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对归纳内容要点的解释
总结归纳要点

总结归纳要点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总结归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无论是写作论文、做研究报告还是备课教学,我们都需要将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提炼,形成有条理、准确表达的要点。
本文将从什么是总结归纳、总结归纳的价值以及如何进行总结归纳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技巧。
一、什么是总结归纳总结归纳是指在研究、学习或者工作中,对所获取的信息、经验或知识进行梳理、提炼和归纳的过程。
通过总结归纳,我们可以将零散的信息整合为有机的整体,形成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要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总结归纳的目的是为了将复杂的问题简化和概括,提炼出最核心的要点。
通过总结归纳,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为后续的研究、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总结归纳的价值总结归纳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价值:1. 深化理解:通过总结归纳,我们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度。
2. 简化复杂问题:许多问题都非常复杂,总结归纳可以帮助我们将问题简化和概括,找出问题的核心要点。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还可以避免陷入细枝末节的困扰。
3. 发现规律和思考问题的角度:通过总结归纳,我们可以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这有助于我们拓宽思路,挖掘问题的深层次内涵。
4. 提高工作效率:总结归纳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捕捉问题的要点,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处理大量信息和材料时,总结归纳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
三、如何进行总结归纳进行总结归纳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收集和整理信息: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数据和资料。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查阅文献、观察实际案例等途径获取所需的信息。
2. 梳理和筛选:在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后,我们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和筛选。
可以将相似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将重要的信息和次要的信息进行区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
“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庭有树,鹊巢其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
后值狂风,树摧巢毁,二雏坠地。
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饲之,爱甚。
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抚膺而泣,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安得为猫所食?是乃吾之过也。
”从这则小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应处在适合他的环境中(我们应该让小动物在适合它们的环境中生长);爱就该放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寓意的能力。
小鸟本来应该在林中自由飞翔,小孩子因为喜欢而养在家中,使之逐步丧失自己的生存技能,结果造成被猫抓的后果。
所以,寓意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归纳: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应处在适合他的环境中;我们应该让小动物在适合它们的环境中生长;爱就该放手。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下列属于本文中心句的一项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句的提炼。
中心句是对一段话起总结归纳作用的句子,在段落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在段落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在段落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这段话写的是司马光勤奋读书背诵的故事,中心句是“书不可不成诵”,故选C。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是指从具体事实、事物或材料中,抽象出其共同点,从而形成一般性概念或规律。
从本质上来说,归纳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归纳也是我们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常用方法。
而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以便于更好地掌握其中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精髓。
以下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内容归纳与概括中心意思。
一、抓住重点进行归纳与概括,需要抓住文章、书籍、资料等的重点。
一般而言,文章的标题、导言和结论等部分会包含文章核心内容和思想,我们可以优先关注这些部分并根据其内容和表述方式,判断出文章的论点和观点。
同时也需要留意文章中所提到的关键词和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并将其分析归纳,以形成整体性的概括。
二、分析逐字逐句进行内容归纳与概括时,也需要对文章中的每个词句进行逐一分析。
首先,需要理解并准确把握每个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特别是关键词汇和关键句子。
其次,我们需要将文章中相同或类似的词句进行集中整理和分析,以便于从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特点。
三、总结归纳在分析归纳文章的重点、关键词句之后,我们可以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将上述所得到的核心要点和意思进行整理和概括成为一篇简明扼要的归纳论述。
这样的总结归纳不仅对于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十分必要,也是为之后的写作和口头表达提供重要的素材。
四、利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非文本式记录工具,它可以通过图形化的形式和关系图表现出文章、书籍、论文中的思路、主题、论点等,并将其整合总结为清晰可见的概念和思维模型。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线,清晰地整理出文章的各个要点和细节内容,从而达到更完美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综上所述,进行内容归纳与概括中心意思,需要抓住文章的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每个词句,并进行总结归纳。
同时,利用思维导图等各种辅助工具也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当我们学习或工作中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概括时,以上方法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准确地获得要点和核心意思,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问题描述怎样理清现代文的结构?怎样归纳文章要点?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二、复习范围1.论述类文章的结构(1)基本结构①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
好的引论要简明新颖。
②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好的本论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③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是解决问题。
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2)论证结构①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别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西方现代实验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先分后总,结论水到渠成。
②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
③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层层推进,从而论证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
④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现代文阅读在思想内容方面的重点内容,也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阅读的常考点,而且是得分率不高的难点。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文章的内容要点,可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
所谓“分析”,是就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是把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信息,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对这几个信息体进行综合、概括,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分析和归纳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立而统一:在思维过程中,综合实际上是分析的逆过程,分析是以事物的整体为前提对局部进行认识,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分析之后有综合,综合之前必须分析,两者相互配合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深层次的本质认识。
【考点讲析】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需要阐释能力。
文章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风格,就有不同的写法。
我们阅读文章,不能机械地记住这些文章中的语句,而是应当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称之为“阐释能力”,也就是能把文章中的“原文”变成自己的话。
阅读作品,不仅要能够理解它的明示信息,而且还要能够理解它的隐含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中心思想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
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
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语言归纳出来。
高考试题,这两方面的都有。
近几年高考试题多采用选择题型,分析、判断正确体现中心思想的语句,或采用简答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炼地归纳出中心意思,答题时,字数的要求也是必须注意的。
3 西湖中学郭正军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 <第四环节>回归高考例题、习题限时巩固
谢谢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1、考点解析与命题预测 2、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析与命题预测
•料的整体
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一句简明的话 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 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 行提炼说明。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 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
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 的归纳整理过程。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 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 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它侧重考查考 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 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 东西。
命题预测
二、说教学过程
• <第一环节> “明确考纲要求、学习高考考点”
<第二环节>“剖析高考典例,探究解题方法”
• 经典例题 • (一)(2016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 文章见原文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答案】c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 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 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 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 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C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 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 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曲解文意。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第三环节>“感悟高考命题、归纳总结提升”
归纳文段内容要点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是 《考试大纲》中规定的C 级能力点。归纳内容要 点,就是要求对整篇文 章或文章某部分具体内 容进行梳理整合,归纳 概括成内容提要。
二、讲讲议议
1.请概括第三自然段的文 意。(2001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
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表明,竞技运动精神价值的加强有赖于 人类的文化艺术。多年来,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而精神文化却相对贫乏,由此使竞技运动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 的现象,出现了嫉妒、虚荣和不信任的风气,使竞技运动沦为低 层次的娱乐消遣。要减少竞技运动中这些不协调的现象,回到促 进身心均衡发展的轨道,就必须提高它的文化艺术价值,使之成 为高尚的社会文化活动。而这种活动,正是使人们得到美好的艺 术熏陶、心灵得到净化、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起来的重要保证。
答案: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 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PART ONE
2、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 。(3分)(2008湖北高考语文试题 雾》)
答案:在社会 生活和科学中 都有模糊性。
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 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 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 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 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 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 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 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 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STEP 01
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 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
第四讲 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

第四讲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教学参考0227 1040第四讲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名师导学】对内容要点的归纳和概述,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所谓“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层次分布点,这里的层次既指一篇文章的主体层次,也指某一大层次中的几个小层次,甚至是某一小层次里的几个方面。
“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显形要点”是指在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或某一段的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隐形要点”是指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见在文章各处,甚至连也未必意识到的要点,要求考生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并概括。
,从各种信息中揣摩意图。
所谓“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
所谓“概述”,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地语言表达,本讲要求地是清晰、准确地选择出命题人已表达出来的选项。
具体地说就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能够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以便更好地把握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典型剖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这“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
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
可见这时候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A Suzhou Institution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学习目标:掌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应试能力。
解读考纲2、分析综合 C(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某一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包括: (1)文章层次的分析。
(2)文章段意的归纳、概括。
(3)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概括。
(4)对事件意义的概括。
(5)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高考题型(05江苏高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城宽厚待人。
他看到有人偷他家的树,为了不使那人难堪,自己躲开了;派去求米的家奴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半路上,阳城一点也没有责备他。
B.德宗皇帝召阳城任右谏议大夫,人们认为他一定能拼死力谏,但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于是和两个弟弟请来宾客日夜酗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C.裴延龄捏造罪名陷害陆贽等人,皇帝信以为真,极为震怒,无人敢出来讲话。
阳城挺身而出,约王仲舒一起上疏,极力揭发裴延龄的罪过,接连几天为陆贽等人申辩。
D.观察府派判官来催办税赋,阳城就投狱自罚。
判官拜见阳城说,我不过是奉命来给您请安的。
判官待了几天,见阳城仍然不敢回去,只好匆忙辞别。
(06江苏高考)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
他父亲很生气,认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07江苏高考)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
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
(08江苏高考)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
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09江苏高考)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06江苏高考)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
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
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比诸葛亮、周瑜。
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
”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
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
”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
顷之,守以忧去,槐撮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
”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
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
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
嘉熙元年,出知常州。
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
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
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
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
”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
三年,知江州。
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患储粟,不暇食民也。
”槐曰:“民,吾民也。
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
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盘不自悔,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
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
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
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木洊③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
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
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注]①李全:南宋叛臣。
②乡用:重用。
③洊(jiàn):再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
他父亲很生气,认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解题的思路和步骤指导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做这道题时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
总之,要学会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答题。
2、找关键句,理清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的思路。
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
3、寻找信息,加深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4、对应原文,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
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探究命题者设题陷阱的角度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因此,找到干扰因素并将其排除是选出正确答案的有效途径。
通常高考命题者用来干扰答题者视线的设题陷阱有以下四种: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这是命题者抛出频率最高的圈套。
命题者在选项中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等,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
09年两套全国卷加上江苏、广东、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省市共计10套试卷在这道题都是这种病因。
例如:09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原文有效阅读区间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
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
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2、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命题者编制试题时,故意把张三的事加到李四头上,或把张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官职上做的事搅乱混编在一起,造成干扰,引起错解。
例如:08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原文有效阅读区间帝闻大惊。
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
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3、强加因果、牵强附会。
命题者无来由地从甲事扯到乙事,在它们中构成因果关系,使考生思维混乱。
例如:05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B.德宗皇帝召阳城任右谏议大夫,人们认为他一定能拼死力谏,但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于是和两个弟弟请来宾客日夜酗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原文有效阅读区间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
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
而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
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
4、以偏概全、言过其实。
文中的主人公本来只有某一方面的缺点或一件事做得不妥,但选项中却将其全盘否定或过高褒扬;或本来只有几个人对之赞成或反对,却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
例如:07年高考辽宁卷第12题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原文有效阅读区间(跳跃式选取)①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