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3题型-概括特定信息
散文阅读专题三:概括内容要点-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之散文阅读总复习(全国通用)

题型二:概括文本主旨
“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 和主旨概括。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 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 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能力
典型例题:李万华《雨水》
整体内容概括“三方法”
1.“关键整体结合”法。即抓住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 文眼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要有机结合。 2.“段意串联”法。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种 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 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 3.“因文而异”法。写人记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 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 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说理散文应 看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专题三:概括内容要点
考情分析
“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 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 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筛选与提炼、总结与把握、加工与转化。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题型: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整体内容概 括题。
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 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 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高三总复习语文课件 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

|技法演示| 第 1 步,审题干,明答题方向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有“雪峰老井”“思想感情”,由此可以推断,该题考查 对文本情感(或主旨)的概括能力。作答时,可运用分析关键法。 第 2 步,定区间,抓关键信息 (1)“生活在雪峰山下的少年时光,给我留下最美最深印象的便是那些井” “时至今日,我对那口井和井边的‘赶场娘子军’仍心存敬意,很是怀念”“心 中对老井的惦念终于释然”等,表达了对老水井的眷恋、惦念之情。 (2)“那井栖息于田边地头,井壁、井台全由青石板铺就……在这雪峰山腹 地、资水上游的江口老街久久回荡”“每每我爬到老崮上去挑水……此景此情 让我一生难忘”,表达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和故乡生活的回忆。
说到那些镶嵌在我心坎上的井,首先要说的,是与我家隔河相望的江口村 老街上的井。那井栖息于田边地头,井壁、井台全由青石板铺就,古色古香, 我刚呱呱落地就蒙受她的恩泽。那是一口双胞井,靠里边的是饮用井,外头是 洗刷井。在四米见方的井台上,最常发出的是女人们洗衣的声音。只要哪个女 人一开槌,便会引来同伴,而后就是此起彼伏的棒槌声,在这雪峰山腹地、资 水上游的江口老街久久回荡。这熟悉的棒槌声,又让人想起由这些洗衣女人组 成的“赶场娘子军”。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让雪峰山的古老赶场焕发出勃勃 生机,渐渐形成一个以洞口县江口集市为中心,辐射洞口县月溪集市、绥宁县 草寨集市、洪江市塘湾集市和洗马集市的集市经济网络。这些“赶场娘子军” 三五成群,肩扛手提大袋小包,披星戴月,搭乘三轮车、小四轮、中巴,在五 个集市往来奔波。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赶场娘子军”的规模越来越大,不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内容要点概括类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从两个角度考查:主旨概括和特定指向概括。
题型1 主旨概括考点阐释主旨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是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
概括散文主旨,包含两点:一是文本思想意义概括,二是作者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解题方略内容主旨概括“5法”1.标题提示法——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方法适用于概括议论性、抒情性散文的主旨。
2.首尾归纳法——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许多散文往往是在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表明中心主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3.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许多抒情和状物的散文中,常有一些词句表明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句。
4.段意串联法——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概括不同于归纳,归纳指从不同事物中寻取共同点并抽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
也就是说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来。
5.因文而异法——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主旨(1)写人叙事散文。
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2)写景状物散文。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

归纳概括题是散文常考的考点。
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还包括内容上的概括及主旨的归纳。
一、局部内容概括局部内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内容要点。
此类题包括层意概括、原因概括、特点概括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2《四堡雕版》。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4分)解题思维解答本题,首先找到相关答题区域,即有关四堡雕版衰落的段落,然后分析概括衰落的原因。
(1)纵观全文,锁定答题区域。
本题答题区域在⑤-⑩段。
(2)摘取关键句子,概括原因。
第⑤段,从“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可概括出民间的漠视;第⑥段,从“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可概括出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第⑨段,从“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可概括出西方技术的冲击;第⑩段,从“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可概括出政府不重视(经费拮据),专家很少来。
答案:①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②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③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④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每点1分。
答案不唯一,只要有“西方技术、现代化、当地民间的漠视、政府和专家不重视”等关键词语即可给分。
)“3法”概括局部内容要点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
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舍取法(1)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2)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2025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 专题二 散文阅读 概括内容要点

专题二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1.《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这个“缘由”是什么?答案: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利用御用文人制造舆论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2.从《秦腔》一文来看,秦地、秦人、秦腔的特点各是什么?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答案:(1)特点:①秦地,八百里秦川,辽阔厚重,广漠旷远。
②秦人,民性敦厚、直率;勤劳质朴,吃苦耐劳;敢爱敢恨,能享大乐。
③秦腔,大喊大叫,高亢激越,雄浑奔放,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2)联系: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辽阔厚重、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人,给予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予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②一方水土、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
秦地的厚重辽阔,与秦人的直率豪放、秦腔的激越奔放形成一种高度的内在统一。
这样的秦地,这样的秦人,才创造出高亢激越、雄浑奔放的秦腔。
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归纳概括的原则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这样可以防止归纳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无论是分析还是概括,都要从命题出发。
看命题要求从哪个角度,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析或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分为哪些部分,内容是否交叠,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概括时要注意整合哪些内容,怎样整合,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3.必须防止任意“拔高”或“贬低”把文中没有体现的意义强加给作者,或概括不准确贬低了文章的价值。
一、信息检索提炼“三方法”二、特定指向信息概括“三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
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要确保不遗漏要点,对全文思路进行梳理,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
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层)提炼,分类整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之内容概括、表达技巧+课件

4.因文而异法——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主旨 (1)写人叙事散文。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
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 (2)写景状物散文。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
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 (3)议论哲理散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
题型2:标题作用题
提问方式: 1. 为什么设这个标题 2. 更换标题好不好或哪一个合适
答题技巧
1.结构上 (1)线索:贯穿全文/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 2.内容上 (1)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 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3. 主旨上:与主旨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效果上:(题目本身特点) 4.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 兴趣。
题型二 特定信息概括题
“特定信息”
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 义”“影响”“方式”“特点”等方面的 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 常考题型。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三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 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 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 点、情感等)。 第二步:厘清思路,检索概括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厘 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思想感情)
练一练:《粮食》
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 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 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 思想感情。(主旨)
(完整版)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20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特定内容要点概括题型 1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命题角度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层)提炼,分类整合。
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 6 分,应有 3 个要点;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信息检索提炼“3 方法”对点精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谁说春色不忧伤迟子建在我的故乡,十月便入冬了。
雪花是冬季的徽标,它一旦镶嵌在大地上,意味其强悍的统治开始了。
虽说年分四季,但由于南北不同和季节差异,四季的长度是不相等的,有的春短,有的秋长。
而我们那儿,最长的季节是冬天。
它裹挟着寒风,一吹就是半年,把人吹得脸颊通红,口唇干裂。
人们在呼号的风中得大声说话,不然对方听不清。
你走在户外,男人的髭须和女人的刘海,都被它染白了。
所以北国人在冬天,更接近童话世界的人,他们中谁没扮过白须神翁和白毛仙姑呢?被寒流折磨久了、被炉火烤得力气弱、被冬日单一蔬菜弄得食欲寡淡的人,谁不盼着春天呢?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
三月中旬吧,就有它隐约的气息了。
连续几个晴天后,正午时屋檐会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那是春天的第一声呼吸,屋顶的积雪开始融化了。
人们看见活生生的水滴,眼里泛着喜悦的光影。
但别高兴得太早,春天伸了一下舌头,扮个鬼脸,就不见了。
寒流的长鞭子又甩了出来,鞭打得人还不能脱下冬衣。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技巧

高中散文阅读技巧题型一:概括内容要点1.认真阅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
2.对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提取关键信息。
3.分点作答,语言简洁、准确。
题型二:理解词句含义1.理解词语含义-考虑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2.理解句子含义-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其深层意思。
-联系上下文,从句子所在段落、文章主旨等方面综合考虑。
题型三:分析表现手法1.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
2.指出文中使用的具体表现手法。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该表现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如对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突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题型四:赏析语言特色1.从词语运用角度,分析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精妙之处。
2.从修辞手法角度,指出使用的修辞并说明其效果。
3.从句式角度,如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等,分析其节奏和表达效果。
4.从语言风格角度,判断是豪放、婉约、质朴、华丽、诙谐等,并结合文本说明。
题型五:探究主旨情感1.综合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
2.关注作者在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
3.结合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题型六:作用类题目(如段落作用、标题作用等)1.内容方面-概括段落或标题所涉及的内容。
-思考其对表现人物、主题等的作用。
2.结构方面-开头段: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奠定基调等。
-中间段:承上启下、过渡、补充等。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深化主题等。
3.表达效果方面-考虑对读者的吸引力、感染力等。
题型七:人物形象分析1.从文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句入手,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2.关注间接描写,如通过他人的反应、评价来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对人物性格和命运有一定的影响。
4.结合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概括其性格特点和品质。
题型八:环境描写作用1.渲染气氛,营造特定的氛围,如欢快、悲伤、紧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页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二 第3讲 课时3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解题示范] 这是一道特定信息概括题。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 题干明确指出该题概括的信息点是“母语的多重意义”。 第二步:厘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 该题的答题区间为文章全部。
第12页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二 第3讲 课时3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第8页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二 第3讲 课时3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 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 标准有两个: 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 4 分,应有 2 个要点或者 4 个 要点,基本上是 1 个要点 2 分或者 1 分;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 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 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第13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二 第3讲 课时3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答案]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 联系;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 族文化;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 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第14页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二 第3讲 课时3
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 从全文检索关键词句,如:第一段“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第四段“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 理解生活,认识生命”,第五段“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第六 段“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第十段“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 化”,第十三段“一种返归家园之感”,第十五段“成为说着不同语 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整合这些信息,规范作答。
答案 分析
《囚绿记》中,作者眼里的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请概括 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具有美的特点。如“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 折叠着的嫩叶”“婆娑的摆舞”等描写。②是青春、爱和幸 福的象征。如作者写到“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 福”“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等。③是柔弱的。如离开 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④是倔 强、坚强的。如“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植物是多 固执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特定信息的概括。题干明确指出该题概 括的信息点是“特点”。文中重要信息有:第⑦段“伸开柔 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婆娑的摆舞”,写出绿 枝条美的特点;第⑧段“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 福”“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等,写出绿枝条是青春、 爱和幸福的象征;第⑩段“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第⑬段“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写 出绿枝条倔强、坚强的特点;第⑪段“失去了青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出绿枝条柔弱的特点。
第6页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二 第3讲 课时3
[审题指导]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第7页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二 第3讲 课时3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答题技巧] 1.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3 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 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 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厘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 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4页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二 第3讲 课时3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 特定信息 ”是 指“ 原因 ”“ 结果 ”“ 作用 ”“ 意义 ”“ 影 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 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第5页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二 第3讲 课时3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教材举隅] 回扣 教材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针对训练
第15页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二 第3讲 课时3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第
四 部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
第1页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专
题 十
散文阅读
二
第2页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3讲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概括内容要点 3 题型
第3页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二 第3讲 课时3
课时 3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概括特定信息(题型三)
第9页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二 第3讲 课时3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2.信息检索提炼 3 方法 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
摘取法 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
合并法 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 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
层析法 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概 括。
第10页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二 第3讲 课时3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例】 (2016·天津卷)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原文见第 2 讲, 课时 3[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 分)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