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美文赏析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下):50 训俭示康

一、趣文导读僻性畏热一贫亲赴富亲之席,冬目无裘而服葛,恐人见笑,故意挥一扇对众宾日:“某性畏热,虽冬月亦好取凉。
”酒散,主人觉其伪,故作逢迎之意,单衾凉枕,延宿池亭之上。
夜半不胜寒,乃负床芘体而走,失脚堕池中。
主人环视之,惊问其故,贫亲日:“只缘僻性畏热之甚,虽冬月宿凉亭,还欲洗一水浴耳。
”(选自冯梦龙《广笑府》)一个穷人去走富亲戚,无毛皮衣服,只能穿葛麻做的单服。
这人爱面子,恐富亲戚见笑,冬日里带上一把扇子,席间不住摇扇,对众宾客说:“我这人就怕热,即使冬日也喜欢取凉。
”酒席完后,主人看出了穷亲戚的做作,便请他留宿,并迎合他的做作劲,用单被篾席,在池畔亭台的风凉处搁铺,让他住下来。
这穷亲戚不便再改口,只得暗暗叫苦。
半夜后,天气更凉,穷亲戚只得披了薄被起来走动以御寒,不料失脚跌进池中。
主人来看他,惊问怎会跌入池中的,穷亲戚冻得直打哆嗦、但还是死要面子说:“我怕热怕得厉害,即使冬月里睡在凉亭中,也还想洗一洗凉水浴。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二年进士。
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文言原文】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
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
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上以无隐,益重之。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
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选自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古今对碰】【作品赏析】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下):47 农夫耕田

一、趣文导读说大话主人谓仆曰:“汝出外,须说几句大话,装我体面。
”仆领之。
值有言“三清殿大”者,仆曰:“只与我家租房一般。
”有言“龙衣船大”者,曰:“只与我家帐船一般。
”有言“牯牛腹大”者,曰:“只与我家主人肚皮一般。
”【译文】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外须说几句大话,替我装出一些体面。
”仆人答应了。
正赶上有人说“三清殿大”的,仆人说:“只跟我家的房子一样大。
”有人说“龙衣船大”的,仆人说:“只跟我家的小船一样大。
”有人说“牯牛肚子大”的,仆人说:“只和我家主人肚皮一样大。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浑然子》,明代张翀撰。
张翀,生卒年不详,活动于17 世纪,字子羽,号浑然子,图南,江都(今江苏南京) 人;一作江宁(今南京) 人。
【文言原文】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退。
(选自《浑然子》)【古今对碰】【作品赏析】本文通过行者的实践,农夫与行者的对话,揭示了多方面的道理。
例如: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实践胜于说教,事非经过不知难;要学会动脑,不能快速否定别人的想法或做法。
三、强化训练(共3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农夫耕于.田()②数息.而后一锄()③予莫知所以..耕()④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⑤未及移时..()⑥气竭.汗雨()⑦且仆.于田()⑧乃子之术误.矣()⑨欲速则不达.也()⑩行者服而退.()2.翻译。
(10分)①甚矣,农之情也!②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③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④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托物寄意,借贝言志——《一只贝》赏析

托物寄意,借贝言志——《一只贝》赏析贾平凹先生的《一只贝》最宜在世俗的喧闹归于阒寂、浮躁的心气归于平静的深夜细细研读、慢慢品味。
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和心境,才能走入文章的深处,领受到其中的真味。
一、表层解读文章讲述的是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美丽斑斓的贝壳,却孕育出了一颗稀罕珍贵的珍珠的故事。
与大多数贝一样,这只贝也曾被咸咸的海水浸泡过,也曾受着风浪的压力。
但与别的贝不同的是,一颗硬硬的、带着棱角的石子钻进了他的壳内,于是,便有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而他偏偏能默默忍受着内在的折磨,并且用融合着自己生命的血和肉磨制成了一枚大珍珠,终而成为一只令人可敬的贝。
六百字的篇幅,构成了这个内容简简单单、情节平平淡淡的小故事。
文章采用的最主要的手法就是对比:经历的对比,色彩的对比,外形的对比,评价的对比,当然,更主要的是价值的对比。
二、深层体悟仔细玩索,我们便不难理解这篇短文的旨意。
原来,作者是要借这只贝(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思(寄意)。
那么,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思考呢?概而言之,就是生命的价值。
色彩斑斓的贝壳固然具有美饰的价值,但与“一只贝”孕育出的珍珠的价值相比,简直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因为,前者仅是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征誉于人,后者则是以珍贵的内里展示于人、奉献于人。
这种价值的差异,首先取决于这只贝异乎寻常的经历。
如果没有小石子的钻入,恐怕“一只贝”不过仍是一只贝,充其量是在众多华丽的贝壳中增加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色而已。
正因为这只贝生命中多了一份磨难,因而也便多了一份走向辉煌成就大我的机会。
其次取决于对痛苦的态度。
面对这份痛苦和磨难,是默默地忍受,吞噬它、消化它,并借助它生成有用的新物,还是大喊大叫、躁动不安,甚至于哭诉、绝望,这决定了你是成为价值昂贵的“珍珠”还是沦为一钱不值的“粪土”。
而这只贝的可敬处正在于他对有棱角的硬石子的介入不怨、不弃,他认了,受了,忍了,并设法化育它,因而成全了自己,成全了石子,也成就了珍珠。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导读:《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赏析:《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
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
寻找美点 赏析美文

寻找美点赏析美文《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的阅读教学要求为:“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与启示,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引领学生对课内美文而且对课外的时文也进行赏析,在共同的探究中充分享受人类丰盈的文学财富。
一、从题目上寻找美点不少作家很注意题目的魅力。
在他们的眼里,题目就是文章的绝妙广告词。
比如收在七年级下册的说明文《巍巍中山陵》,短短五个字,既点出了写的是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又说明了中山陵地理位置的开阔雄伟、险峻高大,还暗合了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丰功伟绩。
余秋雨的《白发苏州》(见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题目也很有特色。
一开始,作家就把苏州置于世界大背景下,先是跟美国比,美国只有200年的历史,却利用“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接着又跟澳大利亚比,澳大利亚为了隆重庆祝他们的国庆,搞得“海湾里千帆竞发”,激动人心,又与威尼斯比,威尼斯怎么有可比性呢?因为苏州“河道船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荒原一片”呢,须知,苏州是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说是白发苏州,一点也不为过。
这仅仅是从时间上说。
苏州还有传奇故事、名胜古迹、文化名人,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印证着苏州的古老。
试想,还有比这更好的题目吗!二、从结构上寻找美点初中阶段的课文相对来说都比较短小,因此,文章布局美,将给人浑然一体、精致玲珑的感觉。
从结构上寻找美点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能对学生的作文布局以方向性指导。
介绍某地建筑的说明文一般都按照游览的路线叙述,但是,《苏州园林》却另辟蹊径。
它在提出总纲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色以后,再对形成这个总体特色的四项设计原则分别作出具体介绍,并略写了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
全文主次分明、严丝合缝。
应该说,在平实的说明文中,布局很有特色。
初中作文段落赏析

初中作文段落赏析第1篇:初中作文段落赏析月亮悄悄地上来了,就像一轮银盘,镶嵌在深蓝*的夜空上。
月光静静的洒下来,整个世界好像都沉浸在银*的海洋里。
月光下,人们那多姿多*的的生活,犹如一支优雅宛转的月光奏鸣曲。
“快下来,带你吃团圆饭去。
”妈又在催促了。
随后,我们便到了外婆家。
外婆一看见我,亲热地摸了摸我的脑袋,给我一个月饼,“乖孙女儿,给。
”我眯着眼睛,笑着拿了月饼,坐在椅子上……咦?这月饼正像天上的的那轮月亮的形状,我的脑海里好像隐隐约约的出现了一些画面……可怎么也想不起来。
我很想知道,于是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拼命地想啊想……我和家人一起在阳台赏月。
刚刚升起来的月亮倾泄下了一片清辉,月亮亮灿灿的,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白*。
月光静静地洒在了地面上,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层银*的光,镇上像被笼罩着薄薄的银纱。
月亮穿过了云朵,将光辉洒在了马路上,马路就好像是用银子铺成似的。
它还将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风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女孩,一会儿躲进了云里,一会儿又从云中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将大地浸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
看着月亮,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关于中秋节赏月作文优美段落赏析月亮悄悄地上来了,就像一轮银盘,镶嵌在深蓝*的夜空上。
高考月光静静的洒下来,整个世界好像都沉浸在银*的海洋里。
月光下,人们那多姿多*的的生活,犹如一支优雅宛转的月光奏鸣曲。
“快下来,带你吃团圆饭去。
”妈又在催促了。
随后,我们便到了外婆家。
外婆一看见我,亲热地摸了摸我的脑袋,给我一个月饼,“乖孙女儿,给。
”我眯着眼睛,笑着拿了月饼,坐在椅子上……咦?这月饼正像天上的的那轮月亮的形状,我的脑海里好像隐隐约约的出现了一些画面……可怎么也想不起来。
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课内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10 司马朗转

10 司马朗传一、趣文导读老父一市井受封,初见县官,以其齿尊,称之曰:“老先。
”其人含怒而归,子问其故,曰:“官欺我太甚,彼该称我老先生才是,乃作歇后语叫甚么老先。
明系轻薄,我回称也不曾失了便宜。
”子询问何以称呼,答曰:“我本应称他老父母官,今亦缩住后韵,只叫他声老父。
”【译文】有个商人被封官,第一次拜见县官,因为商人年岁高,县官称他为“老先”,商人为此含怒而回。
孩子问他为何生气,商人说:“县官欺辱我太甚,他该称我老先生才是,可县官竟然作歇后语叫我什么‘老先’,这明明是瞧不起我。
因此我称呼他也没让他占便宜。
”孩子问用的是什么称呼,商人回答说:“我本应该称他老父母官,今天也减掉后边二个字,只叫他声‘老父’。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
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司马朗是晋宣帝司马懿的长兄,东汉末年政治家。
曹操任司空后,司马朗被辟为司空属官,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
后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
军队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药,因此染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
【文言原文】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鲁迅两美文比较赏析

鲁迅两美文比较赏析西工大附中惠军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两篇精美的散文,分别被编入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册。
这两篇文章都是“旧事重提”,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曲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闪耀着醉人风彩,主要内容表现鲁迅先生对儿时生活进行甜美的欢乐的回忆,反映少儿时期的爱憎感情。
课本所选着两篇散文都是重点讲读课文,在各自单元占有重要位置。
为了更深刻理解两美文的精邃,解读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使教学更加深入,我们将两篇文章试作比较,来探求一些有价值的、规律性的东西。
一、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现少年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世界,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其文采飞扬,用语传神,写景尤为精彩。
第二自然段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加上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和冬日雪地捕鸟,写尽了百草园的美好、神奇。
后半部分则通过写学习环境的沉闷,教书先生的冷漠,学习内容的乏味,学习方法的单调四方面内容表现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厌倦。
《阿长与<山海经>》则记叙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勾勒出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麻烦礼节”性格的长妈妈的形象。
通过写阿长购买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文章采用先抑后扬,前后呼应的手法写阿长,以儿童的眼光打量世界,“不虚美”“不隐恶”,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表达出赞美祝愿长妈妈,歌颂广大默默无闻而又奉献者最美好东西的平民百姓的深沉感情。
仔细品读两篇佳作,我觉得内容上可作以下比较。
1、标题两文题目共同特点是:都突出所写内容,看到两文标题自然就把文章分为两部分,一目了然。
但两文题目又有明显区别:一个用“从……到……”的两式,突出时空的变化,所写内容随着时光变化而变化。
“从……”先写百草原是“我”生活的乐园,“到……”再写三味书屋是枯燥乏味的“牢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人喝彩
无人喝彩的人生,就似没有花香的小径。
人生的赛场常常是这样开始的:两旁是朋友助威的呐喊,身后有亲人关注的目光。
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是在这亲朋们的赞美与喝彩中长成的,那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快乐的源泉。
但是,既然我们要前行,就总有一天会远离朋友呐喊的范围,走出亲人关注的视野。
当生命孑然独行于荒野,可经受得住孤独和痛苦的煎熬?
甚至,在你蹒跚的身影之后还有无数的诽谤和嘲讽,你是否仍能坚守?沙滩能让汹涌澎湃而来的海浪心平气静地退去,并且留下些珍珠和贝壳,是因其胸襟的坦然与博大。
那些只习惯于繁华锦簇的春天的生命,如何度过群芳凋零的冬天?那些被众星捧月般拥戴和欢呼的人们,不经受孤独和冷落,如何积蓄一种于困境中自信从容的人生大气?
孤独和痛苦检验着生命的弹性,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硬度和精神的韧性。
我们生命的最大值正是在这种承受和忍耐中求得的,而不是以他人的喝彩为砝码来度量的。
喝彩,本是人们对那些闪烁真善美光辉的人和事的真诚赞颂,是人们内心对人性的亮点情不自禁的共鸣的反应。
由衷的喝彩,对于自卑和脆弱的人,确是一根能支撑其前行的手杖。
但在这个浮躁时代,许多喝彩成了随意的问候或礼节性的安慰。
甚至不乏谄媚的精神贿赂。
正如太多的泡沫只会令人窒息而不能将其抬升一样,廉价的掌声和无端的喝彩总是让陶醉其中的人们放慢了快行的脚步。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很平凡的生命,能否赢得别人的喝彩并不重要,只要在自己生存与生活的环境中,大部分人能容纳你,接受你;小部分人能善待你,喜欢你;有那么几个人能牵挂你,真爱你,便是幸福的人生了。
而那些一心埋头走路的人,纵会忽略沿途许多美丽的风景,却能明晓自己的每一步迈于何处。
跋涉之途是否花香满径,他们是不会在意的。
对于这些真正值得喝彩的人,喝彩,反倒成了煞风景的惊扰。
黎明不因鸡鸣才到来,鲜花亦不是因人们赞美才芬芳。
无人喝彩,我们依然昂扬向前。
没有掌声,我们一样虔诚地歌唱。
推荐理由: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雪交加的黑夜,哪能体会到风和日丽的可爱;未历经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怎么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生活中的鲜花和掌声不会时时围绕着你,雨水和泪水常常打湿我们的脸庞,面对一切不如意,我们要作自己命运的主宰,因为只有历经磨难的生命,才能闪耀着奇幻的色彩;只有经得起磨难,才能达到别人无法达到的高度;只有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知道成功的不易。
漫漫人生路,永远是崎岖坎坷,充满艰难险阻的,但千万不要一昧地开拓荆棘,要用淡然的心态面对一切。
只有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埋怨太多而后悔。
朋友,人不怕痛苦,但怕丢掉刚强;人不怕磨难,但怕失去希望,用自信从容的人生态度笑傲磨难,用粗犷豪迈的绚丽画笔为我们的人生着上重彩,用孤傲洒脱的独特风姿诠释人生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