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合集下载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

“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庭有树,鹊巢其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

后值狂风,树摧巢毁,二雏坠地。

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饲之,爱甚。

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抚膺而泣,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安得为猫所食?是乃吾之过也。

”从这则小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应处在适合他的环境中(我们应该让小动物在适合它们的环境中生长);爱就该放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寓意的能力。

小鸟本来应该在林中自由飞翔,小孩子因为喜欢而养在家中,使之逐步丧失自己的生存技能,结果造成被猫抓的后果。

所以,寓意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归纳: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应处在适合他的环境中;我们应该让小动物在适合它们的环境中生长;爱就该放手。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下列属于本文中心句的一项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句的提炼。

中心句是对一段话起总结归纳作用的句子,在段落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在段落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在段落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这段话写的是司马光勤奋读书背诵的故事,中心句是“书不可不成诵”,故选C。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作者:薛秋影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1年第21期【技法指津】“内容要点”,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所说明的事物、所阐述的事理是否达到整体的、深层的本质认识,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分析、归纳、概括的基本能力。

它要求学生能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常见的考查内容有:(1)对具体内容的概括。

要求学生能将文字量大的句、段、篇的要旨简要地提取出来,并概括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2)对抽象内容的阐发。

要求学生对文中抽象的、概括的语句,能用具体的文字,通俗地加以解释、阐发。

阐发的形式有:举出事例、分析因果等。

(3)对含蓄的语句的解释。

文章中总有一些表达含蓄的句子,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解释这些句子的深层含意、言外之意等。

“概括中心意思”常见的考查内容有:(1)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学生应在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中心意思进行理解和概括。

学生答题时,须首先分析文章每个段落的内容,然后从段意中找出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进行仔细分析,抓住问题的关键。

(2)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

对文章某一段落的中心意思进行概括。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分清段落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还是议论,是描写还是抒情,是说明还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通过对表达方式的把握理解文章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弄清文章主要内容,依据文章内容这四个方面来总结中心意思。

学生答题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设计段落、层次的目的是更好地表达中心。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时,学生可以从分析每个段落的意思入手,通过对段落的分析,找出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知识点回顾1.“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形式。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种综合命题趋势。

从高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2023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专项练习(2022·安徽六安·安徽省舒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77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河南丁彬考点阐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2014年高考考纲针对高中生古诗文分析综合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其能力等级为C级。

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提炼和综合,梳理文章线索,总结文章大意;“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本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以体会作者观点。

要想顺利攻克此类考题,我们必须准确理解词义、句意,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注重细节赏读,做好题目和原文的分析比较。

考题回放(2014年高考新课标一卷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

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

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

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解析】本题属于考查“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的典型试题。

从文体类型上看,本文属于人物传记类文章,它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人物生平,介绍了于休烈的政治成就和精神品格,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可以根据这一文体特征对文段进行分层,总结文本大意,然后依据各选项的次序,找出其在文本中的对应区间,把选项和原文进行分析比对。

最后结合常见的错误选项类型,我们便不难发现A选项中“谨遵职业操守”一句在文本中并无依据,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由此可知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

命题预测从多年来各省市的高考真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的考查形式基本不变,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选项的设置则和文本写作顺序保持一致,内容多为文段层次大意的分析概括。

考点28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考点28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

“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高考对这个考点的考查形式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文意”或“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命题人在命制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往往使用下面几种方法: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曲解文章中一些词语的意思,特别是利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设置错误。

2.遗漏信息,以偏概全。

文章的信息比较多,但选项在归纳时却故意漏掉一些信息,在细节上设置错误。

3.混淆时间,颠倒顺序。

选项故意把文章中提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混淆或者把事情的先后顺序颠倒等。

4.张冠李戴,杂糅事件。

把某件事情的主人公说成另外一个人,把几个事件杂糅在一起概述等。

5.无中生有,歪曲事实。

把没有发生的事情说成发生的事情,或者故意拔高、贬低人物等,造成错误选项。

6.牵强附会,胡乱联系。

文章中的两个人或两件事、两种物之间本来没有条件、递进、因果关系,但选项故意将其组合在一起,强加上或条件或递进或因果等关系。

预计2019年高考仍将继续保持这种考查形式,而命题人命制干扰项时,也会运用上述方法。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特别注意。

考向一传记类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盖传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

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

孙坚举义兵,盖从之。

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

坚薨,盖随策及权,擐①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

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

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

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②谬误。

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9年第46期解题技巧“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该考点是在阅读理解、筛选整合的基础上考查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具体的内容概括正确;(2)抽象的内容阐发正确;(3)含蓄的内容解说正确。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和用意。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异。

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有的文章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了。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既是对作者思想观点和对社会人生的态度的分析,也包含着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观点态度的分析。

这一考点也是高考的一大重点,经常在各卷中出现。

做好此类题目,要求作者整体把握全文或段落层次中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依据文本细细揣摩,深入探究,巧妙加以归纳概括。

具体来说:一、“归纳内容要点”可运用如下方法:1.“去粗取精”。

即要紧扣材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2.“去伪存真”。

即综合句意法。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到点,归纳出内容要点。

3.“紧扣题目”。

主观题在组织文字表述时,要紧扣题目要求。

要有针对性,注意回答角度、词句来源(有的要求用原文原句,有的要求用原文词句组装,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话)、字数限制等。

二、“概括中心意思”可采用以下方法:1.“抓住关键”。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课件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课件

二、夸大其词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 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 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1:10年北京卷第9题B项【取材于柳宗元 《宋清传》】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 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文中宋清表白道:“清逐利以活妻子 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而选项是对文中人物的过度拔高,夸大其 词。
要突破文言文的这些考点,首先就得有整体阅读策略 整体阅读策略: 要突破文言文的这些考点,首先就得有整体阅读策略:
整体阅读,读懂选文: 整体阅读,读懂选文: 先读第6道选择题,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1)先读第6道选择题,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题设一般是“ (此题题设一般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 和概括, 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 等问题用心地默读文章, “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用心地默读文章, 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 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下放先读下文, 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下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 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 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 有些常用的方法在复习中还会进行指导。 案。有些常用的方法在复习中还会进行指导。
10年宁夏海南卷第文言文题设【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 D. 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筛选文中的信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分) 以下各组句子中, 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分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息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 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 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 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句子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 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精选】第6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精选】第6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第6课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考点透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它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

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史传性文段最大的特点是时间、地点、人物、具体事件或感情的发展线索比较清晰,这就为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提供了方便。

对于文言文,可以采用分步阅读的方法。

第一步,粗读全文,不求甚解。

这一步只是概览全文(段),不追究难词难句,只图明白文中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

所谓“死”字,即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在其下边一一标出,表时地的词可作为转换叙述事件的标志。

接着再读原文,分析“关系”加深理解。

即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

这一步仍不要深究难字难句,要从..宏观上着眼.....。

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

文段中的加点字和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它也正是文后的命题依据,通过前三遍的阅读分析,不少已经“理解”,但还需再读第四遍,并对照研读六个问题,在珍视“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印证,以彻底解决所有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归纳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教案)【解读考点】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

“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

文章的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

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

“作者观点态度”其实就是理解作者对文中涉及的某问题、某现象的看法。

本考点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容加以整理。

【考查方式】1、根据要求归纳要点:(1)试用自己的话归纳作者关于XX的感受;(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XX进行描述;(3)从全文来看,作者的看法(感受)是什么;(4) 作者对XX的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2、概括文章或文段的主旨(1)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2)对某文段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某段的容。

3、分析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1)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2)文章阐述了作者对XX的看法,请简要概括。

(3)请分析概括作者对XX所持的态度(即归纳要点)。

【方法指导】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1、归纳容的步骤。

【步骤】整体阅读,分清文体,理解文意(弄清作者写了人、物、事、理,怎么写的)——跳出文章,结合背景,整体把握主旨(文章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有哪些潜台词,弦外音)——舍本逐末,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真意和灵魂,即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科技文: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价值(对社会有何意义)社科文:中心观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论证——结构特点——语言特点文学作品:写了什么人、事——人(事、物)有何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

2、明确主旨的角度。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如《古都的秋》作者借助对古都的秋景和景物的描写,揭示了古都的秋“来得清净、悲凉”的特点,抒发对古都的热爱。

(2)从开头、结尾入手。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的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就就会使人感觉到。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者高度评价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科学等方面的贡献,抒发对他的崇敬之情。

(3)从写作背景、文章关键句入手。

如:“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作者针对如何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主要从揭露“送去主义”、“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送来者”的本来面目,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等方面来阐述的。

(4)从散文的类型入手。

记叙类:以记人物叙事为主,主要看作者所写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画龙点睛的句子,分析赞扬了什么精神,鞭策了什么世风;抒情类:以抒发作者主观的感情为主,主要看抒情的方式,直接还是间接。

间接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还看流露什么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

(包括哲理散文)议论类:以议论为主,主要看作者的观点,借助哪些生动形象的材料来论证的。

(5) 学会用一句话概括主旨。

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描写)了……,表现了(抒发)……品质(感情)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主要从……方面(角度)来阐述本文通过……故事,告诉我们(说明了)……道理。

二、归纳文章局部容(类似于压缩语段)1、归纳容的步骤。

(1)统读全文,领略大意,(2)审读题目,明确要求(要求——词?句子?围——全文?某段?)(3)找到对应的容,分析要点,(4)组织语言,整理有效信息(要点全、容实、文句简)2、【经典例题】本段对“瓦的音乐”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可分为哪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各有什么特点?请分条述。

瓦似乎是专门为雨而设置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叮叮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韵味十足,在黑暗了想四面八方弥漫。

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战擂鼓助阵。

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下去,像激战后的短暂休憩。

又像是“冰泉冷涩弦凝绝”。

雨声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混乱不堪又似包罗万象。

而那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便漫漶出不尽的情意。

【解析】首先找准信息点。

题目要求对“细致描写的”“瓦的音乐”的部分进行分析,从原文中看,信息区间在“平日里他们……又像是‘冰泉冷涩弦凝绝’”这一部分。

其次,划分层次。

划分层次是防止漏点的有效方法。

在划分层次时可给每一句话编号,然后看句与句直自己觉得关系,语意相近或相似的合围一层,层次之间用双竖线隔开,比如上文可分为:(1)平日里…(2)那声音…|| (3)雨势急骤…||(4)雨势减缓…“冰泉冷涩弦凝绝”。

然后筛选概括容。

从具体材料中去粗取精,加以改造和浓缩,拟出与原材料相吻合的答案。

如第一层中提取关键词“奏响”|“清脆”“韵味十足”,第二层提取关键词“急骤”“慷慨激昂”,第三层提取关键词“减缓”“弱下去”。

最后注意赋分,分点答题。

如果没有提示,为防止答不全,应注意分支。

一般4分至少2点。

【答案】可分为三层:雨声奏响、雨势急骤、雨势减缓,特点是:清脆、韵味十足,慷慨激越,余韵渐止。

三、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1)、明确所问的是对什么的看法2)、找准相应的阅读区间,画出议论抒情的句子3)、整合相关的语句,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作答。

【经典例题】(09)《书房的窗子》作者问什么说,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生动?请联系4、5段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蒙灵动。

②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③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

四、掌握归纳要点方法方法一:摘句归纳法。

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达段意的句子,如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局,把它们摘录下来作为段意。

方法二:联词归纳法。

从文章中找出能表达本段容的词语,然后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组成段意。

方法三:节意归纳法。

将由几个小节组成的一段文章,一节一节的归纳出节意,再联系主要容,归纳段意。

方法四:分层归纳法。

将一段话分成几个意思来叙述,最后按照主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把它归纳成段意(注意不是将层意相加)。

方法五:借助归纳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

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注意:语段层次的概括要准确,事物特点的概括要简明,作者观点的概括要明确。

【答题模式】题型一“……原因是什么,或为什么……【规答题】1.审题干,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并标明。

2.在问题出处的前后搜寻答案。

3.划定答案区间,尽量用原文句子作答。

4.注意字数要求,适当增删。

5.选准答案用语。

6.答完后,回望答案,语言表达准确通顺。

(09)《书房的窗子》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生动?请联系4、5段简要分析。

(相关语段)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

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像的世界放大了。

我们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睛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坠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

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收敛。

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像的距离。

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溶冶、铸出来的作物。

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解题分析】根据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已知原因就可以推出结果;已知结果就可以推出原因。

如果问原因,则所提的问题就是结果;如果问结果测所提的问题就是原因。

如果问“原因是什么”或“结果是什么”,答案显然在问题的前后。

这是由文章的前后文互解的规律决定的。

这个题目已经有了结果“更为生动”要求回答原因。

这个问题先要准确理解两句话的含义“月下景物”比“日光下的景物”更生动。

【参考答案】:①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蒙灵动。

②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③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

题型二“表现在哪些方面?或”从哪些方面写到……“(08)《敦煌》本文对都会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解题分析】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全文中找答案;二是在某一段中找答案。

前者注意每段的开头句或结尾总结句;后者则注意答案就在“表现在”的后面。

这句话有总起下文作用,题目中明确规定是“本文”,这是对文章整体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考查。

答案要点不难拟出。

题目“哪些描写”提示之描写的容。

就非常明确了。

【规答题】1.找出问题的出处并标明。

2.在出处的前后寻找答案。

3.选准答案用语:“……表现在……”4.分序号1、2……答要点,注意字数。

【参考答案】:表现在(1)绕楼穿窗而过的飞人。

(2)迈着舞步的马(3)美丽的菩萨(4)童子嬉戏土(5)一笔一划抄出的经书(6)顶天立地的佛像。

题型三“文章写了XX的…特点?”(08)《雾》文章的②③自然段中着重描写的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

从本文的主旨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相关语段)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

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

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

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

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

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

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

【解题分析】要求结合全文的主旨,归纳“雾”的特点。

描写的容方式把花看成砖头,可见在雾中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雾中的事物是模糊地;在雾中只听到鸽子和狗的叫声而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可见雾很浓,具有遮蔽性。

结合全文主旨,作者是对模糊性的思考,因此可归纳为“模糊性和遮蔽性”,而不需要写出雾的浓厚特点。

【规答题】1、找到问题涉及的容,2、归纳特点。

3、结合文章主旨确定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