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
“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庭有树,鹊巢其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
后值狂风,树摧巢毁,二雏坠地。
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饲之,爱甚。
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抚膺而泣,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安得为猫所食?是乃吾之过也。
”从这则小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应处在适合他的环境中(我们应该让小动物在适合它们的环境中生长);爱就该放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寓意的能力。
小鸟本来应该在林中自由飞翔,小孩子因为喜欢而养在家中,使之逐步丧失自己的生存技能,结果造成被猫抓的后果。
所以,寓意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归纳: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应处在适合他的环境中;我们应该让小动物在适合它们的环境中生长;爱就该放手。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下列属于本文中心句的一项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句的提炼。
中心句是对一段话起总结归纳作用的句子,在段落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在段落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在段落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这段话写的是司马光勤奋读书背诵的故事,中心句是“书不可不成诵”,故选C。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是指从具体事实、事物或材料中,抽象出其共同点,从而形成一般性概念或规律。
从本质上来说,归纳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归纳也是我们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常用方法。
而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以便于更好地掌握其中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精髓。
以下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内容归纳与概括中心意思。
一、抓住重点进行归纳与概括,需要抓住文章、书籍、资料等的重点。
一般而言,文章的标题、导言和结论等部分会包含文章核心内容和思想,我们可以优先关注这些部分并根据其内容和表述方式,判断出文章的论点和观点。
同时也需要留意文章中所提到的关键词和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并将其分析归纳,以形成整体性的概括。
二、分析逐字逐句进行内容归纳与概括时,也需要对文章中的每个词句进行逐一分析。
首先,需要理解并准确把握每个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特别是关键词汇和关键句子。
其次,我们需要将文章中相同或类似的词句进行集中整理和分析,以便于从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特点。
三、总结归纳在分析归纳文章的重点、关键词句之后,我们可以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将上述所得到的核心要点和意思进行整理和概括成为一篇简明扼要的归纳论述。
这样的总结归纳不仅对于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十分必要,也是为之后的写作和口头表达提供重要的素材。
四、利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非文本式记录工具,它可以通过图形化的形式和关系图表现出文章、书籍、论文中的思路、主题、论点等,并将其整合总结为清晰可见的概念和思维模型。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线,清晰地整理出文章的各个要点和细节内容,从而达到更完美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综上所述,进行内容归纳与概括中心意思,需要抓住文章的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每个词句,并进行总结归纳。
同时,利用思维导图等各种辅助工具也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当我们学习或工作中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概括时,以上方法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准确地获得要点和核心意思,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问题描述怎样理清现代文的结构?怎样归纳文章要点?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二、复习范围1.论述类文章的结构(1)基本结构①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
好的引论要简明新颖。
②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好的本论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③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是解决问题。
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2)论证结构①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别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西方现代实验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先分后总,结论水到渠成。
②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
③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层层推进,从而论证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
④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知识点回顾1.“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形式。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种综合命题趋势。
从高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2023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专项练习(2022·安徽六安·安徽省舒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77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河南丁彬考点阐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2014年高考考纲针对高中生古诗文分析综合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其能力等级为C级。
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提炼和综合,梳理文章线索,总结文章大意;“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本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以体会作者观点。
要想顺利攻克此类考题,我们必须准确理解词义、句意,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注重细节赏读,做好题目和原文的分析比较。
考题回放(2014年高考新课标一卷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
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
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
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解析】本题属于考查“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的典型试题。
从文体类型上看,本文属于人物传记类文章,它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人物生平,介绍了于休烈的政治成就和精神品格,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可以根据这一文体特征对文段进行分层,总结文本大意,然后依据各选项的次序,找出其在文本中的对应区间,把选项和原文进行分析比对。
最后结合常见的错误选项类型,我们便不难发现A选项中“谨遵职业操守”一句在文本中并无依据,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由此可知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
命题预测从多年来各省市的高考真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的考查形式基本不变,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选项的设置则和文本写作顺序保持一致,内容多为文段层次大意的分析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现代文阅读在思想内容方面的重点内容,也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阅读的常考点,而且是得分率不高的难点。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文章的内容要点,可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
所谓“分析”,是就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是把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信息,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对这几个信息体进行综合、概括,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分析和归纳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立而统一:在思维过程中,综合实际上是分析的逆过程,分析是以事物的整体为前提对局部进行认识,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分析之后有综合,综合之前必须分析,两者相互配合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深层次的本质认识。
【考点讲析】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需要阐释能力。
文章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风格,就有不同的写法。
我们阅读文章,不能机械地记住这些文章中的语句,而是应当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称之为“阐释能力”,也就是能把文章中的“原文”变成自己的话。
阅读作品,不仅要能够理解它的明示信息,而且还要能够理解它的隐含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中心思想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
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
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语言归纳出来。
高考试题,这两方面的都有。
近几年高考试题多采用选择题型,分析、判断正确体现中心思想的语句,或采用简答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炼地归纳出中心意思,答题时,字数的要求也是必须注意的。
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章结构分析:
一般而言,文章结构包括引子、主体和结论。
引子部分引出文章主题,主体部分展开论述,结论部分总结全文观点。
归纳内容要点:
根据所给的字数要求,对于一个1200字以上的文章,内容要点应该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子部分:引出文章主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用名言、描述背
景等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
2.主体部分:主要包括重点观点的陈述和论证,对于每一个观点可以
适当给出例证或者数据支持。
3.结论部分:总结全文观点,可以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进一步的延伸或
者对未来的展望。
概括中心意思:
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要点,可以得出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如下:
1.确定文章的主题:根据引子部分中提出的问题或描述的背景确定文
章的主题。
2.分析主体部分的观点和论证:归纳主体部分中不同观点的提出和论证,找出其中的核心观点。
3.总结结论部分的观点:根据结论部分中对全文观点的总结,找出概
括中心意思的关键词或短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并概括中心意思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总结一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归纳概括重要信息比较材料异同与侧重点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 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关 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 状就越明显。于是一切都变得清楚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 远缘的稻株,而在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为亲本则是最为 理想的,它极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选育的难关。“远缘杂交”技术路线的确 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着雄性不育野生 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 完全可以实现。
(摘编自靳晓燕《太空授课,中国科普教育的新契机》)
材料三: 此次天地授课基于我国天链中继系统,也就是天链卫星系统,采用高速双
向音视频传输,以天地对话等互动情势开展,舱内采用多台高清摄像机通过中 继高速链路将高清视频实时传送至地面,地面上行两路高清图像送至舱内显示 器,从而实现双向视频传输。
王亚平通过一个大大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这个 大屏幕就是外表与照明分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外表与照明分系统是空间站系 统中最具有航天员参与特点的分系统之一,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 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工作、生活、出舱 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其显示、手控和照明等子系统使用的很 多器件和技术非常新颖、特殊且趋于相关技术领域前沿。
稻具有杂种优势,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 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以及材料二“‘远缘杂 交’技术路线的确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 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 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可以概括出:提供了杂交水稻的技术范式,推动了 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根据材料三“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 产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可以概括出: 推广了新型的种植模式,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 【答案】 ①促进了食粮增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②提供了杂 交水稻的技术范式,推动了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③推广了新型的种植模式, 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一、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两个意识和两种基本形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
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
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节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1.概括该段的主要内容。
(201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蟋蟀之话夏丏尊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
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
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
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
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
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
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
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
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
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
螽斯的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
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
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
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
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
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
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
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
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
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
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
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
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
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
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
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
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
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
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
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
(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
)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
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
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注]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
②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2.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
【精要点拨】1.应具备的两个意识(1)相对的整体意识。
阅读题中的整体意识首先是要通观全篇,把握全文内容,领会全文主旨。
“相对的整体意识”就是辩证地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相对的整体意识”就是把较小的语言单位放到较大的语言单位中去思考。
(2)灵活的原文意识。
“原文意识”就是在归纳概括过程中仔细推敲上下文,在原文中找依据,找理由,找答案。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属于理解性阅读,无论是解释语句含意,归纳概括文意,还是评价表达技巧,均须着眼于原文,在原文中找答案,这是解答阅读试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如阅读传记作品要关注原文中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以此归纳出访谈的主要内容。
2.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两种基本形式(1)归纳段落内容要点。
归纳段落内容要点以分析词语、句子为基础,因此,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对不同句子恰当组合(或相加或合并)的理解,对句间内在关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准确把握段落的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段落却没有,没有中心句的就要归纳、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中心意思。
(2)归纳层次内容要点。
层次是指作者写文章时安排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顺序。
层次与段落关系密切又有区别,层次是依据思想内容划分的,段落是依据文字表达划分的。
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层次与段落一致,有时是互有大小。
常见的是一个层次包含若干段落,因此归纳层次内容要点要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或理清事件顺序,或理清论证说理的逻辑,或理清说明顺序等等。
明确具体层次的内容,然后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归纳。
二、掌握化事为理(化实为虚)的概括方法(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飞虎将军”陈纳德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
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
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
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
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
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
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
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
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
”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
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
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
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
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相关链接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
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
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
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精要点拨】归纳概括有两种:一种是对事情的归纳,一种是对事理的概括。
像“概括××的贡献(成就)”题,是对事情的归纳。
而像“概括××成就(成功)的原因”“概括××的个性品质”,不仅有对事情的归纳,是实;还有对事理的概括,是虚,这种“虚”不是从原文观点词句中提取出来,而是从一些具体事情中“分析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