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上

文学理论上
文学理论上

课程介绍

文学概论是20 世纪50 年代初期以来至今我国普通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一门思考文学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文学概论以文学的具体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属性、特点和规律,发掘文学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值追求;以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个案,在对具体文本的分析中进行一定的普遍性概括;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为其任务。通过学习,文学概论课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包括学生的媒介素质、语言素质、形式素质、情感素质、想象素质、思想素质、研究素质。

这门课程历来受到教师与学生的特别重视。今天,文学概论课事实上已经成为一门设课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教师力量雄厚、施教经验丰富、教学过程规范、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的重点课程。

第一章导论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程的属性、定位;

2.了解文学研究与本课程的关系;

3.思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文学研究有什么用

一、大学为什么设立文学研究专业?对社会有什么用?

1、培养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

我校中文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兼具中文专业基础、人文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具体素质要求:媒介素质;语言素质;形式素质;情感素质;想象素质;思想素质;研究素质。

2、无用与无价,无力与有力。

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不断变化,看来无用的文学却可能承担起人的生存体验调节的重任。

二、大学生学文学专业有什么用?

1.人生在世有一件实事做。

2.人生在世有一件有意义的实事做。

3.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兴趣的实事做。

4.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做。

5. 文学研究正是中文专业大学生可以做的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

三、、中文专业学生怎样学文学理论?

1.读。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艺创作文本(文学作品)和研究文本(研究论著)

2.体。注重体验,体验文学艺术、以及文学艺术中的人生

3.思。勤于思考文学文本中触及的问题

4.问。善于提问,问同学、问老师、问书本、问他人

5.做。实际动手做学问:读、说、写、考

6.反。随时回头反思走过的道路,及时作出调整或转变

7.专。寻找并形成具体专业兴趣、培养具体专业特长,切忌贪多求全

以上“读体思问做反专”七字,不妨记成“独提斯文做翻转”

四、文学概论课程介绍

1.课程属性:

文学专业基础课。

平行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

2.进一步学习文艺学专业课程:

马克思与现代美学、西方文论史、古代文论、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文艺心理学、文化诗学、批评理论与实践

3.教学内容:

以新大纲为准。

4.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课内外阅读、课内外作业、考试、观摩

5.教材:

指定教材: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6.指定参考书:

(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韦洛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2001年版。

(7)瓦岱:《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任务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理论的含义;

2.了解文学理论的当前特征;

3.懂得如何学习文学理论。

你若是初学文学理论的人,在翻阅本书之初,可能首先就会问这样的问题。你可能还迫切想知道,我能学懂文学理论吗?我能很快学懂、掌握并运用它吗?我想,你只要随着本书的阐述逐步前行,耐心学习,这些问题都是大体可以弄明白的。文学理论并不深奥,但它确实需要学习。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在知道文学理论之前,你可能早已接触到文学作品了。文学,对读者来说确实不陌生。不妨来看诗人牛汉(1923-)写的《夜》(1997):

关死门窗

觉得黑暗不会进来

我点起了灯

但黑暗是一群狼

还伏在我的门口

听见有千万只爪子

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

灯在颤抖

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

诗不颤抖!

这首诗显然本身就与诗及其意义有关,它不仅表现人的心灵,而且也返身指向诗本身。“黑暗”及其与“光明”的关联,是人类每天必须面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是人类经常遭遇的社会、文化与精神问题。“我”面对令人恐惧的无边的“黑暗”,最初的应变措施是“关死门窗”。这是一种利用人造器物去阻隔的方式,属于器物式阻隔。当这一方式不能改变“我”的恐惧时,不得已选择第二种方式:“我点起了灯”。灯是黑暗的反面,可以驱散黑暗而带来光明。点灯显然属于器物式驱散。然而,“我”惊奇而恐惧地发现,灯光并不能驱散黑暗。“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听见有千万只爪子\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黑暗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致不仅灯光不能抵御,甚至灯本身也在“颤抖”。面对着连灯光本身也可能被吞噬的危险,“我”终于迫不得已地拿起了“诗”这一最后的“武器”:“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我”此时深深地相信,只有诗才可以引领人抵御黑暗、寻求光明。最后一行(段)带有惊叹号的“诗不颤抖!”,明确地突现了诗的抵御黑暗和拆解黑暗的强大功能以及追求自由的独立意志,表达了处于无边黑暗包围中的人对于诗的高度信仰和坚定信念。置身于黑暗的剧烈摇撼中,门窗可能颤抖、灯光也可能颤抖,但唯一确信的是,“诗不颤抖”。从门窗阻隔到灯光驱散,再到写诗的神定气闲,“我”终于为自己寻到了抵抗黑暗和召唤光明的最理想而又最有效的方式。在这里,“诗”的作用并不只是个人情感的简单书写,或者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而是在如狼似虎的黑暗中对于黑暗的严辞拒斥和对光明的安然守护。相应地,“我”之成为“诗人”,是黑暗情势逼迫下主体奋勇反抗的结果。当着器物式阻隔和器物式驱散都无法抵御黑暗的“撕裂”时,“我”就只能选择拿起语言武器而成为诗人了。诗及诗人在人生中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显然,这首诗通过上述表现,引导我们思考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诗学或文学理论问题:诗的特性是什么?诗在人生中的作用是什么?

读者可能还会进一步好奇地追问:诗的作用真的如此神奇么?当门窗在颤抖、灯在颤抖时,诗凭什么可以不颤抖?有一定阅历的读者,可能还会联想到在张承志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1984)中读到的一段:“他举起自己的诗稿,在粗厉的风啸声中朗读起来。他读着,激动地挥着手臂。狂风卷起雪雾,把他的诗句远远抛向河心。他读着,觉得自己幼稚的诗句正在胸膛里升华,在朗诵中完美,象一支支烈焰熊熊的火箭镞,猛烈地朝着那冰河射去。”于是,在他的诗朗诵声中,一个神奇的景象出现了:刹那间一声巨响,大地震颤,雪原复苏,冰河解冻,春水奔腾,万象更新……。在诗人的自我想象中,诗的“巨大的控制力和象征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因而竟然可以走出语言领域而直接触动现实变化。诗人和他的诗的神奇魔力真是叹为观止啊!但读者心中的疑虑不仅没有就此释然,反而愈来愈重了:诗里面到底有什么呢?同时,他可能还会问:小说里面出现对于诗的想象,那么,小说与诗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要想真正弄明诗和小说的作用及其他奥秘,仅有诗和小说本身的内部反思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诗和小说内部的反思进展到关于诗和小说的更普遍问题的专门的理性沉思。进一步说,要弄明诗以及小说、散文、剧本等各种文学现象的奥秘,就需要我们从具体文学作品的关注进展到对普遍的文学现象的理性思考。这样,从文学作品思考进展到文学理论反思,就是必然的了。

二、什么是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一词,顾名思义,涉及关于文学的各种理性谈论。这种对于文学的理性谈论对你并不陌生。当作家不满足于仅仅写作文学作品而是要直接告诉人们自己这样写的意图时,当读者不局限于只是阅读一部文学作品而是想把它同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体会联系起来比较时,文学理论就已经出现了。可以说,文学理论是就那些不满足于仅仅写作或阅读文学作品、而是渴望了解更多的人们的行为而说的。

文艺学,又称文学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的统称。在50年代从俄文翻译而来,由于“文学学”一词是在“文学”后面加上“学”、出现两个“学”字的重叠,这不大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人们习惯上把它改称“文艺学”,这一名称就一直延续到我国现行的教育和科研体制中。古代称之为“诗学”或“诗论”。

简言之,文艺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当然,同时,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刘勰的《文心雕龙》、严羽的《沧浪诗话》、叶燮的《原诗》、朱光潜的《诗论》和《文艺心理学》等正是这样的文艺学著作。它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那么它通常是关于文学的“一般”规律的探讨,即揭示文学的普遍规律。它既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又以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研究为基础。

另外一种说法:是文艺学就是文学理论。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概念在中国文学研究界广泛传播,逐渐取代“文艺学”而流行开来,成了当今中国文学研究界的一个通行语了。(见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p4-5)

文学理论的任务规定为四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作品论、接受论。

1.个案分析:

《虞美人.听雨》

2.对比阅读

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

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几米《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希望井》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

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

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

却在午夜里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

~几米《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缺口》

第二章文学活动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活动的特性;

2.理解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3.了解文学活动的构成。

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当我们说“文学”一词的时候,这个词究竟指什么?换句话说,什么是“文学”?首先,你可能会说:文学就是指诗歌、小说、散文等语言艺术作品,例如《女神》、《红楼梦》、《野草》。你说得当然有道理,但有人可能会争辩说:文学难道就只是由这些语言作品组成?这些语言作品难道就不反映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其次,你会修正说:语言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世界也是文学的组成部分。这就对了,但还不完整。人们会问:那么写出这些反映生活世界的语言作品的作者,算不算文学呢?难道他们不属于文学吗?所以你的答案仍然不完善。再次,你会说:文学还应包括作家以及他们的创作过程。你确实说对了。作家的创作活动当然应当成为文学的一部分。但这个回答也有漏洞:读者算不算文学呢?没有读者怎么叫文学?最后,你提出:读者也是文学的一个环节,正是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确证了作品本身以及作者的创作活动。

看来,这样一个问答过程至少已经告诉我们,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本节回答如下问题:文学活动包含了哪些主要环节?以往中外文学理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应当采取怎样合理的文学活动观念?艾布拉姆斯的认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的。

一、世界

文学作品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再现”人类生活世界,从而总要涉及人对世界的反映问题。所以,在东西方文学观念中,文学活动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一向受到高度重视。

从文学作品与世界的联系角度看待文学活动,是东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共同的重要传统。为了具体地理解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不妨来看宋代诗人雷震的诗《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

信口吹。”这首诗描摹了诗人所见的乡村田园景色。青草满池,绿水满塘,远山含着落日,仿佛还浸染了带寒意的水波。一位牧童放牧归来,快活地横骑在牛背上,一支短笛信口吹着无腔无调的小调。诗中有如画的田园风光,有通俗感人的民间小调。

诗里有几处地方用字精妙:第一,首句连用两个“满”字突出了雨过天晴自然的勃勃生机;第二,“山衔落日”的“衔”字是拟人化手法,很形象;第三,“浸寒漪”的“浸”字似乎使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一丝寒意;第四,一个“横”字用得尤其准确、传神,如一支生花妙笔活画出牧童的活泼神态;第五,“无腔信口吹”,刻画出民间小调的乡村情趣。这首诗的妙处正在于以诗歌形式对生活世界作了生动的再现。如果按古希腊“摹仿”说,它成功地再现了生活情状;而按中国“观物取象”说,它是诗人观照生活事物而从中提取形象的结果。这个例子表明,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无法离开对于生活世界的反映的。同时,真正有价值的诗歌作品总是善于以恰当、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去反映生活世界。

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联系,有一定的合理方面;但是,这一点并不能代替对文学作整体和全面的理解。————————————————————————————————

问:古希腊文艺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它内部存在哪两种对立观念?

答:古希腊文艺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问:中国古代“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在作品与世界关系问题上的何种立场?答:“观物取象”表明,中国人虽然没有古希腊那种“摹仿说”,但也认识到,文艺的起源是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的。

二、作者

文学作品总是由特定的人即作者来完成的,作者在写作时总会表达他个人的感受,也总是想唤起读者的相同感受,因此,文学作品也可以视为作者的表现活动的产物。

与雷震的《村晚》着力“反映”外部现实而仅仅含蓄地表情不同,陶渊明的《饮酒》同样写田园生活,却借助田园生活描绘而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活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以忘言。”诗人写自己在滚滚红尘中安然过隐居生活的情形,以具体情境描写说明一个道理:你问我为什么能在尘俗安静地享受隐逸生活,关键是只要你的隐逸之心远远离开尘俗,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所在之地不偏而自偏了。你瞧我在东篱下采菊花,与“南山”(庐山)悠然神交。近黄昏时山气愈佳,还有飞鸟低回而不舍离去呢。诗人最后告诉人们:这样的隐逸生活本身就包蕴着生活的“真意”,那是无法以言语表述的。全诗一边写景叙事、一边表情达意,在田园生活情境中明确地表现了作者的体验。

现在来看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1938):“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表明它的喉咙并不圆润、清亮、婉转,而已遭受挫折,所以是受损伤的喉咙。这受损的喉咙急切地要歌唱什么呢?三个“这…”句显示出它执著地歌唱的对象:“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而“和…”句则是一个微妙的转折,引出了歌唱的另一个对象: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它显然是要歌唱自然的激怒的反抗和温柔的期冀。它的执著的坚定突出表现在,即便自己死了,也要让自己珍贵的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它来自自然,终究要回归自然,因为它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结尾两行,更是明确地宣告了我对自然的深沉的爱,从而把“我”对土地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看,这首诗典范地体现了作品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活动的观点。————————————————————————————————

问:注重表现是否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传统?

答:是。具体说来,强调文学是作者的表现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传统,这典范地体现在早先秦就形成的“诗言志”说中。“诗言志”说认为,诗歌是作者的情感和志向的表现。但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这种作者表现观往往是与“观物取象”所代表的反映世界的观念和谐共存的。

问:表现说与摹仿说相比有哪些突出区别?

答:有三方面突出区别:一是在文学本质问题上,表现说不是突出被摹仿的世界的决定作用,而是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二是在文学批评问题上,更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创造作用;三是在文学创作问题上,不是强调文学创作对客观规律的遵循,而是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三、作品

文学作品的创造性体现在它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情感的表现,但这必须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就具有了重要性。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形式上体现出语词重复的特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三台)任幕僚期间寄给长安友人的。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涨满秋池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这里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句内“期”字重复运用,第二、四句重复出现“巴山夜雨”。这样的重复在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一,“期”字两次重复,渲染出“归期”对于对话双方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愈是重要却又愈是难期,那带给人的抱憾、惆怅与期冀就愈加深重了。不妨对照今人齐秦那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大约在冬季》:“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重复地运用“何时”、“此时”和“何时”,同样渲染出归期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可见语词重复在这里格外突出了彼此的思念之情的深厚,但又避免了直露,而是显出了含蓄。第二,“巴山夜雨”两次重复。第一次出现是起到“环顾左右而言它”的作用,含蓄地传达自己此时对于友人的深厚思念。绵绵不绝的巴山秋夜之雨,含蓄地隐喻对友人的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令人叫绝。第二次出现则是以含蓄的方式指代上次的巴山夜雨中的思念,既在表意上起到委婉而含蓄的作用,又在声音上产生回环、复沓的效果,更喻示了思念的深长不绝。

可见,这首诗的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奇妙的语言组织,正是这种语言组织的

奇妙才造成了表情达意上的奇妙。所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它,意义和价值就无从谈起了。形式在文学中具有无可争辩的重要性,但是,不应把它同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的表现割裂开来,更不应强调到极端地步。

——————————————————————————————————问:作品的形式在文学中有什么作用?

答:首先,文学作品的创造性体现在,它要再现世界和要表现作者情感,但这种再现和表现都必须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果没有具体可感的形式,这种再现和表现就是一句空话。这样,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在文学中就具有了基本地位或作用。其次,由于形式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或作用,文学尽管无法做到一丝不改地再现世界或表现情感,但却可以尽力超越事物的表面形态,而揭示更具有普遍性的和更深层的意蕴。这就使得作品形式的创造性具有了合法性。

问:在作品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俄国形式主义提出了什么见解?

答:作品与形式的关系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突出问题。它标举“文学性”或“陌生化”,极端地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作品对世界的再现,或对作者情感的表现,而应是作品的语言形式本身。

四、读者

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本文才能实现其价值,而文学活动才能获得完整的形态。而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作者创造的本文就没有人阅读,作者作为作者的身份和价值就无法确定,从而文学活动就是不完整的。

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在芙蓉山中遇到风雪,不得已投宿在一个贫苦的人家。日暮、山远、天寒、屋贫、柴门、狗叫、风雪、归人,语词简练而形象地共同组成一幅山村风雪图。这里的问题在于,这首诗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日暮”的暮色究竟怎样?“天寒”寒到什么程度?是春寒、秋寒还是冬寒?“白屋”是指没有漆的木墙还是漆成白色的木墙?“柴门”到底有多高、多大?多少只狗在叫?叫声是单一的还是此起彼伏的?那风有多大、雪有多大?最后,这位“夜归人”的年纪、相貌、神态等究竟如何?都是不确定的,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由这种想象去填空。而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只能从自己的具体年龄、经历、性格、趣味等出发去理解了。而如果读者的具体年龄、经历、性格、趣味等不同,则他的阅读就会呈现出独特性,从而也就决定了作品感受的独特性了。

读者阅读作者创作出来的文学本文,既然是一种接受也是一种创造。一方面,阅读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及被描写的世界的过程,从而带有有条件地接受的特点;但另一方面,阅读也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和联想而使被描写的东西具体化的过程,从而带有能动的再创造特点。因此,读者阅读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问: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在何处?

答: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通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本文终

于实现其价值,从而文学活动获得完整的形态。而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作者创造的本文就没有人阅读,作者作为作者的身份和价值就无法确定,从而文学活动就是不完整的。

问:阅读究竟是被动的接受还是能动的创造?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同时看到两方面情形:一方面,阅读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及被描写的世界的过程,从而带有有条件地接受的特点;但另一方面,阅读也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和联想而使被描写的东西具体化的过程,从而带有能动的再创造特点。因此,读者阅读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活动不是仅仅由某个单一因素组成的,也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有机整体,在这里是说,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文学活动正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

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这具体表现在: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

问:在文学活动问题上,为什么需要一种整体眼光?

答:这主要是因为,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从而需要运用整体眼光去观照。同时,在这种整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常常处在复杂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之中,也只有运用整体眼光,才可能真正揭示这种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问: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作用?

答: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文学活动在人类生活活动中,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特殊性。本节主要阐明文学活动的性质。

一、人类生活的性质

要了解文学这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需要首先明白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人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这一认识在发生学和认识论两层面都具有意义。第一,从发生学层面看,人类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第二,从认识论层面看,人既是一定的生活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那就应当从生活活动出发认识人

的特性,看到人类生活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品格。

由于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特性只有从实际的生活活动中去理解,那么,我们由此可以引申出理解文学活动的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只有从实际的生活活动出发去认识人类,把文学置放在人类生活活动过程之中,才可能对文学的特性作出科学的说明。

---------------------------------------------------------------------

问:人类活动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何处?

答:人类活动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它尽管也要适应环境和自然,但更重要的是出于自觉意识和目的,以生产活动为基本手段,力求改造环境和自然以适应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和发展需要。

问:什么是人类生活活动?

答:人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人类生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表现在:人类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产生的前提。这可以从三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建立起诗意情感关系。

人类通过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生活活动,对自然加以改造,使其成为人化的自然;同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自身,使自身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这样,人类同对象不仅可以发生功利或道德关系,而且可以建立和保持一种自由的诗意情感关系。而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自由的诗意情感的高度发展的产物,这正有力地展现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李白《独坐敬亭山》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看不厌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也看不厌自己,自己同自然亲密地融合在一起了。我是敬亭山的情感倾诉对象,它的知音;而敬亭山也是我的情感倾诉对象,我的知音。

李白《送友人》说:“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在游子的眼里,那在天空缓缓飘浮的云彩似乎是友人未来的天涯羁旅生活的写照,而闪耀着余辉的落日就好像是自己的依依惜别深情的表达。“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等在李白眼里都具有了情感意味,染上了李白的离情别意。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

第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类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活动,这意味着人类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而文学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种,就不是被动的和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完全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李商隐《乐游园》:“向晚夜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傍晚时分心情不快,便驾车登上乐游原高地遣闷。显然,他的“驱车登古原”的行动是合目的的,这目的就是排遣心中的“不适”。他看见夕阳正要落山,赞赏其无比美丽动人,但又不得不感叹它毕竟已时近黄昏,终将消逝。这一感受是对客观规律的发现和确认,是合规律性的。而李商隐的这首诗正表达了他的一种合目的和合规律的体验,显示了人类生活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及其高度统一。

第三,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类生活活动由于人类主体的能动参与,在使对象被改变以符合人的需要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对象中呈现并灌注了人的本质力量。当人类在生活活动中通过观照对象而返身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时,对象就成为了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正是要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审美的诗意世界,在其中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前面所举陶渊明、李白和李商隐等的诗,正是通过创造一个个诗意的情感世界而确证了诗人们各自的“人的本质力量”。

以上三方面表明,人类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审美特性得以产生的前提。————————————————————————————————

问:怎样理解人类生活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答:合目的性是指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要合乎或遵循一定的规律。人类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这意味着人类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

问:怎样理解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答:人类生活活动由于人类主体的能动参与,在使对象被改变以符合人的需要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对象中呈现并灌注了人的本质力量。这样,人类生活活动就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这实际上正是审美与文艺活动产生的基础。当人类在生活活动中通过观照对象而返身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时,对象就成为了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正是要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审美的诗意世界,在其中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由于如此,人类的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要了解文学活动在人类生活活动中的位置,需要先了解人类生活活动的基本构成。

人类生活活动由两大基本层次构成:一是物质实践活动,这是直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饮食和繁衍等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二是精神活动,这是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它是在物质实践活动基础上、并应物质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人类生活活动中,文学活动正属于其精神活动范畴。

精神活动本身也有着大体四类形态:理论性精神活动、宗教性精神活动、伦理性精神活动、及审美性精神活动。而文学正是一种审美性精神活动。—————————————————————————————————

问:试简述物质实践活动的含义。

答:物质实践活动是直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饮食和繁衍等的生产活动,它是人类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问:试简述精神活动的含义。

答:精神活动是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它是在物质实践活动基础上、并应物质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一方面决定于物质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反过来能动地影响它。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本节回答如下问题:文学活动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关于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主要有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和游戏发生说、劳动发生说等几种。

1、巫术仪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发生的起点是原始巫术仪式。

该学说起源于19世纪,认为人类最早的文艺导源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由于它忽视了人类社会实践,没有注意到巫术主要是为原始劳动服务的事实。

2、摹仿发生说:代表人物为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不同的艺术,只是摹仿的对象和媒介不同而已。由于这种说法离开了人类社会实践,单纯归结到人的本能。

3、宗教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是从人类的超自然的宗教活动中产生的。

4、游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来源于人的无外在目的的游戏活动,由此看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该学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游戏是人解脱了物质和精神束缚之后,利用剩余精力创造自由天地的活动。代表人物为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由于这种说法离开了人类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

5、理念说:认为文艺起源于某种超自然物质、超感性经验的“理念”。文艺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或是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近代德国的黑格尔。由于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对艺术起源本未倒置,也是不科学。

6、心灵表现说(情感表现说):出现于19世纪后期,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心灵(主要指感情和欲望)的表现,文艺是内在的主观精神的外在流露。大致分为感情表现说,代表人物雪莱和列夫.托尔斯泰;欲望表现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厨川白村。这种说法割断了艺术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又排斥理性因素的地位作用。

上述学说诚然各有一定合理处,但总体看是片面的和表面的。

7、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劳动发生说:

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这可以从四方面去考虑:第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第二,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第三,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第四,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样式。

早期文学的歌乐舞三位一体形式,正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反映。这可以结合《诗大序》(《毛诗序》)的论述来体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展现了四种表达方式:首先是“言之不足”。这里的“言”指的是一般消息性语言,它不足以表达人的内心体验。其次是“嗟叹”。这种语言已或多或少带有某种情感色彩,但它还是不足以传达人的情感。再次是“永歌”,这是一种富有节奏和表演色彩的歌唱了,显然属于情感性语言,但还是不足。最后,就有“手舞足蹈”,这显然是一种集歌乐舞为一体的与原始劳动过程不可分离的综合艺术形

式了。

———————————————————————————————

问:怎样理解劳动是文学活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答: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具体地说,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这可以从四方面去理解:

第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第二,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原始先民在舞蹈和音乐的伴随下“喊”出了最早的文学。

“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

第三,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禽兽)(《吴越春秋.勾践外传》)

第四,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样式。人类早期的文艺往往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这种形式正同原始劳动过程的有节奏的号子或呼叫、富于舞蹈性的动作等特点直接相联系。具体地说,早期文学的三位一体形式,正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反映。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特殊性: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只是最终的制衡力量,而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挥作用。这样的结果在于,文学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或快或慢,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正体现出马克思所谓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如俄国和挪威在19世纪经济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

有关文学发展的见解很多,主要有三类:第一,从社会或世界状况看待文学的发展,如中国《乐记》、德国黑格尔;第二,从文学内部因素演化看待文学的发展,如加拿大批评家弗莱认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如“循环”,而整部文学史可以视为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这四种基本原型的不断“循环”史;第三,从文学固有因素的组合看待文学的发展,如俄国形式主义者普洛普和法国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都认为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才引起了文学形态的变化。

这里可以就弗莱的观点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应用多讲一点。按照弗莱的看法,文学的变化是与自然界昼夜转化、四季更替相似的。黎明、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对应为喜剧;日午、夏天,热烈欢快,对应为传奇;日落、秋天,草木摇落,秋风萧瑟,对应为悲剧;黑暗、冬天,万物凋零、衰败,对应为讽刺文学。下面结合两首杜甫诗分别理解文学的喜剧气氛和悲剧气氛。首先来看《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里描绘了一幅春天景象,显然充满了喜剧性。按弗莱的观点,喜剧往往同人的社群交往有关,少不了团叙、座谈、友谊或爱情,还有驯良的动物相伴,植物世界则是花园,矿物世界是城镇、建筑物或庙宇,而流体世界则是河流。

这里有诗人新建的家居建筑――草堂;河流是环绕于草堂的“春水”;驯良的动物是群鸥;没有描写花园,但却提及“花径”;社群交往方面表现为来了客人,两人对饮畅叙。诗人久历战乱后始得安定的喜悦心情尽情地展现出来。

其次来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则呈现出一幅悲秋景致,笼罩着悲剧气氛。没有令人温馨愉快的日常社群交往,只有孤独;驯良的动物不见了,但见猿猴悲鸣;风急天高、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烘托出日暮、落寞气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则包含了丰富的意味。

“万里悲秋常作客”有着至少五层意义:第一层,“作客”在外,过与亲人离别的日子,当然让人惆怅;第二层,不仅“作客”,而且是“常作客”,时间的增加实际上等于是强化了离愁别绪;第三层,在秋天常作客,自然使人充分地领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悲剧氛围;第四层,这秋天不是一般的秋天而是“悲秋”,所以又加强了悲伤情怀;第五层,这地点离家“万里”之遥,空间距离的遥远更突出了悲剧性。

与此对应,“百年多病独登台”也含有至少五层意义:第一层,“登台”往往令人伤怀。古人有“自古高台多悲风”之句。第二层,“独登台”,在孤独中登台则更添悲凉气氛;第三层,“病”中登台,哪能有好兴致?第四层,不仅“病”,而且还“多病”,以此多愁多病身去登台,怎能获得愉快和享受?第五层,诗人自叹“百年”(指年已过半百),垂垂老矣,凌云壮志付诸流水,悲苦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弗莱的观点是具有一定适用性的。可以说,这三类见解都各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它们由于忽略人类的生产劳动这一根本原因,因而都无法真正说明文学的发展。

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经济活动,才是推动文学发展的终极的或根本的原因。这一结论不宜作机械的或武断的理解,而需要予以合理的阐明。其一,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虽然存在,应当予以重视,但是,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文学发展的水平最终是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如果没有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制约,文学的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文学的发展水平总是在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曲线上摆动的,虽有时呈不平衡态势,但总是大致平衡的。其二,经济活动诚然是支配文学的终极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和直接的因素,因而需要关注其他因素如上层建筑中的政治、道德、哲学和宗教等对文学发展的多方面的和直接的影响。

那么,如何看待文学活动发展的原因呢?结论应当是:首先,在终极意义上说,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其次,在直接意义上说,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最后,在综合意义上说,诸多因素形成的“合力”共同影响文学的发展,但在这种“合力”中起终极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

————————————————————————————————

问: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表现在何处?

答: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如俄国和挪威在19世纪经济相对落后,但在文学

上却成就斐然。

问:如何看待文学活动发展的原因?

答:首先,在终极意义上说,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其次,在直接意义上说,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最后,在综合意义上说,诸多因素形成的“合力”共同影响文学的发展,但在这种“合力”中起终极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

摘要

文学活动不是仅仅由某个单一因素组成的,也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文学活动的性质要到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中去寻找,因为文学活动正是人类生活活动之一种。人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正是通过这种合目的和合规律的自由活动,人类得以把自己同动物区分开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这种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建立诗意情感关系,形成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是文学活动产生的前提。在人类生活活动中,文学活动属于一种审美性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都根本上取决于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经济活动。但在文学发展问题上应当对经济的决定作用作合理阐明:其一,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虽然应予重视,但从根本上说,文学发展最终是受制于经济发展的;其二,经济活动诚然是支配文学的终极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和直接的因素,因而需要关注其他因素如上层建筑中的政治、道德、哲学和宗教等对文学发展的多方面的和直接的影响。文学活动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三点上理解:在终极意义上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在直接意义上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在综合意义上诸多因素形成的“合力”共同影响文学的发展。

第三章文学的属性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学的属性;

2.理解文学修辞的不同层面。

第一节文学概念辨析

文学有三种比较重要的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

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觉察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无论中西文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存在如何不同的传统见解,但毕竟都持有相近立场: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这一点在今天早已成为一种共识。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在现代世界,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四、文学与非文学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人们常常会按这种观念去创造新的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学读解为文学,非经典阐释为经典。可见,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第一节文学概念辨析

文学是什么?也就是说,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本节将概要地梳理此前已有的三种文学观念,以便使我们的文学概念逐渐明晰起来。

一、文学概念三义

从古至今,文学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一是广义文学。它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所谓语言的艺术品——文学,也包括今天不称作文学的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二是狭义文学。与广义文学的宽泛含义不同,它是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如诗、小说、散文等。这种狭义文学与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和电影一起被称为“美的艺术”。

三是折中义文学。它是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纪实文学等。

这三种文学含义分别通向三种文学观念:文化的文学观念、审美的文学观念和惯例的文学观念。

————————————————————————————————

问:从古至今的文学有哪些不同含义?

答:有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问:试简述狭义文学的含义。

答:狭义文学是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如诗、小说、散文等。这种狭义文学与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和电影一起被称为“美的艺术”。

————————————————————————————————

二、文学作为文化

文学作为文化,意味着文学被看作一般文化形态,即与政治、哲学、历史、伦理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具体样式,并没有自身专有的特殊性质。这是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以前的通行文学观念。

这里需要注意中国魏晋(即公元 3—6 世纪)以前的文学观念。在那时,“文学”或“文”在广义上使用,等同于现在的“学问”或“文献”即文化。“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被列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也是用其广义,即指学问或文献,也就是文化。但狭义文学的那种特有的形象感染力量也开始受到重视,如孔子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并说“兴于诗”。“文”的最初含义是表现于外的斑纹或图式。广义文学即文化的文学观念在这时期居于主导地位。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西方18世纪以前的文学观念。在那时,文学也主要是在广义上使用,即文学属于一般文化。例如,古希腊时代就不存在一般文学概念,而只有特定的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概念。“文学”一词(literature)是直到14世纪才从拉丁文 litteratura 和 litteralis 引进的。狭义文学还没有同广义文学区分开来。

这表明,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初的文学观念都是广义的和文化的。————————————————————————————————

问:文化的文学观念盛行于何时?

答:文化的文学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或 3世纪)以前和西方18世纪以前。问:“文学”一词在中国最初是否就指今天所说文学?

答:“文学”一词在中国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说文学,而是指学问或文献即文化。

三、文学作为审美

文学作为审美,意味着文学不再被看作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而是被看作具有特殊审美属性的文化,这就形成狭义的文学。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 3— 6世纪)和西方16—18世纪。

在魏晋时期,具体说是 5世纪时,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表明“文学”正式开始同广义文学大家庭中的其他文化形态相分离,独立发展,从而获得了狭义意味。

狭义文学在魏晋时期形成,同那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的确认和伸张分不开。魏文帝曹丕提出“诗赋欲丽”,把文学的语言形式之美提到了首位,而“文以气为主”则强调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性。这与范晔、萧子显、陆机、钟嵘和刘勰等的论述一同表明,文学的特殊的审美性质已经获得魏晋文学界的普遍的和明确的认可。从此以后,从审美角度看文学,文学即审美,就成为中国文学理论中占据显要地位的一个固有传统。

狭义文学在西方是大约16—18世纪期间形成的。在16世纪,诗的审美性质逐渐得到承认。而在1747年,巴托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标志性事件:文学被确认为“美的艺术”之一种,实际上意味着文学的审美性质即狭义文学在西方开始获得了普遍的和明确的认可。这种审美的文学观念的确立,既是长期的文学活动经验的总结的结果,又是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成果之一部分。

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界对于文学的审美特性的重视,既与中国古典审美传统有关,更与西方审美话语的影响有关。梁启超在20世纪初提倡“小说界革命”,王国维伸张“美学”,正是对于西方审美话语的积极借鉴的产物。可以说,正是西方审美话语的引进,激活了中国古典审美传统。————————————————————————————————

问: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分离出来大致完成于何时?

答: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分离出来,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8世纪。问:南朝宋文帝把“文学”列为哪“四学”之一?

答:这“四学”是“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

四、文学作为惯例

文学作为惯例,是指文学的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的那种难以确切归类、而只能按某种惯例去加以模糊的或相对的界说的现象。这使得我们具有了折中以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

惯例在这里是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惯例的文学观念尤其适用于解释某些新的或特殊的文学现象,如“先锋文学”。美国诗人威廉斯的《便条》、《红楼梦》中的药方和账单便是例子。

尝试理解《便条》。首先不分行排列,体会阅读的感受;然后加以分行排列,体会这时的感受。加以比较。惯例实际上也暗含着一些规范:

首先,文学总是要呈现有着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的形象的世界;

其次,文学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体;

再次,文学可能蕴涵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惯例的文学观念既有一定意义,又有一定局限。一方面,它在面对那些难以确切归类的、新出现的或复杂的文学现象时,不失为一种相对地有用的规范,帮助人们体味作品的“文学”意味。而另一方面,它如果被单独用来界定文学,也难免会使标准失之模糊、不易把握或陷入相对主义泥淖。

问:试简述惯例的含义。

答:惯例是指文学的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的那种难以确切归类、而只能按某种惯例去加以模糊的或相对的界说的现象。

问:惯例实际上暗含着哪些规范?

答:惯例实际上暗含着这样一些规范:首先,文学总是要呈现有着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的形象的世界;其次,文学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体;再次,文学可能蕴涵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五、文学界定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文学三义的存在,给把握文学概念带来困难。应当选择何种文学概念呢?显然,我们难以单独选用上述三义中的任何一种。

这需要重新发掘上述三义各自的合理成分。首先,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成熟尤其值得重视。这是人类文学活动长期发展的一项历史性成果,其重大意义在于,它表明人类活动内部已确立起独特而富于意义的存在领域——审美领域,而文学正是这个领域的重要成员。因此,着重继承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可以体现一种历史继承性,并有助于说明和维护文学的特殊性。同时,广义文学和文化的文学观念正确地揭示了文学得以从中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文化总体,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能灵活地解说某些新的或特殊的文学现象,两者各有其合理性,值得继承。这就需要在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的基础上,综合广义文学和文化的文学观念及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的合理成分,形成新的解决办法。

文学界定的新的解决办法是:承认狭义文学的审美的文学观念的中心地位,在此中心地带吸收广义文学和文化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的某些合理成分,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文学观念: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问:文学三义的存在给把握文学概念带来何种困难?

答:文学三义的存在给把握文学概念带来的困难是:首先,广义文学和文化的文学观念有助于阐释文学的文化意义,但今天已很少通行;其次,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正确认识到文学的审美性质,但又往往容易强调到极端地步,并因此而忽略文学的文化意义;最后,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在在处理新的或特殊文学现象时有其优势,但又容易出现相对主义弊端。这表明,我们难以单独选用上述三义中的任何一种。

文学理论1

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艺学: (1)隶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也被称为文学学,名称来源于前苏联。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名称来源源于西方。 2.文艺学的分支 文艺学:a.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b.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c.文学史 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属于研究一般的、共时性的研究范围。 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 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关系 文学理论: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并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学科。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的和美学的评判,它与文学现状联系得更紧密些。 文学史:研究以往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自身继承、革新的内在联系。 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基础,从中吸收养分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以文学理论为根基,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 4.文学理论在语言文学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 ↑语言艺术古代汉语 语言文学系→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古、现、当)外国文学(欧美、俄苏、东方) ↓文学创作 写作:写作学——文学写作 应用写作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和语言学有密切关系 5.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对象:文学作品 6.文学理论的任务 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基本概念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具有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 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具有

文学理论简答题与论述题

文学理论简答题与论述题五、简答题 1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文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 3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哪些? 5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依据是什么? 6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7有关文学发生的学说有哪些? 8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学说有更大合理性? 9什么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 10文学概念有哪三种涵义? 11怎么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 12怎么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13什么是话语? 1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15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什么含义? 16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什么性质?

17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有哪些带规律性的经验? 18“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19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0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1文学历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有哪些解释? 22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 23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24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和来源是什么? 25文学创造的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26文学创造的构思方式有哪些? 27什么是灵感和直觉? 28什么是突出与简化? 29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 30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有什么区别? 31怎样解释艺术概括的规律? 32什么是形式创造?文学创造中,形式创造要遵循哪些原则?33文学作品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34有关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有哪些?

35历史上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的划分有哪些?36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37典型任务与典型环境关系是怎样? 38怎么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 39王国维是怎样对文学意境进行分类的? 40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1审美意象是怎样分类的? 42现代叙事学对传统叙事理论有哪些发展? 43如何理解文学叙事的特征? 44怎样理解虚实的意识形态本质? 45情节与故事有什么区别? 46什么是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47时长关系的变化有哪四种运动形式? 48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有什么区别? 49叙事与抒情有什么区别 50抒情性作品由什么构成的? 5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有什么区别? 52风格的本质有哪些看法?

文学理论(1)

名词解释 1、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2、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5、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6、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7、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系统。 8、单个形象:指艺术世界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形象。 9、整体形象:指由单个形象构成的艺术整体,即艺术世界。 10、实象:有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较为直接地呈现的,可以称为实象。 11、虚象:有的形象是通过间接描写或由实象引起的联想形成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较虚的部分,统称虚象。 12、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发生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总和。有时,作品中某一局部的场面或插曲产生的情景,亦可称为情境,其实它只是局部情境。氛围一般是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13、寓言式象征:是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具有情节性。 14、文学典型:指叙事文学作品中达到艺术理想境界的人物形象,它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人物性格。 15、意蕴:是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16、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理论

一、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2,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3,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三章 一、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二、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1,世界(模仿论: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柏拉图“影子”说亚里士多德,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 再现论:魔幻现实主义 2,作品 3,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空白”“召唤结构”)4,作家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四、为什么把劳动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五、文学活动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代变化、非人力(黑格尔:世界本原的理念)、自然界的运行(弗莱:“循环”)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按照类型按照时代划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讽刺文学。文学发生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 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体现: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七、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但并不是直接作用。 第四章 一、文学的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学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二、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第一,文学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例如“圣洁的妻”与“热烈的情妇”别含深意;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构建了一个男子与两个女子的关系状况,同时表达了男子对这两个女子(妻子和情人)的感情;第三,文学传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例如用“床前明月光”形容白玫瑰和用“心口上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总结 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先天给定的事物。 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件容易事. 1. 理论是跨学科的 --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 -- 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些什么。 3.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理论具有自反性 --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h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即对于意义、作品、文学、经验的常识.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 “文学是什么”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 文学是一种可以引发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者叫文本的活动.它与其它种类的言语行为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是那种可以把一些文字定义为文学的语境使读者把这些文字看作文学的.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为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必须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 不同理论下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形式) 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语言结构) 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 3.文学是虚构.(表现对象) 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美学对象.(表达方式) 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叫自反性的建构.(表达内容) 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先前的作品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们重复先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质疑或改造。 文学的功能: ?文学由于其虚构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

文学理论 论述题 第二编

文学理论论述题 第二编文学活动 1、对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的各自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答:1、作品与世界;2、作品与作者;3、作品与形式; 4、作品与读者。 2、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答:1、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2、政治、道德、宗教、民族文化风俗和审美传统在发展民族文学中也起作用;3、“合力”中进行。 3、如何理解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1、从实质意义上来理解,对现实的反映的产物;2、从反映的内在机制上来理解,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的统一。 4、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5、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答: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和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两层含义: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2、在更深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6、如果说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那么,怎样理解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答:1、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是不同的;2、又是统一的。一般层次上,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既是一般意识形态,也是审美意识形态;在特殊层次上,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活动,也是具有审美性的意识形态活动。 7、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答: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广义的文化含义,狭义的审美含义。 文学属性两种代表性的观点:1、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话语蕴藉属性。 8、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的问题?答: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俗——雅——俗——雅,这是一个双向循环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9、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有什么意义? 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毫无疑问,它的根必须扎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提高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0、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即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1、民族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和民族传统,并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总称。具有时代性和全人类性;2、民族文学需要走向世界,这是文学发展的总趋势;3、世界文学的形成不是要取消民族文学。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概)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 【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 理性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 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 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 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 ①理论方式——理论性、认识性的精神活动; ②宗教方式——宗教性、幻象性的精神活动; ③实践—精神方式——伦理性、意志性的精神活动; ④艺术方式——审美性,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审美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惯例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介乎前二者之间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文学的含义】显现在生活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从事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与人们认识活动中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特征。 【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集(1)

百度文库专用 百度文库专用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集 一、解释术语: 1、文艺学; 2、狭义文学; 3、文学话语; 4、惯例的文学观念; 5、话语蕴藉; 6、文学; 7、精神生产; 8、文学创造; 9、文学创造的客体;10、文学创造的主体; 11、文学创造材料;12、艺术发现;13、创作动机;14、艺术构思;15、形象思维; 16、灵感;17、知觉;18、综合过程;19、突出与简化;20、变形;21、陌生化; 22、即兴与推敲;23、艺术真实;24、艺术概括;25、情感把握;26、形式创造; 27、艺术形式;28、“有意味的形式”;29、文学活动;30、审美。 二、填空练习: 1、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3、文学活动过程是一个从艺术生产到艺术价值生成再到艺术消费的过程。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象化论、艺术生产论、特殊的意识形态论、文学起源论、现实主义的创作论、文学历史发展论、文学批评论。 5、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理解体现在:“对象化”论强调的是它的创造性,“意识形态”论强调的是它的依存性,“艺术生产”论强调的是它的独创性。 6、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7、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是:理论方式、宗教方式、实践—精神方式、艺术方式。 8、文论史上的几种文学起源说有: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摹仿说等。 9、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10、文学话语的社会性表现在,它具有意识形态性、民族性、人民性和阶级性。

文学理论一

第一章本质论 一 文艺学(1949,俄语,文学学)即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包含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文学理论即对文学活动的认识。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对“文学是什么”(本质论)的回答。 一、文学:“四要素”与“三过程” 文学即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多环节的精神活动,不仅包括“四要素”(艾布拉姆斯:作品、作家、世界)和“三过程”(体验、创作、接受),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文本 作品 二、五种文学观念 从“四要素”的不同联系,历史上出现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和体验说。“五观念” (一)再现说 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作品是对世界的仿摹或再现。 发展: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统治西方两千年,是“再现”说的源头。变体:“镜子”说(生活习俗的镜子),

“临摹”说(临摹自然本身),“复制”说(俄国19世纪批评家别林斯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反映”说(毛泽东,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表现说 强调“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即作品是作家的情感自然流露。 发展:诞生于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为诗辩护》,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1)作家为主体 “发乎内”是基本倾向,冲动的宣泄是创作根源,创作的动因是作家内心的情感寻求表现的冲动。 (2)情感第一性 诗(文学)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审视对象时诗人(作家)的心境、心理状态。即诗人描写一头狮子,狮子本身是虚,观看者的兴奋状态是实。 (3)想象力充分发挥 使平凡事物呈现不平凡色彩——想象力色彩。 西方“表现”说 VS 中国的“诗言志”“诗缘情”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表现性及个性。 语言层面: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两种形态。 节奏: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低和轻重型。 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面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词法: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华中师大《文学理论1》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大《文学理论1》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1》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对象化: 2、主题: 3、心态型人物: 4、意识流小说: 5、意象: 6、小说: 7、文学文本: 8、模仿说: 9、文学史: 10、典型人物: 11、艺术真实: 12、感物说: 13、审美关系: 14、主题的多义性: 15、意象叠加:16、散文: 17、象征: 18、文学体裁: 19、描写(作为小说叙述方式): 20、起兴:二、辨析题 1、解释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并说明其阐述了什么样的文学观点。歌德说: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2、解释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并说明其阐述了什么样的文学观点。 恩格斯说: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要如实地描摹了生活现实,就具有了艺术真实。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4、什么是文学作品?什么是文学文本?文本与作品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5、闻一多说,“诗是被强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请分析这段话揭示了诗歌的哪些特征并举例加以说明。 6、下列人物形象哪些属于圆形人物、哪些属于扁平人物、哪些属于心态型人物?请做出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 答尔丢夫(《伪君子》)、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格里高利《变形记》三、问答题 1、诗歌结构的跳跃性是指什么?诗歌的结构为什么具有跳跃性的特点? 2、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3、什么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文学形象为什么会有间接性? 4、在诗歌中,“情”与“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5、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感物说”是怎样看待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 6、什么是典型?典型形象与一般人物形象有什么区别? 7、舞台演出对剧本写作有些什么限制? 8、什么是“形象大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说明了什么? 9、文学文本具有什么样的结构? 10、简述情节和故事的区别。 11、什么是意境?试述意境的构成及其审美意义。 12、什么是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说明文学与社会生活是什么关系? 13、文学文本语言层的审美作用体现在什么地

文学理论重点整理

概念: 1、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产生于古希腊,流传最早,影响最大。代表 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布瓦罗,别林斯基。 2、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产生于18世纪以后。代表人物有康德,雪莱。 诺瓦利斯,柏格森,弗洛伊德,源泉追溯到古希腊。 3、情节:即小说对故事所进行的符合表达目的的艺术安排及由此而形成的新秩 序。 4、圆形人物:即性格特征丰富、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化的人物,但并不是杂 乱无章的。有占主导的性格元素,对人物性格形成支配作用,其他元素起到丰富的补充作用。 5、扁形人物:即性格单一、平面化的人物。艺术夸张,可任强化作品的特定表 现。增加小说特定的审美韵味。 6、视角:叙述视角与审美视角类似于故事与情节。审美视角是作家对生活的独 特发现与开掘,是作家审美意识的外化。叙述视角是审美视角都在小说文本中的物化联系。叙述主体、人称的选择是叙述视角的基本表现形式。小说的视角揭示了一部小说从何种角度审视生活,何种方式叙述故事的立场、态度,特定上午审美视角决定了相应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叙述视角的变更。 7、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8、音步: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读者诵读的基本语音单位。 9、典型:典型是借助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意蕴丰富、特征鲜明,具有较高 审美价值的独特的热舞形象。 10、意境:指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含蓄灵动的形象整体。 11、意象: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主客合一、心物交融、富 有象征和哲思意蕴的具体形象。 12、典型环境:指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典型人物自身其中, 围绕典型人物所展开的具体环境,也包括支配人物行动,促成典型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特定社会背景与时代面貌。典型环境是小环境与大环境的艺术统一。 13、情感力:情感发生、提升、处理、创造、表达与感受的综合能力。 14、想象力: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新形象创造的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和思 维能力。 15、简单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由彼及次或彼此对照的想象,是由事物唤 起的类似记忆,情绪推移,经验与经验之间的呼应。 16、无意想象:表面上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以梦境、幻觉、意识 流等形式加以表现。

文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文学形象 2、“莎士比亚化” 3、“福斯塔夫式背景” 4、象征型文学 5、题材 6、文学意象 7、文学风格 8、话语蕴藉 9、期待视野 10、伦理批评 11、接受心理 12、语言学批评 13、“知人论世” 二、判断分析题(先指出下述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再说明理由):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惟一源泉。 2、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没有区别。 3、灵感就是直觉。 三、简答题: 1、简析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 2、试析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 3、简述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4、作为文学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征。 5、、试析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的意义。 6、从诗歌《登鹳雀楼》分析抒情诗的特点。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7、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三、论述题: 1、试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2、试分析意境与典型、意象有何区别。 3、试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之间的同异。 4、、阅读下面这首诗,试以你学过的文学理论进行分析或阐述,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评论。 家 万志为 母亲发上的颜色给了我 又还为原来的白 父亲眼中的神采传了我 复现归隐的淡然 一个很美的名字 我过分依恋的地方 当灯火盏盏灭尽 只有一盏灯 当门扉扇扇紧闭 只有一扇门

只有一盏发黄的灯 只有一扇虚掩的门 不论飞越了天涯或越过了海角 只要轻轻回头 永远有一盏灯,在一扇门后 只因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 就有了海的宽柔 一、名词解释: 1、艺术构思 2、灵感 3、文学本体论 4、创作个性 5、艺术生产 6、艺术发现 7、创作动机 8、陌生化 9、艺术概括 10、文学接受 11、文学欣赏 12、共鸣 二、判断题: 1、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雕的是一个枯瘦丑陋的妓女,这样的作品只有认识和教育 价值,而没有审美价值。

文学理论习题答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 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