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康复学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学科特点包括:1.关注整体健康中医养生康复学强调人的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整体健康,即致力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预防疾病。

此外,该学科也关注长寿和幸福的追求,其中各个领域皆可应用。

2.综合运用中医养生和康复技术中医养生康复学是中医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分支之一,其中应用了多种中医学理论和方法,如针灸、按摩、草药疗法等。

同时它要求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适用于常见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等。

3.强调个性化中医养生康复学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个体的情况进行分析,从个体状态入手,个性化制定调理养生方案,旨在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最大化的保健效果。

4.重视预防和治疗结合中医养生康复学强调以预防为主,把预防作为最佳疗法,同时也注意治疗与预防相结合,对慢性病的康复也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

5.涉及广泛中医养生康复学涉及广泛,包括六气调摄、运动保健、养生保健、膳食调养、心理调整、防病治病等方面,其中还包括针灸、推拿、起泡、拔罐等物理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注意阶段性和个人化中医养生康复学旨在维护健康、延年益寿,但同时也强调了阶段性和个人化,包括出生后婴幼儿期和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的人,以及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不同类型疾病的人群,在使用中医养生康复的方法及调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特征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7.药食同源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强调药食同源,即很多食物本身就含有中药的成分,如鲫鱼、核桃、芝麻等,因此通过饮食调理也能够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8.针对疑难杂症中医养生康复学不仅仅应用于常见的慢性疾病,还针对疑难杂症和罕见病进行研究和探讨,有时候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方法可以是传统的,但在一些关键性的地方会有创新性的改进。

中医养生康复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

1, 养生,是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

2. 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3.精,是指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需求,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

4.天人相应:(一)适应季节(二)把握时间(三)顺从地理(四)适应社会5.食物的滋养调整作用:滋养作用:水谷精微滋养脏腑、经脉,乃至筋骨、肌肤、皮毛等,并与人体的真气结合,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抗御邪气。

调整作用: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是养生最重要的法则。

利用饮食的性味对机体阴阳失调进行调整。

阳虚者补阳,阴虚者当清补,偏热体质或热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寒的食物,偏寒体质或寒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热的食物。

6起居养生:起居养生的方法是:(一)起居有常(二)劳逸适度(三)合理睡眠7.饮食康复原则:平衡阴阳调整体的原则,协调脏腑重脾肾的原则,辩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三因制宜的原则。

8解表类:生姜、大葱、大蒜、豆豉等,用于风寒感冒。

外感初起,可用生姜红糖饮、葱姜醋粥、薄荷叶健脑益智类:常以核桃仁、芝麻、龙眼、猪脑、猪心、莲子、木耳、大枣、百合等健脑养心的食品为主,或与益智仁、枸杞子、茯神、柏子仁、何首乌等健脑药相配。

9.减肥类:常以冬瓜、黄瓜、赤小豆、薏苡仁、萝卜、山楂、海带等利水消脂的食品为主,或与泽泻、荷叶、茯苓等利水药相配,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1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是借助草药,结合禁忌、饮食调养、运动调理、心理疏导等方法,保持和恢复机体的健康,使人们实现身心健康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达到良好平衡。

中医养生康复学倡导守正、戒邪、调和三原则。

守正原则是指,应该遵循自然和尊重中医理论中的相关论述,保持道德行为的正义,本着仁爱的心理准则,回归本respite礼仪,增强养生意识,尊重生命等原则。

戒邪原则是指,让自己免于精神和生理上的恶劣影响,远离恶习和毒品。

调和原则是指,保持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平衡;在生活中奉行爱心、宽容和和谐;不以言语、行为伤害他人;修正缺陷,摆脱误区。

中医养生康复学从四面把持起来,有标准地调节自身的情绪、生活习惯和饮食;勤于体育锻炼和运动,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加强阅读,多看书、学习,增强知识修养;认真研究和学习中医养生理论,加深对养生观念的了解。

只有遵循了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才能保持和恢复机体的健康,达到良好的生活平衡,使整个人体始终能够达到健康而稳定的境界。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身体健康是人们在自身生命发展过程中普遍追求的目标,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自身觉悟的不断提高,相应催生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医药体系的中医养生康复学科。

这门学科专门论述了如何去进行生命的保养,是企图帮助患病者康复并持续性保持健康状态的具有实用性的一门学科。

中医养生康复学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并且遵循着独特的康复方法,成为众多追求健康状态人们的追捧对象。

本文对于中医养生康复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希望人们可以对于古代医家就养生康复方面的认知进行深入了解。

基于了解之上,希望人们对于养生能够抱有更加客观正确的态度,积极将养生贯穿于疾病防治的全过程,发挥出中医养生康复的优势。

1中医养生康复的现实意义中医学相较于西医学在养生康复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样的优势也在几千年传统中医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凸显。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悠久历史是与人类医疗实践活动并驾齐驱的,自从人类开始了医疗活动,则在医治患者的同时,开始积累养生康复知识。

与此同时,医学专家们不断对于养生康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养生康复对于人们延年益寿、疾病康复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遵循着其理论对于患者们进行病情康复指导,这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进入到20世纪之后,医学发展速度飞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要求自身的身体不但能够保持在健康的状态,还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

按照如今的发展趋势来看,专家们预计21世纪人人都将拥有自我保健意识,形成了以自我保健为主的新世界。

传统的养生康复医学还是我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持续影响着当今社会,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调动并树立了中国人民重视养生的观念,并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

2古代医学对于养生康复的认识中医学对于医事具有分阶段性的认知,认为其具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则是患者患病之前的预防工作,即所谓的“治未病”,在人们还没有患上疾病的时候,先对于疾病采取预防工作。

中医养生康复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1.康复:即恢复、复原或健康重建之意。

是指采用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活动。

2.情志是指“七情五志”。

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七情,喜怒忧思恐为五志。

3.康复预防观:一、未病先防;二、既病防变;三、瘥后防复。

4.中医心理康复法,传统称之为情志疗法,是康复工作者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影响或改善伤残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认知和异常情志、行为反应,使形神调和,以减轻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全面康复的一类康复方法。

5.情志相胜法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纠正其所制约的另一种情志的异常活动,从而改善或消除这种异常情志所导致的身心障碍,又称以情制情疗法,这是中医心理治疗中最系统、最具有特色的心理康复法。

6.顺情疗法是指顺从患者的某些意愿,满足其一定的身心需求,以释却患者心理病因,改善其不良情感状态的一类心理疗法,又称顺情从欲法,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支持疗法。

7.移情疗法即转移注意力疗法,是通过语言、行为,或改变所处的环境因素等方法,转移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改变患者思想焦点的指向性,排遣负性情绪、借以调整气机,使精神内守、疾病痊愈的一种心理疗法。

8.暗示引导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信息,诱导患者不经过充分的理性思考和判断,无抵抗地接受医生(包括本人)的治疗性意见和信念,并做出相应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康复疗法。

本疗法课采用言语,也可通过手势、表情、动作和环境进行。

9.中医行为疗法是指采用中医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适应性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康复方法。

10.色彩疗法是根据中医五色配五脏理论,让患者目睹各种相应颜色,从而发挥治愈疾病、康复身心作用的疗法,简称为色疗。

11.熏蒸疗法是利用中药煎煮后所产生的温热药气熏蒸患者身体,以达到康复目的的一种方法。

12.烫洗疗法是指选配某些中草药制成煎剂,乘热进行局部或全身渍洗,以促进患者康复的方法,又称药浴疗法,古称浸渍法。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概念及学科特点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概念及学科特点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概念及学科特点
中医养生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养生指导下,以康复锻炼为基础,以调节人体生理机能,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健康意识,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对健康概念的了解,让人
们行之有效的保健的一种综合的体育运动科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主要研究内容有:
1、康复锻炼方法:综合运动、物理康复疗法、药物康复疗法、按摩疗法、疗效评价等。

2、健康教育:从中医养生理论出发,制定合理的防疗保健措施及锻炼方案,加强营
养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知识的全民参与程度,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生理机能调节:依据生物变化原理,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促进人体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发展,实现强健、主动、和谐的状态。

4、中医养生康复指导:针对不同人群,按中医养生基本原理,采用非药物措施,结
合中医养生疗法,包括体育锻炼,合理膳食等,及时调整生活环境,达到有效保健的目的。

1、以中医养生学为基础:中医养生康复融合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其有
效的康复运动动作、技术、方法及护理的专业性学科。

2、综合性:中医养生康复学将医学知识、体育运动知识、健康教育知识、营养知识、心理学等进行综合应用,结合传统中医经典,深入研究其相关准则和法则,系统探讨中医
养生康复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3、实用性:中医养生康复学关注健康进行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将健康管理贯
穿预防、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与治疗等各个环节,促使人们全面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
自我保健能力。

中医养生康复学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加入现代科学技术,综合研究其养生调理原
理及其实现有效康复目的的方法和技术,是一门对未来人类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的学科。

《中医养生康复学》第五章因人养生 教案

《中医养生康复学》第五章因人养生 教案

《中医养生康复学》第五章“因人养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悉体质的概念、分类以及不同体质的特征。

2.让学生掌握针对不同体质、不同年龄段(如青春期、中老年期)、不同人群(如妇女、儿童、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的养生方法。

3.培养学生因人制宜的养生理念,以及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合理养生计划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体质养生o体质的概念:介绍体质的定义,包括身体素质、形体质量、个体特质等多种含义。

o体质的分类:详细讲解不同体质的特征,如阴阳体质、五行体质等。

o不同体质的养生方法:针对每种体质,提出相应的养生策略,包括饮食、运动、情志调节等方面。

2.特殊人群养生o胎教与儿童养生:讲述胎儿期与儿童期的体质特点,以及相应的养生方法。

o青春期养生:针对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提出合理的养生建议。

o中老年养生:结合中老年人的体质变化,提出养生保健的要点。

o妇女养生:根据妇女的生理特点,讲述经期、孕期、产后的养生方法。

o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保健:分析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体质差异,提出相应的保健措施。

3.残疾人群的养生o讲述残疾人群在养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心理调适、康复训练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板书等形式,系统讲解体质养生和特殊人群养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体质、不同人群的养生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养生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逐步讲解体质养生和特殊人群养生的相关知识。

3.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体质、不同人群的养生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养生计划,并分享讨论成果。

5.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因人制宜的养生理念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设计

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设计

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是以中医为基础,运用现代医学和康复学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养生康复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熟悉中医常用养生保健与康复方法,加深学生对中医养生康复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二、课程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掌握常见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法;•掌握中医常用养生保健与康复方法的原理和使用。

2. 实践技能•学习中医养生康复常用的诊断方法;•学习中医养生康复的针灸、推拿、气功等技能;•学习如何设计个人养生保健计划。

3. 研究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医养生康复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辨证论治方案设计•中医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2. 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概述•中医脏腑养生•中医药膳养生3. 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康复技术概述•中医针灸•中医推拿•中医气功4. 科研和实践•中医养生康复的实践应用•学生设计个人养生保健计划•学生开展小型研究项目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教师授课、学生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操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中医养生康复诊疗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1. 教材《中医养生康复学》2. 参考书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康复技术》,《中医药膳养生》等。

六、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论文的形式进行,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50%,论文占20%。

七、总结与展望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课程,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实践技能,涉及到多种疾病和多种疗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医养生康复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康复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养生康复学专业介绍中医养生康复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以及身体康复的一门实用学科。

招生基本情况招生人数:2人最低分数线:260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介绍本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各种营养素及其与疾病的关系;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污染及其预防;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学科目的是运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理论和技术,提高居民营养水平。

保证食品质量良好,以促进健康。

招生基本情况招生人数:30 最低录取分数: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介绍本书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第六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材,供预防医学五年制本科及三年制大专等预防医学类专业教学使用。

该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在严格遵循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密切结合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在内容上既突出重点,又详略得当,同时将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及时补充到教材中。

为使该教材的适用性更加广泛,本教材吸纳了国内多个医学院校从事该领域研究的老师参加编写。

招生基本情况本学院共招45人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招生基本情况招生人数:最低录取分数:复试:吴坤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复试备注复试: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笔试)2、综合(面试)第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介绍此学科包括两部分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

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与食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品卫生质量,防止食品中可能出现的有害因素损害人体健康的科学。

招生基本情况备考招生基本信息招生人数:2最低录取分数: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介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创建于1949年。

经过五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具有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完整的课程教材与实验教材、稳定的培养方向的一门科学。

本学科分为两个部分:即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

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食品卫生学是研究可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饮食安全的科学。

同时又逐步建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的一整套教学和科学研究体制。

招生基本情况招生人数:16最低录取分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介绍食品营养与安全系成立于2002年5月,是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最年轻的系,其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是营养学、食品安全和功能食品。

现有教师19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实验师2人。

营养学方向主要研究食品营养、公共营养、人类营养三个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食品营养价值及其评价检测技术、食品中功能成分的分离提取、纯化、结构及对食品感官及营养品质的影响、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开发利用、平衡膳食设计及营养强化技术、食物与营养政策和效益分析、营养、功能成分与慢性疾病的关系等。

食品安全方向主要研究食品中危害或潜在危害人体健康因素的控制与预防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食品卫生质量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因素的消长规律、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有害因素检验检测技术,以及危害分析与评估技术等。

本系设有"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专门培养掌握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食品生产的基础知识,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科研院所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技术、管理、策划及食品生产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质量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功能食品等。

招生基本情况学院公招:135人最低分数:290 政治40 外语:40 业务课1:75 业务课2:75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介绍所属一级学科 100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所属学科门类 10医学学位授权级别硕士授予学位类别 310医学硕士学科专业分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院共招:135人最低分数:290 政治40 外语:40 业务课1:75 业务课2:75青岛大学/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介绍青岛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始建于50年代,1987年建立医学营养学本科专业,1990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成为山东省首批建设的"八五"医学营养学重点实验室。

2005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目前,本学科拥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25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

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学科1个。

本学科现有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一名,理事三名,国家二级学会副理事长二名,理事三名。

我学科于60年代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电离辐射营养学,80年代对辐照食品的卫生及营养成分保存进行了研究,并于86年被评为卫生部甲等成果奖和87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20年来,本学科先后获得国际基金资助和国际合作课题,开展了“孕妇热能需要量和正常孕妇乳母热能及人体测量指标的研究”、中-美合作课题“锌和微量营养素对儿童智力发育和行为影响的研究”、由瑞士NESTLE FOUNDATION国际科学研究基金会资助的“中国孕妇营养状况及其营养干预的研究”,经费达25.45万美元。

在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先后开展了“葡萄多酚(GPC)的制取与生物活性研究”,“葡萄籽油的加工和利用研究”,“扇贝裙边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功能分析”,以及牛磺酸、异黄酮、二萜类化合物的营养功能研究等项目。

招生基本情况招生人数:16最低录取分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介绍研究课题涉及营养与食品卫生领域,方法屡有创新。

其中,霉菌与霉菌毒素,孕妇营养,乳腺癌与营养,铁、核黄素与贫血关系,辐照食品的营养与卫生研究等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6项。

招生基本情况招生人数:4最低录取分数: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介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营养和食物(饮食)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的一门学科,营养和食物(饮食)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延长寿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009 招生目录(本专业招生 6 人)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介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领域的二级学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

2006年12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独立招收本专业硕生研究生。

学科点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实验师2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妇幼营养、公共营养、微营养素营养、营养毒理学、营养流行病学等。

目前在研项目包括国家86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营养学会科研基金项目、甘肃省科研基金项目等,主要有:《VA和Zn联合补充适宜摄入量研究》、《甘肃会宁地区幼儿、学生膳食营养与智力发育关系探讨》、《深海鱼油预防早产的研究》、《亚健康诊治标准及干预措施研究》、《锁阳质量标准的研究》、《锁阳质量标准的研究》、《公共卫生模块设置分析研究》、《基于HPLC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筛选中药青龙衣抗癌活性物质》、《HACCP技术及计算机控制软件在饮食服务单位卫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等十多项。

目前在读研究生有20多名。

已毕业的优秀研究生在国家、省级、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相关教学科研单位承担重要的岗位和工作。

学生遍布北京、西安、兰州等地。

近年来,学科点在Asia Pacific J Clin Nut、J Natr Sci Vitaminol、卫生研究、中国公共卫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学校卫生、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现代预防医学杂志、中国行为医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

主编和参编专著8部,鉴定科研成果 6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宋庆龄儿科医学成果奖一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甘肃医学科技二等奖一项、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二等奖一项。

招生基本情况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介绍严格遵循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基础,密切结合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招生基本情况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各专业列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招生基本情况招生人数:8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介绍食品卫生是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体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卫生的定义是:在食品的培育、生产、制造直至被人摄食为止的各个阶段中,为保证其安全性、有益性和完好性而采取的全部措施。

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的组成部分,也是食品科学的内容之一。

因食品的营养素不足或过量以及因消化吸收关系而引起人体的健康障碍等,属于食品营养的问题,一般来说,不属于食品卫生研究的范畴。

招生基本情况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介绍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与食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通过对营养学的历史、起源、发展、特征、层次等方面的描述,可以知道营养学的发展脉略。

营养学对社会、行业、健康、政策具有深远影响。

美国属于分解领域的营养学代表,中国是整体营养学的代表,而日本兼备了两者的特点。

研究食品卫生质量,防止食品中可能出现的有害因素损害人体健康的科学。

食品卫生学应用食品化学分析、微生物学、毒理学和流行病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可能出现的有害物质及作用机理,为提高食品卫生质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制定食品卫少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招生基本情况招生人数:公共卫生学院共80人最低录取分数: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介绍学科介绍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第六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材,供预防医学五年制本科及三年制大专等预防医学类专业教学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