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总结

中国哲学史总结

3、周礼: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4、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社会极为混乱,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因此孔子主张通过正名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与位置相适应的对待。

5、仁学思想(1)孝、悌: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表现为家庭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而这里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2)忠、恕之道: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由己推人,尽己之力,成就他人,这也就是所谓“忠”;从消极方面说,宽容他人,宽以待人,不强加于人,这就是所谓“恕”。

(3)克己复礼为仁:①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

②求仁完全是自律的。

③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6、中庸之道(1)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凡事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即一切事务正当不易,做事不走极端而应稳定不变,要允执其中,叩其两端,即不走极端,中正不偏,恰到好处。

(2)和而不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中庸要以周礼为原则,要求治国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表现在人事上面,就是以一种全观的视野、自我节制的心态对不同情况采取适中匀和的态度,兼容并蓄,冲突而融合,不走极端,不以强凌弱,争取各方面各人利益的最大化。

7、老子道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1)万物的本源。

具体万物形成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2)规律性。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1、问答题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正确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江南博哥)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为处势,二为抱法,三位用术。

”韩非子的“法”“术”“势”之间具有循环互补的关系,法治需要由术来补足,术治又需要法来补足,势也需要法来补足,若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法其实也需要势的补足,术也需要势的补足,势又需要术的补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需要,互为补足,存在着循环互补的关系。

3、法、术、势”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君主的统治术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势、术浑然一体。

2、名词解释心即气正确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

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

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见之于心。

心即气也。

”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

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

“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

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

”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3、名词解释系辞正确答案:1.指《系辞传》。

《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

“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辞十九条。

2.指卦辞或爻辞。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4、名词解释复性说正确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3)第八章庄子总论:教材单薄,注意补充。

王博的《庄子哲学》是本力作,但是我手上没有,反观去年的笔记,也不是很好,所以这章暂时空着,等资料充足时再补全。

大家复习时注意上和老子的关系,下和魏晋玄学的关系。

第九章惠施和公孙龙总论:总名家代表人物,一个是相对主义,一个是绝对主义。

重点把握逻辑学内容,题型以名词解释为主。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合同异(略)2、惠施十事【分析】即《庄子·天下篇》记载的惠施关于合同异的十个命题。

基本上不会考,只有观点,没有论证。

但是必须了解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5、10三个命题,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逻辑学思想。

3、善譬【分析】惠施的推类方法,《说苑》一书记载了他的例证和思想。

与后墨“说知”推理过程和性质相同。

详见百科全书哲学卷词条。

4、离坚白、白马非马、《名实论》名词解释【分析】公孙龙的命题常考,只需说清楚观点,稍加评判即可,文言白话都行。

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分析】难点!与波菲利问题有得一比,注意阿伯拉尔的回答。

【原文】《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

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

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

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

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

不为指而谓之指,是无部为指。

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

以“指者天下之所无”。

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

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

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译文】参考庞朴的译本。

【要点】根据方克立的版本战国时公孙龙的命题。

中国哲学史要点整理

中国哲学史要点整理

中国哲学史要点整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22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
出现了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其中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重要的思想家、学派和作家。

1、儒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是孔子,他是中国最大的哲学家,以仁、义、礼、智
为主要内容,强调以治政、治国、安定社会。

孔子认为,人应当自觉遵守
仁义,实行仁爱他人,君臣贵贱得体,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2、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认为道即万物贯穿,宇宙的发展犹如潮汐,凡物“有生之年”,“满而弃之”,“永运之道”是要使人达到自由安宁。

道家主张自然而然,尊重宇宙自然的规律,反对抵抗自然,因而强调“仁
者无敌”。

3、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强调君臣有别,实行“婚姻制”,企图把
家庭制度化,达到政治的目的。

他认为,“法”是实行政治秩序的基本准则,而“仁义”是法的根本,只有遵循法,实行仁义,才能实现政治的安定。

4、兵家
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子,他主张“兵以诈为主”,倡导战争的政治思想,认为“诈术”才是最有效的战略。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6)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6)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6)第十五章先秦补遗总论:北大的教材和武大的教材多少还是有些差别,有些知识点北大的教材上面没有,但是个人认为比较重要,还是掌握为好。

具体内容:1、《大学》、《中庸》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中和位育、慎独、子思论“诚”;2、邹衍的五德终始、先验后推。

3、《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了解,最好掌握。

学习先秦哲学的一些体会古文多读了点,自然就改不了口,用了不是很流畅的文言,说了些当时的感受。

治古人之学,无论中西,以马氏术语释之为大忌。

非不真也。

古人未达今人之思,亦无今人之名,释则失其味也。

以今人之成就于古人之学妄加囿论,肆意批驳,亦非可取之道也。

窃以为,当以其思之境、其名之论为本,考其言之征,以其思思之,因其物释道。

《管子》云:“虚一静因”,此之谓也。

吾辈当探各派之源流,明百家之纵横。

见百家争鸣之峥嵘,莫使之若残简散于暗隅,失其光华。

先秦之学,中华文化之源头,历代同奉共伐,损益阐发,含混复杂,当明其所争,考是非得失,博采众长,切勿因陋就简、抱残守缺,执其一端以为是。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总论】总论汉唐时期实际上可以细分为经学、玄学、佛学、道教、儒学等几个方面。

相对集中了中国哲学史的难点,要好好学习,不参考一些专著,是很难理解这部分的。

第一章汉初的哲学思想总论:掌握黄老之学、新道家总体特征、贾谊部分名解、贾谊论礼法关系即可。

具体内容:1、名解“黄老之学”【分析】史料学题目,考察知识面,涉及一些重要文献的发现,可能考。

【要点】以《黄帝书》和《老子》为经典的汉初形成的新道家之学;以陆贾、盖公、司马谈(注意: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有黄老之学特征的,不是很客观,如果有古文今译,要注意!)为代表;《黄帝书》东汉时亡佚,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四篇佚文《经法》、《十大经》、《称》、《道原》据考证是其中重要部分;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概括,新道家是对六家的批判综合。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11)第十一章隋唐道教哲学思想总论:【总论】道教思想部分只要掌握名词解释即可。

如果有中哲辞典是最好了。

把书中出现的重要名词列举出来,再做好答案,背熟。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三张伪法守一存真重玄之道万物禀道生识体存想泰定司马承祯与周敦颐主静思想比较。

第十三章隋唐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总论:【总论】隋唐佛教主要有五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其中以后三者为重,可出大题。

前二者了解渊源和名词解释。

后三者几乎年年考,重点掌握。

各派代表人物要知晓。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三论宗掌握两个名词解释三论二谛八不中道2、天台宗掌握三个名词解释和性具说止观双修一心三观一念三千3、唯识宗名词解释:唯识真性万法唯识唯识无境能缘所缘见分相分转识外境八识六尘六境思量识我痴我慢我见我爱藏识有漏种子无漏种子转识成智烦恼障所知障三性真唯识量因明学三段论式初三【分析】学会用以上名词说明唯识宗的主要观点!4、华严宗:掌握宗密的判教说和四法界,重点是圆融无碍。

5、禅宗: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即可。

注意【注意】中国哲学史中的佛教哲学与佛教哲学史中的侧重点有所区别,这一阶段的佛学对柳刘以及宋明理学的影响较大,但是从内在关系上考的可能性不大,过于深入了。

但是也不能放松一些很明显的关系,比如华严宗的理事关系论述和宋明理学的对比,程颢的定性说等等。

第十四章韩李柳刘哲学总论:【总论】此部分重点了解天人关系、性情问题、人性论,还有些政治观点的名词解释。

教材内容不是很深,要点也很清楚。

韩李的新儒学运动对宋初思想变动有影响,二人与宋初三先生被公认为是理学的先导和前驱。

范仲淹、欧阳修其实也很重要,只是研究不多。

要补充和注意的是古文运动的背景、与经学的关系、三教融合的具体理论表现等等,柳宗元和刘禹锡援佛入儒的特征比较明显。

这些内容掌握了可能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有好处,但是考试不看也无妨。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中国哲学史上代表性的人性论。

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重点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

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2)第三章老子总论:教材内容不多,要补充,特别是名词解释。

重点把握其本体论和辩证法。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老子论“道”【分析】从本体论角度来看,老子的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万物的规律。

如论述题须将二者都答全。

以下内容为道的本体论部分。

此知识点可与庄子韩非对应观点做比较,曾考老庄道论异同比较。

老子韩非子道论异同比较。

【要点】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整个世界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

(引文)以“一”释“道”(引文)的两层含义:统一的状态;统一的原则。

对道的认识把握:(引文)对道的各种描述。

以“无”释“道”(引文)理解:老子所谓的“无”是指“道”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

跟以前的哲学本原观相比,加深了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理解。

【注意】老子论道部分总的两大块“描述+解释”,解释时引入两个概念“一”和“无”,均要加以解释,再用于对道的解释。

2、老子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分析】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与上面的1共同构成对世界的解释原则。

并扩大到人类社会中解释社会现实,具有直观性。

是名解已考知识点。

【要点】老子辩证法总纲,认为一切事物都朝它的反面变化。

对立是事物的本原——“道”运动的原因;具体表现(引文):相互依赖(引文);相互转化(引文);缺陷:缺乏条件的对立转化(引文),“微明”的认识境界,与老子守柔处弱明哲保身的无为思想是一致的;以静为根的道论(引文)静是永恒的,动是暂时的。

【注意】答题思路:总纲——表现:局限性一、局限性二。

注意局限性一中包括微明的名解;局限性二包括静为躁君的名解,都可能单独考。

3、老子的认识论“涤除玄览”至“玄同”【分析】此部分教材体系不强,但是名解考点频频出现,一考再考。

4、补充一些重要概念和命题,老子名解基本上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了常道、上德、下德、玄德、玄牝、冲气、谷神、无极、有名、无名、常名、神嚣、众甫、天门、天网、虚极、静笃、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贵柔守雌、反者道之动、归根、复命、知常、习常、袭常、袭明、微明、玄同、道纪、玄通、神器、铸鼎象物、四大、自然、道法自然、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有为、无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不行而知、前识、静观、玄览、绝圣弃智、福祸相倚、正言若反、物极必反、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大音、大象、大巧、负阴而抱阳、不为而成、静为躁君、三宝、以德报怨、见素抱朴、知足常足、知足不辱、损有余而补不足、小国寡民、无欲、少私寡欲、绝仁弃义第四章孙武总论【总论】孙武辩证法思想非常丰富,然教材体例基本不可能单独出大题,主要掌握名词解释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五事【分析】已考,中哲常考含数字题,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3)
第五章墨子
总论:总按照教材体系重点把握一下内容:兼爱、非攻、尚同、非命、三表等名词解释。

逻辑学部分的名词解释。

与孔子的比较。

注意从整体抓住墨子思想,虽然不会出什么大题,但是答名词解释时要体现整体中的局部。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上述名解(略)
2、逻辑学名词解释列举:取实予名、察类明故、兼以易别、以名举实、以说出故、以辞抒意、无故从有故、异类不比、大故小故、或、假、效、辟、侔、援、推等等。

3、孔墨之别可以查找些文章,以教材为主。

总结:【本章一般考名解,三表是重点,考了数次,逻辑学部分也要熟练掌握。

第五章孟子
总论:孟子部分掌握“四端”及其修养方法,良知的认识论,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参考张世英的《哲学导论》),义利观。

其他部分理解即可。

具体内容内:
1、“四端”学说
【分析】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已考名词解释。

【要点】出处《孟子·告子上》原文;
解释:孟子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
此外,认为无此四心不能为人(引文);
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如果说为人不善,是由于他自己舍弃本性,没有很好的保持,不能说他没有善的本性。

2、“反求诸己、养心莫善于寡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求放心”的修养方法。

【分析】此四种方法是和孟子人性论相关的修养方法,如果考孟子人性论部分的大题,可以与四端说相结合,更全面。

另外,此四种方法也可能出名词解释,要高度重视。

3、良知说
【答题要点】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具体而言,通过尽心、思诚来求放心;尽心、思诚的解释;总结。

4、孟子天人合一思想
【分析】不属于教材体系,然很重要,抓住框架,自由发挥。

【框架】天人合一:认识论、人性论、方法论;
三大命题: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5、补充重要的名词解释:正命、正己而物正、天爵。

第七章《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思想
总论:本章重点掌握《心术》、精气、静因之道三个要点。

注意,本章内容的编写有特定的学术背景,现在如果对《管子》研究有兴趣,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四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心术》
【分析】答题时如有书名号则答管子书中的内容,如果没有,则要先说一下心术广义的含义,再说以上的狭义含义。

【要点】《心术》书中的内容结构大体内容简介;
《管子》四篇中的心术的大意“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心治是国治也”解释并将上面引文连接通顺;
韩非对《心术》的继承和发挥(引文)。

2、精气
【分析】第六感告诉我不会考,因为词源比较复杂,也不是管子中特有的概念,和“天”、“德”这样德概念比较类似。

但涉及中国哲学本体论和伦理观合而为一的特点,故必须掌握。

【要点】管子中的精气说的理论源头;
表述(引文),和“形气”共同作用生人生物;
与老子道的区别和联系;
【注意】两个特点:德作为本体的一部分;用精气解释认识的原因(比较西方哲学史上的流射说和流溢说)。

3、虚一静因(静因之道)
【分析】重要考点,已考数次,还会考。

这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学习哲学的原则之一。

荀子的虚一而静也是同样的意思。

管四篇中的认识论法则和修养方法;
主要内容:虚、一、静、因。

逐字解释(引文);总体论述其观点(引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