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合集下载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是语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以下将会从不同的修辞手法角度,分别探讨其作用和用法。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某种意义。

比喻可以使文章更加形象,具有感染力,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他的眼睛像是两个星星”,这个比喻使人们感到这个人的眼睛非常明亮、闪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性特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例如:“风儿在婉转地唱歌”,这个拟人的表达方式,使人们感到风儿有一种神秘的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排比排比是一种将同一类事物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它可以通过重复和对比,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例如:“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了自信、勇气、智慧”,这种排比的方式,使人们感到这个人非常有个性和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比较比较是一种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的修辞手法,它可以通过对比和归纳,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例如:“她的笑容像是春天里的阳光,温暖而明亮”,这种比较的方式,使人们感到这个人非常温暖和友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 借代借代是一种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例如:“他的心里充满了火焰”,这种借代的方式,使人们感到这个人非常激情和热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 夸张夸张是一种将事物进行夸大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例如:“他的胃口像是一头饿虎”,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使人们感到这个人非常饥饿和贪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修辞手法是语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传达更加深刻的意义。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导读: 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 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63种修辞手法及作用大全

63种修辞手法及作用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大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或描述某一种事物。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明喻:通过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进行明确地比较,例如“他像一只熊一样笨拙”。

暗喻:通过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进行模糊地比较,例如“她的脸像一朵花一样绽放”。

借喻:通过比喻词将本体直接转化为喻体,例如“他的手就像一把铁锤一样坚硬”。

比喻的作用: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读者的感知和记忆。

2.拟人:将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例如“月亮温柔地照耀着大地”。

拟人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知和记忆;同时也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3.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来描述事物,例如“他的歌声震得玻璃都快碎了”。

夸张的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强调某种情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4.对偶:将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偶的作用:使语言更加工整、优美,易于记忆;同时也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强调某种情感。

5.反复: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例如“一遍一遍又一遍,我的思念飘向远方”。

反复的作用:强调某种情感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6.设问: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例如“你是否感到孤独?是的,我感到孤独”。

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同时也可以强调某种观点或情感。

7.反问:通过反问句来表达一个十分明确的观点或情感,例如“难道你不觉得这个电影很无聊吗?”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使语言更具说服力。

8.排比: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或意义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例如“我喜欢你,我喜欢你,我喜欢你”。

排比的作用:加强语气,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9.借代:用某些特征或标志来代替某个人或事物,例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借代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简洁、生动,增强读者的感知和记忆。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作用大全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作用大全

汉语各种修辞格功能大全修辞的功能:(1)比喻的作用是使表达的内容形象、具体、生动。

给人深刻生动的形象,推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将具体事物拟人化,使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唤起联想,使所表达的事物更加突出、生动。

(4)排比的作用是强化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仗的主要作用是工整对称,节奏感强,概括力高,具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使语言色彩鲜明,使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更加突出。

(7)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唤起人们的想象力,使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征更加鲜明。

(9)提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些内容。

(10)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感情,从而打动读者。

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是指通过修饰和调整句子,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的方式或方法。

(有63个大类,78个子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类比(分为拟人和拟像)、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称挑战、诘问、诘问)、引用、反讽、对比、重复、双关、联想、真实、通感、互文等。

1.比喻:它是用一个具体的、简单的、熟悉的事物或情况来说明另一个抽象的、深刻的、不熟悉的事物或情况的修辞方法。

隐喻由三部分组成:< 1 >本体,< 2 >喻体,< 3 >隐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区别是比喻包含了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使表达的内容生动形象,给人以生动深刻的印象。

根据事物的相似性,用具体、简单、常见的事物来解释深奥、陌生的事物,也就是举一反三,帮助人们深入理解。

(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隐喻有三种形式,比喻和借代。

明喻的形式可以缩写为:A(本体)如(比喻词:像,像,如果,像,像)B(比喻体)。

比喻的形式可以缩写为:A是(比喻词:成、成、成、as、成)b .明喻形式相似,隐喻全等。

比喻:只有喻体出现,本体和比喻性的词语都没有出现。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罕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之阿布丰王创作语文修辞手法是考试时罕见的考点,中考语文罕见的修辞手法有:比方、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1.比方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用具体罕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把____比作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事物)____的特点,流露出作者____的感情。

【例句】: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作用分析】: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示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方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事物)____的特点,流露出作者____的感情。

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增强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南国的严寒。

4.排比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底细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小学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小学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的事物去描写抽象的事物。

作用: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天空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2、拟人: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例句: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对你微笑。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句: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蟋蟀有特别好的建筑工具吗?没有。

6、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7、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

(《白公鹅》)8、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小学常见说明方法:下定义:是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简明地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打比方。

例如:月亮像镰刀。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把事物当人来写。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用:把花草虫鱼鸟兽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物赋予了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三句或者三句以上相同的句式排在一起。

例如:作用: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夸张:把事物夸大或缩小。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5)反问:只问不答,答案就在句中。

例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作用:表达的意思更坚定,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感情的作用。

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6)设问:自问自答。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加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7)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同。

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8)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

例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有的人或者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者。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感受强烈,能够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9)反复:同一语词多次出现。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作用:增强语气或语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充满语言美。

(10)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说出来,而是用跟他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代替它。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作用:可引人联想,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1.冰心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春草生兮凄。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12、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3、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1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15、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

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17、关山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高道《塞上吹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8、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20、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21、连理枝、比翼鸟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须眉:男子
9、手足:兄弟10、汗青:史册11、伉俪:夫妻12、桑麻:农事13、三尺:法14、膝下:幼儿15、华盖:运气
16、庙堂:朝廷17、黔首:平民18、阡陌:田野19、杏坛:教育界20、朱门:富贵人家21、藩篱:边防22、摧眉:低头23、缙绅:做官的人24、纨绔:富家子弟25、祝融:火灾26、寸管:毛笔27、杜康:代酒28、汗青:史册29、万钟:高官厚禄30、山林:隐逸生涯31、中鼎:仕宦生涯32、披宫锦:考中进士33、垂拱而治: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34、杏林: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35、冠盖、衣冠:世代做官的读书36、冠缨: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37、社稷、轩辕:国家
38、婵娟、嫦娥:月亮39、白丁、布衣:百姓40、提携,垂髫:小孩41、持戟、旌旗:军队42、烽火、羽书、羽檄:有关战争的警报或军情消息43、社稷、宗庙:国家44、戎马、干戈、金鼓、烽烟: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