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英诗

合集下载

墓园挽歌英美诗歌欣赏

墓园挽歌英美诗歌欣赏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墓园挽歌
• 格雷最著名的诗,全诗128行。1751年发表 后立即获得成功。这是一首用古典措辞的庄 严挽歌,赞扬微贱和默默无闻的纯朴农民的 坟墓。它的主题是:人不分穷富“终将进入 坟墓”,虽然这已是老生常谈,但是他提出 他不仅哀悼“村中粗野的祖先”,而且哀悼 包括诗人在内的所有人的死,这就使诗篇具 有普遍吸引力。这首诗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 先声,而在艺术技巧上达到古典主义诗艺的 完美境界。
斯托克波吉斯(英国英格兰白金汉郡南部村庄,据信为格雷的《墓园挽歌》 的背景地)
Stoke Poges churchyard
He toured around Europe with Horace Walpole, author of the world famous Gothic novel The Castle of Otranto《奥特兰托的 古堡》 . In 1768 he was made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Modern Languages at Cambridge. In his lifetime, he was known as one of the most learned persons and a very successful poet. He was not sociable. He declined the Poet Laureateship in 1657 and led a peaceful life as a scholar.
以前前8行为例有声l子音重复了23次长母o音重复了近10遍再加上其它双元音和长元音的大量反复交叉营造出一种沉寂悲凉的气氛非常切合挽歌哀缓的主题是以令人百读不厌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刈麦女》赏析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刈麦女》赏析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刈麦女》赏析[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

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朴素、有力,题材多为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鲜多彩的世界。

本文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刈麦女》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诗歌威廉•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也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

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朴素、有力,题材多为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这种充满灵气的浪漫主义诗风一扫古典主义的略嫌呆板之气,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鲜多彩的世界。

《孤独的刈麦女》是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以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为背景,清新流畅地将强烈情感自然流露。

无韵白体诗的格律给了它自然的乐音,短小而又精致,其飘逸的文笔,汇同大自然的旋律,声声刺入煽情的灵魂,使肉体的麻木,不再衍生。

诗文中穿透了音乐与地名的神秘结合,从眼前的歌声一直到遥远的夜莺和赫伯里底群岛的涛声,联想的丰富与迅捷展示了诗人想象力的活跃。

华兹华斯于1790、1791年两次去法国,并在法国生活了两年,他目睹革命初起时的景象,非常之兴奋,并且加入了属于温和派的吉伦特派。

1793年1月,华兹华斯因经济原因被迫回到英国,然而他还一直心系法国革命,但雅各宾派专政和拿破仑的崛起使得他的梦想幻灭,他在痛苦中度过了苦思的五年,只有通过大自然才能来抚慰自己政治理想和情感上的伤口,所以在华兹华斯的诗里总会有一种沉思甚至忧郁的情调。

本诗中又一次体现了华兹华斯对人生的忧患——“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昨天经受过,明天又将重逢?”这样的沉思进一步增加了诗的感染力,增加了感情的重量和哲学的深度,从而使诗文更加耐读。

The Solitary Reaper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Stop here, or gently pass!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Oh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本诗的语言清新质朴,用民间日常生活的语言来代替“诗的词藻”,在诗歌格律方面的舒展、自由,富于音乐性,诗词自然,清新;意象既明朗素朴,又深刻隽妙,境界开阔,为浪漫主义抒情诗歌典范,隐含着淡淡的忧伤,读起来优美流畅,令人回味不已;即如诗中所述,尽管歌者已不再唱歌,可余音缭绕,长久地在诗人心中回荡,读罢此诗,读者的感触想来与诗人相同,可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英国诗歌欣赏

英国诗歌欣赏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Poems about summer
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by PB shelly(雪莱)
I’ve saved some sunlight If you should ever need A place away from darkness Where your mind can feed.
And for myself I’ve kept your smile When you were but nineteen, Till you’re older you’ll not know What brave young smiles can mean.
I know no answers To help you on your way The answers lie somewhere At the bottom of the day.
But if you’ve a need for love I’ll give you all I own It might help you down the road Till you’ve found your own.
Easter is also a time for families to get together like Christmas.
Easter(复活节) usually lasts for four days, starting from
Good Friday (the Friday before Easter)耶 稣受难日the day to commemorate the crucifixion of Christ.

英诗《欢笑之歌》(LaughingSong)浅析

英诗《欢笑之歌》(LaughingSong)浅析

英诗《欢笑之歌》(Laughing Song)浅析摘要:诗歌是通过音、意、象描绘自然和人文场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生活感悟的语言。

本文从音韵、语言、意象三方面入手,解析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的短诗Laughing Song,感受它的语言魅力和美好意境。

关键词:诗歌《欢笑之歌》音韵语言意象一、引言诗歌是音乐的语言,不仅供人阅读和欣赏,还供人吟诵。

诗歌通过它独具特色的音韵、节律、遣词、造句和修辞,向读者展现优美的画面和意境,表达诗人丰富的感情。

本文从诗歌的音韵、语言和意象三个方面入手,对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1757―1827)的短诗Laughing Song进行分析,感受英诗的语言和意境之美。

二、分析Laughing Songby William BlakeWhen the green woods laugh with the voice of joyAnd the dimpling stream runs laughing by,When the air does laugh with our merry wit,And the green hill laughs with the noise of it.When the meadows laugh with lively greenAnd the grasshopper laughs in the merry scene.When Mary and Susan and Emily.With their sweet round mouths sing Ha,Ha,He.When the painted birds laugh in the shadeWhere our table with cherries and nuts is spreadCome live & be merry and join with me,To sing the sweet chorus of Ha,Ha,He.William Blake的这首短诗Laughing Song一共三节,每节四行,语词简单,语言朴素,却从音、词、句、意等各方面展现了诗歌这一古老文体之美。

邓恩诗歌《早安》赏析

邓恩诗歌《早安》赏析

邓恩诗歌《早安》赏析约翰·邓恩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常常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精妙的修辞手法著称,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诗作《早安》便是这样一首小诗,它以“觉醒”为中心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爱的觉醒和对人自身认识的觉醒、领悟与成熟。

在《早安》一诗中,邓恩巧妙地运用了三个意象——“村野的欢乐”、“睡眠者的洞穴”和“梦幻”,揭示了“觉醒”前的蒙昧无知状态。

首先,“村野的欢乐”和后置副词“幼稚无知”共同描绘出诗人对爱情的无知状态,这里的“村野的欢乐”象征着诗人过去的纯真无知,而“幼稚无知”则暗示了诗人对爱情认知的不足。

接着,诗人通过引用的基督教传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过去沉溺于感官愉快却对其毫无醒悟的画面。

在这个故事中,七个青年基督教徒因逃避迫害而藏身于一个洞穴中,陷入长久的睡眠。

这里,诗人用“睡眠者的洞穴”这个意象来象征过去的愚昧无知,把人性的蒙昧、无知与沉睡状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最后是“梦幻”这个意象,它代表了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的观点,这种现实与真理的矛盾与冲突,正是诗人对爱情本质的深入探索和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诗人的“觉醒”不仅是对爱情的觉醒,也是对人自身认识的觉醒和领悟。

诗人通过描述一对恋人相互凝视的情景,暗示了爱的力量和永恒精神之爱的指向。

这种觉醒是诗人在深入探究爱情、宗教、人文主义精神和宇宙观等多重内容后得到的领悟与成熟。

邓恩的《早安》不仅是一首表达爱情的小诗,更是一首对人性、爱情、宗教与真理的深度思考和独特表达。

它以其深刻的内涵、生动的意象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呈现出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邃感悟,为我们在思想与艺术的海洋中提供了一座宝贵的航标。

总的来说,《早安》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精神的诗歌,它以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爱的觉醒和人性的觉醒,为我们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通过邓恩的诗歌,我们得以领略到人类情感、信仰与智慧的交融,感受到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

I_wondered_lonely_as_a_cloud翻译及简要赏析

I_wondered_lonely_as_a_cloud翻译及简要赏析

英诗《咏水仙》艺术特色解读---《名作欣赏·下旬刊》2020年第8期发布: 2020-1-08 10:54 | 作者: | 来源: 云梦中文网关键词: 华兹华斯水仙花艺术特色摘要:《咏水仙》是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一首抒情诗。

诗中他以水仙花为主线,描写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

诗人同时借景抒情,流露出了他的悲观情绪。

本文从音韵、视觉、意境三方面来解读诗的艺术特色。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波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又怎能不感到欣喜雀跃;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之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英]威廉·华兹华斯:《咏水仙》①《咏水仙》是英国消极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

由于华兹华斯在英国西北部的湖畔地区度过了一生中的大半时光,所以又被称作“湖畔派诗人”。

以他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1843年他被封为桂冠诗人。

同其他“湖畔派诗人”一样,华兹华斯早年同情并歌颂法国革命,后趋向保守,甚至赞扬农村的封建宗法制度,同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华兹华斯认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思想则改变和指导着情感的流注。

他提倡诗歌的题材应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山乡湖畔,主张“选择日常生活的事件和情节”。

因为普通人的生活要比王公贵族的生活含有更多的诗意,田园生活要比宫廷生活、城市生活更富有自然美。

在他大量的诗歌中,一方面,他以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平民的高尚品格和质朴生活与城市的喧嚣、现实的丑恶相对照,从而抒发作者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他又寄情山水,把对自然美的歌颂与哀怨悲观的情调糅为一体,希冀从大自然中寻觅安慰。

英语诗歌翻译鉴赏剖析

英语诗歌翻译鉴赏剖析

(2)诗歌翻译的第二步就是“传音”
主要表现在诗歌的押韵上
英语的韵律与汉语不同,通 例:
常有以下几大类:头韵 (alliteration,一个诗句中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词开头辅音相同而产生
See the Bian River flow , And the Si River flow ,
的音韵);半押韵(assonance, By Ancient Ferry,
诗歌令我或笑或哭或疲倦,令我的脚趾摆动,令我想做这做那或什么 都不做。
——托马斯
诗歌是一种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和内在思想的音乐。 它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更深 入的了解某一种文化。因此不同国家间的诗歌翻 译十分重要。
美国诗人及评论家罗伯特.弗洛斯说过:“诗歌是翻译 中的遗失地带。”他特别指出诗歌是一种不可触碰的 美,一旦触碰,这种美就会消失殆尽。这种诗歌不可 译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创造性原则要求译者抓住原诗的精髓,摈弃有碍 原诗意境再现的一切束缚,将这种精髓完全传达出 来。创造性和忠实性也并非两个对立的概念,而是 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创造性忠实”。
3.“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 美
许渊冲先生在《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英法 格律体译文序言中提出诗词翻译“三美论”,认 为诗歌翻译不但要传达诗歌的意美,还要尽可能 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方梦之:译学词典)
例如,中国古体诗就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被译成英语诗。 因为文化的关系,英汉诗歌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差别, 它们的韵律、形式、意象、用法都不相同。
• 翻译的历史和实践证明诗歌翻译 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停滞不前, 反而是不断向前发展。诗歌翻译 理论也日渐完善。事实证明,诗 歌是可译的。只要翻译方法得当, 诗歌的美完全可以在另一种语言 文化中再现。读者可以从诗歌译 文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美学 享受。国内外许多当代翻译家们 通过辛勤努力,为中西方文化交 流,尤其是诗歌交流做出了重大 贡献。

浅谈英文诗歌的意象

浅谈英文诗歌的意象

浅谈英文诗歌的意象王红莉(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四川泸州646005)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英诗语言的特征——意象,阐明了在英诗学习过程中,只有从意象着手,弄清其功能和作用,才能领悟诗人的意图,达到欣赏的目的。

关键词英诗;语言;意象诗是一个民族在语言和文学方面的最高精华。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托马斯・那什曾对诗作过高度的概括和描述:“诗是百花之蜜,一切学问的精髓,智慧的本质,天使的语言。

”麦修・阿诺德则说:“诗乃人心之精髓;诗人正视生活,并观其全貌;所以要了解特定时代的精神,须从当时的诗歌中寻觅。

”在英国历史上,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直到18世纪现代小说兴起之前,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形式实质上就是诗歌,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对英国人来说几乎就是“文学”的代名词。

英国堪称是一个古老的诗歌之邦,她向世界奉献出了像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滋华斯、拜伦、雪莱等这样伟大的诗人。

在伊丽莎白时代,英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就连莎士比亚和琼生的戏剧都无一不具有一个人新的高峰。

英诗不仅是英语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英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语言,它的韵律,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表现出来的诗人所特有的民族精神的内涵。

无论遵守格律或自由发挥,诗人们往往灵活地运用明喻或隐喻、转喻,象征和意象,联想与暗示,以及排比、对照、反衬、偶句和双关语等技巧。

本文拟通过实例分析来着重谈谈意象在英诗中的重要特征和作用。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image)是诗歌的灵魂,即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人们的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体验,对读者的感官产生作用,使他们得到明确的感受。

正如英国伟大诗人华滋华斯所说的“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他认为诗歌的源泉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心灵,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大量运用意象来实现的。

意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一个理智和情绪复合物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欣賞英詩?("名家專欄"編輯部已經同意額外提供我的專欄四首詩的音檔空間讓讀者們可以聽到聲音,由於我目前短期將留在北京處理事情,能否請讀者稍微耐心等待一下,最遲8月中旬一定不會讓讀者們失望的,謝謝!)前兩周介紹了兩首入門的英詩-"老虎之歌"和"星星之歌"之後,我才想到應當說明一些欣賞英詩的基本知識,以便有心的讀者可以自行練習體會,在此先為我的疏忽致歉。

詩歌最基本的要素就是音樂和想象,中英詩皆然。

音樂部分最主要的是節奏和押韻,我們先從節奏說起吧!相信大家都讀過中文詩,由於漢語是一字一音節,所以字數的規則就形成自然的節奏,譬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李白的五言詩,每行5字,分3個音群(以空白隔開),每行3拍:前兩個音群每2字一拍,每拍之後短頓,最後一個音群1字一拍,而後長頓。

無論字數、行數、音群數、拍數都非常整齊劃一。

再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万重山這首李白的七言詩,每行7字,仍然是3個音群,但每行4拍:前兩個音群每2字一拍,每拍之後短頓,最後一個音群3字兩拍,而後長頓。

如此整齊劃一的原因皆在於漢語的特色:一字一音節,以音節計時(syllable-timed)。

然而英語是拼音文字,每個字的音節數不同,又有長音和短音的分別,所以必須使用重音來計時(stress-timed)。

譬如"老虎之歌":~~~~Tiger! |Tiger! |burning |bright~~~~In the |forest |of the |night,~~~~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這節(stanza)詩中每行(line)有4個音步(foot, 以"|"隔開),每行前3個音步的重讀音節(arsis or ictus,其上有~符號處)分別跟隨一個輕讀音節(thesis),但第四行的第一個音步例外,其重讀音節后跟隨了2個輕讀音節。

每行的最後一個音步雖為單獨音節,但仍佔1拍(beat),因此這首詩朗讀起來每行的時間長度完全相同,均為4拍,每個音步均一拍。

再如"星星之歌":~~~~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這節詩同樣每行有4個音步,前3個音步的重讀音節分別跟隨一個輕讀音節,最後一個音步雖為單獨音節,仍佔1拍。

因此這首詩讀起來也是每行4拍,琅琅上口。

讀者如邊打拍子邊讀,就容易體會英詩的節奏美了。

英詩中音步的排列方式稱作"格律"(meter):如音步由一個重讀音節跟一個輕讀音節,叫"揚抑格"(trochee);如由一個輕讀音節跟一個重讀音節,叫"抑揚格"(iambus);其餘的"揚抑抑格"(dactyl)、"抑抑揚格"(anapaest)、"抑揚抑格"(amphibrach)等均可依此類推。

所以"老虎之歌"和"星星之歌"都是揚抑格,但因每行最後一個音步缺少一個音節,稱為"不完整音步"(cactalectic foot)。

較常見的英詩每行有3音步(trimeter)、4音步(tetrameter)、5音步(pentameter)或6音步(hexameter)。

讀者們首先記住:英文字是一字多音節,而每一音節相當於中文的一個字,如此就能把朗誦中文詩的經驗應用在英文詩上面了。

祝您們嘗試成功!說明:我收到"如何欣賞英詩(上)" 的網路版后,發現刊出的重讀符號(~)位置和我原文中的不一樣,在此重復一次,希望"名家專欄"編輯室能注意到正確的位置。

中英詩皆然:詩歌最基本的要素是音樂和想象,音樂部分最傳統的是節奏和押韻。

我們上週談過了英詩的節奏,接下來談談英詩的押韻。

順便要向讀者推薦練習朗誦的第三首英詩是英國詩人葉慈的"當你年老時"(見舊報明細2003/2/28或本文附錄)。

葉慈這首"當你年老時"屬於抑揚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每個音步2個音節,重音落在第二音節。

雖然第三行最後兩個音步的格律不一致(3個音節和1個音節),這種格律的變化常常由詩人自由運用,並不影響總體的韻律。

讀者在朗讀英詩時,可以保持彈性,不必過分拘泥于格式,應以"自然順口"為最高原則。

"韻"(rhyme)有很多種類,但我們只談每行最後一個字的"尾韻"(end rhyme),其他複雜的"行中韻"(internal rhyme)暫且不談。

尾韻中的"完全韻"(perfect rhyme)定義如下:兩個字的重讀母音相同而且該母音之後的所有的子音和輕讀音節也必須完全相同。

至於"老虎之歌"第三行的eye和第四行的symmetry又為什麼押韻呢?這是因為看到"-try"的"y"時會有想發"I"音("愛")的感覺(則与第三行同韻),這稱作"目韻"(eye rhyme)。

由此可見"韻"作為創造音感的方式,其實是很有彈性的。

"當你年老時"的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韻,第二行与第三行押韻,押的都是完全韻。

其韻式(rhyming scheme)為abba,稱做"抱韻"或"首尾韻" (enclosing rhyme scheme)。

"老虎之歌"和"星星之歌"都是第一行与第二行押韻,第三行与第四行押韻,韻式為aabb,稱做"連續韻" (running rhyme)。

另外,韻式為abab的叫做"交叉韻"(alternating rhyme scheme),例如旦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的"越過洲灘"(Crossing the Bar)用的就是交叉韻(見舊報明細2003/6/24)。

至於我們常常聽到的'十四行詩'(sonnet)是由意大利傳入英國后發揚光大的。

在格律上英國的十四行詩多為"抑揚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韻式又分為三種:1.莎士比亞體(Shakespearean Stanza):韻式為abab-cdcd-efef-gg,因莎士比亞愛用而得名。

2.佩脫拉克體(Petrarchan Stanza),韻式前8行(octave)為abab-abab,后6行(sestet)為cde-cde或cde-edc或cd-cd-cd,由佩脫拉克發明。

3.斯賓賽體(Spenserian Stanza):韻式為abab-bcbc-cdcd-ee,由斯賓賽(Edmund Spenser, 1552-1599)發明。

雖然格律和韻式是詩歌音樂性的重要來源,但詩人並不受其束縛自由奔放的思想,"素體詩"(blank verse)即有格律(抑揚格五音步)而無尾韻。

米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的名篇《失樂園》(Paradise Lost)就是以素體詩寫成的,其氣勢磅礡、寓意高遠,被認為是英國文學唯一成功的史詩。

19世紀末興起的"自由詩"(free verse)更進一步擺脫了格律和韻式的約束,根本不考慮節奏的一致和詩行的整齊,往往以"排比"(parallelism)、"疊句"(repetition)、"頭韻"(alliteration)、"凹縮"(indentation)等方式來形成其特有的音樂效果。

美國的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打破了傳統,用短句而非"停頓"(pause)作為韻律的基礎,他的《草葉集》(Leaves of Grass)開拓了自由體詩歌的新時代,奔放豪邁、鏗鏘有力,對美國及世界文學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20世紀興起的"散文詩"離傳統的格律和韻式就更加遙遠了,唯願詩歌"以美昇華人類心靈"的作用能如長河落日,歷久彌新!我們前兩週談過了英詩的音樂,接下來要談英詩的想象了。

順便向讀者推薦練習朗誦的第四首英詩是美國詩人佛洛斯特的"雪夜停林邊"(見舊報明細2002/10/22或本文附錄)。

佛洛斯特這首"雪夜停林邊"屬於抑揚格四音步(iambic tetrameter),重音落在每個音步的第二個音節。

全詩的韻式為aaba-bbcb-ccdc-dddd:韻律工整,每行8個音節,用的都是"完全韻"。

而每節(stanza)第三行之偏韻即為下一節之主韻,因此全詩讀起來非常婉轉流暢。

我的翻譯雖刻意保留了aaba-bbcb-ccdc-dddd的格式(但我採d=c),然而這種英漢能夠對應的韻式依我的經驗實在是可遇而難以強求的。

我假設讀者們有一些漢詩(古典)的認識,就用"雪夜停林邊"來比較一下英詩和漢詩之間欣賞時的想象差異。

首先,英語詩歌以敘事體為主流,抒情體次之;英語詩歌常以時間、空間的順序開展,由景再導入情,有較強的客觀与思辨性。

如在"雪夜停林邊"中,詩人先描寫樹林、湖水、風雪,營造出一幅飄逸蒼涼的景象,最後一節才把"情理"植入,重覆兩次"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扣人心弦而餘韻無窮。

但是漢詩以抒情為主,敘事從屬,漢語詩歌的進行往往情景渾然一體而無時間先後:"情"就是"景"、"景"就是"情"。

譬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中國人讀起來情景交融,充滿詩意,但如翻譯成英文:I had slept soundly in the spring,Unconscious of the day's dawning,When birds were noisily chirping.In the night I heard the sound of rain and wind,And wondered how many flowers were falling.英文讀者就可能只見"景"而難以見"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