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基础理论ppt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康复 ppt课件

白虎锁
白虎锁——位于大腿 根部,腹股沟内侧端 直下三寸大筋处,分 前、中、后三关,大 筋为中锁,中筋前开 一寸处为前锁,后开 一寸处为后锁。左右 各一把。
白虎锁
开锁方法:患者坐或 卧皆可。术者面向患 者,站了字桩或马步 桩,一手握住患者小 腿部或腘窝处,使患 者大腿成外展姿势, 另一手在患者大腿根 部用蝴蝶手法依次捏 住三关所属的肌肉组 织,分别施用手法。
中医养生康复
中医康复
从历史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 康复”一词。 据《尔雅·释诂》:“康,安也” ;《尔雅·释言》:“复,返也” 。 即康复为恢复平安或健康。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太极推拿疗法
将太极的思想运用于推拿,是对传 统推拿理念的一次升华,或者说是 一次追本溯源之后的蜕变。
内经有云:“粗守形,上守神”。 如何使我们的推拿手法神形兼备? 我们总结出了16个字。
太极推拿疗法
棉沉宽厚 松巧透畅 精思意觉 雅韵守极
“八把半锁”推拿疗法
“八把半锁”推拿疗法,在中国历 史悠久,是广大劳 动人民在长期 与疾病作斗争的无数实践中所积累 的丰富经验。
总锁
位置:位于前后阴之中点,相当于 会阴穴处。
开锁方法:患者仰卧,术者站在患 者右侧,左手掌放在患者下腹部关 元穴处并向下按压,与此同时,用 右手食指指肚于会阴穴处向内顶掐, 缓慢作为到一定程度时维持一、二 分钟即可。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法、灸法和其 他针法。“针”是指“针刺”,是 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 疾病的方法。“灸”是指艾条,是 一种用艾绒在穴位上燃灼或熏慰来 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二章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基础理论 PPT

第二章中医养生康复技术 基础理论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基础理论 1.基本理论 2.基本原则 3.康复评价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一、阴阳互根,协调平衡 《素问》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说明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和恢复 健康的必要条件,而这种平衡是互 生互长的动态平衡。
二、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第二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原则
❖ 一、调和阴阳,阴阳并重 ❖ 二、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 三、协调脏腑,重在脾肾 ❖ 四、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五、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六、避邪护正,顺应自然 ❖七、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八、保精养气,起居有常 ❖九、杂合以治,辩证施术
一、调和阴阳,阴阳并重
第三节 中医康复的评定方法 一、中医康复的评定原则 1.综合评定原则 2.分期评定原则
二、中医康复的评定方法
1.四诊评定法 2.动诊评定法 3.测诊评定法 4.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法
谢谢
七、避邪护正,顺应自然
❖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 “故智者养生也,顺四时而避寒暑”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八、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 运动形体,清静精神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九、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调治,辩证施术
❖ “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 病皆愈”
三、五脏坚固,脾肾为本
五脏坚固,是指五脏坚强,并能发 挥其固藏精气的作用。
五脏中强调以脾肾为本,肾为先天 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四、经气流通,血脉调和
“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 与众其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 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 生气以长,命曰圣王。”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基础理论 1.基本理论 2.基本原则 3.康复评价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一、阴阳互根,协调平衡 《素问》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说明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和恢复 健康的必要条件,而这种平衡是互 生互长的动态平衡。
二、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第二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原则
❖ 一、调和阴阳,阴阳并重 ❖ 二、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 三、协调脏腑,重在脾肾 ❖ 四、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五、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六、避邪护正,顺应自然 ❖七、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八、保精养气,起居有常 ❖九、杂合以治,辩证施术
一、调和阴阳,阴阳并重
第三节 中医康复的评定方法 一、中医康复的评定原则 1.综合评定原则 2.分期评定原则
二、中医康复的评定方法
1.四诊评定法 2.动诊评定法 3.测诊评定法 4.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法
谢谢
七、避邪护正,顺应自然
❖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 “故智者养生也,顺四时而避寒暑”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八、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 运动形体,清静精神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九、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调治,辩证施术
❖ “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 病皆愈”
三、五脏坚固,脾肾为本
五脏坚固,是指五脏坚强,并能发 挥其固藏精气的作用。
五脏中强调以脾肾为本,肾为先天 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四、经气流通,血脉调和
“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 与众其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 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 生气以长,命曰圣王。”
康复医学概论中医康复学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6
一、整体康复观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是一 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因 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人体康复的主要 途径是指导或帮助康复对象顺应自然,适 应社会,使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 协调统一,形体与精神的协调统一
7
(一)人体各部分以及形体 与精神康复相统一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肢体等组织器官所 构成的,任何一种组织器官都不是孤立存在 的,脏腑之间、经络之间、脏腑经络与肢体 之间都存在着生理功能或结构上的多种联系, 这就使人体各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 体,以维持正常而协调的生理活动
3.“杂合以治”最便于疗与养的结合
中医康复的对象大多以精气神不足、脏 气衰弱、阴阳俱虚、机能衰退为其特征 调理、康复的周期长,获效慢,因此, 必须注意练养相兼,疗与防的结合 “杂合以治”可集疗与养于一体
25
六、治未病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灵枢·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11
二、辨证康复观
辨证康复观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特点在中医 康复学中的具体体现 它认为辨证与康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康复的前提和依据,康复则是根 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原则和方法 辨证与康复是中医康复临床过程中相互联 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2
辨证康复观主要包括: 病同证异,康复亦异 病异证同.康复亦同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指导 康复医疗等内容
20
在康复实践中,在强调正气为本的时 候,不可忘记“顺性补虚” “顺性补虚”是一种正确体现脏腑动 态平衡特性的康复理念,是一种积极的、 能动的体现“正气为本”思想的中医康 复原则
21
五、杂合以治观
“杂合以治”,要求康复的措施要以 辨证论治为基础,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病 情,采取综合性的康复医疗手段
一、整体康复观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是一 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因 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人体康复的主要 途径是指导或帮助康复对象顺应自然,适 应社会,使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 协调统一,形体与精神的协调统一
7
(一)人体各部分以及形体 与精神康复相统一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肢体等组织器官所 构成的,任何一种组织器官都不是孤立存在 的,脏腑之间、经络之间、脏腑经络与肢体 之间都存在着生理功能或结构上的多种联系, 这就使人体各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 体,以维持正常而协调的生理活动
3.“杂合以治”最便于疗与养的结合
中医康复的对象大多以精气神不足、脏 气衰弱、阴阳俱虚、机能衰退为其特征 调理、康复的周期长,获效慢,因此, 必须注意练养相兼,疗与防的结合 “杂合以治”可集疗与养于一体
25
六、治未病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灵枢·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11
二、辨证康复观
辨证康复观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特点在中医 康复学中的具体体现 它认为辨证与康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康复的前提和依据,康复则是根 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原则和方法 辨证与康复是中医康复临床过程中相互联 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2
辨证康复观主要包括: 病同证异,康复亦异 病异证同.康复亦同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指导 康复医疗等内容
20
在康复实践中,在强调正气为本的时 候,不可忘记“顺性补虚” “顺性补虚”是一种正确体现脏腑动 态平衡特性的康复理念,是一种积极的、 能动的体现“正气为本”思想的中医康 复原则
21
五、杂合以治观
“杂合以治”,要求康复的措施要以 辨证论治为基础,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病 情,采取综合性的康复医疗手段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40
总之,气功康复疗法是一个主动调整 过程,能在排除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充分 发挥人体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各部分 机能更好的整合起来,并达到有序化。从 而在运动中维持稳态,保持动态平衡。且 可完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善新陈代谢 过程,能祛病延年。
精选ppt课件最新
41
注意:
建议和劝导个人不要自行练 习,一定要到正规机构、在正确 的指导下方可练习。
9.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10.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 2ml。 11.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5~2寸,局部酸胀 为度。
精选ppt课件最新
18
(三).并发症的治疗 1.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2.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 3.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
4.治疗软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 节炎以及各种慢性疼痛等。
精选ppt课件最新
10
简要介绍“醒脑开窍”针法
“醒脑开窍”针法是由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 石学敏 院士首先提出和创立
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醒脑”是使萎缩变性的脑细胞恢复 正常的形态结构, 保证组织存活, 并增强 日益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 使其能发出正 常的神经信号。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针灸电针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它不仅 有中医所讲的疏通经络的作用,也可以 通过促进局部肌群的收缩,引起大脑神经 细胞的反馈,促进脑细胞的修复,
精选ppt课件最新
6
作用原理:
针灸作用于人体的经络或腧穴,可以 起到平衡阴阳、调畅气机、扶正祛邪、疏 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精选ppt课件最新
5.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 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第二章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基础理论_PPT幻灯片

二、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养形治形 调摄饮食,充养形体 适度锻炼,强健形体 谨慎起居,保养身体 适宜技术,恢复功能
❖养神治神 修身养性、少私寡欲、情绪乐观、情志制约
三、协调脏腑,重在脾肾
❖ 协调五脏,补固为主 ❖ 协调六腑,泻通为主 ❖ 协调脏腑,脏腑互治 ❖ 久病不复,调补脾肾
四、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基础理论 1.基本理论 2.基本原则 3.康复评价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一、阴阳互根,协调平衡 《素问》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种平衡是互 生互长的动态平衡。
二、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建立在与自然界的规律 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即天人合一。
❖ 疏通经络,首重奇经 ❖ 行气活血,重在化瘀
五、惜精养气,起居有常
❖固护肾精 “是故五脏主藏精气者也,不可伤,伤者失守而 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培养元气 ❖起居有常
六、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 益气与养血法 ❖ 滋阴与温阳法 ❖ 气血阴阳兼补 ❖ 扶正祛邪并用
七、避邪护正,顺应自然
二、中医康复的评定方法
1.四诊评定法 2.动诊评定法 3.测诊评定法 4.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法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
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 形之主。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五、精气血津液 ❖养生康复的物质基础
六、三因致病,重在七情
第二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原则
❖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 “故智者养生也,顺四时而避寒暑”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养生:康复篇》PPT课件

五、康复医学的疗效评定等级 1、无症状; 2、有症状,能完全; 3、部分(部分大于50%); 4、部分不能(部分小于50%) 5、完全不能; 6、死亡。
第四节 康复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康复医学的三大原则: “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一、存活与康复 二、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并列 三、综合医院必须加强康复
选择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娱、体育活动, 对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
(七)中国传统治疗
按摩、气功、针灸、导引、中药等治疗方 法用于康复中。
(八)康复工程
是应用现代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恢复、代 偿或重建患者的功能。
(九)康复护理
是除治疗护理手段外,采用与日常生活活动 有密切联系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的方法, 帮助残疾者自理生活的护理方法。
内容:
➢医疗康复(medical rehabilitation) ➢康复工程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教育康复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社会康复 (social rehabilitation) ➢职业康复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构成全面康复(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 常的功能,这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存的,可逆 的或不可逆的,部分的或完全的。可以与疾 病并存或为后遗症。
功能障碍的三个层次:
器官水平(impairment) 个体水平(disability) 社会水平(handicap)
Hale Waihona Puke 康复对策:形态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 并发症、继发症——预防、治疗 高级神经功能障碍——复原 个体能力障碍——采取适应和代偿对策 瘫痪肢体残障——利用辅助器、自助具提高日
中医康复.ppt

电针不宜用强刺激。 配合灸法,温热缓解痉挛。
痉挛期的传统康复治疗
推拿 轻缓而持续按摩、牵伸痉挛肌,降低肌张力。 但效果仅能维持数十分钟。 • 避免急促、大力的牵拉,以引发牵张反射加 重痉挛; • 被动运动不能用力过大,否则易致肌肉肌腱 损伤。
抑郁
原因:自身障碍,疼痛,经济,家庭,环境等 约1/3的脑卒中患者表现出抑郁倾向,他们中的2/3在7-8个 月后持续存在抑郁倾向。
脑卒中导致的障碍
由于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的不同,脑卒中导致的障碍及 严重程度也不同。其引起的障碍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急性期内导致的障碍:
偏瘫 70-85% 移动障碍 70-85% 视知觉障碍 60-75%
ADL 完全依赖40-65% 需要帮助 20-60%
构音障碍 55% 坐位平衡 45%
抑郁 40%
本体感觉障碍 40% 偏盲 20% 失语 2-35%
吞咽困难 15-35%
偏侧忽略 10-35%
近记忆丧失 10-20%
康复医学基础——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
判断障碍 确定代偿 找出目标 检验效果 估计转归
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 OT������ 言语治疗 心理治疗 康复工程 中国传统康复
康复评定
神经电生理 关节活动度
3冷敷技术
4湿敷技术
5经穴超声治疗技术 6经穴磁疗
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7经穴光疗技术
8揉抓排乳术
7淋洗技术
8中药灌洗
9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技术 10脐疗
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1药线(捻)引流技术 12烙法
1理筋技术 3正骨技术
2复位技术 4夹板固定术
13啄法技术
14割治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 6支架固定技术
痉挛期的传统康复治疗
推拿 轻缓而持续按摩、牵伸痉挛肌,降低肌张力。 但效果仅能维持数十分钟。 • 避免急促、大力的牵拉,以引发牵张反射加 重痉挛; • 被动运动不能用力过大,否则易致肌肉肌腱 损伤。
抑郁
原因:自身障碍,疼痛,经济,家庭,环境等 约1/3的脑卒中患者表现出抑郁倾向,他们中的2/3在7-8个 月后持续存在抑郁倾向。
脑卒中导致的障碍
由于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的不同,脑卒中导致的障碍及 严重程度也不同。其引起的障碍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急性期内导致的障碍:
偏瘫 70-85% 移动障碍 70-85% 视知觉障碍 60-75%
ADL 完全依赖40-65% 需要帮助 20-60%
构音障碍 55% 坐位平衡 45%
抑郁 40%
本体感觉障碍 40% 偏盲 20% 失语 2-35%
吞咽困难 15-35%
偏侧忽略 10-35%
近记忆丧失 10-20%
康复医学基础——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
判断障碍 确定代偿 找出目标 检验效果 估计转归
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 OT������ 言语治疗 心理治疗 康复工程 中国传统康复
康复评定
神经电生理 关节活动度
3冷敷技术
4湿敷技术
5经穴超声治疗技术 6经穴磁疗
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7经穴光疗技术
8揉抓排乳术
7淋洗技术
8中药灌洗
9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技术 10脐疗
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1药线(捻)引流技术 12烙法
1理筋技术 3正骨技术
2复位技术 4夹板固定术
13啄法技术
14割治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 6支架固定技术
中医养生康复基本理论ppt

体质调理
中医通过辨识体质,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以改善体质偏颇,预防疾病的发 生。常见的体质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调理、药物治疗等。
03
中医养生康复的方法
中药调理
总结词
使用中药进行调理是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使用天然的草药、矿物药等中药,针对不同的病症进 行调理和改善。
详细描述
中药调理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等情况,综合制定调理方案。中药材通常 取自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对肝肾功能损伤小等优点。中药调理通常包括煎煮、 口服、外敷等方式,对于各种慢性疾病、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挑战与机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健 康观念的提高,中医养生康复 面临着传承与创新、普及与提 高等多方面的挑战与机遇。
02
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阴阳两种力量,维持着人体的平衡和健康。阴阳失调 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维持阴阳平衡是养生康复的关键。
经络理论
经络系统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重要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 络系统与脏腑、骨骼肌肉等组织相连,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 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养生法
中医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养 生康复的目的。常见的经络养生法包括针灸、按摩、气功等 。
体质理论
人体质特点
中医认为人体存在不同的体质特点,如寒性、热性、湿性等。不同体质的人 易患不同的疾病,因此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特点进行养生康复。
04
中医养生康复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以药养身
过分依赖药物
中医养生重视“三分治,七分养”,药物治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过度依赖药物 ,忽视日常调理,往往适得其反。
中医通过辨识体质,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以改善体质偏颇,预防疾病的发 生。常见的体质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调理、药物治疗等。
03
中医养生康复的方法
中药调理
总结词
使用中药进行调理是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使用天然的草药、矿物药等中药,针对不同的病症进 行调理和改善。
详细描述
中药调理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等情况,综合制定调理方案。中药材通常 取自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对肝肾功能损伤小等优点。中药调理通常包括煎煮、 口服、外敷等方式,对于各种慢性疾病、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挑战与机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健 康观念的提高,中医养生康复 面临着传承与创新、普及与提 高等多方面的挑战与机遇。
02
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阴阳两种力量,维持着人体的平衡和健康。阴阳失调 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维持阴阳平衡是养生康复的关键。
经络理论
经络系统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重要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 络系统与脏腑、骨骼肌肉等组织相连,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 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养生法
中医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养 生康复的目的。常见的经络养生法包括针灸、按摩、气功等 。
体质理论
人体质特点
中医认为人体存在不同的体质特点,如寒性、热性、湿性等。不同体质的人 易患不同的疾病,因此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特点进行养生康复。
04
中医养生康复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以药养身
过分依赖药物
中医养生重视“三分治,七分养”,药物治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过度依赖药物 ,忽视日常调理,往往适得其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 “故智者养生也,顺四时而避寒暑”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八、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 运动形体,清静精神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
九、杂合调治,辩证施术
❖ “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 病皆愈”
-
第三节 中医康复的评定方法 一、中医康复的评定原则 1.综合评定原则 2.分期评定原则
-
❖五、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六、避邪护正,顺应自然 ❖七、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八、保精养气,起居有常 ❖九、杂合以治,辩证施术
-
一、调和阴阳,阴阳并重
❖人体内阴阳的平衡 ❖人与自然的阴阳平衡(四时) 着装/饮食/起居情志等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 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
四、经气流通,血脉调和 “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
与众其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 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 生气以长,命曰圣王。” “不通则痛” “通则不痛”
-
五、精气血津液 ❖养生康复的物质基础 六、三因致病,重在七情
-
第二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原则
❖ 一、调和阴阳,阴阳并重 ❖ 二、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 三、协调脏腑,重在脾肾 ❖ 四、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
二、中医康复的评定方法
1.四诊评定法 2.动诊评定法 3.测诊评定法 4.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法
-
第二章中医养生康复技术 基础理论
-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基础理论 1.基本理论 2.基本原则 3.康复评价
-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一、阴阳互根,协调平衡 《素问》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说明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和恢复 健康的必要条件,而这种平衡是互 生互长的动态平衡。
-
二、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建立在与自然界的规律 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即天人合一。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
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 形之主。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三、五脏坚固,脾肾为本 五脏坚固,是指五脏坚强,并能发 挥其固藏精气的作用。 五脏中强调以脾肾为本,肾为先天 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
二、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养形治形 调摄饮食,充养形体 适度锻炼,强健形体 谨慎起居,保养身体 适宜技术,恢复功能
❖养神治神 修身养性、少私寡欲、情绪乐观、情志制约
-
三、协调脏腑,重在脾肾
❖ 协调五脏,补固为主 ❖ 协调六腑,泻通为主 ❖ 协调脏腑,脏腑互治 ❖ 久病不复,调补脾肾
-
四、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 疏通经络,首重奇经 ❖ 行气活血,重在化瘀
-
五、惜精养气,起居有常
❖固护肾精 “是故五脏主藏精气者也,不可伤,伤者失守而 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培养元气 ❖起居有常
-
六、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 益气与养血法 ❖ 滋阴与温阳法 ❖ 气血阴阳兼补 ❖ 扶正祛邪并用
-
七、避邪护正,顺应自然
-
八、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 运动形体,清静精神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
九、杂合调治,辩证施术
❖ “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 病皆愈”
-
第三节 中医康复的评定方法 一、中医康复的评定原则 1.综合评定原则 2.分期评定原则
-
❖五、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六、避邪护正,顺应自然 ❖七、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八、保精养气,起居有常 ❖九、杂合以治,辩证施术
-
一、调和阴阳,阴阳并重
❖人体内阴阳的平衡 ❖人与自然的阴阳平衡(四时) 着装/饮食/起居情志等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 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
四、经气流通,血脉调和 “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
与众其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 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 生气以长,命曰圣王。” “不通则痛” “通则不痛”
-
五、精气血津液 ❖养生康复的物质基础 六、三因致病,重在七情
-
第二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原则
❖ 一、调和阴阳,阴阳并重 ❖ 二、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 三、协调脏腑,重在脾肾 ❖ 四、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
二、中医康复的评定方法
1.四诊评定法 2.动诊评定法 3.测诊评定法 4.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法
-
第二章中医养生康复技术 基础理论
-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基础理论 1.基本理论 2.基本原则 3.康复评价
-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一、阴阳互根,协调平衡 《素问》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说明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和恢复 健康的必要条件,而这种平衡是互 生互长的动态平衡。
-
二、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建立在与自然界的规律 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即天人合一。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
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 形之主。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三、五脏坚固,脾肾为本 五脏坚固,是指五脏坚强,并能发 挥其固藏精气的作用。 五脏中强调以脾肾为本,肾为先天 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
二、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养形治形 调摄饮食,充养形体 适度锻炼,强健形体 谨慎起居,保养身体 适宜技术,恢复功能
❖养神治神 修身养性、少私寡欲、情绪乐观、情志制约
-
三、协调脏腑,重在脾肾
❖ 协调五脏,补固为主 ❖ 协调六腑,泻通为主 ❖ 协调脏腑,脏腑互治 ❖ 久病不复,调补脾肾
-
四、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 疏通经络,首重奇经 ❖ 行气活血,重在化瘀
-
五、惜精养气,起居有常
❖固护肾精 “是故五脏主藏精气者也,不可伤,伤者失守而 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培养元气 ❖起居有常
-
六、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 益气与养血法 ❖ 滋阴与温阳法 ❖ 气血阴阳兼补 ❖ 扶正祛邪并用
-
七、避邪护正,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