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作者的心思——解读文学作品阅读考点“归纳内容要点_概括中心思想”

合集下载

读出作者的心思——解读文学作品阅读考点“归纳内容要点_概括中心思想”

读出作者的心思——解读文学作品阅读考点“归纳内容要点_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本考点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材料的中心。

这是检测考生对一篇阅读材料整体理解程度的主要手段,也就是测试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

同时,它还检测考生的表达,要求能按照题干的指令进行归纳概括。

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需要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

即求考生能真正读懂文章能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在完成这一思维行为之后还必须具备语言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能把文中的内容(“原话”)变成自己的话。

对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能够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分析归纳,需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

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读懂作者的心思,把握文章的中心,是答题的前提。

面对具体的问题,还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和技巧。

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以往命题及答案,揣摩答题思路。

具体地说,可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逐点梳理,压缩归纳。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材料内容丰富,答题“点”比较清晰的试题而言。

对“点”较丰富的材料,答题注意一个个“点”依次梳理过去,对每一个“点”加以适当压缩提炼即可。

如2004江苏19:(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阅读理解中的中心思想总结

阅读理解中的中心思想总结

阅读理解中的中心思想总结
阅读理解是指通过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思想,并对其进行总结和概括。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主旨或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总结阅读理解中的中心思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 理解文章的主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文章的主题。

主题是文章所讨论的主要话题或问题。

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

2. 辨析文章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观点是作者对于主题的见解或看法,而论据是用来支持观点的事实、数据、例证等。

通过分析观点和论据,我们可以判断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3. 确定中心思想
在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通常是作者试图通过文章所传达给读者的核心观点或主旨。

它可以是一个简洁的陈述,总结了整个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4. 获取主要细节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还需要获取一些主要细节。

这些细节可以是支持中心思想的论据、例证、细节描述等,通过收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总结文章的
主旨。

5. 进行整理和概括
最后,我们根据理解和收集的信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整理和概括。

概括应该简洁明了,准确表达文章的核心观点,同时避免歪曲原文的意思。

总结阅读理解中的中心思想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观点和论据,并能够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通过正确的分析和概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目的,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现代文阅读在思想内容方面的重点内容,也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阅读的常考点,而且是得分率不高的难点。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文章的内容要点,可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

所谓“分析”,是就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是把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信息,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对这几个信息体进行综合、概括,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分析和归纳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立而统一:在思维过程中,综合实际上是分析的逆过程,分析是以事物的整体为前提对局部进行认识,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分析之后有综合,综合之前必须分析,两者相互配合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深层次的本质认识。

【考点讲析】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需要阐释能力。

文章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风格,就有不同的写法。

我们阅读文章,不能机械地记住这些文章中的语句,而是应当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称之为“阐释能力”,也就是能把文章中的“原文”变成自己的话。

阅读作品,不仅要能够理解它的明示信息,而且还要能够理解它的隐含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中心思想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

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

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语言归纳出来。

高考试题,这两方面的都有。

近几年高考试题多采用选择题型,分析、判断正确体现中心思想的语句,或采用简答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炼地归纳出中心意思,答题时,字数的要求也是必须注意的。

阅读—如何概括主要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

阅读—如何概括主要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

三、句子摘录法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 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 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 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
四、重点罗列法(要素串连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点不同。以叙事为主的文 章,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 要素”,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 因、经过、结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 话。格式可以设置为: 人 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样
阅读时找到中心句就能直接得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文章的重点段落往往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抓住重点段落仔细分析就能比较容易体会到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外阅读专项训练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一、课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 捉到很多文章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 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 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 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 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 全面。
《仁爱无敌》 主要内容
在英国有位无儿无女体弱多病的孤独的老人,他 要出售自己漂亮的住宅。购买者把房价炒到10万英镑, 而一位青年却只用了1万英镑买到了住宅。因为青年 诚恳地说他会用心照顾老人!
分析法 三、重点段落分析法 四、主要人物分析法
仁爱无敌
在英国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 并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 因为这是所有名的住宅,所以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的底价是 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把它炒到10万英镑,而且价钱还在不断攀升。 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状况不行了,他是不 会卖掉这栋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面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 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但是,它的底价就是8万英镑,” 老人淡淡地说,“而且,现在它已经升到10万英镑。” 青年并不沮丧,他诚恳地说:“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 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相信我,我会用心来 照顾您!” 老人站起来,挥手示意人们安静下来。“朋友们,这栋住宅的新主 人已经产生了,就是这个小伙子!” 青年不可思议地赢得了经济上的胜利,梦想成真。

语文阅读理解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

语文阅读理解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

语文阅读理解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考点聚焦】这一考点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属于C级层级。

它也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高一级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

2003年《考试说明》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把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而归纳就是对这几个信息体进行综合、概括;能真正读懂文章能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在完成这一思维行为之后还必须具备语言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能把文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话。

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考生经常出现以下问题:1.分析的思维不足,未能整体掌握文章思路,故在归纳与概述时或信息遗漏,或把握不准,或理解欠妥,造成答题错误。

2.归纳内容后不能进行有效转述,语言功底不足,不能准确地概述出内容要点和大意。

在复习时,教师应不断强化考生的“内容要点”概念,坚持“文本为本,搞清弄通”的原则,并注意以下几点:1.整体感知,掌握思路;2.整理提炼,注重条理;3.落实词句,分析段落;4.寻找关键,理清关系;5.转换语言,力求准确。

【高考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

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

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

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

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四)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四)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拉丹”牌服装将问世;
例如:给下列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或:“本·拉丹”服装品牌注册。 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本·拉丹的名字似乎已经“臭名昭 著”,然而,本·拉丹的同父异母弟弟——IBL大型股份公 司的老板伊萨母·本·拉丹却别有一番考虑。 他注册了一个“本·拉丹”服装品牌。他采用这个商 标并非意在保持同其十七哥的联系,而是他认为会招来大 批的顾客。而且,他还认为只有最高档、最时髦的服装才 “配”使用这个商标。
• ①“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 ②“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 ③“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 据此,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可归纳为以上三 点: • ①一卷凄婉的历史; • ②民族封闭的象征; • 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 文章第二部分写现实的长城,其中有“他们的到来, 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且充满自信”这一个概括性的 句子。 • 据此,对“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一小题,可以 归纳为“开放,自信”。 • 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也可以运 用这一方法。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 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 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 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高考试 题中,这两方面的都有。 • 就全文的内容要点而言,较典型也是比较难的, 是1990年高考题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 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不超过60个字)”。 • 2000年高考题第21题也有点难:“这篇散文 (《长城》)中,①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 什么?②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也是着 眼于全文的内容要点归纳。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汇总语文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介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知识点汇总,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文章的阅读技巧1. 概括文章主旨:阅读前可以先读题目和段落标题,了解文章主旨。

在阅读文章时,注意抓住首尾句,领悟作者的中心思想,并能概括出文章的主题。

2. 理清逻辑关系:文章中的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和并列关系等。

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意思。

3. 注意描写细节:作者通过描写细节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在阅读时,要注意细节描写,如人物的言行举止、环境的描绘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4. 掌握词语的含义:阅读文章时,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含义隐晦的词语,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词义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词典查询、上下文推断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二、常见题型解析1. 主旨题:主旨题是考察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注意选项的特点,排除信息不符合文章主题的选项。

2. 细节题:细节题是考察学生对文章中细节信息的把握能力。

答题时要仔细查找文章中的具体细节,与题目要求进行对照,注意文章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

3. 推理题:推理题是考察学生基于文章内容进行推理的能力。

答题时要根据文章中的线索,进行必要的推断和合理的推理,不能主观臆断。

4. 判断题:判断题是考察学生对文章事实和观点的辨析能力。

答题时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不要受个人情感和观点的影响。

三、阅读材料的类型1. 记叙文:记叙文是最常见的阅读材料类型。

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要注意故事的起承转合,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2. 说明文:说明文是介绍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文章。

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要关注作者提供的主题信息和具体事实,掌握事物特点和原理。

阅读理解中心思想总结归纳

阅读理解中心思想总结归纳

阅读理解中心思想总结归纳阅读理解是指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所提供的文章材料,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等思维能力,理解文本的意义,从而回答相关问题的能力。

阅读理解是学习和思考的基础,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下面对阅读理解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和归纳。

首先,阅读理解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所提供的文章材料,理解文本的主题和主旨。

主题是指文章所讨论的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而主旨则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立场。

在阅读理解题目中,通常会要求读者找出文章的主题和主旨,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其次,阅读理解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所提供的文章材料,理解文本的结构和组织。

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对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观点非常重要。

常见的文章结构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比较对比等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逻辑。

再次,阅读理解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所提供的文章材料,理解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作者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些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等。

通过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最后,阅读理解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所提供的文章材料,分析文本的逻辑和推理关系。

很多阅读理解题目会要求读者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从而回答相关问题。

要想做到这一点,读者需要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所提供的线索和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综上所述,阅读理解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所提供的文章材料,理解文本的主题和主旨,理解文本的结构和组织,理解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文本的逻辑和推理关系。

通过这些思维能力的运用和训练,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本考点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材料的中心。

这是检测考生对一篇阅读材料整体理解程度的主要手段,也就是测试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

同时,它还检测考生的表达,要求能按照题干的指令进行归纳概括。

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需要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

即求考生能真正读懂文章能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在完成这一思维行为之后还必须具备语言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能把文中的内容(“原话”)变成自己的话。

对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能够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分析归纳,需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

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读懂作者的心思,把握文章的中心,是答题的前提。

面对具体的问题,还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和技巧。

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以往命题及答案,揣摩答题思路。

具体地说,可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逐点梳理,压缩归纳。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材料内容丰富,答题“点”比较清晰的试题而言。

对“点”较丰富的材料,答题注意一个个“点”依次梳理过去,对每一个“点”加以适当压缩提炼即可。

如2004江苏19:(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4分)【答案】①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②杜甫的苦寒人生;③中国历史上人才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或作“中国历史上士人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分析】本节文字有一系列标识性词语,考生只要较好地把握文章中这些标识性词语,就能准确归纳作者述说的要点。

问号后到“仅这些就足以”“这是……这是……”“这也是……”是一层,这一层叙说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意义,这一层意义考生比较容易掌握。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是第二层意思,这一层的意思是,通过杜甫草堂,通过杜甫的诗歌,我们还可以看到杜甫的苦寒人生。

“这些是不必说的”这一提示语说明前面两层意思还都不是作者要强调的,作者要强调的不是这些,作者要强调的在这一提示语之后。

提示语后面的句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也远不能……”与“这正是……是……也是……”似乎是讲了不同的意见,其实不然。

作者认为,仅仅知道杜甫诗歌的伟大成就、知道杜甫的苦寒人生还不够,还不能算理解了杜甫的意义,因为我们还未了解杜甫不竭的“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的来源,那么这一生命的内驱力从何而来?作者认为,它们源于“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接下去的句子是进一步的解说与概括:“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所以第三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意思,它的要点应该落在“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阅读必须有良好的习惯,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要有文本意识,要能够仔细地从文章的字、词、句,从句与句的关系,从章与章的关系中把握作者表达的内容。

2.剖析形象,加工提炼。

因为是文学作品,有的全文形象生动,有的部分语句、段落形象生动。

对这样的文字归纳概括,我们必须解开这形象的“外衣”,还原作者的本意,然后再加以加工提炼。

这里说的“形象”,可能是运用了某种艺术手法(多为修辞),也可能是行文的风格幽默诙谐。

如2006天津,18:(3).造心先得有材料。

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

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

有的心是用丝绸造的,柔滑飘逸。

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

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锋利多刺。

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

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朴素。

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

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

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疮。

有的心是用尸骸造的,腐恶熏天。

有的心是用眼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4).造心要有手艺。

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

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

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电光石火。

一颗潦草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

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杂乱无章。

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

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

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

(6分)第三段:第四段:【答案】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应选好的材料。

方法态度不同,造就不同的心,造心应有好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

【分析】本题对第三段的概括是直接概括,而第四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述,答题概括就要“还原”修辞,指出这里的“手艺”是“方法态度”。

3.大处切入,分解层次。

一些文学作品从多角度、多层面描写,有些地方描写得很细腻,归纳概括的时候不能就这些小的层面简单抽取要点,而是要从作者的中心意图出发,大处切入,在主题的统摄下分解材料里面的层次。

如2004广东20: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与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

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

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

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

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

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

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

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

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

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

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

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据文章,加以概括。

(6分)【答案】(1)老树是寄托着我们对家乡故旧亲朋的思念,是一部历史卷轴。

(2)老树是我们的莫逆之交,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3)老树是艺术长青的象征。

或:(1)从乡情上火对故乡的感情上。

(也可以答成:老树是故乡的象征)(2)从历史角度或时间上。

(也可答成:老树活得长久,阅尽沧桑,成为历史卷轴)(3)从艺术的角度。

(也可答成:老树很有风韵,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答案可从第一段和第四段总结概括出来。

答题要注意概括的凝练与准确。

下面的三个答案分别得4、5、6分,可以揣摩体会。

①从历史的角度把老树比做历史卷轴,从环境角度写出冬天的树与夏天的树的特点,从艺术的角度表现出树值得珍惜,从自己的理解角度作为郭熙的后裔,去探询树的精灵,探询老树的可爱,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如江南早春的杨柳,北国四月,枣树瘦骨嶙峋等说明老树的可爱,值得珍惜。

(4分)②老树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是历史的卷轴,老树不但是人们歇脚的好地方,而且是卖艺人的场所,体态袅娜,使无数画家折腰。

老树是千百年的修道老,让人们感到岁月的可贵、历史的可悲。

老树让人们领略艺术的风格,感悟人生的真谛。

(5分)③从乡情上,从历史角度,从艺术的角度表现老树的可爱,值得珍惜。

(6分)4.抓住核心,挖掘本质。

这种方略主要针对于面向全文的归纳。

文学作品追求含蓄,我们答题的要求恰恰要求直接明晰,因此,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挖掘作者的用意,恰当地加以概括表述。

如2006全国1,17: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

”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

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

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

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6分)【答案】(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2)通过对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的评价,指出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分析】第1-3段,写阳光下农夫晒稻谷的情景,重在渲染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同时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第4—7段,写“阳光的香味”的发现及其影响农夫的人生选择的情况,其中贯穿了作者对农夫人生观的欣赏和肯定,尤其是对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和务农的选择的欣赏和肯定。

第8一11段,表现农夫的“哲学”——农夫借阳光的神奇作用抒发的对于人和自然、对于人生的观点。

这是揭示主题的部分,其中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会在都市里退化等内容,则从反面表达了农夫“哲学”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