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学科特点包括:1.关注整体健康中医养生康复学强调人的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整体健康,即致力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预防疾病。

此外,该学科也关注长寿和幸福的追求,其中各个领域皆可应用。

2.综合运用中医养生和康复技术中医养生康复学是中医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分支之一,其中应用了多种中医学理论和方法,如针灸、按摩、草药疗法等。

同时它要求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适用于常见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等。

3.强调个性化中医养生康复学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个体的情况进行分析,从个体状态入手,个性化制定调理养生方案,旨在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最大化的保健效果。

4.重视预防和治疗结合中医养生康复学强调以预防为主,把预防作为最佳疗法,同时也注意治疗与预防相结合,对慢性病的康复也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

5.涉及广泛中医养生康复学涉及广泛,包括六气调摄、运动保健、养生保健、膳食调养、心理调整、防病治病等方面,其中还包括针灸、推拿、起泡、拔罐等物理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注意阶段性和个人化中医养生康复学旨在维护健康、延年益寿,但同时也强调了阶段性和个人化,包括出生后婴幼儿期和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的人,以及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不同类型疾病的人群,在使用中医养生康复的方法及调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特征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7.药食同源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强调药食同源,即很多食物本身就含有中药的成分,如鲫鱼、核桃、芝麻等,因此通过饮食调理也能够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8.针对疑难杂症中医养生康复学不仅仅应用于常见的慢性疾病,还针对疑难杂症和罕见病进行研究和探讨,有时候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方法可以是传统的,但在一些关键性的地方会有创新性的改进。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二、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形”指形体 “神”有广、狭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 “形”与“神”二者相互依 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
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和各种情 志表现
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为
的布扬尤其重要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六、三因致病,重在七情
引起人体发生,为外感病、传染病的
致病因素
内在的因素:是七情失调,为内因病的致病因素 不内外因素:饮食失宜、劳逸失当以及跌打损伤、虫兽 咬伤、烧烫伤、冻伤等为不内外因素。饮食失宜、劳逸 失当可引起内伤病,其他因素可引起外伤病
本”,“气血生化之源”
脏腑器官、形体官窍、
的盛衰、寿命的长短以及抗
病与康复机能的强弱
营卫经络、精神情志,无
不仰仗于脾胃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三、五脏坚固,脾肾为本
肾脾先后天有相互资助作用 培养后天在养生和康复中有重要作用 人既生之后,肾中的精气,必须得到后天脾胃化生的 水谷精气的不断滋养才能保持旺盛。故强健脾胃,实
疽》说:“津液和调,变
化而赤,是谓血。”《灵 枢·五癃津液别》说: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 之于脉,化而为血”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五、精气充沛,津血布扬
精、气、血、津液之间,关系密切 精与气之间,有“精为气之母”、“气为精之用”的说 法,精的亏损可影响到气,气的亏损也可影响到精,临 床上最终精气两虚的病证更为多见,治疗也多采用精气 两补 气与血之间,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说法,
“形神合一”的最好诠释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概述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概述

但是,养生、治疗、康复的交叉与融合是中医学完整的生命干预过程,因 此,养生与康复是不同的中医学范畴。首先,二者手段不同,中医养生手 段丰富,包括医疗和非医疗手段,中医康复主要釆用医疗器械及药物、手 法等进行病后恢复;其次,二者针对1人群不同,养生广泛涉及所有人群, 主要针对的是健康及病前状态人群,而康复主要针对残障人群及病后恢复 期患者。
1
清闲,不要有过多的欲望,这样就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益寿延年。
三、秦汉成形时期
秦汉时期,诸多帝王君主都是养生长寿的热烈追求者,在此社会背景 下,中医养生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养生家及养生专论、专 著。这时道教盛行,道家学说作为维护统治的思想武器,黄老学说得 以进一步继承发展;西汉之际,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 儒家思想得以大力发挥;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成长起来。 道、儒、佛三教思想都对当时的养生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章 概述
掌握养生、康复、中医养生技术、中 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
【学习目标】 念;《黄帝内经》的养生认识和成就。
熟悉养生与康复的关系;历史上的养 生名家和名著。
了解养生康复发展的历史脉络;课程 学习方法。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集各地、各族人民养生康复智慧为一体, 融会道、儒、释及历代养生家、医学家的 养生康复体验和研究成果,形成的博大精 深的体系。中医养生康复历经数千余年的 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衍生出了 丰富多彩而又行之有效的养生康复技术, 一直沿用至今。
在原始人类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食后可增强体质, 减少疾病,遂由偶然获得变为主动摄取,食养起源便由此而来。 旧石器时期,火的发明和利用改变了先民的食性,成为食养、食 治的伊始,且利用火来进行医疗活动,逐渐总结发明了灸炳、热 熨之术。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石器、骨器的出现,而有了破石、 石针的应用。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身体健康是人们在自身生命发展过程中普遍追求的目标,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自身觉悟的不断提高,相应催生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医药体系的中医养生康复学科。

这门学科专门论述了如何去进行生命的保养,是企图帮助患病者康复并持续性保持健康状态的具有实用性的一门学科。

中医养生康复学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并且遵循着独特的康复方法,成为众多追求健康状态人们的追捧对象。

本文对于中医养生康复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希望人们可以对于古代医家就养生康复方面的认知进行深入了解。

基于了解之上,希望人们对于养生能够抱有更加客观正确的态度,积极将养生贯穿于疾病防治的全过程,发挥出中医养生康复的优势。

1中医养生康复的现实意义中医学相较于西医学在养生康复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样的优势也在几千年传统中医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凸显。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悠久历史是与人类医疗实践活动并驾齐驱的,自从人类开始了医疗活动,则在医治患者的同时,开始积累养生康复知识。

与此同时,医学专家们不断对于养生康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养生康复对于人们延年益寿、疾病康复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遵循着其理论对于患者们进行病情康复指导,这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进入到20世纪之后,医学发展速度飞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要求自身的身体不但能够保持在健康的状态,还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

按照如今的发展趋势来看,专家们预计21世纪人人都将拥有自我保健意识,形成了以自我保健为主的新世界。

传统的养生康复医学还是我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持续影响着当今社会,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调动并树立了中国人民重视养生的观念,并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

2古代医学对于养生康复的认识中医学对于医事具有分阶段性的认知,认为其具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则是患者患病之前的预防工作,即所谓的“治未病”,在人们还没有患上疾病的时候,先对于疾病采取预防工作。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概述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概述

一、传统康复技能的分类与特点
(一)传统康复技能的分类 针刺疗法、灸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推拿疗法、 理筋正骨疗法、中药内治法、中药外治法、传统运动 疗法、五行音乐疗法、文娱疗法、中医饮食疗法等。
一、传统康复技能的分类与特点
(二)传统康复技能的特点 1. 局部功能康复与整体康复相结合 2. 辨证康复与辨病康复相结合 3. 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4. 内外并用,杂合而治 5. 疏通经络是康复之本
❖ 民国时期:传统康复技能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传统康复技能得以全面整理、继承和
发扬 ❖ 1983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康复医学专业学术团体——中
国康复医学会 ❖ 1986年创办了《中国康复学杂志》 ❖ 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传统康复医学学术会议
第三节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和 现代康复疗法的关系
传统康复理论体系的形成
❖ 《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对以往的医学经验进行总 结,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样也是传统 康复技能理论体系的核心。
❖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临床上确立了辨证论 治体系。
(二)传统康复技能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传统康复技术的相关理论
药物学理论: ▪ 《汤液经》《山海经》 ▪ 《神农本草经》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药物学的知识。
康复的治疗,均应顾护脾胃。 ❖朱丹溪(滋阴派) :在疾病康复治疗与养生上,都主
张以滋阴为主。
四、明清时期(鼎盛时期)
❖ 针灸: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徐凤的 《针灸大全》
❖ 药疗和食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灸疗: 龚居中撰写的《红炉点雪》 ❖ 老年病康复:明代龚廷贤所著的《寿世保元》,涉及民间单验方、
急救、气功、食疗、杂治、灸法等;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导引》 ❖ 运动导引: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推崇胎息、导引以调气,强调“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教案,概述教案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教案,概述教案
掌握养生与康复的关系
教学难点
《黄帝内经》的养生ຫໍສະໝຸດ 识和成就教学环境硬件环境
多媒体教室
信息化环境
教学资源
教材、教学PPT、视频资料
知识前沿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集各地、各族人民养生康复智慧为一体,融会道、儒、释及历代养生家、医学家的养生康复体验和研究成果,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体,中医养生康复历经数千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行生出了丰富多彩而又行之有效的养生康复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教案续页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组织教学随机点到,考勤准备教学【4min】
二、课前复习,导入新课,认定目标
讨论:道、儒、释及历代养生家的康复体验?【10min】
三、新课教学
任务1: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20min】
1.养生,古人也称之为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养生就是保养人的生命。
2.康复,意为重新获得某种能力、资格或重新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过程。
任务2: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发展简史【40min】
1.远古起源时期
2.先秦奠基时期
3.秦汉成形时期
4.魏晋隋唐充实时期
5.宋金元发展时期
6.明清鼎盛时期
7.近代弘扬时期
任务3:中医养生康复的学习方法【10min】
1.以教材为纲,构建学科知识框架
提问法、讨论法
讲授法、案例法
讲授法
教案首页
学习情境或学习模块或节
第一章 概述
第 1次课
课名
第一章 概述
学时
2
课型
理论
授课周次

中医养生康复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康复基本理论

调补阴阳
•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 人体健康的基础,调补阴阳就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 阳平衡,以促进身体健康。- 调补阴阳的方法:中 医调补阴阳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中药调理、针灸 按摩等。
注重脾胃
• 脾胃为后天之本: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 生化之源,注重脾胃的养生和康复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 生理功能。- 脾胃养生的方法:中医脾胃养生的方法包括 饮食调理、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
药物调理
辨证施治
根据个体症状、体征等综合因素,进行辨证分析 ,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用药有度
严格遵守医嘱,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
预防为主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易感人群,采取预防性用药 措施,以降低发病风险。
04
中医康复适宜技术
针灸疗法
疏通经络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导引
调心养神
气功导引注重调心养神,通过意念和呼吸的配合,调节身心状态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促进气血运行
气功导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其他不 适症状。
增强内脏功能
气功导引可以通过特定的呼吸和动作练习,增强内脏功能,提高身 体的抵抗力。
饮食调理
1 2
食疗养身
饮食调理注重食疗养身,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 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滋养身体、补充营 养、增强抵抗力。
调和气血
针灸疗法可以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 状。
调理脏腑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消化、呼 吸、泌尿等系统的功能。
推拿按摩
舒缓肌肉
01
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改善肌肉疲劳和僵硬感。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概念及学科特点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概念及学科特点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概念及学科特点
中医养生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养生指导下,以康复锻炼为基础,以调节人体生理机能,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健康意识,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对健康概念的了解,让人
们行之有效的保健的一种综合的体育运动科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主要研究内容有:
1、康复锻炼方法:综合运动、物理康复疗法、药物康复疗法、按摩疗法、疗效评价等。

2、健康教育:从中医养生理论出发,制定合理的防疗保健措施及锻炼方案,加强营
养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知识的全民参与程度,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生理机能调节:依据生物变化原理,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促进人体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发展,实现强健、主动、和谐的状态。

4、中医养生康复指导:针对不同人群,按中医养生基本原理,采用非药物措施,结
合中医养生疗法,包括体育锻炼,合理膳食等,及时调整生活环境,达到有效保健的目的。

1、以中医养生学为基础:中医养生康复融合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其有
效的康复运动动作、技术、方法及护理的专业性学科。

2、综合性:中医养生康复学将医学知识、体育运动知识、健康教育知识、营养知识、心理学等进行综合应用,结合传统中医经典,深入研究其相关准则和法则,系统探讨中医
养生康复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3、实用性:中医养生康复学关注健康进行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将健康管理贯
穿预防、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与治疗等各个环节,促使人们全面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
自我保健能力。

中医养生康复学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加入现代科学技术,综合研究其养生调理原
理及其实现有效康复目的的方法和技术,是一门对未来人类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多疾病治疗的手段常用于 养生和康复实践之中 诸多养生的技术也是康复的常用技术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三)中医养生技术与康复技术的关系 适用对象和目的意义有别
中医养生技术适用于未 病即健康人及亚健康者;作 用主要是保养身体、延年益 寿
❖ 中医康复技术适用于病后 即残疾者与慢性病、老年 病等功能障碍者
❖ 多称为养生、摄生 ❖ 养生最早见于《庄子》 ❖ 摄生最早见于《道德经》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一)中医养生技术的概念
概念 中医养生技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自我调摄 为主,所采用的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 年益寿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一)中医养生技术的概念
❖ “康复”,又称平复、康健、 ❖ 医籍中“康复”含义有三:
康强、康宁、复旧
一指疾病治愈和健康恢复;
❖ 首见《旧唐书》,医学概念 首见《万病回春》
二指精神情志康复;三指正 气复原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二)中医康复技术的概念
概念 中医康复技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慢性病
、老年病及急性病后期者,所采用的有利于残障者康复的 各种方法和训练手段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一)中医养生技术的概念 养生、摄生,即保养生命、调摄生命,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 规律,以自我调摄为手段,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 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技术所进行的各种保健活动
❖ “养生”,古称“摄生”、 “道生”、“卫生”等
❖ 侧重于老年养生保健者称 “寿老”、“寿亲”、“寿 世”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 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 高,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得 到重视和发展,显示出其 强大的生命力和卓越的实 用价值
今后,在建立健康服 务业体系中,以及提升全 民健康素质、维护和促进 人们身心健康的事业中,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将造福 人类,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医养生康复的学术特征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二、中医养生 Nhomakorabea复技术的特点
(三)综合多法调理的养生康复方法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内容丰富,需综合多种方法调理,才能达
到养生康复的目的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二、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特点
(四)养生、治疗、康复的全面结合 健康长寿、患病治病、病后康复,需采取养生、治疗、康复
全面结合的养生、治疗、康复措施
小结
一、记住基本概念 二、熟悉基本特点
作业
一、写出养生、康复的概念 二、写出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特点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一)中医康复技术的概念
常用技术 中医康复技术的范围很广,任何可以恢复机体功能和改善人
们生活质量的中医治疗手段和方法均属于中医康复技术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三)中医养生技术与康复技术的关系 中医养生与中医康复,均为中医学的分支
有着 相同的学术渊源 共同的理论基础
常用技术 常用中医养生技术可分为情志养生、饮食养生、传统 功法养生、生活起居养生、审因养生以及药物、药膳、针 灸、推拿、浴身等特色养生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二)中医康复技术的概念 当代中医学“康复”与现代康复学“康复”,概念一致。 新世纪,中医学“康复”内涵有了变化:一是明确康复对象 是残疾者,慢性病、老年病等功能障碍者;二是功能康复是 康复医学的立足点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 技术的概念特点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邓沂
概论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 是中医学宝藏中的璀璨明珠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教学内容
一、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特点
导学
一、掌握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熟悉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特点
概述
一、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 概念
二、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 特点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一、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 通常把有关养生和康复的传统方法和手段, 统称为中医养生康复技术
❖ 中医养生与康复是不同的概念 ❖ 中医养生学和康复学也是不
同的分支学科
❖ 二者有着共同的学术渊源、 理论基础
❖ 许多养生的技术也是康复 的常用技术
❖ 作用主要是恢复功能、回 归社会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二、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特点
(一)独特完善的养生康复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康复理论,根植于中医学,自成独特完善的养生康
复理论体系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概念特点
二、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特点
(二)整体恒动功能结合的学术特征 整体观、恒动观与功能观是中医学的基本学术特征,也是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