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一、归纳要点概括中心1、整体阅读,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

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

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

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八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八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现代文阅读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

2. 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 善于整体感知。

在解答阅读题时,关键是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迅速搜寻到与试题相关的内容,并准确解读。

另外,良好的阅读状态应该是平心静气、忘却自我、忘记年级、浮想联翩,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节之中。

这样才能感同身受,产生共鸣,选出正确的答案。

2. 善于把握关键词句。

做题时,一定要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主题的关键词语。

把握住这些词语,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3. 善于筛选整合。

要认真审题,弄清楚题目的要求。

一般试题中会明确告诉考生应该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所以,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其次,要注意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即内容上是否与原文相关,是否符合原文的陈述或观点。

再次,要注意选项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有的试题在题干中会明确要求选择符合原文原意或不符合原文原意的选项。

最后,要注意选项在内容表述上的错误。

有的选项从内容上看不出错误,但仔细审查就会发现它与原文不符或与原文意思不一致。

因此,考生要认真分析题干,弄清命题人设问的角度,然后有针对性地去筛选、整合。

4. 注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

在解答阅读题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

也就是说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材料,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词语理解型提问方式:文中加点(字)词语有什么含义?能不能换成另一个词语?为什么?解题思路: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运用该词语所表达的效果。

一般来说,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需要临时赋予它特定的含义。

还有的是具有比喻象征意义需要把本义和语境义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理解。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问题描述怎样理清现代文的结构?怎样归纳文章要点?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二、复习范围1.论述类文章的结构(1)基本结构①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

好的引论要简明新颖。

②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好的本论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③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是解决问题。

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2)论证结构①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别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西方现代实验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先分后总,结论水到渠成。

②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

③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层层推进,从而论证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

④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知识点回顾1.“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形式。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种综合命题趋势。

从高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2023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专项练习(2022·安徽六安·安徽省舒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现代文阅读在思想内容方面的重点内容,也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阅读的常考点,而且是得分率不高的难点。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文章的内容要点,可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

所谓“分析”,是就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是把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信息,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对这几个信息体进行综合、概括,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分析和归纳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立而统一:在思维过程中,综合实际上是分析的逆过程,分析是以事物的整体为前提对局部进行认识,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分析之后有综合,综合之前必须分析,两者相互配合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深层次的本质认识。

【考点讲析】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需要阐释能力。

文章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风格,就有不同的写法。

我们阅读文章,不能机械地记住这些文章中的语句,而是应当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称之为“阐释能力”,也就是能把文章中的“原文”变成自己的话。

阅读作品,不仅要能够理解它的明示信息,而且还要能够理解它的隐含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中心思想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

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

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语言归纳出来。

高考试题,这两方面的都有。

近几年高考试题多采用选择题型,分析、判断正确体现中心思想的语句,或采用简答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炼地归纳出中心意思,答题时,字数的要求也是必须注意的。

高考复习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PPT课件

高考复习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PPT课件

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有具有“整体性、灵活 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 的教学实践中收到显著的效益?答案不超过60字。 威廉斯根据吉尔福特的理论,经10年实验,数百 名教师参与,归纳出18种创造思考教学的策略。 威廉斯认为,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学行,以教 材或教学内容为中心,而现代教学则特别重视以 学生为中心,这两者都忽视了教师、教材和学生 之间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只有将这三者形成一 个有机整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促进学 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他曾设想过在不同学科中 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 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威廉斯的研究,由于其设 计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 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益。
课堂回顾:
认真审题
筛选信息
明确概括对象。确定筛选区间。 截能成答案的子和词语。 把代词换成具体内容。
整合信息
把有修饰成分的句子,换成陈 述性的句子。
删去和问题要求无关的内容。
同一关系取其一。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导析 《百家讲堂》P161
《考试说明》对“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要 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 章的中心。该考点考查的是在阅读理 解、筛选整合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 分析和整合的能力,体现了阅读层次 比较高的要求。
该考点试题通常要求概括文本的核心内 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对要点进行归 纳。一般以主观题——简答题形式出现, 主要有两种题型——明示型和暗示型。所 谓明示型,就是问题指向明确、概括区间 明确的题型。如2009年广东卷第14题 (《百家讲堂》P152第3题)。所谓暗示型, 指从总体上暗示了回答的内容范畴,答题 区间大且分散的题型。如2009年浙江卷论 述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百家讲堂》 P162第4题)

归纳文段内容要点

归纳文段内容要点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是 《考试大纲》中规定的C 级能力点。归纳内容要 点,就是要求对整篇文 章或文章某部分具体内 容进行梳理整合,归纳 概括成内容提要。
二、讲讲议议
1.请概括第三自然段的文 意。(2001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
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表明,竞技运动精神价值的加强有赖于 人类的文化艺术。多年来,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而精神文化却相对贫乏,由此使竞技运动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 的现象,出现了嫉妒、虚荣和不信任的风气,使竞技运动沦为低 层次的娱乐消遣。要减少竞技运动中这些不协调的现象,回到促 进身心均衡发展的轨道,就必须提高它的文化艺术价值,使之成 为高尚的社会文化活动。而这种活动,正是使人们得到美好的艺 术熏陶、心灵得到净化、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起来的重要保证。
答案: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 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PART ONE
2、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 。(3分)(2008湖北高考语文试题 雾》)
答案:在社会 生活和科学中 都有模糊性。
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 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 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 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 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 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 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 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 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STEP 01
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 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抽象的内容要阐发准确;3.含蓄的内容要解说清楚。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设问角度主要有: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内容的归纳、概括;4.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概括类题,在小说、散文中都有所涉及。

结构的分析往往着眼于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行文线索等角度设题,多与内容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

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关注的热点,设题多着眼于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文段内容、文章要点的概括。

有时,就文章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命题,要求考生着眼全篇作答;有时也会与结构、修辞手法等融合在一起命题。

实用类文本中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作者通过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等,考查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多是对某一语段或全文进行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本特色综合在一起。

方向一论述类文本中内容的归纳概括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即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

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难点。

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1.读原文,明宗旨。

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研究、揣摩。

一般说来,按照文章的篇幅,考生在考试时可以把文章阅读两遍。

通过两遍阅读,从总体上弄清楚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框架,并圈点出文章的主旨句和诸多文段的领起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题要树立“答案就在文中”“在文中找‘原因’”的答题思路。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考点探源
向 1
考向2 原因概括与分析
1. (统编七上《济南的冬天》“思考探究”)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
“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①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


2. (2016陕西16题)“我”和大华,为什么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请结
2
合全文,分点作答。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3. (2013陕西16题)文章多次写到“姑姑的笑”。仔细品味你会发现,除性

格因素外,姑姑笑颜常开的原因还有很多。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

1
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 (2010陕西14题)参加剧团考核时,为什么香伶的“一声大吼”使评委们
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考 向
考向2 原因概括与分析(12年8考)
1
考情搜索:2017.16,2016.16, 2013.16,2011.16, 2010.14,2009.12、
15,2008.11
【陕西真题设问】
1. (2017陕西16题)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
【参考答案】①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②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
家人的吃穿用度;③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④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统编其他设问】


1. (统编七上《春》思考探究一题改编)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
1
的图画。说说文中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请简要概括。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考向1 筛选提取整合信息(12年6考)
向 1
考情搜索:2019.13, 2014.16,2011.12、14,2009.11,2008.12
【陕西真题设问】
1. (2019陕西13题)“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 (2014陕西16题)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突出了商洛核桃的哪些特点?这样
人需要在锤炼磨砺中成长。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4)最后,根据题干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2
注:不要只是按分踩点概括,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将题目的答案要点全
部答出来。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考点针对训练
阅读中,借助固定的符号对文本进行圈点批注,留下阅读痕迹,养成这样 的阅读习惯,会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就能又快又好地理解文本, 从而助于答题。当然,同学们如果已有习惯使用的圈点批注符号,可以继续使 用。(请同学们尝试用此方法阅读文章,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圈关键性的词语或内容。 “?”:标在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 “ ”:画在优美语句或可赏析的句子下面。 “══”:画在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或总扩句、中心句或者过渡句下面。 “//” :划分段落层次。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读细(怎么说的) 6. 第⑧段中对“儿子”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与当兵前一身贼膘的儿子进行对比,突出了儿子在部队里的历练和成长。 7. 请赏析第⑪段画波浪线句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杂铁以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杂铁要 成才,必须历经千锤百炼的道理。
读透(有何反思) 8. 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⑳“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㉑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 你幸福地笑了。泪眼蒙胧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 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选文有删改)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圈点批注读文本 读懂(说了什么)
⑮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 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 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了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⑯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拥抱。 儿 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 原来,儿子利 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 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 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一、(2019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小铁锤 张中杰
①“砰!”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了 下来。
②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一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 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 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 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 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 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最终放弃了?结合全文探究原因。
2. (2019甘肃省卷8题)为什么说“在我心眼里,哥哥是位天才”?
பைடு நூலகம்
考 向 2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方法指导
向 1
原因概括类题,设问中多数会问到“为什么”。
(1)通读全文,将每段中与题干相关的有效信息勾画出来;
(2)根据勾画出来的内容,提取关键词或句子;
(3)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列序号,求规范;
考 向
写有什么作用?
2
3. (2011陕西12题)请从文中找出对紫阳独特的人文风貌、人情人性最有概
括力的四个字,写在下面的方格中。
4. (2008陕西12题)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概括。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全国其他设问】
考 向
1. (2019广东广州19题)作者在想象中把书房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布置好了。请问作者
2. (统编七上《皇帝的新装》“思考探究”)阅读这篇童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②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
向 2
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 (统编八上教参《背影》“问题探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流泪?流泪
⑬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 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 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里。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⑭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 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 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 (统编七上《济南的冬天》“思考探究”)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
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

3. (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
向 2
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
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心疼当兵受苦的儿子 (3)第段 “泪眼蒙胧”:
为儿子现在的转变感到欣慰和高兴。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4. 简要概括文中“你”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你”是一个疼爱孩子但不溺爱,懂得反思,学会放手,懂得鼓励孩子的母 亲形象。
5. 第⑭段“你”为什么要把小铁锤送给儿子? 小铁锤代表经历磨难才能成长的精神,用小铁锤鼓励儿子。
精 讲

统编设问学考点

考点针对训练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统编设问学考点

向 1
考点探源
考向1 筛选提取整合信息
(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
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

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

2
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统编其他设问】
1. (统编七上《猫》“思考探究”)第三只猫 “大家都不喜欢它”, 但它亡


失之后,“我” 却 “更难过得多”。 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
1
冤枉了它吗?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⑰“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 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 眼睛。
⑱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 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⑲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 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 子坐车上等。 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 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
返回目录
⑪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 水盆中“嗞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 锄头……
⑫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 邻家壮汉看你 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学习疲倦时, 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