(名)”的介词结构充当。

25.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2011年山东卷)译文: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来制止百姓(勿以罪惧民,勿以力止民)26.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2011年湖北卷)译文:古代安葬,用柴薪把死者厚厚地裹住,用棺椁替换了这一习俗(以薪厚衣之,以棺椁易之),埋葬在原野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后来的圣人。

27.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侯、秦伯派兵包围了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仪(以其于晋无礼)。

五、判断句一为“……者,……也”,一为“是……也”;前式考生极易漏写判断词“是”,后式则易把充当主语的“是”(应译为“这”)误当作判断词。

28.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015重庆卷第10题)译文: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29.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2013江西)译文:有个叫华生的人,世代家居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30.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006重庆)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是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六、主谓倒装《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汝之不惠甚矣”的主谓倒装。

在高考翻译题中,也时有这类句子出现。

如下例:3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010江苏)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四、其他习惯用法㈠“得无(非)……”“得非……”,分别由惯用词组“得无”“得非”与语气词“乎”前后呼应构成。

一般译为“可能……吧”“大概……吧”及“莫不是……吧”“不就是……吗?”3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2013年湖南)译文: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33.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2011年四川)译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先生)莫不是吕徽之吧??”㈡“无乃……乎(欤、邪)”。

“无乃”是复合虚词,表示揣测、估计,后可接语气词“乎”“欤”“邪”,译为“恐怕(是)……吧”。

34.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013天津第13题)译文: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到这个地步,恐怕有些过分吧?35.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天津)译文:现在我们要使他投降却反倒杀掉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㈢“孰与”是用于表比较的复合虚词,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

3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厉害?㈣“其……乎”,“其”为语气副词,“乎”为句末语气词,可译为“难道……吗?”或“大概……吧!”37.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2013重庆卷第11题)译文: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38.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09天津)译文: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