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灵枢·百病始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
分
•
析
论述了外感病的发生机理, 论述了外感病的发生机理, 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 用。
浙江中医药大学
• 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他篇 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 如 • 《素问 八正神明论》:“以身之虚而逢天 素问·八正神明论 八正神明论》 以身之虚而逢天 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 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 脏” • 《素问 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 素问·评热病论 评热病论》 邪之所凑 邪之所凑, 虚” • 《素问遗篇 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 素问遗篇·刺法论 刺法论》 正气存内 正气存内, 可干” 可干”
浙江中医药大学
注释
• • • 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1、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2、其痛之时息:指疼痛时作时止。 、其痛之时息:指疼痛时作时止。 3、大经乃代: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 、大经乃代: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 经脉接替络脉受邪。大经,指经脉, 经脉接替络脉受邪。大经,指经脉,与 络脉相对而言。 络脉相对而言。 • 4、洒淅喜惊:指恶寒怕冷 精神惊恐不 、洒淅喜惊:指恶寒怕冷,精神惊恐不 安之状。 安之状。
浙江中医药大学
注释
• (1)不得虚:不遇到正气虚的机体。 (1)不得虚:不遇到正气虚的机体。 不得虚 (2)虚邪之风 致病的异常气候。 虚邪之风: (2)虚邪之风:致病的异常气候。
浙江中医药大学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虚邪遇到正气虚弱之 两虚相得 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 人,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 (4)两实相逢 众人肉坚: 两实相逢, (4)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 的气候下,就会身体健康。 的气候下,就会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六、《灵枢·百病始生》讲稿

[注解释义]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⑴则 腠理开, 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 立,毛发立则淅然⑵,故皮肤痛。
所以外感虚风贼邪侵袭 ⑴皮肤缓: 缓,宽 人体,首先侵犯皮肤,皮肤 也,松也,指疏松。皮肤 腠理疏松即表虚不固则腠理 开泄,腠理开泄则邪气从毛 缓, 此指腠理疏松、表 孔乘虚侵入,并渐至深部。 虚。张介宾注曰:“ 表 由于外邪侵袭而卫阳之气失 虚则皮肤缓, 故邪得 调,气主煦之,卫气失调不 能温煦皮毛遂使毛发竖起、 乘之。” 淅然怕冷;外邪袭人则卫气 ⑵淅然: 淅,寒 受伤、气血运行凝滞,或外 貌。淅然,形容怕冷的样 邪袭人而经络之气阻滞,故 皮肤疼痛。 子。
[注解释义]
黄帝曰:余固⑴不能数,故问先师,愿 卒⑵闻其道。
黄帝说:我原本对 临床上千变万化的病变 ⑴固:本来、原本。 不能很清楚地辨别,所 ⑵卒:详尽、详细。 以请教先生,我愿意听 您详尽地讲明其中的道 理。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岐伯回答说 : 一般风雨寒热之邪,如 果不是遇到正气虚弱之 人,这种邪气是不可能 单独伤害人体而引起发 病的。 本句是说风雨寒 热六淫之邪必须与人 体正气虚弱结合,才 能引起发病。 常言道:苍蝇不 叮无缝的蛋!
[注解释义]
黄帝问于岐伯曰: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 雨寒暑,清湿⑴喜怒⑵。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 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⑶,愿闻 其会⑷。
⑴清湿:“清”,通“凊”,寒冷。清湿,此谓居 处环境寒冷潮湿。 ⑵喜怒: 此泛指喜怒等情志致病因素。 ⑶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三部之气,指伤于上部的 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情志刺激,是 三种不同性质的病邪。 所伤异类,指上述邪气性质不 同,伤人的部位不同。 ⑷会: 《经籍纂诂》注:“会,要也。”即要领、 要点。
《灵枢·百病始生》

• (4)或起于阴,或起于阳:阴、阳此处指发病 部位。阴即内,阳即表。张介宾注:“喜怒 不节,五志病也,内伤于脏,故起于阴。清 湿袭虚,阴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下。风雨袭 虚,阳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上。” • (5)方:道理、规律。 • (6)袭虚:乘虚侵袭。 • (7)淫泆:浸淫传布。淫,浸淫。泆,同溢, 有扩散之意。
百病始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
《灵枢》有“百病始生”篇名。
本单元主要讨论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的机理,包括病因、发病、
病机和传变等内容。
浙江中医药大学
• • • •
《灵枢· 百病始生篇六十六》 《素问· 生气通天篇第三》 《素问·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浙江中医药大学
《灵枢· 百病始生篇六十六》
浙江中医药大学
• 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他篇 如 • 《素问· 八正神明论》:“以身之虚而逢天 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 脏” • 《素问· 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 • 《素问遗篇· 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
浙江中医药大学
• 原文602(三级原文)
•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 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 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 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 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 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 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 脉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 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 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 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 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 气淫泆,不可胜论.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1.掌握病邪与病位的关系。 1.掌握病邪与病位的关系。 掌握病邪与病位的关系 2.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则,正与邪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2.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则,正与邪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则 3.掌握积的病因病机。 3.掌握积的病因病机。 掌握积的病因病机 4.了解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 4.了解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 了解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 5.了解邪入五脏为病的一般情况。 5.了解邪入五脏为病的一般情况。 了解邪入五脏为病的一般情况
校释
1.虚邪:泛指四时不正之气。 灵枢·九宫八风》 1.虚邪:泛指四时不正之气。《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其所 虚邪 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 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 主杀主害者。 也,主杀主害者。”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虚邪和虚人。相得,相合。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虚邪和虚人。相得,相合。 两虚相得 侵犯。言邪气与正气虚弱两种情况相遇、相合, 客,侵犯。言邪气与正气虚弱两种情况相遇、相合,虚邪 就会侵犯人体而产生明显的病态。 就会侵犯人体而产生明显的病态。 3.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 3.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言天气正常和正 两实相逢 气充实;肉坚,指肌肉坚实,健康无病。 气充实;肉坚,指肌肉坚实,健康无病。 4.三员 即三部。 三员: 4.三员:即三部。
[理论阐释] 理论阐释]
不同邪气发病的部位特点
邪气性质不同,侵害人体的部位不同,发病有“或起于阴, 邪气性质不同,侵害人体的部位不同,发病有“或起于阴, 或起于阳”之分。 或起于阳”之分。 情志内伤,病多发于五脏, 情志内伤,病多发于五脏,故“喜怒不节则 伤脏”而病起于内。 伤脏”而病起于内。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第一节讨论疾病的发生一、提出“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⑴喜怒⑵。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⑶,愿闻其会⑷。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⑸。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⑹,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至于其淫泆⑺不可胜数⑻。
二、论述“两虚相得”,疾病由生[原文]黄帝曰:余固⑴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⑵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⑶,与其身形,两虚⑷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⑸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⑹,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⑺,上下中外,分为三员⑻。
[补充]扶助人体正气的方法通过先天与后天调养能够扶助人体正气:就先天来说,先天禀赋在于优生,优生,首先是避免近亲繁殖;其次是选择好男女婚育的年龄,男方要比女方长3~4岁,男性30岁左右、女性24岁左右是生育的最佳年龄;再次是胎教。
就后天而言,后天调养在于养生即摄生,养生具体有精神调摄、适应环境、营养合理、锻炼形体等措施。
这些正是扶助正气、强盛正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这在中医学的防病学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属于“上工”的范畴。
第二节阐述疾病的传变[原文]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⑴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⑵,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
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⑶,大经乃代⑷。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
在经之时,洒淅⑸喜惊⑹。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⑺。
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⑻。
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
在肠胃之时,贲响⑼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⑽。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本章《百病始生》论述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来致病因素和精神致病因素,而最根本的因素是人体正气的不足,提出了“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论点。
指出外感致病因素、致病的传变次序以及由表传里的各种病变。
说明精神因素和饮食因素等影响内脏的发病情况。
提出对内外三部发病的治疗原则,特别是“毋逆天时”的治则。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①。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②,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肾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着著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③,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小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月真月真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灵枢·百病始生第.

【注释】 ⑴皮肤缓:缓者,弛缓不坚也,意指表虚。 ⑵抵深:抵达深处,即向内深入。 ⑶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⑷其痛之时息:息,停止。指疼痛时作时止。 ⑸大经乃代:大经,指经脉,与较小的络脉相对 而言。大经乃代,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经脉 接替络脉受邪。 ⑹洒淅喜惊:洒淅,寒栗貌。喜惊,易惊也。
灵枢·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开始发生。 本篇主要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风、 雨、清、湿、寒、暑,以及喜怒等因素, 并详细论述这些病因的发病规律和病理 机转,明确提出内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 要意义,进而说明增强体质对预防疾病 的积极作用。最后以察痛知应,有余不 足,提出当补当泄的治疗原则。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⑺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⑻。 卒然⑼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 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⑽。两实相逢,众人肉坚⑾,其中于虚 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⑿,大病乃 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⒀,上下中外,分为三 员⒁。
黄帝说:我确实弄不清楚,所以向先生请教,希望听你详 尽地讲讲发病的规律。岐伯说:风雨寒热等外来邪气,不 遇人体正气虚,是不能单独伤人的。突然遇到疾风或暴雨 而不发病的人,是因为他的正气不虚,所以邪气不能单方 面地伤人。这一定要由于外来的虚邪,与人体的正气虚弱 这两个虚相结合,邪气才能伤害人体。如果气候正常,人 体正气又充实,如此两实相遇,人们都会健康不病。人之 所以被邪气所伤,一方面是由于自然气候异常,一方面是 由于人体正气虚。如果正虚和邪实两者结合,大病就会形 成。邪气伤人有一定的部位,依据部位确定不同的病名, 有上部、下部、内部、外部,一般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分。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五章 审察病机

人与自然界息 息相应。
❖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 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 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 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 湿邪气。
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
雨寒暑,清湿喜怒。喜 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 伤上,清湿则伤下。三 部之气,所伤异类,愿 闻其会。
即要领、要点。
伤于上部的风雨, 伤于下部的清湿, 伤于五脏的喜怒, 为三部之气。因 其所伤害的部位 有上、下、内的 不同,故称“所 伤异类”。
道理、规律。 乘虚侵袭。
指肠胃之间脂膜。
❖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
还有指腹腔之内, 脏腑之间相互联系
胃之外,募原之间, 的网络。后世温病
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学家认为邪伏膜原,
息而成积。或著孙脉,
即邪入少阳,膜原 为半表半里。
或著络脉,或著经脉,
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 邪气留滞于脉,逐
之脉,或著于膂筋,或 渐长成积块肿物。 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 息,即生长。
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
胜数。
浸淫传布。淫,浸淫。泆, 同溢,有扩散之意。
分析
本段概述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发 病规律。
1.百病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风雨寒暑清湿——后世发展为六淫学说
病因 喜怒——泛指七情过激
饮食劳倦房室(见第四段) ——后世称不内外因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 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于缓筋,邪气淫泆,不 可胜论。
谓循行于腹内 之筋,指足阳
明之筋。
分析
❖ 1、本段原文论述了外感虚邪贼风所致 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阐释] 理论阐释]
(一)外感病的发病机理
1.“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是《内经》对外感病 1.“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这是《内经》 发病机理的高度概括。人体感受外邪而发病,必须具备两 发病机理的高度概括。人体感受外邪而发病, 个基本因素, 外有虚邪之风,内有身形之虚,两者相合, 个基本因素,即外有虚邪之风,内有身形之虚,两者相合, 其病乃生。若不存在这两种基本因素,而是“两实相逢” 其病乃生。若不存在这两种基本因素,而是“两实相逢”, 则人不会得病。 则人不会得病。 2.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尽管“ 2.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尽管“两虚 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得”就会导致疾病, 相得”就会导致疾病,但在一般情况下正气是决定受邪发 病与否的关键,故文中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 病与否的关键,故文中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 独伤人” 而无虚之人,即便是“卒然逢疾风暴雨” 独伤人”,而无虚之人,即便是“卒然逢疾风暴雨”,也 不会受邪疾病。 不会受邪疾病。
[理论阐释] 理论阐释]
不同邪气发病的部位特点
邪气性质不同,侵害人体的部位不同,发病有“ 邪气性质不同,侵害人体的部位不同,发病有“或 起于阴,或起于阳”之分。 起于阴,或起于阳”之分。 情志内伤,病多发于五脏,故“喜 情志内伤,病多发于五脏, 怒不节则伤脏”而病起于内。 怒不节则伤脏”而病起于内。 地之清湿属外感之阴邪,故 地之清湿属外感之阴邪,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天之风雨属外感之阳邪,故 天之风雨属外感之阳邪,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
[原 文]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 积者,其积往来上下, 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1]也,浮而缓[2],不能 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湊渗注灌, 句积而止之[3],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湊渗注灌,濯濯有 音,有寒则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 有寒则 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 满雷引 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 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 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 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 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 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 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 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 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 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 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 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 下也。 下也。
6.息而成积 洒(xiǎn)淅,寒栗貌。洒淅喜惊指患者寒栗频频难 2.洒淅喜惊 大经,指经脉。积块是替代。大经乃代, 1.大经乃代:大经,指经脉。代,是替代。大经乃代,指邪气由 息而成积: 洒淅喜惊: 大经乃代: 息而成积 洒淅喜惊 大经乃代 冲脉隐行于脊柱内的部分,部位较深, 7.膂筋:附于脊膂之筋。积,积块。息而成积言邪气留于肠外募 膂筋:募与膜通生长。 寒栗貌。 膂筋 募与膜通,募原即膜原,。指足太阳膀胱经故称。 3.传舍于输 冲脉隐行于脊柱内的部分,部位较深,故称。 5.募原:附于脊膂之筋 淅 4.伏冲之脉:息,生长。 传舍于输: 募原: 伏冲之脉: 即下文所谓输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传舍于输 募原 伏冲之脉 输,,募原即膜原,此指肠胃之间的脂膜。 即下文所谓输脉此指肠胃之间的脂膜。 , 。 原之间的脉中,气血凝聚而不行,日久生长出积块。 以自控,犹如受了惊恐一样。 络脉深入经脉,经脉接替络脉受邪。 原之间的脉中,气血凝聚而不行,日久生长出积块。 以自控,循于腹内之筋,指足阳明之筋。 络脉深入经脉 经脉接替络脉受邪。 8.缓筋:循于腹内之筋,指足阳明之筋。 缓筋: 缓筋 犹如受了惊恐一样。
二、邪气、正气与疾病的发生 邪气、
[原 文]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 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之风, 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1]之风, 与其身形,两虚相得, 两实相逢, 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2],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3]。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 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 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4]。
3.不能句积而止之:句,《甲乙经》作“拘”,可从。本句谓 不能句积而止之: 不能句积而止之臂手, 甲乙经》 1.臂手孙络之居:臂手 臂手孙络之居: 擘乎”,可从 可从。 臂手孙络之居 擘乎”可从。。擘, 2.浮而缓:谓孙络浮浅而弛缓。 浮而缓: 浮而缓 谓孙络浮浅而弛缓。 。 孙络不能约束其积使之固定不移。犹处也。 孙络不能约束其积使之固定不移,犹处也。 聚也。 于也。 通“辟”,聚也。乎,于也。居
灵枢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篇
解]
百病:多种疾病。 百病:多种疾病。 始生:开始发生。 始生:开始发生。 本篇着重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邪伤人的途 本篇着重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 径、部位,疾病传变的机理,重点论述了严重疾病 部位,疾病传变的机理, “积”的发生。由于全篇重在论述疾病的发生,故 的发生。由于全篇重在论述疾病的发生, 以“百病始生”名篇。 百病始生”名篇。
理论 阐释
虚邪 皮肤 络 经 输 伏冲 肠胃 膜原 毛发立、淅然恶寒、 毛发立、淅然恶寒、皮肤痛 肌肉痛 洒淅恶寒、 洒淅恶寒、犹如受惊一般 肢节痛、 肢节痛、腰脊强 体重、 体重、身痛 从寒化:食不化 飧泄 从寒化:食不化---飧泄 奔响腹胀 从热化:溏出糜 从正名有助于人们的交流,有助于学术进步, 正名有助于人们的交流,有助于学术进步,故古医家 极为重视对疾病的命名。 极为重视对疾病的命名。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说明依据邪气侵袭、居留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说明依据邪气侵袭、 的部位而确定相应的病名是《内经》 的部位而确定相应的病名是《内经》给病证命名的主要方 法之一。如上所述,情志内伤多伤脏而病起于内, 法之一。如上所述,情志内伤多伤脏而病起于内,地之清 湿属外感之阴邪,多先伤人体下部, 湿属外感之阴邪,多先伤人体下部,天之风雨属外感之阳 邪,多先伤人体上部,故疾病常常分为上下中外三部。 多先伤人体上部,故疾病常常分为上下中外三部。
一、邪气与病位
[ 原 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清湿[1]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所伤异类, 岐伯曰: 三部之气[2],所伤异类,愿闻其会[3]。岐伯曰:三部之气 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 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 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不可胜数。 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4],不可胜数。 1.清湿:清,寒也。清湿,即寒湿之邪。 1.清湿: 寒也。清湿,即寒湿之邪。 清湿 2.三部之气 伤于上部的风雨之邪,伤于下部的寒湿之气, 三部之气: 2.三部之气:伤于上部的风雨之邪,伤于下部的寒湿之气, 伤于五脏的喜怒之气。 伤于五脏的喜怒之气。 3.愿闻其会 愿闻其会: 要也,要点,要领。 3.愿闻其会:会,要也,要点,要领。 3.淫泆 淫泆: 浸淫; 布散。淫泆,言病邪在体内浸淫、 3.淫泆:淫,浸淫;泆,布散。淫泆,言病邪在体内浸淫、 扩散。 扩散。
五、积的生成
[ 原 文]
黄帝曰: 积之始生, 至其已成, 奈何? 岐伯曰: 黄帝曰 : 积之始生 , 至其已成 , 奈何 ? 岐伯曰 : 积之 始生, 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 始生 , 得寒乃生 , 厥乃成积也 。 黄帝曰 : 其成积奈何 ? 岐 伯曰: 悗生胫寒, 胫寒则血脉凝涩, 伯曰 : 厥气生足悗 [1] , 悗生胫寒 , 胫寒则血脉凝涩 , 血脉 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 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 , 入于肠胃则 胀 , 胀则肠外之 胀则肠外之 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 汁沫迫聚不得散 [2] , 日以成积 。 卒然多食饮则肠满 , 起居 不节, 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 [3] 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 不节, 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 伤则血外溢, 衄血; 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肠胃之络伤, 衄血 ; 阴络 [3] 伤则血内溢 , 血内溢则后血 。 肠胃之络伤 , 则血溢于肠外, 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 则血溢于肠外 , 肠外有寒 , 汁沫与血相搏 , 则并合凝聚不 得散, 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 若内伤于忧怒, 得散 , 而积成矣 。 卒然外中于寒 , 若内伤于忧怒 , 则气上 气上逆则六输不通, 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 逆 , 气上逆则六输不通 , 温气不行 , 凝血蕴里而不散 , 津 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虚邪和虚人。相得,相合。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虚邪和虚人。相得,相合。 1.虚邪:泛指四时不正之气。《灵枢九宫八风》 虚邪: 1.两虚相得,众人肉坚:两实,灵枢九宫八风》:“; 3.两实相逢 众人肉坚:两实,言天气正常和正气充实; 两实相逢, 3.虚邪 泛指四时不正之气。 言天气正常和正气充实风 两实相逢 侵犯。言邪气与正气虚弱两种情况相遇、 客,,指肌肉坚实,健康无病。 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 肉坚,指肌肉坚实,健康无病。,养万物。、相合,虚邪 肉坚侵犯。言邪气与正气虚弱两种情况相遇 相合, 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 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 就会侵犯人体而产生明显的病态。 就会侵犯人体而产生明显的病态 4.三员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三员: 4.三员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虚风, 即三部。 虚风,:即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