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一、基础知识1、文学活动中的四种要素,指的是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

2、二十世纪30年代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编集了《中国新文学大系》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刊物和文学理论、文学史著作中普遍采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分法”的文学分类方法。

3、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4、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5、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6、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和节奏韵律性。

7、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8、剧本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9、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和抒写真实感受。

10、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时性、纪实性和文学性。

11、三国时期著名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曾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呈现?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12、综合古今中外对于文本层次的认识,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一书将文本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即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13、文学言语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三个特点。

14、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有以下基本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5、文学意蕴层面一般可以分出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三个不同的层面。

16、文学意境有情景交融(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结构特征)、韵味无穷(审美特征)的特征。

17、审美意象有如下基本特征:其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文学理论各章知识要点

文学理论各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文学文本的种类一文学文本及其结构【学习目标】认识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以及现代文学理论为什么要用文学文本这个术语来取代文学作品。

了解理论用语的这种变化源于对文学和文学文本认识的深化,是现代文学观念的体现。

在这个基础上,掌握文学文本的结构。

1·1 文学文本的涵义【知识点】1、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2、文学文本的涵义1·2 文学文本的结构【知识点】1、文学文本的结构特点2、文学文本结构的三个层面3、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之间的关系2 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学习目标】了解文学文本语言层的特点及构成,认识语言层在文本中的两种作用:语言既是塑造形象的材料或符号,又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

2·1 文学文本语言层的符号性【知识点】1、文学文本语言层的两种作用2、文学文本语言层的符号性2·2 文学文本语言层的审美性【知识点】1、文学文本语言层的审美价值2、文学文本语言层的审美价值的相对独立性。

3 文学文本的现象层【学习目标】了解是否具有现象层,是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所在。

因为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语言直接传达意义,无须借助其他中介,而文学文本的意蕴却必须通过现象层即形象系统来呈现,形象才是文学传情达意的“语言”。

3·1 现象层在文学文本中的意义【知识点】1、有无现象层是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2、形象的符号性3·2 文学文本现象层的特征【知识点】1、文学文本现象层的两种功能2、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3、三种形象类型的符号功能。

4文学文本的意蕴层【学习目标】文学文本的意蕴层并不独立存在,而是隐含在现象层或文学形象之中,因此,文学文本的意蕴一般都模糊性、含蓄性或多义性的特点。

文学文本的意蕴层可以分为本事意蕴和审美意蕴两个层次。

文学文本的主题由作家意图、形象蕴意和读者理解的含义三种成分构成。

多主题和主题的多义性。

4·1 文学文本意蕴的特点和含义【知识点】1、意蕴层在文学文本构成上的意义2、文学文本意蕴的特点3、文学文本意蕴的含义。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原理和文学艺术规律的学科,它探讨文学作品的创作原则、审美效果以及与社会、历史、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世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

1.传统批评理论:传统文学批评理论主要源于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包括古希腊的诗学、启蒙时代的批评理论、浪漫主义的批评理论等。

传统批评理论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美学效果、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等方面。

2.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它以文本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文本的内在结构和语言系统的规则。

结构主义理论关注的问题包括符号、符号系统、语言结构以及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等。

3.语法学派理论:语法学派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语言使用方式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产生重要影响。

语法学派理论主要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语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

4.重述理论:重述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断被重述和改写的过程。

重述理论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主题、符号等元素的变化和演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和传承性。

5.新批评理论:新批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新批评理论强调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主观感受和个人理解,强调文学作品与读者的互动关系。

6.后现代理论:后现代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它质疑知识和权力的固化结构,强调差异、边缘与边际的文化形态。

后现代理论对于解构文学作品中的二元对立、拓展文学创作的边界具有重要意义。

7.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关注性别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强调女性的主体地位、女性的话语权和女性的体验。

女性主义理论对于批评男权社会中的性别偏见以及挖掘女性文学作品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8.后殖民理论:后殖民理论关注殖民主义和殖民地历史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化形态的影响,强调历史、权力和身份的关系。

文学理论考点

文学理论考点

导言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p2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2.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述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品、读者、作家四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美·艾布拉姆斯)。

4.文学理论的性质:实践性、人文性(阶级性)、科学性第二编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第三章文学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一、认识性p731.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2.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3.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二、倾向性p781.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主要体现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三、实践性p811.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事件的直接影响2.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3.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第二节文学是审美的艺术一、情感性p84二、形象性p901.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

2.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形象必须可感)*亚里士多德:“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然后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发生的事情……诗倾向于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倾向于记载具体事情。

诗人所描述的,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或食物,而是可能发生或出现的某一类事物。

一种合情合理的不可能总比一种不合情理的可能好。

”三、超越性p911.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2.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3.对人自我的超越第三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间接性p95二、精神性p97三、韵律性p98第四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文学价值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构成一个相互联系和渗透的整体。

文学价值既是作家创造的,又需要读者阅读接受才能理解。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文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情感和体验。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学科,它探讨了文学的起源、发展、形式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第一,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系统性,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各种符号和符号系统组成的。

结构主义关注作品内部的关系和结构,通过分析符号和符号系统的运作方式来解读作品的意义。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俄国学者弗拉基米尔·普罗普,法国学者罗兰·巴特。

第二,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它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碎片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涉及到语言的游戏、叙事的打破和身份的模糊等主题。

代表人物有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美国学者林达·哈特。

第三,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关注女性的权利、地位和经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揭示和批判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

女性主义理论强调女性的声音和视角,关注性别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瓦吉·凯特·米切尔、法国学者海伦·西克斯。

第四,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关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的影响,探讨后殖民社会的权力、身份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后殖民主义理论强调被殖民地的经验和视角,揭示殖民主义的不平等和压迫。

代表人物有印度学者盖亚特里·斯皮瓦克、牙买加学者爱德华·格林。

第五,心理分析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是由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提出的,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来揭示人类的潜意识和心理冲突。

心理分析理论关注人物的欲望、冲突和梦境等方面,通过解读象征和隐喻来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

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学者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

以上是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 知识点提要

文学理论 知识点提要
家因加登是如何划分文本的层次的。) 93. 文学言语层面
(简答:11 简述文学言语层面的特点。) 94. 文学形象层面 95. 文学意蕴层面 96. 扁平人物 97. 圆形人物 98. 陌生化 99. 自动化 100. “有我之境” 101. “无我之境” (13 名词解释) 102. 心理意象 103. 内心意象 104. 泛化意象 105. 观念意象 106. 寓言式意象 107. 符号式意象 原理 40.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41. 文学形象的特征 (简答:14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简答:10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42. 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11 名词解释:文学典型) 43.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44. 文学意境的特征 45. 审美意象与一般意象的区别 46.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概念 108. 叙事学 109. 事件 110.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111. 行动元与角色 112.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113. 时序 114. 时距 115. 频率 116. 行动逻辑学 117. 视角(10 名词解释) 118. 叙述者与声音 119. 叙述接受者 原理 47. 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48. 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49. 叙事的构成 50. 叙述内容的构成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0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高与中中带资资负料料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中3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文学理论要点归纳

文学理论要点归纳

文学理论要点归纳文学理论要点归纳导言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通规律的人文学科。

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

2.文学理论的性质:鲜明的实践性、浓郁的人文性、科学性(阐述的完满性)。

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①哲学方法—文学哲学;②社会学方法—文学社会学;③心理学方法—文学心理学;④语言学方法—文学语言学;⑤价值学方法—文学价值学;⑥信息论方法—文学信息学;⑦文化方法—文学文化学。

(这里强调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整体上分析、总结文学和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规律)第一编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产生的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浪潮中。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思想来源:德国古典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观照文学的领域——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

5.文学的社会地位: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用:①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②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③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

6.人类在精神上掌握世界的方式:实践的方式(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它是“为感觉所感知”的活动)、理论认识的方式(以概念为主的思维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宗教精神的方式(实为主观希望所寄托的幻想,即颠倒了现实世界的投影)、艺术掌握的方式(以形象为主的想象活动,重点是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性)。

7.文学艺术的特点:①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②努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③借助于特定的文学语言。

8.艺术生产——种审美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以及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理论的世界,探索其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一、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本质是文学理论中一个核心的问题。

对于文学本质的探讨,不同的学者和流派有着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文学作品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如描写、叙述、抒情等,展现出社会的风貌、人物的命运以及各种社会现象。

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镜像式呈现,而是经过作者的选择、加工和提炼,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另一种观点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的表达。

作者将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和感悟通过文学作品传达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从而产生共鸣。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文学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如修辞、韵律、节奏等,创造出美的形式和意境。

二、文学作品的构成文学作品由多个要素构成,包括题材、主题、情节、人物、结构和语言等。

题材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具体内容,如历史、现实、神话等。

主题则是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核心观点,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情节是作品中事件的发展和演变,它推动着故事的进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人物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他们的性格、命运和行为构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

结构是作品的组织方式,合理的结构能够使作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语言则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优美、生动、准确的语言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学创作的过程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创造性的过程。

首先是创作的准备阶段,包括生活积累、素材收集、思想酝酿等。

作者需要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然后是构思阶段,作者在头脑中对作品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确定主题、情节、人物等。

接下来是写作阶段,作者将构思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这需要作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最后是修改和完善阶段,作者对初稿进行反复的审视和修改,使作品更加完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共时← —————————————→历时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特殊文学史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

“虚静”说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

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神思”说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滋味”说钟嵘最早以“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物感”说《毛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妙悟”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 ——李贽:《焚书》卷三《童心说》“性灵”说袁枚《随园诗话》:“诗者,人之性情也。

”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

“神韵”说王士禛提倡神韵说,要求诗歌“天然澄淡”、“风神韵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强调“兴会神到”、“得意忘言”。

“出入”说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文学社会学孟子“知人论世”说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5、文学价值学6、文学信息学7、文学文化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1、康德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0)《判断力批判》(1790)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2、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1、文学活动论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人学”2、文学反映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艺术生产论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只有产品进入资本运作过程中,作家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特殊性的一面:文学的审美特征5、艺术交往论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做为活动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世界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艺摹仿说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

如德谟克利特。

西方传统:柏拉图: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中国传统:《周易•系辞下》“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二、作者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1、中国传统“诗言志”说《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西方传统★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文学表现要经过深思熟虑苏珊·朗格:“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艺术家将那些正常人看来混乱不整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

”三、作品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形式主义文论1.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2、英美新批评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3、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 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列等四、读者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姚斯《走向接受美学》:“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 ,开启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五、文学活动是一个交往结构(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交往性:马克思:“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

”哈贝马斯:“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活动与文学活动)一、人类活动的性质1、生命活动:动物性的一面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他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具有动物性的“本我”(id)对理性的“自我”(ego)有着强大的内驱作用2、生活活动:自觉意识的一面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从发生学层面看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基础从认识论层面看生活活动: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