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养生的六大原则
顺应四时话养生

三、四时的起居(锻炼)原则
1、“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 就是天黑了以后你就睡觉了,早上早点起来, 你晚上早一点睡的话,有助于阴气的避藏;
2、春季忌郁闷— —郁闷伤肝脏。
2021/3/16
春
三、四时的起居(锻炼)原则
1、“晚卧早起,无厌于日” ——夏天的 时候你可以晚点睡,早点起,可以睡得少一 点,哪怕你中午再补点觉都可以 。
2 、 夏 季 忌 怒 —— 怒伤心脏。
2021/3/16
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四时的起居(锻炼)原则
1、“早卧早起” ——秋季气血正好从外 面向里面收,大家知道白天人的阳气都在外 面,晚上阳气归于内了,那么如果你能早卧 早起,那么你的气血就符合这个气血往里逐 渐储藏的这么一种状态。
2 、 秋 季 忌 悲 —— 悲伤肺。
2021/3/16
二、针对四个季节如何进补和饮食
1、秋季与人的肺脏对应,应重点调 养滋补肺气。 2、吃秋梨膏——梨有润肺、止咳作用,可入 肺经,它可以有助于气血从外向内走。 3、饮食要利于滋补肺气的食物和蔬菜瓜果。
2021/3/16
二、针对四个季节如何进补和饮食
1、冬季与人的肾脏对应,应重点调 养滋补肾气。 2、过了更年期的女性,可用六味地黄丸来补肾。 中青年女性还应补血,可吃一点阿胶、大枣、冰糖、 核桃仁做成的膏;男同志到冬天如果肾气弱,可以 用点金篑肾气丸或六味地黄丸,以补肾为主 。 3、饮食要利于滋补肾气的食物和蔬菜瓜果。
2021/3/16
2021/3/16
顺应四时话养生
内容题纲
一、养生为什么要顺应四时(季) 二、针对四个季节如何进补和饮食
三、针对四个季节如何锻炼(起居) 四、养生锻炼必须避让的两个节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从自然界的角度论述了“养生”的内容。
原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分成三句来理解首先第一句话“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它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养生,根据气候确定自己的饮食、穿戴、运动等内容。
因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和喜怒而安居处”,这句话主要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
“和喜怒”的重点在“和'字上,现在提倡“和谐社会”,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提倡和睦相处。
“喜怒”代表着情志上的七种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
整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养生需“养心”,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才会光顾。
“安居处”指的是居有所安。
居于陋巷者,不能因为暂时的穷困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居于高堂者,也不能因此就变得趾高气扬。
这点同“和喜怒”一样都是强调心态的平和。
第三句话“节阴阳而调刚柔”,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应保证体内阴阳的平衡,使身体内部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下《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的相关内容。
顺四时——生命自有“生、长、收、藏”的定律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温热寒凉气候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这是《黄帝内经》的回答。
在五行当中,春天与木相对应,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即春生,人既然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那春季养生就要养“生”,因为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都往外生发,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运动。
四季养生的原则

四季养生的原则一、遵循天地运动之法首先、人自身的活动要遵守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整体观, 其内容:一是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论述了人与自然有密切的联系。
人是大自然中生物的一种, 故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律不断地运动变化,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人类长时间地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生活, 也就形成了体内气血盛衰、阴阳消长的相应性变化。
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这样人自身也会得到天地的恩赐,健康长寿;如果逆天地之道而行,必会疾病缠身。
然后、人的饮食起居要遵守天地之法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 水下流于膀胱, 则为溺与气。
——《灵枢 <五癃津液别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春夏要保养生气和长气(阳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 从而为阳气潜藏、阴气渐盛打基础, 不应该宣泄太过或內寒太甚, 而伤阳气;秋冬则应该保养收气与藏气(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下基础, 而不应该耗精而伤阴气。
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如果人体是阴阳偏盛偏衰体质的人则应该区别对待。
“阳虚” , 则冬病夏养; “阴虚” ,则夏病冬养。
三、顺四时调节只有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养生, 才能增强内在脏器的适应能力, 取得内外环境的统一。
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 就会伤五脏之气, 减弱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至于如何调养? 除了生活起居要调养外, 还特别强调精神意志的调摄。
另外, 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养生的目的,也是为了充盛人体真元之气。
从根本上说, 人体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调, 是阴阳和谐受到损害的恶果。
如果阴阳运动得有度、有序、适时、和谐,那么阴阳对立统一;如果阴阳运动失度、失时、失序、错位, 那就失去和谐了,阴阳就失调了。
四季养生的四大原则是什么

四季养生的四大原则是什么古人注重养生:“智者之养生,必须四时而适应寒暑”。
强调聪明的人,要要适应四季的变化,就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保持健康身体。
这对我们现代人就提出了一个很好地建议。
下面店铺就告诉你四季养生的四大原则。
四季养生一、春。
1.春季,万物复苏,您仔细感觉,一定会感觉到,自己也有一个特别舒展的感觉。
这个季节,首先不建议睡懒觉,适合早起,去大自然户外活动。
保持气血调畅,精神愉悦。
哪怕,您就是到户外伸伸懒腰,都能体会到特别舒服。
驱赶走冬季的郁闷。
2.春季养生要点。
适合早睡早起。
老年人也可以“闻鸡起舞”,但是,在床上停留一下,对您有好处的,起床后,一杯凉开水或温开水,这是第一要务。
可以补充夜间失去的水分,稀释血液。
这样,就可以开始一天的活动了。
是不是感觉不一样,青青的草地、蓝蓝的天,流淌的河水,喜欢踏青的人们,已经来了。
四季养生二、夏。
1.夏季酷热,要以避暑为主。
当然,晨起的活动很重要的,特别建议早5点到7点的活动。
配以清淡的饮食。
现代中医认为,夏季,不要饮冰水,特别是老年人更要注意,不要贪图一时嘴痛快,引病上身。
这就是得不偿失了。
2.夏季养生要点。
避开中午毒辣的太阳,不建议中午运动,中午是全天气温最高的时候,不要迷信“防晒霜”,这个东西,在真正的阳光照射下,不会起任何作用的。
还可以坚持晚饭后遛弯,这是老年人最理想的选择。
年轻人,也可以选择室内项目运动,等待中午的高温过去以后,就可以照常运动了。
四季养生三、秋。
秋为暑末,为丰收季节。
人在这个季节里,会有很强的力气,所以,秋季到了,要顺应季节,早晚很凉爽,注意增加衣服。
因为刚刚走过炎热的夏,千万不要在当夏天过。
早晚运动,要适当加些衣服。
防止感冒。
四季养生四、冬。
冬季寒冷,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还是有些疲倦的,这个季节的养生也是关键的,为了在冬季养生,我把问题分开说。
一、适当进补,在吃的问题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肉、蛋、奶,也可以吃些螃蟹、大虾等海产品。
二、自己也会说:这一个正月,我长了10斤秤。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黄帝内经》认为人应当“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
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人类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
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
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农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保养生发之气。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
风邪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
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且病变复杂。
如遇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即为显例。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中医养生学——四时养生

中医养生学——四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第一节因时养生的原则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易·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人们如果能顺从天气的变化,就能保全“生气”,延年益寿,否则就会生病或夭折。
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简要告诉人们,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乃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
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
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正如张景岳所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古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以致秋冬多患病泄,此阴脱之为病也。
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及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
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寓防于养,是因时养生法中的一项积极主动的养生原则。
二、春捂秋冻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
故春时人体肌表虽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气温骤降。
此时,必须注意保暖,御寒,有如保护初生的幼芽,使阳气不致受到伤害,逐渐得以强盛,这就是“春捂”的道理。
秋天,则是气候由热转寒的时候,人体肌表亦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之际。
中医四时养生知识讲解

春季的运动锻炼
春季梳头功: 《养生论》: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 功效: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 机理:头是五官和中枢神经所在,常练梳头功,
通过对颜面和头皮的摩擦,能疏通血脉,改善 头部血液循环。 1、能够滋养头发,防脱乌发;2、能明目聪耳;3、
防治头痛;4、能够预防感冒;5、有助于降低血压, 预防脑溢血;6、能够醒脑提神,解除疲劳;7、可防 止大脑老化,延缓衰老。
为止,轻抓头皮。共36次。 4、十指仍保持屈弓形,左右手各过头顶,分别自对侧耳上部发际开
始 ,经头顶至同侧耳上部为止,轻抓头皮。共36次。 5、以两耳经头顶的连线为中心,左手向前,右手向后,逐渐分开,
四时与五脏的关系
四时与五脏的对应 四时养五脏的哲理
春应肝
春养肝
夏应心
夏养心
秋应肺
秋养肺
冬应肾
冬养肾
长夏应脾
长夏养脾
违逆四时阴阳的危害性
“肝气内变” “心气内洞” “肺气焦满”----“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 “肾气独沉”
人必须顺应四时而调形养神 (1)形体活动 (2)精神调摄
中医四时养生的两条总原则: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正如 《黄帝内经》里所说:“春三月,此谓 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季人体的特点
春季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 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 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 使之不断充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 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这个养生原则应具体贯彻到饮食、运动、 起居,防病、精神等各个方面。
春季的运动锻炼
春季应该多做户外活动或旅游 。春天的郊野, 空气清新, 鸟语花香,外出踏青赏景,既锻炼 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年老体弱者、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或处于急性疾病的康复期的患者,适当进补是增强体质、使机体及时康复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四时气候的不同,所以选择的膳食和进补方法也应各异。一般而言,春季渐暖,阳气生发,所以宜平补。不宜过多进食过于温燥与容易上火的食品;夏季天气酷热,汗出较多,故宜清补。宜多进食一些平性、凉性的蔬菜、水果之类,饮食宜清淡,但不宜过于寒凉;秋季渐凉,气候干燥,阴液易亏损,所以宜平补或润补。宜适当多进食平性、凉性、温性、特别是有滋阴养血润燥作用的食品,如梨、藕、胡萝卜、银耳等;冬季天气寒冷,代谢缓慢,食欲旺盛,精气闭藏,是进补和养精蓄锐的最佳季节。所以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之说。冬季一般宜温补、宜大补,除一般的蔬果、药食外,可适当进食些能大补气血、以及血肉有情之品如人参、鹿茸、羊肉之类。
虽然“春捂秋冻”自古是劳动人民的防病健身之谈,但这种“捂”和“冻”是有限度的,是指正常气候下的养生方法,如果气候反常或变化太大,则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特别是对高龄体弱的老人、或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慢支炎、肺心病等)慢性疾病者,宜加强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服,不可过于强调“秋冻”,以免“冻”出疾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是四时调摄的宗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以及时间上的特定状态而制定的养生原则。春夏之时,自然之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人体内的阳气也应该顺应自然而向上向外抒发。顺时养生就应该重视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并不断使之旺盛起来。此时凡阻碍阳气生发和耗损阳气的情况都要避免,如过度劳累、熬夜和不重视防寒保暖等。秋冬之时,万物敛藏,此时养生就应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防止过劳、纵欲等损耗精气,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这说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就在于顺应四时,养护阴阳,以供人体生生不息之用。
四时养生的六大原则
作者:孙清廉
来源:《祝您健康》2019年第04期
四时养生,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与特点来调摄人体,健身防病,以达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这是传统中医中顺应自然、摄生保健的重要养生方法。正如《灵枢·本神篇》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强调必须加强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改造与抵御自然的不利因素,以保证人体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四时养生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但是人对自然界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疾病也是可以预防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五脏元气充实、气血流畅、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强,就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即和谐安康。所以,一年四季养生保健的主要宗旨就是应做到“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内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何一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保养正气。保养正气主要就是要重视保养人的精、气、神,人的精、气、神旺盛,则健康状况良好,免疫力强。外慎邪气就是要加强养生保健,警惕和预防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要預防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的侵袭和预防饮食劳倦的发生。正如《内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秋季是由夏入冬的过度季节,气温逐渐降低,特别是白露过后,北风吹来,天气渐凉,正如俗语说:“一阵秋风一阵寒。”不过晚秋的温差变化不如春季大,大致每隔4~5天日平均气温下降1℃,可使人渐渐地适应寒冷气候。这样的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地增添衣服,这样有利于增强御寒能力、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健体,从而可减少冬季感冒等症的发生。
春季的特点是万物复苏、阳气生发,其应肝,应特别重视对肝脏的养生;夏季炎热,出汗特别多,“汗为心之液”,所以夏季要特别注意养心;秋季干燥,燥邪最易伤肺,所以秋季要重视养肺;冬季寒冷最易伤阳,而肾为阳气之根,所以冬季应重视养肾;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一年四季都要重视调养脾胃,以保证营养的供给。
世界万物都在按一定的规律运动着。各种生物都会随着季节、昼夜的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节律周期大家称之为“生物钟”。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春季重视防风、夏季重视防暑、长夏(夏秋之交)重视防湿、秋季重视防燥、冬季重视防寒,就能保持机体内外阴阳的协调,使阴平阳秘,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运行。不仅如此,昼夜的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其变化道理同四季变化规律一样。这说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传统中医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这种情况很符合实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认为夏日不可贪凉饮冷,而冬日不可过着厚衣锦裘,就是这个道理。总之,养春夏之阳、育秋冬之阴,既可防其过盛,又可避其不足,实为养生之良法。“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春夏养阳能预防秋冬之寒证,秋冬养阴,能预防春夏之火证,正体现了阴阳互根之法则。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同样随时影响着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器官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也,万物之终始也,逆之则实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古人认为,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是万物由生到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的变化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早夭。因此,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加以调摄,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出生、某些疾病以及死亡等,有明显的时间、季节特点。如从节气来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气候交替时死亡者尤多。近年来多项研究还证明,人体的很多生理指标,有明显的周期性节律变化。总之,生理和病理的节律变化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按传统中医提出的“天人合一”学说,按天时而调气血、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