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7:单元教学设计(8学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7:单元教学设计(8学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7:单元教学设计(8学时)

请您和小组学友针对“单元综合教学”展开研讨,就什么是单元教学设计发表您个人的看法。在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单元教学设计特点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各个活动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各层面的学生都有表现发挥的机会,从而产生对英语的兴趣。本单元设计上思路非常明晰,由潜入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渐渐进入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点。

我对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一、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等方式完成这三个任务、发展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二、任务链设计较成功,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研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课堂设计较合理,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四、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五、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六、探索:继续探索在任务与合作型教学中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是什么?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设计者从一章或是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在教学内容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在课时安排量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指利用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而单元教学设计一般需要多课时完成;在教学形式上,一节课教学设计一般只有一种,而单元教学设计则根据单元或是章节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一般会包括有种多教学形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单元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个别知识点之间的壁垒,不但关注如何让学习者_掌握个别的知识点,同时也重视让学习者理解一章或是一个单元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_,这种系统教学设计的方法,既帮助了教师整体把握章和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也更方便学习者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体系更加完整、结构更加坚固的知识结构。

块7:单元教学设计

活动2:体验主题式教学设计

第1步:观摩分析案例,认识主题式学习

请阅读“模块7 资源”→“主题式教学设计成果案例” 下的相关材料。

记录您对主题式学习和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理解:

主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i中,“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而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了学习的主要对象。主题式学习的前身可追溯自20世纪60年代的医学院教

育,但其理念则可追溯至杜威的进步主义学派,强调“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并以活动、专题及解决问题等方式作为学习的主轴。

主题式学习的特点

有一个主题相对集中、独立的主题

学习内容是经过结构化处理的

教师是主题内容的组织者

学生是主题的主动学习者

以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探究学习为主,是一种过程性的学习

3.总结与反馈

通过上述学习活动,我们初步了解了主题式学习的特点,而通过前面模块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方法。那么主题教学设计和它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

主题式教学设计从理论层面表现为静态维度与动态维度两个方面:从静态维度看,一方面表征为教学系。

真主题式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性设计,是对课堂教学中轴的真实突现,是以实情境去表达教学主题,以教学主题去表达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以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需求的一种实质性教学设计。

主题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1)理论基础。两者相同之处是理论基础仍然是由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这几个方面组成,不同之处在于主题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以前的基础上引入、吸收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例如多元智能理论、活动理论等。

(2)教学设计的核心。基于教材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偏重于让学习者掌握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围绕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而主题教学设计,则是围绕着主题来组织学习内容,以一些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偏重于对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教学目标。对于一节课而言,教学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来制定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对知识的获取。而主题教学设计,则是围绕着主题制定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它更强调学习者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态度,关注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发展。

(4)教学内容。对于一节课而言,教学的内容一般是单一、孤立的学科知识点,而主题教学内容是在选择并提炼与主题相关的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

(5 )学习资源。对于一节课而言,学习资源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托组织的资源,而对于主题教学设计而言,学习者可以自由探究与主题相关的任何学习材料,学习

资源的内容更为广泛。

(6)学习活动。对于一节课而言,学习活动以教师的"传递一接受"式为主,而主题教学设计则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

(7)学习评价。对于一节课而言,学习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学习者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它偏重于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形式采用最多的是测验。而主题教学设计的学习评价则是对学习者对主题的理解的评价,以及对学习者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性的评价,是一种面向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

(8)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周期。对于一节课而言,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课堂集体教学,教学的周期也是以课时为单位。而对主题教学而言,教学组织形式不局限于课堂集体教学,而是更加灵活多样,大部分的教学周期比较长,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单位。

(9)师生角色。相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题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的积极性、主体参与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参与到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习环境的创建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以及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模块7:单元教学设计

活动2:体验主题式教学设计

第3步:主题教学设计的环节和核心要素

主题教学设计过程一般环节:

决定组织中心,确定主题

分析教学内容,发展概念网络

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

建立引导性的问题和任务

设计教学活动:时间进度、子活动设计、实施建议、资源设计、支持工具设计(活动模板、学生作品样例等)

设计评价

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选题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任务设计

资源设计

活动模板及支持工具的提供

评价设计

模块7:单元教学设计

活动3:编写单元教学设计或主题式教学设计

第1步:确定主题教学设计模板

您觉得主题式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模块7:单元教学设计

活动5:反思我的学习

进行本模块学习反思,将您自己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收获及心得记录下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对单元教学设计有的新的认识,这可以较宏观地把握教材内容。单元教学设计可以直观地反映单元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明确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应该说单元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基础。我个人觉得单元教学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单元内容的教学主线或主体思路。单元教学设计,它包含一个单元或是一个章节的内容,需要多个课时来完成,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多种形式。在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我觉得应考虑的更宏观,相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分析的较为粗略。

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内容上来说,只是对一个知识点/节的教学进行设计,在时间安排上只需一个课时,在教学形式上,一般只采用一种形式。在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要考虑的更全面、更具体、更细微,以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远程培训平台模块功能

1网络培训系统 系统能够支持大规模的网络培训活动;所在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配角色权限;允许各地区有关单位在组织培训活动前,收集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目标, 管理维护培训课程;能够快速组建培训班,确定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选择培训课程及参训人员;培训班成立后,可以按课程为教师布置培训作业,并能够对作业进行批阅;能够在培训期内,监控教师的学习进度,并发布学情进展,督促教 师完成培训任务;在培训期内,可以建立培训测评,考核参训教师;能够统计教 师的培训情况(学习进度、作业成绩、选课情况);在培训班接近尾声时,能够根据教师的培训成果对教师进行学分认定,并登记学时。 系统包含在线教学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等。支持面授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齐全的角色功能设置和权限管理功能,导航清晰,界面友好,便于操作;能实现信息统计、培训过程监控、培训学情通报、培训学时登记、在 线测评、培训需求调查、自主选学、培训过程测评、培训成绩统计查询、视频答疑、讨论交流等功能,参加培训的教师可远程学习、交流、评价、研讨。 1.1功能架构

1.2系统功能 1.2.1个人中心 为个人用户修改个人信息提供入口,并提供个人服务的快速导航,包括我的共享,我的课程,我的照片,我的问题,我的回答,我的博客,我的积分等;我 正在学习的课程中展示在培训期内的班级和课程;热门新闻展示区使参训教师及时了解到热点新闻。 1.个人信息设置 主要用于展示当前登录用户的个人信息情况,包括头像、姓名、登录名及等级情况,功能导航也涵盖在此区域中,以便于用户快捷操作。 2.快速导航 在个人中心包括我的相册、我的好友、我的博客、我的资源、我的培训、我 的积分等个人参与的模块。 1)我的相册。点击后跳转进入我的相册界面。可以上传照片、并可对 照片删除; 2)我的博客。点击我的博客、进入我的博客界面; 3)我的共享。点击进入我的资源界面(显示我上传文档和被下载的情况; 4)我的问答。点击进入我的问答界面(显示我已经参加培训的情况; 5)我的积分。点击进入我的积分界面(显示我的积分组成和汇总情况; 6)我的好友。点击进入我的好友界面(显示我添加的好友。 1.2.2新闻资讯 系统前端展示和教育相关的新闻。点击跳转进入新闻资讯功能模块后,二级菜单导航条包括:培训新闻、课程新闻、教育动态、教育政策、各界心声、考试 资讯。点击二级菜单功能导航条跳转进入该类型新闻列表。在详细新闻列表页中,点击某一条新闻,可以直接浏览该新闻内容;还可通过点击右边的列表或翻页按钮,浏览新闻。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答案 模块

模块9: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活动1:了解教学评价的方法 第1步: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分类 请阅读“模块9资源”→《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基本作用》两篇文章。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您对教学评价的认识。将您的想法记录下来: 通过几天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它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学年或课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安置;教学进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则主要用来确定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之中,为引导该项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总结性评价的首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作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证明。它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对学生在某门课程或其某个重要部分上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全面的确定。其次是着眼于学生对某门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注重测量学生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第三是总结性评价的概括性水平一般较高。它的作用是能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且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帮助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诊断性评价的结果用于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学生特性分析”和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形成性评价用于每一节课后或某知识单元后的及时反馈;总结性评价用于期末或单元教学结束后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教学评价的具体运用,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教学评价的概念 所谓教学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形成性评价的定义及其特点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一单元教案 文档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散文的欣赏 本单元的五篇散文具有丰富内涵。《胡同文化》用审视的眼光展示了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废墟的召唤》道出了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要忘记民族历史上的耻辱,每个人都要立志“改造凝固的历史”。《过万重山漫想》以游三峡所见之景为依据,讴歌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和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人”的首创精神,号召人们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创造新的辉煌。《内蒙访古》从众多的见闻中精选三处古迹加以叙述,结合议论与抒情,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观点。《把栏杆拍遍》则再现了宋朝词人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 学习本单元,我们要进一步掌握散文欣赏的基本方法。如何对散文进行欣赏?一是抓住散文的线索,理清散文的结构,这是散文欣赏的重要的路径;二是研究散文的抒情方式,体察作者的感情;三是探究散文的意境;四是研究散文的语言,仔细品味散文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我们要掌握语言辨析和作批注的阅读方法。语言辨析即通过对所阅读的优秀文本语言的分辨、剖析,品味其丰富的表现力。作批注就是在阅读时把对原文内容或表达方面的理解、体会、评判、质疑,以及引申开去的看法和由此及彼的联想等言简意赅地

写在原文书页的相应位置。 我们要认真学习在写作中如何审题与立意,并通过“口语交际讨论”的自学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切实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胡同文化》2课时 《废墟的召唤》2课时 《过万重山漫想》2课时 《内蒙访古》2课时 《把栏杆拍遍》2课时 写作审题与立意2课时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3.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广联达软件培训》教案

《广联达软件培训》实训的一般要求 广联达软件培训实训的一般要求 一、实训的内容及要求 1.围绕某办公楼图纸,让学生掌握如何新建工程、软件整体操作流程、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相关编制方法、措施项目清单列项及报价。

2.围绕某办公楼图纸,让学生掌握钢筋算量软件GGJ2009在做工程时的使用流程和技巧。 3.围绕某办公楼图纸,从新建工程到墙、梁、板、柱、门窗、装修等构件,让学生掌握广联达图形算量软件GCL2008在做实际工程的流程和基本方法。 二、实训的成果 实训的成果包括以下内容: 预算书(定额)、工料分析表、某办公楼电子版钢筋算量、某办公楼电子版图形算量课后作业广联达软件培训实训前应做那些准备工作? 教后记 实训前,学生要认真阅读实训指导书,并根据实训内容复习教材中的有关章节;弄清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明确实训的方法和步骤与注意事项.认真读懂图纸、设计说明等内容。 实训一:广联达计价软件GBQ4.0

实训一:?广联达计价软件GBQ4.0 一、实训目的与要求 1.用定额计价编制预算书 2.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预算书 二、实训内容 1、用定额计价编制预算书。 2、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预算书。 三、实训步骤简要: 1、用定额计价编制预算书。 ①选择定额计价——新建单位工程——定额计价(工料机法)——选择定额库、定额专业、价目表——更改工程名称——工程类别、纳税地区。

②工程概况:注意填写建筑面积。 ③预算书编制: 1)直接输入定额法:在编码处输入定额编号 2)查询法:通过“查询”命令查找定额编号 3)补充法:没有的可以通过“补充”命令来补充定额 输完定额后,输入工程量。在此,工程量不需要扩大单位,直接按实输入,软件自动更改全部定额输完后,用“整理子目”命令进行分部整理。 2、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预算书。 ①新建项目——新建单位工程。 ②分部分项工程输入清单项目编码:前9位为全国统一,后三位为预算员自行编制。 ③措施项目工程输入 ④其他项目工程输入 3、查看报表。 4、将报表导入到EXCLE表格中,方便打印。 四、注意事项 1、定额输入中应注意按实输入,不用扩大单位。 2、报表完成后要导入到EXCLE表格中,方便打印。 五、教后记: 用定额计价的方式来编制预算书是基本,但现在招投标项目都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式,所以学生应学会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预算书。 实训二:广联达钢筋抽样GGJ2009软件

国培作业奇思妙想教学设计

《奇思妙想》原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创作的火花 2、引导学生根据奇思妙想画一幅关于发明创造的画,或者用其他材料做出来,并给作品加简单的文字说明。 3、激发学生积极创新的欲望和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开启想像大门,激发创作火花,鼓励奇思妙想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已喜欢的材料和工具,画一幅想像画,或制作一件“艺术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多幅奇思妙想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奇异的想像。 2、像这样的画面还有多少呢 3、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大胆进行想像 1、对某一个具体事物进行想象 2、个人构思,发表见解 3、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已的奇思妙想 1、展示设计大师达利奇思妙想的作品《唇形沙发》,布置思考:这幅作品是从哪个角度展开联想的?作品美在什么地方》 2、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果你勇于思考,就会发现身边一些了不起的事物。你们都有过哪些奇思妙想呢? 肯定学生“怪异”的想法参与学生的制作或绘画,提供必要的帮助或点拔 五、学生作业 1、选用自已喜欢的工具把自已的奇思妙想画或做出来,给作品加上小标题或写出相应的文字 2、可以独立完成,也可自由组合,合作完成 3、把奇思妙想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学科:美术六年级(下册) 《奇思妙想》改进后设计

教学目标: 1. 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设计、制作一件物品。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设计物品。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物品。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有创意的生活用品、制作好的物品 学生:制作工具、材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创意的设计让我们来看一看…….. 1.出示大犀鸟台灯 问:谁能猜一猜这是什么物品? 它是什么造型? 你认为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方便生活、不占空间、有装饰的作用) 2.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想一想这些作品在设计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 房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 鼠标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设计成汽车的样子?外形有什么相似之处? (3) 椅子你能从这把椅子上看出什么来? (4) 猛男挂钩这个挂钩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教案1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活动准备: 1.整理搜集到的资料(每人准备一个人物故事) 2.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二、导课: 听故事是一种先天的欲望,不论是神话故事《封神榜》,还是童话故事《米老鼠与唐老鸭》等,常使我们如醉如痴,浮想联翩。可以说我们都是在故事的摇篮中长大的。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把故事说的有声有色,使人听得如醉如痴,无论是丰富知识,还是提高听说与说的能力,都很受益。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故事。不过,今天要讲的故事有一个限制条件--讲人物故事。 二、明确话题: 1、读书上的要求,明确话题的内容。 2、讨论明确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掌握方法,为下一不更好的交际做铺垫) 师:讲故事有方法吗? (学生广泛地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达成共识: 1)用普通话讲述,语气要亲切; 2)吐字清楚,语气流畅; 3)讲述自然,不背稿,不念稿; 4)根据故事内容,恰当地运用停顿、轻重读、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染听众,以求达成效果。 5)可借助表情、手势多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 三.感受精彩故事: 1学生自己准备(把要讲的故事按照要求有声有色地讲给自己听。) 2在小组里交流,相互评价,推荐1名的和全班交流。 3集体交流,听声评价。 4在刚才的展示中,谁讲的故事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也就是我们说的特点。这特点可能是好的方面,也可能是不好的方面,就看你是否能观察到,并通过你细致的描写彰显人物的这些特点,让看故事,听故事的人从中受到启示,得到借鉴,感受美好。 板书设计: 讲人物故事 普通话 清楚亲切特点鲜明 抑扬顿挫 肢体语言 第二、三课时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回顾本组元的主题为写人做准备。如:这个组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啊,这些都是写人的文章。我们每天面对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也是各具特色:有的刚正耿直;有的能言善辨;有的了光豁达;有的多愁善感。他们中有的是你很熟悉的亲朋好友,有的可能仅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也许在不敬意间他们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拿出笔,把他们的形象呈现在大家面前,希谁把人物的特点写得突出。) 二、明确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弄清习作要求。 1)题目自拟。(写人德文章,可以以人为题,如《调皮德弟弟》、《我的奶奶》) 2)范围:熟悉的人、陌生的人均可。 3)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可以是性格上的特点,如性子急;可以是为人处事方面的特点,如待人热情、主动;还可以是做事认真、学习刻苦…… 2.要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组元的课文来学习怎样细致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如:本组元我们学了哪些课文?介绍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找规律(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能找出图中规律。 2、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1、主题挂图、格子条、三角形条。 2、三角形、正方形、圆柱、正方体若干个。 3、学生每人配套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学校买来红、黄两种颜色的灯笼布置学校,准备迎接“六一”儿童节。请你想想办法,看怎样排这些灯笼最漂亮。 学生可能会把灯笼红的排一排,黄的排一排。也可能会把红的黄的交错排。 教师:大家排的都很有创意,现在“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也布置好了,同学们在学校里高兴地唱歌跳舞。(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教师:这些灯笼、小旗、小花等等摆的真漂亮,它们可不是随便摆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摆的,你们知道什么叫做“规律”吗?今天我们就要把这些规律都找出来(板书课题:找规律) 2、教学例1。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找找看哪些东西是有规律地排列的,你能把规律找出来吗?(小组讨论,小组长汇总答案) 请同学起来告诉全班他们小组找到的规律,随着回答。在黑板上贴出一排彩旗、一排花、一排灯笼和一排人。

教师:如果现在你是建筑师,让你接下来布置,你会怎样选择呢? 请学生逐行选择,并说出理由。 请不同的小组上台汇报成果,教师贴出不同颜色的格子条(强调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才是规律,只出现一次的不能说就是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完成第89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找规律(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形排列的规律找出数字排列的规律。 2、能按照规律画出后面若干个图形。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1、小正方体、三角形、圆片、小正方形若干。 2、学生配套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ΔΟΔΟΔΟΔ(ΔΟ) ★☆★☆★☆(◇◆) 二、新授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业及答案-模块2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业及答案 模块2 活动1 第1步 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教学设计的作用 教学设计是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方法,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过程。 模块2 活动2 第1步 阅读与讨论 相同环节: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包含相同的环节,都包括课题名称、教学时间、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等等。 不同环节: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过程流程图、帮助和总结、专家点评 模块2 活动2 第2步 1、观摩案例 首先,教学环节不同,《识字4》、《Windows XP附件程序及应用》中的环节: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设计特色、教学资源和工具、教学过程环节的教学过程流程图、教学评价等在我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教案中很

少见到。 其次,教学设计写的很细,将所有的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都做了详尽的安排。 所以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的撰写中会尽可能的做到环节完善,内容充实,做到有的放矢。 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中体现了哪些理念?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领会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增养。 4.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提倡怎样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基础目标,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不要程式化,要视具体教学内容而定。数学教学的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训练活动中,即要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与传统教学目标所不同的是:新课程在强调“双基”教学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即要强调学生“怎样学”的设计,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 其次要体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数学新课程标准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展”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可拓展性。即每一个教学活动目标设计,既要有定性目标(基础目标),还要有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7页的内容:认识钟表 教材分析: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 这部分内容教材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编排的,我们将时间(准确的地说是时刻)与学生熟悉的活动对应起来,让学生不仅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有帮助的。 ◇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 ◇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 为了降低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并丰富练习的形式,教材特意安排了“几时过一点儿”“快到几时”的习题,并为后面认识“几时几分”做铺垫。 ◇渗透一天有24小时。 P85通过展示小明一天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法,并通过提问“小明9时在做什么”使学生初步知道一天有两个9时。 ◇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介绍了一些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这两种工具计时的原理比较复杂,可以以学生能理解的方法简单的说明。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孕伏。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单元总课时:约2课 课题认识整时课时 1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钟面,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渗透初步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实物钟表、学具钟表、课前要求熟悉自己的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认识钟面 1、出示主题图 问题:1)小红是什么时间起床的? 2)你怎么知道的? 揭示主题:你们看钟表虽小,却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它能告诉我们时间,提醒我们工作和学习,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钟表这位新朋友。 2. 出示一个○:要让它成为钟面,还需要添上什么? 介绍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电脑分别呈现,成为一个完整的钟面) 3.你还知道钟表的哪些知识? 二、初步认识时间 1. 课件出示钟面,问:这些时间你认识吗?

国培计划教师远程培训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主题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与探究]1.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台阶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将一个集气瓶中的CO2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注意:集气瓶上的玻璃片不要拿掉,只需露出瓶口的1/3),观察现象并分析。 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塞,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探究]你知道汽水、啤酒打开时为何冒气泡吗?放出的气体是什么?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 根据上述观察分析填写下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固态CO 2叫干冰(致冷剂、人工降雨)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活动探究]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 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一朵小花和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2、CO 2能与H 2O 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 2+H 2O ===H 3CO 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受热时分解更快。 H 2CO 3===H 2O+CO 2↑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 2+Ca(OH)2===CaCO 3↓+H 2O -------用于检验CO 2 4、CO 2能与NaOH 反应 CO 2+2NaOH ===Na 2CO 3+H 2O -------用于吸收CO 2(除杂) 5、镁条能在 CO 2中燃烧 2Mg+ CO 2 2MgO+C 点燃

国培作业(二):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预案)我参加了这次小学数学“国培”学习,经过系统课程学习与交流研讨,针对第一篇作业所拟解决的问题提出以下预设性解决方案: [一]、对原作业回顾: 第一篇作业所拟解决的问题是 1.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发言。 3.怎样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如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 [二]、[课程学习后的知识点应用]: 《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包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 数学学习方法。这一点也应该是教学设计或开展教育活动首先要想到的 一条。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希望通过的努力,让 学生不要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好的 习惯,才能够学好数学,才能够有信心。”从这里可以看出注重激发学 生的兴趣,包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是 多么的重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做到这一点, 是我们农村教师的一道难题。 [三]、要解决的重点:1、使学生乐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须突破的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解决路径: 一、让学生乐学,爱上数学。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 单位:荣和完小授课人:刘志军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找规律、认识规律、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规律,学会找规律。 课前准备录音带、课件、彩带、动物头像、涂色卡、绳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好”。 (学生很高兴跟着唱。) 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师:他们的摆放都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是变为黄色,学生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你是怎么想的?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红、绿”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再下一朵呢?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a.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89页“涂一涂”) 老师这里有张卡片,想请大家帮个忙,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动手涂色) 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的作品!(指明学生上台展示、评议) b.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 (学生涂色) 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 (学生评议、订正错误)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秦论》word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 3.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 1.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 1.理解本文借古喻今,忠告汉代统治者勿蹈秦王朝灭亡覆辙的主旨。 2.把握本文的对比手法和铺叙的特点。 3.学习本文中名词作状语的古代语言现象。 学习难点 1.对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理解。 2.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习实践 课外阅读《过秦论》的中、下篇,试比较上篇与中、下篇在写法方面有何不同,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 解题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全文通过反复的对比映衬,从中引出结论,逻辑缜密,说服力强,具有汹涌澎湃的气势,鲁迅先生曾给予“西汉鸿文”的美誉。 结构分析 1.请阅读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 参考: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第二部分: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解析:课文共分为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内蒙访古word教案

《内蒙访古》 一、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物组织材料的写法。 二、学习夹叙夹议掌握叙议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认真体会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阅读时要强调从整体入手。在弄清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以后,再讨论作者是如何表达主旨的,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 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的。(二)教学方法:导读和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导入新课 2. 作者简介: 作者翦伯赞(1898—1968年),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本文是1961年翦伯赞应邀访问内蒙古后写的。全文除引言外,共六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部分。课文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 指导预习 1.散文知识的复习: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结合散文特点阅读本文时,提请同学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形散”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描述视野广阔,引证资料广博,文中有对古迹的寻访,对地理环境的考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介绍,对残存古迹的描述评论,不限一人一事,不拘一时一地。 (2)本文“神不散”表现在哪里? 明确:加强民族团结,珍视民族传统友谊是全文的主旨。作者正是以此把全文所有的材料贯穿起来,使全文线索分明,中心突出。 2.给加黑的字注音,释义。 山麓(lù山脚下)苑囿(yòu养动物的园) 青冢(zhǒng坟墓)绵亘(gèn空间上延续不断) 塞外(sài边界上险要的地方)峪口(yù山谷) 驿站(yì旧日传递文书中途休息的地方)步步为营(yíng营垒)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学习笔记

大理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 ——学习笔记 第一讲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 热爱祖国体现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一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原则、法律规范,也是道德要求。热爱祖国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一、热爱祖国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思想基础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深厚感情和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1 、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一个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和祖国的未来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的,自己的日常平凡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上课、下课,批改作业,而是像陶行知那样把教育事业当作“一大事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有了这种认识,才能自觉担负起这份责任和接受这样一种重托。 2 、教师要树立为祖国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 一位教师不仅要怀有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持有深沉的爱,还要把为祖国献身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目标和追求,树立为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 一位教师只有认识到、体验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崇高,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从而树立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处处为事业着想,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地为培养一代新人而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当代和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 案例:陶行知的教育追求 陶行知自觉选择教育专业,放弃政治专业,与其共和国实现之途径——教育救国、教育建国、教育治国的社会观念不无关系。他不想跻身政界,选择教育为自己的立命之所,安身之处。陶行知的理想是建立民主共和国,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 二、热爱祖国使教师获得无穷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跳蚤效应的启示道理很简单,跳蚤调节了自己跳的目标高度,而且适应了它,不再改变。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梦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为心里就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看不到未来确切的努力方向。 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支柱,是一种动力源泉。一个教师只有对祖国的爱,才能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前途和命运统一起来,才能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有着血肉一般不可分割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祖国,没

国培教学设计(三)

教学设计模板

五.教学资源及环境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一张树叶、每两人一根棉线、一把剪刀。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首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周”字,请学生说这个字的意思。生答:“周就是一周、一圈的意思。”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有关。”接着,我又在“周”字的后面加了一个“长”字,问学生:那你知道“周长”这个词语的意思吗?”生:“那就是一周、一圈的长度。(板书:周长) 二、观察操作,初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课件展示例题2,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动态画面演示出这些物品的周长,并揭示讲授: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接下来课件展示一个四边形,一个三角形并求出两个图形的周长 教学“试一试”。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4.总结。 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不封闭的图形,问: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学生异口同声说:“没有,因为它没有封起来。” 师请学生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周长?”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教师顺势完善周长的板书。 (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选修模块七 模块七第四单元Project教案-新版

模块七第四单元Project教案 Project Preventing traffic accidents Step 1: lead-in. T: What do the two pictures above tell us? S: Terrible accidents happened. T: Every day we go to school and come back home by bus, by bike or on foot. We should know how to protect ourselves from the road accidents. Today we will learn a passage which tells us something about the traffic accidents and road safety. First, let’s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should you pay attention to when you go to school by bike? 2. What do you need to do to avoid accidents on your way to school on foot? 3. If you are a bus driver, what do you think you should or shouldn’t do when you drive students to their school? 4. What are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traffic accident? What do you think should be done to avoid a traffic accident? Discuss them in your groups and write your group answers down, then report them to the class. Step 2: Part A 1. Reading Now we are going to read an article entitled Traffic Accidents and Road Safety. From the title, what information do you think the reading passage will give us? (It will mainly talk about two things: the causes of traffic accidents and how to be safe on the road.) Now read the article carefully and find answers to first four questions in Part B.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七模块教案

四年级英语第七模块 一、重点短语 1.row a boat 划船 2.on the lake在湖上 3.had a very happy day 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4.cook noodles 做面条 5.help Mum帮助妈妈 6.wash clothes 洗衣服 7. What about....? ...怎么样? 8.play on the computer 玩电脑 9.watch TV 看电视10.talk with some friends 和一些朋友交谈11.walk with 和...散步12.in the park 在公园13.listen to music 听音乐14.cook fish 做鱼15.play basketball/ table tennis 打篮球/乒乓球 16.play football 踢足球 二、语法知识 1.动词一般式变过去式的规则有: 一般在词尾+ed ;如:play--played walk--walked 以字母e结尾的在词尾+d;如:live--lived like--liked 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变y为i再加ed; 如:study--studied 以辅音字母结尾的重读闭音节动词,双写词尾辅音字母再加ed; 如:stop--stopped 2.一般过去时态的基本结构 肯定句:主语+动词(短语)过去式+其它. Eg: I played football yesterday. 我昨天踢足球了。 否定句:主语+didn’t+动词(短语)原形+其它. Eg:Sam didn’t play computer games. 萨姆没玩电脑游戏。 一般疑问句:Did+主语+动词(短语)原形+其它? Eg:--Did you go to the park last weekend?你上周末去公园了吗? --Yes ,I did. 是的,我去了。No,I didn’t.不,我没去。 特殊疑问句:特殊疑问词+did+主语+动词(短语)原形+其它?Eg:--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 你昨天做什么了? --I watched TV. 我看电视了。 注意:did 是do(es)的过去式,一起来看一下它的作用吧。 did作助动词,帮助构成一般过去时的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6课《文学的趣味》精品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教案 文学的趣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每个人的心灵都曾被文学作品中某一方面触动过。那么,你是否意识到,每一次怦然心动,正是文学以它的趣味的魅力在感化你。那么,什么是文学的趣味?怎样才会捕捉到真正的文学趣味?今天,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艺论文会回答这些问题,对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也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 二、整体感知:(15分钟) ㈠准确审读题目 [教师提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趣味 [说明:帮助学生直接把握论证中心] ㈡明确课文中心论点 [教师发问,学生思索]:文学与趣味之间应是什么关系?[学生朗读,圈点句子]:朗读课文第一节,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或趣味是文学欣赏的基础) [说明:题目并无难度,答案也浅显明了。主要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㈢明确作者论证思路 出示思考题,学生速读全文并整理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就此中心展开论证?[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 答: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⑴根本不知,感到无趣,精神残废。⑵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精神中毒。⑶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精神短视。 问题2:如何才能获得正确的文学趣味?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答:唯一的方法是扩大眼界,加深理解。 问题3:又如何才能获取正确的新的文学趣味?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答: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 [说明:这三个问题设计属于理解性问题,化解本课时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理清作者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完成知识目标一,并且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时快速而准确提取段落中心句的能力。] ㈣总结本文结构特色 [说明:属于教学难点,本环节目的是更深刻地体会本文疏密有间,舒卷自如的论证结构特点。] 1.出示思考题:[教师出示,共同探讨] ⑴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对于论证内容的稀疏与繁密的安排有什么特点? ⑵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板书重点] ⑴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疏密相间,在论述三种通病时文章三段排列,行文疏朗;在论证怎样获取“趣味”及“新趣味”时,行文繁密,论证透彻,这样,全文论证结构腾挪多变,重点突出。 ⑵因为作者写作阐明的重点是如何使文学趣味高雅、广泛,而并不在批判文学趣味方面的欠缺,指出毛病仅为治疗作用。 三、合作探究:(15分钟) [说明:本环节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情绪,在活动中深刻体验本文深入浅出,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完成知识目标2。] 1.出示思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