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内生菌
植物内生菌与植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

植物内生菌与植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植物内生菌是一类生活在植物体内的微生物,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内生菌通过生物和化学途径,与宿主植物进行交互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显著影响。
这种共生关系在植物界普遍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植物内生菌与植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生态和农业意义。
植物内生菌可以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一些内生菌通过促进植物的氮代谢和吸收,提高植物叶面积、根系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加了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光合作用效率。
例如,一些固氮菌可以在植物根部结节中固定氮气,并将其转化为植物可用的氨或硝酸盐,提供给宿主植物。
这样,内生菌可以为植物提供额外的氮素营养,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植物内生菌可以增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抵抗力。
一些内生菌通过合成促生物质激素、酶和抗氧化物质来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这些物质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减少逆境引起的损伤。
研究表明,一些内生菌可以帮助植物对抗逆境条件下的低温、干旱和盐碱胁迫等。
另外,植物内生菌还可以调节植物的激素平衡,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内生菌可以产生类似植物激素的物质,如生长素和赤霉素,从而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侧芽分化和开花过程。
研究还发现,一些植物内生菌可以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合成和分解途径,调控植物茎伸长和细胞分裂。
这些调控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至关重要。
此外,植物内生菌与植物营养吸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内生菌通过与植物根系共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一些内生菌可以分解有机肥料、磷矿石和钾矿石等,释放出植物所需的养分。
一些内生菌还可以分解和降解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提高植物的抗性。
这些作用有助于提高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增加植物的产量和抗逆性。
总的来说,植物内生菌与植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具有多种方面的影响。
内生菌通过提供氮素营养、增强植物抗逆性、调节植物激素平衡以及促进植物养分吸收等途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积极作用。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植物内生菌是一种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它们在植物的内部生活并与其共同生长。
近年来,对植物内生菌的研究逐渐增多,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对植物生长和环境适应的影响,以及对人类农业的潜在价值。
植物内生菌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与植物共生的菌根菌、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是常见的植物内生菌。
这些微生物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通过与植物根系接触,提供养分、促进生长、增加抗逆性和减少害虫的侵害。
植物也为内生菌提供生长和繁殖的条件。
植物内生菌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植物内生菌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植物内生菌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据研究发现,菌根菌和内生细菌通过产生一些特定的酶,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内生菌还可以合成一些植物生长所需的激素,例如赤霉素和生长素,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内生菌还可以帮助植物抵抗外界环境的逆境因素,如干旱、盐碱和病虫害的侵害。
内生菌通过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
虽然植物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和环境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目前对植物内生菌的种类和功能了解不足,有待深入研究。
植物内生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明确。
植物内生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
植物内生菌是一类对植物生长和环境适应具有重要影响的微生物,对植物的促进作用和对农业发展的潜在价值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对植物内生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它将为人类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希望未来能够加强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揭示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机制,加速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实现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植物内生菌是指在植物的组织器官内部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与植物根部形成共生关系,或者在植物的叶片、茎部等其他组织器官内部生活。
近年来,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备受关注,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围绕植物内生菌的分类、功能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展开综述。
一、植物内生菌的分类植物内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们可以分为根际内生菌和内生真菌两大类。
根际内生菌是指生活在植物根系附近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固氮、提供植物所需要的矿质元素等方式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内生真菌则是指在植物组织器官内部生活的真菌,包括以霉、丝状菌和孢子菌等为代表的多种真菌。
它们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通过提供营养物质、提高植物的抗性等方式对植物产生积极影响。
1. 促进植物生长植物内生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一些内生菌可以分泌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一些内生菌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如钾、磷等,有助于植物的吸收;一些内生菌还可以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植物内生菌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可以用于生物肥料、生物防治等方面。
2. 改善土壤环境植物内生菌的存在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的肥力。
一些根际内生菌可以固氮、溶解磷酸盐等,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一些内生真菌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有利于土壤健康。
植物内生菌在土壤修复、土壤改良等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1. 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植物内生菌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许多重要的分子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内生菌通过诱导植物激素的合成或抑制植物激素的降解,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一些研究发现,内生菌可以通过合成特定的化合物来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植物内生菌的功能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应用研究植物内生菌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植物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和抗病性的影响

植物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和抗病性的影响植物内生菌是指共生于有机体内,与其长期共存的微生物,也称为共生菌或内生微生物。
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特别是根际土壤中,并与植物紧密关联,在植物生长和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内生菌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植物进行协同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内生菌与植物健康的关系植物内生菌可以与植物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从而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们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御有害的微生物,甚至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许多研究表明,植物内生菌可以通过调节植物激素的代谢和分泌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而且,一些内生菌甚至可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根系发育,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植物内生菌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植物内生菌也可以增强植物对有害微生物和生物胁迫的抵抗力,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多种内生菌都有抑制病原体生长的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是枯草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
这些内生菌可以直接竞争有害微生物的营养资源,或者通过产生抗生素等代谢产物来抵御有害微生物的侵袭。
此外,植物内生菌还可以显著促进植物的抗病素代谢,从而使植物对抗病原体的能力增强。
植物内生菌的应用由于植物内生菌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因此这些菌株在植物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例如,在有机农业中,有机肥料和发酵堆肥的应用可以促进植物内生菌的繁殖。
而且,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和栽培条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内生菌菌株来提高植物产量和农作物的品质。
此外,以植物内生菌为基础的生物肥料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综上所述,植物内生菌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在植物生长和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植物内生菌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的激素代谢和分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同时,植物内生菌还可以通过促进植物的抗病素代谢和产生抗生素等代谢产物,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因此,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和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将有助于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作物病害的发生,从而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更多的贡献。
植物内生菌的杀菌效果研究

植物内生菌的杀菌效果研究植物内生菌指的是一类共生于植物体内的微生物,它们与宿主植物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帮助植物吸收养分、促进生长并增强抗病能力。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植物内生菌还具有杀菌效果,能够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本文将对植物内生菌的杀菌效果进行研究。
植物病原菌是导致植物疾病的主要原因,它们会侵入植物体内并繁殖,最终导致植物死亡或减产。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其存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杀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内生菌的杀菌效果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
一方面,植物内生菌可以产生一系列抗菌物质,如抗生素、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对植物病原菌产生抑制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一些植物内生菌能够分泌抗菌物质,如溶菌酶、蛋白酶和生物活性物质等,这些物质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限制其繁殖,并最终导致其死亡。
此外,抗菌物质还可以激活植物的防御机制,增强植物的抗菌能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另一方面,植物内生菌还能调节植物内部环境,限制病原菌的生长。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植物内生菌能够调节植物的根际环境,产生一股抑菌区域,抑制病原菌的入侵。
这种抑菌机制与植物内生菌的共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植物通过合成一些特定的物质,如抗菌物质和植物生长激素,形成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从而保护自己免受病害侵害。
在实践中,研究人员对植物内生菌的杀菌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以溶菌酶为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溶菌酶能杀灭多种病原菌,如炭疽菌、普通立枯病菌、松材线虫等。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植物内生菌分泌的蛋白酶可以降解病原菌的细胞壁,导致其破裂死亡。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内生菌具有潜在的杀菌效果,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杀菌剂。
尽管植物内生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植物内生菌的杀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菌株的选择、培养条件、环境因素等。
因此,如何提高植物内生菌的杀菌效果仍然是一个挑战。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植物内生菌是一类生活在植物体内并与其共生的微生物。
这些内生菌包括细菌、真菌和古菌等多种微生物,它们与植物根系等部位互相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内生菌对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在植物生长中的功能、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植物内生菌的种类和功能植物内生菌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根固氮菌、木质素分解菌、磷解析菌等。
这些内生菌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氮素固定根固氮菌是一类能够固定空气中氮气并将其转化为氨的细菌。
它们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将固定的氮素供应给植物,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这对于生长在氮素贫瘠土壤上的农作物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根固氮菌能够帮助植物获取充足的氮源,提高作物产量。
2. 磷解析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很多土壤中的磷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磷解析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磷解析菌能够分解土壤中难以吸收的无机磷酸盐,将其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形式,从而为植物提供充足的磷营养。
3. 木质素分解木质素分解菌则是一类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质素的微生物。
它们通过分解木质素,帮助植物释放出其中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二、植物内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植物内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
内生菌能够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而植物则为内生菌提供生存栖息地。
这种共生关系能够提高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1. 根固氮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根固氮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根瘤是一个典型的内生菌与植物的共生系统。
在这种共生系统中,根固氮菌通过根瘤中的固氮酶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提供给植物使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为根固氮菌提供生存环境和所需的碳源,使其得以生存和繁殖。
2. 磷解析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磷解析菌与植物根系也形成了共生关系。
我国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内生菌,指的是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在健康植物组织内部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宿主植物建立了复杂而微妙的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植物微生物互作认识的加深,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生物学、农业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热点之一。
我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植物种类和丰富的植物内生菌资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科研人员在植物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功能挖掘和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植物内生菌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理解,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植物内生菌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植物内生菌的分离鉴定技术、种类多样性、功能特性、生态分布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
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植物内生菌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1. 内生菌定义与分类内生菌(Endophytes)是一类在植物组织内部生活而不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微生物,它们存在于植物的健康组织中,与宿主植物建立了密切的共生关系。
这些微生物可以是细菌、真菌或放线菌,它们的生活史大部分时间都在植物组织内部度过,从中获取营养并进行繁殖。
根据分类学上的特点,内生菌可分为多种类型。
内生真菌是最常见的一类,它们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组织中,包括种子、叶片、茎干和根部等。
这些真菌与植物之间建立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产生重要影响。
内生细菌也是一类重要的内生微生物。
它们存在于植物的组织和细胞间隙中,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与内生真菌相比,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但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和抗逆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内生微生物,如放线菌等。
植物内生菌

分类:共生固氮菌,自生固 氮菌
3.3植物内生放线菌
除根瘤菌外,还有放线菌侵入多种被子植物宿主,形成根瘤的共生固氮体系。早 在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就发现了这类非豆科的根瘤,并发现根瘤内有生微生物, 1881年布隆科斯特(Brunchost)将它称为Frankia,但当时并不知道它是什么 微生物。确定内生菌是放线菌,将它分离出来,在人工培养上获得纯培养,并回 接成功,则是1978年卡拉汉姆在杨梅科香蕨木上首次证实的 。
黄 瓜 内 生 菌
3.植物内生菌的分类
1.植物内生真菌 2.植物内生细菌 3.植物内生放线菌
3.1内生真菌
内生真菌是在宿主植物的茎和叶内生存并完成生活周期的真菌。这类真菌中, 有许多种类很少形成孢子,或者在宿生植物上形成的孢子(或者孢子果)不 容易识别。真菌感染植物组织,菌丝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间。与病原菌不同, 这些真菌对宿主植物几乎没有害处,它们和植物之间或者是相互依存的共生 关系,或者是不太密切的共生关系。
4. 3 增强宿主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内生菌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可分为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两 类。非生物胁迫主要表现在可增强抗高温、 抗干旱、抗盐碱等方面, 有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内生菌的牧 草对环境胁迫如干旱 具有更强的抗性。生 物胁迫主要表现在可阻抑昆虫和食 草动物的采食、抵抗病 虫害等方面, 保护宿主免受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内生菌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
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它不仅包括互惠共利的和中性的内共生微生物,也包括那些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自1898年Vogl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热点。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发现了一些有医用、农用价值的菌株和化合物。
1. 内生真菌
从牧草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香柱菌,所产生的波胺碱和黑麦草碱类物质对昆虫具有杀伤作用,对牲畜等脊椎动物无毒。
Strobel等从雷公藤的茎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能产生一种肽类抗生素Cryptocandin,它能抑制灰葡萄孢)等一些植物病原真菌,分离自同一内生真菌的一种新酰胺生物碱cryptocin对稻瘟病菌(及其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强的抑杀作用。
纪丽莲等人从黄海海岸低盐药用植物芦竹中分离得到一株木霉属的内生真菌,它对黄瓜灰霉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2. 内生细菌
从辣椒中分离出的一株内生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分泌的抗菌多肽对热稳定,在中性PH范围较稳定,并抗紫外线照射,对植物炭疽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有强的抑制作用。
3. 内生放线菌
链霉菌属于放线菌,它占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绝大部分。
澳大利亚Coombs研究小组从小麦根部分离的60多株放线菌中筛选到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菌株,在温室试验中可使小麦全蚀病的危害降低70%。
Strobel等在蛇藤中分离到一株新的链霉菌,它能产生4种新的广谱抗生素Munumbicins A、B、C和D,这些抗生素对多种人体和植物致病霉菌、细菌及疟原虫具有广泛的抑杀活性。
最近,Strobel等又从一种有叶蕨类植物中分离到一株新内生链霉菌,它能产生一种被称为kakadumycins的新型抗菌素,对炭疽芽孢杆菌和疟原虫均具有抑杀活性,其生物活性比棘霉素强。
从卫矛科植物分离的内生链霉菌产生的新chloropyrrol抗生素对多种耐药性细菌和分枝杆菌有抑制活性。
从杜鹃花植物中分离的链霉菌产生新的抗真菌物质fistupyrone,对植物病原真菌甘蓝黑斑交链格孢有抑制作用。
李萌等从油菜和芹菜的茎和叶中分离得到215株内生菌,18株对蔬菜立枯丝核菌、直啄镰刀菌、苹果黑腐皮壳有很好的拮抗作用,其中有8株为放线菌;从油菜茎中分离出的内生放线菌CHSH19A经鉴定为一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活性筛选结果证明其具有极强的抗立枯丝核菌活性。
植物内生菌是一类次生代谢产物丰富、应用前景广阔的资源微生物。
近年来,植物内生菌由于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具有农药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作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并取得很大进展。
从微生物中寻找发现新型先导化合物,是新农药研制的重要途径。
内生菌作为微生物中的重要类群,其物种丰富,数量庞大,这为新农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
最近一个全面的研究显示,51%的从植物内生菌分离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以前没有发现的化合物,而从土壤微生物发现的新物质仅为38%。
由此
可见,研究植物内生菌,寻找具有农药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是研发新型无公害农药的重要途径,前景十分广阔。
一.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表面消毒:取健康番茄植株,剪碎,取根、茎、叶各3g,用清水洗净,分别在99%乙醇中重复3次,消毒60s、3.125%NaOH中消毒6min,99%乙醇中30s,再用灭菌生理盐水(0.9%)冲洗5次,最后用灭菌吸水纸吸干备用。
表面消毒效果:吸取最后一次洗涤生理盐水50ul涂布于NA平板上,28℃培养2d,若无菌落则消毒彻底。
二.内生放线菌分离、保存:
组织块法:已消毒植株组织,用灭菌手术刀切成0.5mm*0.5mm,接种于高氏一号培养基中,于28℃培养21d后,统计防线菌菌落并纯化。
组织匀浆法:已消毒植株组织3g,加10ml灭菌生理盐水在灭菌的研钵里研碎,静置15min,取50ul上清液,于高氏一号培养基中28℃培养2d,统计放线菌菌落并纯化。
挑取尖端菌丝转到高氏一号固体培养基中逐步纯化直至菌落形态单一稳定。
纯化后的菌落再用灭好菌的接种环或牙签移入高氏一号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待用。
三.菌株抑菌性能初筛:
1.琼脂块法:将被测放线菌菌株制备成悬液,稀释至适宜的浓度后涂布平板,培养2-3d 后用无菌打孔器将各小菌落琼脂块打下并移至室温中培养成熟,然后再移至敏感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平板上测定各自抑菌圈大小。
2.发酵液法:将被测放线菌菌株分别接入三角瓶(装量为25ml/250ml),置28℃下震荡培养5-7d,用滤纸过滤去除菌丝体,滤液待测,即将发酵液加入牛津杯中或用6-8mm滤纸片(预先灭菌)均匀地吸足发酵液后放在含敏感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的平板上,培养后测定各自抑菌圈的大小。
筛选能产生抑制圈的放线菌,接种于高氏一号培养基中,编号。
四.高抗灰霉病菌株复筛:
根据上述步骤,筛选除抑菌圈大的菌株做为高抗灰霉病菌株。
五.抑菌普测定:
1.真菌拮抗菌株筛选: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
将10 mL 菌株发酵液与90 mL融化的培养基(PDA)混匀,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制成带毒培养基平面。
培养基凝固后,在每个培养基平面放入1个供试菌菌饼(直径为4 mm),使菌饼带菌丝的一面贴在培养基表面,28℃培养。
每个处理3次重复。
培养4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供试菌菌落生长直径,计算抑制率。
对照菌落生长直径-处理菌落生长直径)抑制率:菌丝生长抑制率(%)=
对照菌落生长直径-菌饼直径
2.细菌拮抗菌株筛选:分别取10 mL混有植物病原细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倒平板,凝固后将3个牛津杯放在其上,每管加发酵原液0.2ml,(蒸馏水为对照),置于恒温箱(25℃)培养。
20 h后测量抑菌圈直径。
六.菌株鉴定:
1.形态学鉴定:取在高氏一号上培养7d的菌株的菌落边缘的菌块,大小5mm*5mm*2mm。
置4%戊二醛中,4℃冰箱中过夜进行固定。
用PH6.8的PBS缓冲液冲洗4-6次,每次30min,然后用系列丙酮脱水,每次30min;再用醋酸异戊酯置换2次;最后将样品置于CO2干燥器中进行临界点干燥,粘台,喷金后观察菌丝形态并照相。
培养基气生菌丝颜色基内菌丝颜色可溶性色素
高氏一号培养基
克氏一号培养基
蔗糖查氏培养基
葡萄糖酵母膏培养基
葡萄糖-天门冬素培养基
燕麦片琼脂培养基
无机盐-淀粉琼脂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
马铃薯琼脂培养基
2.培养特征:
生理生化特征结果生理生化特征结果
纤维素分解D-阿拉伯糖
明胶液化D-木糖
淀粉水解D-果糖
硫化氢产生D-半乳糖
黑色素产生L-鼠李糖
硝酸盐还原D-甘露糖
牛奶凝固棉籽糖
牛奶胨化蔗糖
D-葡萄糖肌醇
3.生理生化特征:
4.16SrDNA
七.稳定性测定:
1.菌株的传代稳定性:
将菌株在高氏一号培养基上每隔7d传代一次,传代10次,观察传代菌株培养特征,测定各代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
2.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
单一菌株的菌落转接于2支大试管斜面上,分别在4℃和室温下保存,然后每隔一定时间,接种于高氏一号培养基上。
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管碟法测定抑菌活性。
3.菌株发酵液对酸碱的稳定性:
菌株发酵液,分别经1molHCL和1molNaOH调PH为2和12的溶液,静置12h,再用1molHCL和1molNaOH调至PH为6.5,测定其对病原菌的抑制率。
重复三次。
以无菌水和未经处理的发酵液做对照。
4.发酵液热稳定性:
发酵液,分别在60℃、70℃、80℃、90℃、100℃处理30min,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管碟法测定抑制率。
重复三次。
以无菌水和未经处理的发酵液做对照。
八.活体检验分离的放线菌作用:
现在番茄植株上喷洒稀释10,20,30,40倍及未稀释的菌株发酵液,以喷清水为对照,24h后接种供试菌(番茄灰霉病菌)。
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三株番茄植株。
7d后观察记录结果。
发酵液制备:菌种接种在高氏一号平面培养基上,28℃培养4d,将菌落转移至液体培养基,150r/min 28℃摇床上5d,过滤,即得发酵液,于4℃保存备用。
植物表面灭菌:
1.0.1%升汞(二氯化汞)浸泡10分钟,无菌水冲洗干净。
取内生菌材料时不要最外边粘过升汞的地方
2.用次氯酸钠,和升汞完全相同的方法
3.无水乙醇浸泡,用火点燃酒精,直到燃烧自行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