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上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2)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戴冠青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的含义;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联系和区别;3、文艺学的五个分支;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2、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①文学理论是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②文学理论应受到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③坚持与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正确态度。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①体现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服务;②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理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的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2、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以反映论为基础;2、文学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接受的特殊心理行为;3、文学符号学: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成和破译;4、文学信息学:研究文学这一特殊信息的传播、接受和反馈;5、文学社会学: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6、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7、文学文化学:研究文学的泛文化状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断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性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3)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3)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20条汇总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试论先秦儒道两家在文学理论探索上的成就

试论先秦儒道两家在文学理论探索上的成就先秦儒家和道家在文学理论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文学创作实践,奠定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品性。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第一,主张文学表现真情,反对虚情假意;第二,重视艺术修养和语言表现技巧;第三,在内容和形式上,孔子提出了“文”、“质”互依的理论;第四,注重“言意”关系;第五,庄周提出的“天籁说”,不仅规定了我国抒情文学和音乐的最高境界,也反映出对诗歌形式的最关键因素——节奏的深刻认识。
另外,道家的“齐(斋)以静心”、“乃凝于神”、“以天合天”、“指与物化”等思想,对后人研究酝酿、构思、形成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等有很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学派林立,各家对社会思考的着眼点不同,在文学理论上,都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文学的创作实践,也奠定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础。
这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是儒、道两家。
但由于儒家重行轻言的思想作风和道家否定各种理论说教的学术主张,整个先秦时代都缺乏反映当时理论思考的论著。
所以,我们只看到“得数”而看不到“演算过程”。
今天,我们应该由“得数”去探求它的“演算过程”,从而认识当时人们思维的细密深刻和理论的健全。
一般说来,理论著作是理论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
但毕竟它只是一种标志,并不是理论本身,尚不能完全说明理论上达到的高度。
因为理论的深刻与否关键看是否提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命题,是否对该领域一些关键性问题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钱钟书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在考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过程里,我们的注意力常给名牌的理论著作垄断去了。
……我们得坦白承认,大量这类文献的研究并无相应的大量收获。
好多是陈言加空话,只能算作者表了个态,对理论没有什么实质性贡献。
倒是诗、词、笔记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益入神智的精湛见解,含蕴着很新鲜的艺术理论,值得我们重视和表彰。
文学理论复习思考题(上)

文学理论的性质:具有实践性、人文性和科学性。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文学理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吸纳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有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心理学
的方法、语言学的方法、价值学的方法、信息论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通过对一切文学现象,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
客观规律,具有
。(实践性、人文性、科学性)
4.文艺学包括三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它们是 ,
,
。(文
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二、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它与文学发展史、文
学批评一起共同构成文艺学(或称文艺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文学理论的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4、“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 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各种社会关系在有 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 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 关系,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一、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三、所谓“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其次,必须以马恩创立的,有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四、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第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实际相结合。
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五、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怎样体现时代精神:第一,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第二,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第三,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六、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七、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第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感觉则可以突破这种束缚来进行自由创造,其中就包括文学创造。
第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第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八、合目的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需要而设计的,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九、合规律性: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
十、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他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
宋元文学填空名词解释

宋元诗文:&.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他在《应责》中说“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
”&(姚铉)编选《唐文粹》,影响了宋初的古文创作。
&宋初的诗歌有三体,方回归纳为“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王禹偁)、(徐铉)等。
&(王禹偁)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代表作有《畲田词》、《乌啄疮驴歌》等。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姚贾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西昆酬唱集》中的诗歌大多师法唐人(李商隐)的诗,多“泪”、“锦”等意象。
&西昆体诗人的人数虽然不少,但成就较高的只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
&欧阳修的诗论作品是(《六一诗话》),其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
&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与唐代韩愈、柳宗元齐名,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的散文形成了被清人刘熙载称为(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
&王安石后期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这种诗被称为(“王荆公体”)。
&清人赵翼评(苏轼)的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推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
&在苏轼周围的诗人群中,(黄庭坚)的成就最突出,二人并称(“苏黄”)。
&两宋之际,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是(江西诗派)。
&黄庭坚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提出“一祖三宗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其为“江西诗派”。
&宋代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 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 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 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 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7. 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 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 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 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 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 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唐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隋朝的大臣(侍御史)李谔在给皇帝的上书 中,激烈地批判齐梁的文风,是“竞一韵之奇, 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 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他站在过去正统儒家 的思想高度上,单纯强调了文章为政教服务并没 有注意文学本身的特点。
另外隋朝的大儒王通在他的著作《中论》里 也从正统儒家的老观点出发来攻击六朝文风。他 的正面观点很陈腐,强调文章要“上明三纲,下 达五常”,而对于文学本身的特点,他也是不重 视的,甚至发挥孔子的“游于艺”的观点,表现 出轻视文学的见解。隋代人只强调政治教化而不 注重文学本身的特点,文学理论上没有建树。
从“文以贯道”的见解出发,韩愈也就特别 强调作家写作之前的思想修养。他在《答尉迟生 书》中说:“夫所谓文,必有诸于中,是故君子 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掩。”正因为文章 是一个人思想修养的表现,那么要写好的文章, 就必须从加强本身的思想修养入手。韩愈在《答 李翊书》中说要写文章得“养其根而俟其实,加 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 晔”。
刘知几举例子:北朝时有一个皇帝也是文盲, 但是作史者写他过渭水时说:“此地宁复有吕望 耶?” 。法国有个大作家列那尔,他曾批评过 一些作家对人物语言描写得不真实,说这些作家 “文才太高了,竟把他自己的文才给了他笔下的 农民”。作家描写人物语言,必须真实,符合这 个特定人物的身份。
第二节 唐代的文论(下)
真正在文论上有所建树的是唐代人。他们不 是用陈腐的观点去反对形式主义,而是充分重视 文学本身的特点,对文学的特点有深入的研究。 所以他们不但取得了收效,而且他们的文论在后 世也很有影响。唐代的文论家我们学习最重要两 家,一个是盛唐的刘知几,一个是中唐时的韩愈、 柳宗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刘知几《史通》中的文论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介绍文学概论是20 世纪50 年代初期以来至今我国普通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作为一门思考文学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文学概论以文学的具体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属性、特点和规律,发掘文学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值追求;以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个案,在对具体文本的分析中进行一定的普遍性概括;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为其任务。
通过学习,文学概论课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包括学生的媒介素质、语言素质、形式素质、情感素质、想象素质、思想素质、研究素质。
这门课程历来受到教师与学生的特别重视。
今天,文学概论课事实上已经成为一门设课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教师力量雄厚、施教经验丰富、教学过程规范、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的重点课程。
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程的属性、定位;2.了解文学研究与本课程的关系;3.思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文学研究有什么用一、大学为什么设立文学研究专业?对社会有什么用?1、培养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
我校中文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兼具中文专业基础、人文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具体素质要求:媒介素质;语言素质;形式素质;情感素质;想象素质;思想素质;研究素质。
2、无用与无价,无力与有力。
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不断变化,看来无用的文学却可能承担起人的生存体验调节的重任。
二、大学生学文学专业有什么用?1.人生在世有一件实事做。
2.人生在世有一件有意义的实事做。
3.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兴趣的实事做。
4.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做。
5. 文学研究正是中文专业大学生可以做的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
三、、中文专业学生怎样学文学理论?1.读。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艺创作文本(文学作品)和研究文本(研究论著)2.体。
注重体验,体验文学艺术、以及文学艺术中的人生3.思。
勤于思考文学文本中触及的问题4.问。
善于提问,问同学、问老师、问书本、问他人5.做。
实际动手做学问:读、说、写、考6.反。
随时回头反思走过的道路,及时作出调整或转变7.专。
寻找并形成具体专业兴趣、培养具体专业特长,切忌贪多求全以上“读体思问做反专”七字,不妨记成“独提斯文做翻转”四、文学概论课程介绍1.课程属性:文学专业基础课。
平行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
2.进一步学习文艺学专业课程:马克思与现代美学、西方文论史、古代文论、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文艺心理学、文化诗学、批评理论与实践3.教学内容:以新大纲为准。
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课内外阅读、课内外作业、考试、观摩5.教材:指定教材: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6.指定参考书:(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韦洛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2001年版。
(7)瓦岱:《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任务学习目标:1.掌握文学理论的含义;2.了解文学理论的当前特征;3.懂得如何学习文学理论。
你若是初学文学理论的人,在翻阅本书之初,可能首先就会问这样的问题。
你可能还迫切想知道,我能学懂文学理论吗?我能很快学懂、掌握并运用它吗?我想,你只要随着本书的阐述逐步前行,耐心学习,这些问题都是大体可以弄明白的。
文学理论并不深奥,但它确实需要学习。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在知道文学理论之前,你可能早已接触到文学作品了。
文学,对读者来说确实不陌生。
不妨来看诗人牛汉(1923-)写的《夜》(1997):关死门窗觉得黑暗不会进来我点起了灯但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听见有千万只爪子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诗不颤抖!这首诗显然本身就与诗及其意义有关,它不仅表现人的心灵,而且也返身指向诗本身。
“黑暗”及其与“光明”的关联,是人类每天必须面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是人类经常遭遇的社会、文化与精神问题。
“我”面对令人恐惧的无边的“黑暗”,最初的应变措施是“关死门窗”。
这是一种利用人造器物去阻隔的方式,属于器物式阻隔。
当这一方式不能改变“我”的恐惧时,不得已选择第二种方式:“我点起了灯”。
灯是黑暗的反面,可以驱散黑暗而带来光明。
点灯显然属于器物式驱散。
然而,“我”惊奇而恐惧地发现,灯光并不能驱散黑暗。
“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听见有千万只爪子\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
黑暗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致不仅灯光不能抵御,甚至灯本身也在“颤抖”。
面对着连灯光本身也可能被吞噬的危险,“我”终于迫不得已地拿起了“诗”这一最后的“武器”:“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
“我”此时深深地相信,只有诗才可以引领人抵御黑暗、寻求光明。
最后一行(段)带有惊叹号的“诗不颤抖!”,明确地突现了诗的抵御黑暗和拆解黑暗的强大功能以及追求自由的独立意志,表达了处于无边黑暗包围中的人对于诗的高度信仰和坚定信念。
置身于黑暗的剧烈摇撼中,门窗可能颤抖、灯光也可能颤抖,但唯一确信的是,“诗不颤抖”。
从门窗阻隔到灯光驱散,再到写诗的神定气闲,“我”终于为自己寻到了抵抗黑暗和召唤光明的最理想而又最有效的方式。
在这里,“诗”的作用并不只是个人情感的简单书写,或者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而是在如狼似虎的黑暗中对于黑暗的严辞拒斥和对光明的安然守护。
相应地,“我”之成为“诗人”,是黑暗情势逼迫下主体奋勇反抗的结果。
当着器物式阻隔和器物式驱散都无法抵御黑暗的“撕裂”时,“我”就只能选择拿起语言武器而成为诗人了。
诗及诗人在人生中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显然,这首诗通过上述表现,引导我们思考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诗学或文学理论问题:诗的特性是什么?诗在人生中的作用是什么?读者可能还会进一步好奇地追问:诗的作用真的如此神奇么?当门窗在颤抖、灯在颤抖时,诗凭什么可以不颤抖?有一定阅历的读者,可能还会联想到在张承志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1984)中读到的一段:“他举起自己的诗稿,在粗厉的风啸声中朗读起来。
他读着,激动地挥着手臂。
狂风卷起雪雾,把他的诗句远远抛向河心。
他读着,觉得自己幼稚的诗句正在胸膛里升华,在朗诵中完美,象一支支烈焰熊熊的火箭镞,猛烈地朝着那冰河射去。
”于是,在他的诗朗诵声中,一个神奇的景象出现了:刹那间一声巨响,大地震颤,雪原复苏,冰河解冻,春水奔腾,万象更新……。
在诗人的自我想象中,诗的“巨大的控制力和象征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因而竟然可以走出语言领域而直接触动现实变化。
诗人和他的诗的神奇魔力真是叹为观止啊!但读者心中的疑虑不仅没有就此释然,反而愈来愈重了:诗里面到底有什么呢?同时,他可能还会问:小说里面出现对于诗的想象,那么,小说与诗有什么关系呢?显然,要想真正弄明诗和小说的作用及其他奥秘,仅有诗和小说本身的内部反思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从诗和小说内部的反思进展到关于诗和小说的更普遍问题的专门的理性沉思。
进一步说,要弄明诗以及小说、散文、剧本等各种文学现象的奥秘,就需要我们从具体文学作品的关注进展到对普遍的文学现象的理性思考。
这样,从文学作品思考进展到文学理论反思,就是必然的了。
二、什么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一词,顾名思义,涉及关于文学的各种理性谈论。
这种对于文学的理性谈论对你并不陌生。
当作家不满足于仅仅写作文学作品而是要直接告诉人们自己这样写的意图时,当读者不局限于只是阅读一部文学作品而是想把它同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体会联系起来比较时,文学理论就已经出现了。
可以说,文学理论是就那些不满足于仅仅写作或阅读文学作品、而是渴望了解更多的人们的行为而说的。
文艺学,又称文学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的统称。
在50年代从俄文翻译而来,由于“文学学”一词是在“文学”后面加上“学”、出现两个“学”字的重叠,这不大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人们习惯上把它改称“文艺学”,这一名称就一直延续到我国现行的教育和科研体制中。
古代称之为“诗学”或“诗论”。
简言之,文艺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
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
当然,同时,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
刘勰的《文心雕龙》、严羽的《沧浪诗话》、叶燮的《原诗》、朱光潜的《诗论》和《文艺心理学》等正是这样的文艺学著作。
它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那么它通常是关于文学的“一般”规律的探讨,即揭示文学的普遍规律。
它既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又以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研究为基础。
另外一种说法:是文艺学就是文学理论。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概念在中国文学研究界广泛传播,逐渐取代“文艺学”而流行开来,成了当今中国文学研究界的一个通行语了。
(见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p4-5)文学理论的任务规定为四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作品论、接受论。
1.个案分析:《虞美人.听雨》2.对比阅读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几米《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希望井》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
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
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却在午夜里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
~几米《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缺口》第二章文学活动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活动的特性;2.理解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3.了解文学活动的构成。
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当我们说“文学”一词的时候,这个词究竟指什么?换句话说,什么是“文学”?首先,你可能会说:文学就是指诗歌、小说、散文等语言艺术作品,例如《女神》、《红楼梦》、《野草》。
你说得当然有道理,但有人可能会争辩说:文学难道就只是由这些语言作品组成?这些语言作品难道就不反映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其次,你会修正说:语言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世界也是文学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