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论文-日语专业
日本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实力的崛起

日本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实力的崛起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面临着一片废墟和巨大的困境。
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发展能力,实现了战后复兴,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状况可谓是惨不忍睹。
城市遭受了大规模的轰炸,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
同时,日本还面临着资源短缺、粮食匮乏等问题,民众生活困苦。
但日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垮,而是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逐步踏上了复兴之路。
美国的援助在日本战后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美国为了在亚洲地区建立一个稳定的盟友,对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物资支持。
这使得日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基础设施建设,重建工业体系。
同时,美国的市场也为日本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路,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
日本政府在战后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经济政策。
他们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投入大量资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日本的产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在产业政策方面,日本政府重点扶持了钢铁、汽车、电子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促进了这些产业的迅速崛起。
日本企业在战后的发展中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他们注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精益生产等管理方式,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日本企业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例如,日本的汽车产业在战后迅速崛起,丰田、本田等品牌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
教育在日本的战后复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日本高度重视教育,普及了义务教育,培养了大量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
这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使得日本能够在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
科技创新也是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驱动力。
日本在电子、机械、化工等领域取得了众多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例如,日本在半导体技术方面曾经一度领先世界,为日本的电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文: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恢复机理刍议

(总第151期)Contemporary Economy of Japan (V oI.151)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恢复机理刍议赵儒煜(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日本经济在战后初期的恢复时期之所以能够迅速从战败后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了经济实力,并为高速增长奠定基础,其机理非简单的重建可以概括。
一方面,日本经济本身在战争中所受损失并不像渲染的那么严重;另一方面,日本作为战败国更有其非战败则不可得的意外好处。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使日本经济命运有了奇迹般的转机,不仅免受惩罚,而且大享美国主导下世界经济体系的利益。
关键词:日本;二战;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恢复;机理中图分类号:F133.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35X(2007)01—0011—03 On the Mechanism of Japan’s Economic Recovery During the EarlyPost-war PeriodZHAO Ru-yu(Center of Northeast Asia Studi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Abstract:Japan’s economy successfully stepped out from the shadow of World War II during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witnessing a recovery that was proven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the later high economic growth. The mechanism of the economic recovery, however, is hard to be simply explained by Japan’s efforts of reconstruction. On one hand, Japan’s economy per se was actually not hurt by World War II as seriously as many people believ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failure of the war brought Japan unexpected additional advantages. Moreover, what is non-negligible is that the fate of Japanese economy was miraculously turned by the evolution of the post-war political map of the world——Japan was not only exonerated from punishment, but also benefited greatly from the new world economy system,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Key Words:Japan;World War II;Early post-war period;Economic recovery;Political map of the world回顾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其中固有世界政治经济必然趋势所在,亦不乏对日本经济本身而言无法左右的外力因素、偶然因素的影响。
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1)

封面样式:学科代码:0101学号: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专业:历史学年级:4014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6年5月14日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整个国民经济几乎面临瘫痪,但由于日本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引进外资等有效措施,加上美国的大力扶持和亚洲局部战争的刺激,使日本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并得到腾飞,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这让世界各国都叹为观止,尤其是我们国家正在快速发展阶段,对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原因、二战结束后,日本国民经济受到致命的打击和摧毁,几乎面临瘫痪。
然而,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腾飞,并且很快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
对西方乃至全世界国家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我想当时的主客观方面的因素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日本这个亚洲小国40﹪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它在战前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的崩溃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这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其经济发展陷入一个漩涡。
作为东亚的一个岛国,一个自然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要想在的二战的严重摧残中走出来,重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是多么困难的事。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二战后,日本抓住“冷战”后世界经济高涨、国际贸易激增、国际金融稳定、国际油价低迷等有利环境和条件,根据本国国情,掀起了工业化高潮,创造了经济奇迹,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从1946年到1975年,其国民生产总值从109亿美元上升到4170亿美元,增长了几十倍,年增长率持续为10﹪以上。
早在1968年,日本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
日本的经济恢复

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要战胜敌人,应多学敌人的成功经验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
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 2.5%。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西方有些学者把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称为20世纪的“奇迹”。
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布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宣告结束。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民族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战争末期,包括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毁于战火的住房达236万栋,900 万人流离失所。
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工矿业生产急剧下降,如果以战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为100,1945年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60.2,1946年更跌到30.7。
1945年农业歉收,大米产量只有常年的六成,酿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由于物资极度缺乏,货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日甚一日。
1945年秋到1946年初,主要消费物资的黑市价格暴涨为官价的30倍到60倍。
经济上的混乱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
该年由著名经济学家都留重人主持编写的日本第一部《经济白皮书》承认“政府、企业、家庭皆有亏损”。
这句话概括了当时日本经济的困难局面,以至成为名言。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
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于1946年8月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关经济政策。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城市化为废墟,工业生产停滞,经济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在战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这一奇迹般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物资短缺、通货膨胀、失业率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
为了恢复经济,日本政府首先采取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如实施价格管制、配给制度等,以稳定物价和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
同时,在美国的援助下,日本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支持,这为其经济的初步恢复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日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制定了明确的产业政策,重点扶持钢铁、汽车、电子等工业部门的发展。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日本的制造业迅速崛起,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强大的竞争力。
例如,日本的汽车工业从模仿起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丰田、本田等汽车品牌如今已享誉全球。
教育在日本经济崛起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高度重视教育,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同时,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使得日本能够迅速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日本企业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注重团队合作和员工的忠诚度,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营造了稳定的工作环境,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日本企业强调质量管理和精益生产,不断追求卓越,以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在金融领域,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政府通过低利率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升级。
同时,日本的银行业也积极参与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融资和风险管理服务。
国际贸易对于日本经济的崛起同样不可或缺。
浅谈近年来日本经济复苏动力

浅谈近年来日本经济复苏动力自1990年代初以来,日本一直陷入了经济衰退的泥潭,这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近年来,日本经济好像开始复苏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本文将从政治、社会、财经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个问题。
政治因素的影响日本自民党连续执政了几十年,经济政策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僵化。
但是,在安倍晋三的领导下,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改革措施,这有助于推动了经济复苏。
首先,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的央行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即购买国债和其他证券,以此来刺激经济增长。
该政策的另一个目的是降低日本的通货紧缩,并提高通货膨胀率提,从而达到刺激消费和扩大经济的效果。
其次,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推动经济增长。
此举包括增加公共支出并降低税收,为制造商提供补贴,以及实施其他措施,以鼓励企业投资和消费。
最后,在政治稳定方面,日本政府的政策稳定性可以说是全球最高的之一。
这为经济复苏提供了必要的环境。
政府对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这可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心和稳定性,使得它们愿意耐心地等待经济复苏的到来。
社会因素的影响日本社会也在某些方面协助了经济复苏。
最明显的方面就是在劳动力市场。
由于日本经济在过去的十年中陷入萧条,使得很多人失业。
但是,在最近几年,人们对于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很多人开始愿意出门找工作。
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增加了一些产业的生产力。
此外,由于日本经济的萎缩,导致了很多人感到焦虑和不满。
很多人开始认识到,他们需要积极地参与和支持经济复苏。
这些人的行动带动了社会的能动性,并提高了经济恢复的进程。
财经因素的影响在财经因素方面,日本的GDP表现出了明显的增长,而失业率和债务占GDP的比例都在下降。
这说明了有些政策变化的效果。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加速,日本取得了出口收入的增长。
特别是日元贬值后,日本的输出产品总额成本降低,使得商品更具有吸引力。
其次,在日本国内经济中,服务业的表现突出。
经济论文:浅析战后日本经济

经济论文:浅析战后日本经济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由硕士论文中中心提供特别整理,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经济力气实践上可能是最重要的权利源泉,在主要大国间军事抵触不大可能发作的时期里,经济力气在决议国度的国际位置上下方面将起日益重要的作用。
”而经济外交则是指以完成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腕而停止的外交活动。
作为战败国,战后日本不只失去了对外施行军事外交的可能性,政治才能也大为削弱。
经济外交不只被日本政府当做追求经济利益的手腕,而且被用来补偿其政治、军事外交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平安上的目的,以致于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
一、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化日本为占领国外市场、改善国际形象、完成政治大国的诉求鼎力展开经济外交,其开展演化大致阅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的构成、开展时期1952年吉田茂在组建第四届内阁时的施政演说中初次提出了“经济外交”的概念,他指出:“政府准备首先停止一系列经济外交工作,如缔结通商航海条约、通商协议等,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开展”。
1954年,日本参加了“科伦坡方案”,开端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转换过程。
1957年,日本政府发布第一个外交蓝皮书,“经济外交”概念第一次呈现在政府的正式外交文献中。
尔后日本历届政府都努力于应用经济外交,对内追求国民经济的开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外消弭侵略战争形成的后遗症,以使日本尽快重返国际社会。
进入60年代,日本经济疾速开展,国民消费总值先后超越英、法和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对外援助的意志和愿望也随之大为上升,愈加积极地向开展中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冀图扩展经济权力范围,确保海外资源的稳定供给,为本身经济开展发明良好的外部条件。
2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进一步开展和转型时期从70年代初期开端,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美苏关系相对缓和,国际政治环境发作了对日本有利的变化。
国际化と戦後の日本経済について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国際化と戦後の日本経済について国際化と戦後の日本経済について——国際化の中で日本経済と復興をめぐって国际化与日本战后的经济——日本经济的复兴与国际化作者:蒲翠英指導教官:林嘯軒学士号を取得するために外国語学院に提出する山東科技大学2008年6月目次要旨(日本語)...................................................................ii要旨(中国語). (Ⅴ)はじめに (1)第1章戦後の復興期(1945戦後—1950年前半) (3)1.1戦後の日本 (3)1.2朝鮮戦争の影響 (5)1.3テレビ時代の到来 (5)第2章高度成長期と安定成長期(1950年前半―80年代前半)..52.1ガットの加盟.................................................. ............. . (5)2.2 高度成長期.......... ............ (7)2.3石油ショック.............................................. . (9)第3章日本のバブル経済の生成と崩壊と長期景気低迷(1980年代半―98年) (11)3.1バブル経済.......... ........... ........... ........... .......... .......... (11)3.290年代経済の状況........... .... ........... . (14)3.3経済とグローバル化........... ........... .. (17)おわりに (19)参考文献 (20)要旨本論文は敗戦後の経済の復興と発展をめぐって、日本が再び安定経済時期に達し、国際経済のグローバル化の中で変遷、改革と進める日本経済と国際化について探求してい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姓名: 00000班级、学号:日语0000、000号系 (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 00000开题时间: 2009-6-03完成时间: 2009-11-082009年11 月 08 日目录课题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0000摘要:战后日本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高速的进行资本形成,实现了以引进技术为主的技术革新。
在国内进行各项改革,全面调整国内形势。
实现了经济三个阶段的飞速发展,为日后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从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及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来论述。
关键字:日本经济复苏发展1.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日本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战后恢复发展仅用也10年就已经达到战前水平甚至超越战前。
之后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受经济危机阴影的笼罩1973年至今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时期。
1.1从混乱中恢复战后初期,日本国内实行可农地改革、解散财团和劳资改革等一系列民主改革。
又得益于美国对日本政策的改变,日美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实现了政策的进一步改革。
美国政策的偏向让日本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同时1950年开始的朝鲜战争特需订货,战后相对比较安定的国际形势等等因素。
日本经济也从1947年前后开始迅速发展,194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7.5%,创下历史的最高记录。
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从汽车产业来看,二战以前是日本汽车工业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日本人开始造车,汽车工业刚开始萌芽,二战后,朝鲜战争的爆发给日本汽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之前,日本汽车产业非常弱小,以生产为主,轿车曙光初现。
国内汽车产量不到30万辆,而且大部分是卡车。
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产业得到大幅度发展,连续几年增长率超过60%。
对于日本国民来说,如果抛开汽车产业,不仅说不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谈不上日本经济的发展。
汽车是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复苏发展为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从国民生活水平上看,实际工资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加,这就有可能使大部分家庭的购买力相应地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部分国民在物质享受、文化娱乐、居住条件等方面,程度不等地得到改善。
人均消费水平超越战前水平。
1956年发行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其含义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了。
经济白皮书这样写道: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日本经济现在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
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
这标志着到1955年为止,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是广泛运用科技成果,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在这时期日本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紧紧抓住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50—70年代)适时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大幅度跃升,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在资本主义世界居首位。
从日本就业人员占全体就业人口的比重来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的就业人员占全体就业人口的比重由1955年的41%降为1965年的24.6%,1975年再降为13.8%;第二产业(包括工矿业、建筑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则由1955年的23.5%,分别提高到1965年的32%和1975年的34.1%;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等)就业人员的比重也由1955年的35.1%,提高到1965年的43.4%和1975年的52.1%。
工业中重、化工业所占比重由19 55年的42.7%上升为1965年的51.1%,到1970年即达68.9%。
这一比例超过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首位。
70年代初期,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
从能源结构上来看,日本的能源结构历史以煤炭为主。
50年代中期,由于中东石油得到大规模开采,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组织不断压低价格,从国外进口石油所需费用比国内开采煤炭还便宜。
这种情况促使日本的能源结构迅速发生变化。
1956年,在日本的能源供应中煤炭仍占49.7%,石油仅为21.9%,到1964年时,石油比重上升到55.7%,煤炭比重则降为29.2%。
结果,一方面是煤炭工业受到严重打击,大批矿山被迫关闭;另一方面,在进口廉价石油基础上,各工业部门的能源费用大大降低,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化学工业得到蓬勃发展,与进口石油有关的港湾建设、造船和钢铁工业也空前繁荣起来。
廉价而充足的石油供应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从自研工艺来看,60年代末,日本抢先在美国之前,首先研制出全集成电路化的大型高速电子计算机。
彩色电视也是日本首先在工艺上作出更大的改革,投入批量生产,成为大宗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此外,在照相机、手表、录像机、电子显微镜等产品领域,日本也击败众多竞争对手,取得了技术上公认的领先地位。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1965—1973年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12.4%。
到70年代初,日本在生产技术上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黑白电视机、洗衣机、冰箱被称为“三件神器”;六十年代彩色电视机、空调、轿车被称为“3G”。
出口增长率相当高。
日本从能源等各个方面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从先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到自研工艺不但带动了经济增长更是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1.3经济低速增长1973年至今,是在危机阴影笼罩下进行经济低速增长期。
这一时期的日本虽受经济危机和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从石油方面上看,日本是个能源消费国。
石油的99.7%依赖进口,是仅次于美国的石油进口国。
1955年日本总共消费980万公升石油,1972年猛增为2.17亿公升。
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接二连三地受到石油危机的打击,其中尤以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打击为甚。
当时,石油价格陡涨3倍,而且有中断供应之虞。
日本只有50 多天的石油储备,措手不及,陷入一片恐慌。
政府被迫削减对钢铁、石油化工等部门的石油供应和电力供应。
导致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国际收支逆差达66亿美元。
发生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再次猛涨,日本的国际收支逆差又再次拉大。
能源供应的严峻现实,迫使日本把对付石油危机当作“最优先的课题”来解决。
都说石油是真个国民经济的血液,血液不足无疑会降低经济增长,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从金融方面看,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过度保护。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对金融机构实施的是号称“护卫舰队式”的保护,由此产生“日本的银行不会倒闭”的神话,弱化了市场机制在金融领域的作用,淡化了金融风险意识,金融机构的风险内控机制普遍不足。
监察制度不健全。
在日本,与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的制度,其制定、推行和监督检查权,都集中于大藏省一个部门,外部监察制度严重缺失,致使“银证分离”等金融制度中的“防火墙”形同虚设,对于银行体系中的问题、证券公司的违规操作、企业的投机炒作等,无法做到及早发现,自然也谈不到及时纠正。
金融市场的失调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失调,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复兴。
从日本教育方面看,日本很注意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技术人材。
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得比较快,是同日本基础教育发达,开发“人的资源”分不开的。
尽管日本企业职工的学历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者还是十分重视在职教育和终身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轮训和研修,提高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术理论知识。
日本企业特有的“终身雇佣制”、“年功系列工资制”以及资本家为笼络工人而灌输的家族意识、群体观念,使日本工人比较安心工作,比较愿意钻研新技术。
无形中形成了一支高水准的劳动队伍,这支拥有较高教育程度和熟练技术水准的劳动力队伍,使日本能较充分地吸收、消化和发展引进的外国先进技术,迅速摆脱经济上、技术上的落后面貌,跳跃式地赶上或超过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景气时期,日本经济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2.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让日本一跃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但战后日本经济时升时降,经历了13次循环,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留下了负面的不良遗产。
2.1不利影响首先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和美国市场。
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又缺乏发展大工业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其经济发展对海外市场有着天然的依赖性。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不仅进一步上升,而且严重依赖美国市场。
过于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严重削弱了日本应对本币升值的能力。
其次,将扩大内需简单地等同于增加总需求。
政策的不完善等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随着泡沫破灭,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屡创新高,财政恶化,经济陷入长达十多年的低迷状态。
再次,不良债权问题始于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时,日本金融机构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解决不良债权问题。
然而,在经济长期萧条、地价不断下跌的背景下,不良债权犹如割而又生的野草,总也未能连根铲除。
2.2有利影响一方面实现了由资源能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经济的转折。
在两次石油冲击中,日本经济之所以出现这种从劣等生到优等生的转变,是由于第一次石油冲击暴露了日本经济的脆弱性,日本从第一次石油冲击中学习了经验,汲取了教训,在节省资源、节省能源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另一方面实现了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的战略转变。
技术立国并不是对贸易立国的否定,而是贸易立国的继续。
就是说,在新的条件下,日本的出口贸易已开始减少资源能源多消耗型的重化工产品,而转为增加资源能源节约型的高附加价值的知识密集型产品。
这种转换,不仅没有降低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反而有利于提高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而且在80年代继续保持了世界经济优等生的地位,把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发展成了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
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不能一味谋求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根据国家当时的形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对应的经济政策。
3. 对日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预测次级债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前景蒙上了阴影,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这一背景下2007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出现了负增长率,不能不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
目前预测日本经济走势的关键在于:第二季度的负增长是不是日本经济增长的转折点,是否预示着日本经济将随同美国经济一同走软?从日本本国来看日本一方面,国内产业间发展不平衡,以钢铁为首的传统产业在海外需求的拉动下逐步复苏是日本经济景气的重要支柱,但是本应支撑日本未来经济增长的电子产业却显得疲软,而附加价值高的软件行业更是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