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康复学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学科特点包括:1.关注整体健康中医养生康复学强调人的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整体健康,即致力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预防疾病。

此外,该学科也关注长寿和幸福的追求,其中各个领域皆可应用。

2.综合运用中医养生和康复技术中医养生康复学是中医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分支之一,其中应用了多种中医学理论和方法,如针灸、按摩、草药疗法等。

同时它要求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适用于常见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等。

3.强调个性化中医养生康复学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个体的情况进行分析,从个体状态入手,个性化制定调理养生方案,旨在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最大化的保健效果。

4.重视预防和治疗结合中医养生康复学强调以预防为主,把预防作为最佳疗法,同时也注意治疗与预防相结合,对慢性病的康复也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

5.涉及广泛中医养生康复学涉及广泛,包括六气调摄、运动保健、养生保健、膳食调养、心理调整、防病治病等方面,其中还包括针灸、推拿、起泡、拔罐等物理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注意阶段性和个人化中医养生康复学旨在维护健康、延年益寿,但同时也强调了阶段性和个人化,包括出生后婴幼儿期和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的人,以及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不同类型疾病的人群,在使用中医养生康复的方法及调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特征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7.药食同源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强调药食同源,即很多食物本身就含有中药的成分,如鲫鱼、核桃、芝麻等,因此通过饮食调理也能够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8.针对疑难杂症中医养生康复学不仅仅应用于常见的慢性疾病,还针对疑难杂症和罕见病进行研究和探讨,有时候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方法可以是传统的,但在一些关键性的地方会有创新性的改进。

中医养生康复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

1, 养生,是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

2. 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3.精,是指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需求,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

4.天人相应:(一)适应季节(二)把握时间(三)顺从地理(四)适应社会5.食物的滋养调整作用:滋养作用:水谷精微滋养脏腑、经脉,乃至筋骨、肌肤、皮毛等,并与人体的真气结合,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抗御邪气。

调整作用: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是养生最重要的法则。

利用饮食的性味对机体阴阳失调进行调整。

阳虚者补阳,阴虚者当清补,偏热体质或热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寒的食物,偏寒体质或寒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热的食物。

6起居养生:起居养生的方法是:(一)起居有常(二)劳逸适度(三)合理睡眠7.饮食康复原则:平衡阴阳调整体的原则,协调脏腑重脾肾的原则,辩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三因制宜的原则。

8解表类:生姜、大葱、大蒜、豆豉等,用于风寒感冒。

外感初起,可用生姜红糖饮、葱姜醋粥、薄荷叶健脑益智类:常以核桃仁、芝麻、龙眼、猪脑、猪心、莲子、木耳、大枣、百合等健脑养心的食品为主,或与益智仁、枸杞子、茯神、柏子仁、何首乌等健脑药相配。

9.减肥类:常以冬瓜、黄瓜、赤小豆、薏苡仁、萝卜、山楂、海带等利水消脂的食品为主,或与泽泻、荷叶、茯苓等利水药相配,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1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是借助草药,结合禁忌、饮食调养、运动调理、心理疏导等方法,保持和恢复机体的健康,使人们实现身心健康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达到良好平衡。

中医养生康复学倡导守正、戒邪、调和三原则。

守正原则是指,应该遵循自然和尊重中医理论中的相关论述,保持道德行为的正义,本着仁爱的心理准则,回归本respite礼仪,增强养生意识,尊重生命等原则。

戒邪原则是指,让自己免于精神和生理上的恶劣影响,远离恶习和毒品。

调和原则是指,保持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平衡;在生活中奉行爱心、宽容和和谐;不以言语、行为伤害他人;修正缺陷,摆脱误区。

中医养生康复学从四面把持起来,有标准地调节自身的情绪、生活习惯和饮食;勤于体育锻炼和运动,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加强阅读,多看书、学习,增强知识修养;认真研究和学习中医养生理论,加深对养生观念的了解。

只有遵循了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才能保持和恢复机体的健康,达到良好的生活平衡,使整个人体始终能够达到健康而稳定的境界。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身体健康是人们在自身生命发展过程中普遍追求的目标,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自身觉悟的不断提高,相应催生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医药体系的中医养生康复学科。

这门学科专门论述了如何去进行生命的保养,是企图帮助患病者康复并持续性保持健康状态的具有实用性的一门学科。

中医养生康复学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并且遵循着独特的康复方法,成为众多追求健康状态人们的追捧对象。

本文对于中医养生康复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希望人们可以对于古代医家就养生康复方面的认知进行深入了解。

基于了解之上,希望人们对于养生能够抱有更加客观正确的态度,积极将养生贯穿于疾病防治的全过程,发挥出中医养生康复的优势。

1中医养生康复的现实意义中医学相较于西医学在养生康复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样的优势也在几千年传统中医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凸显。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悠久历史是与人类医疗实践活动并驾齐驱的,自从人类开始了医疗活动,则在医治患者的同时,开始积累养生康复知识。

与此同时,医学专家们不断对于养生康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养生康复对于人们延年益寿、疾病康复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遵循着其理论对于患者们进行病情康复指导,这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进入到20世纪之后,医学发展速度飞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要求自身的身体不但能够保持在健康的状态,还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

按照如今的发展趋势来看,专家们预计21世纪人人都将拥有自我保健意识,形成了以自我保健为主的新世界。

传统的养生康复医学还是我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持续影响着当今社会,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调动并树立了中国人民重视养生的观念,并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

2古代医学对于养生康复的认识中医学对于医事具有分阶段性的认知,认为其具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则是患者患病之前的预防工作,即所谓的“治未病”,在人们还没有患上疾病的时候,先对于疾病采取预防工作。

中医养生康复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1.康复:即恢复、复原或健康重建之意。

是指采用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活动。

2.情志是指“七情五志”。

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七情,喜怒忧思恐为五志。

3.康复预防观:一、未病先防;二、既病防变;三、瘥后防复。

4.中医心理康复法,传统称之为情志疗法,是康复工作者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影响或改善伤残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认知和异常情志、行为反应,使形神调和,以减轻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全面康复的一类康复方法。

5.情志相胜法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纠正其所制约的另一种情志的异常活动,从而改善或消除这种异常情志所导致的身心障碍,又称以情制情疗法,这是中医心理治疗中最系统、最具有特色的心理康复法。

6.顺情疗法是指顺从患者的某些意愿,满足其一定的身心需求,以释却患者心理病因,改善其不良情感状态的一类心理疗法,又称顺情从欲法,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支持疗法。

7.移情疗法即转移注意力疗法,是通过语言、行为,或改变所处的环境因素等方法,转移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改变患者思想焦点的指向性,排遣负性情绪、借以调整气机,使精神内守、疾病痊愈的一种心理疗法。

8.暗示引导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信息,诱导患者不经过充分的理性思考和判断,无抵抗地接受医生(包括本人)的治疗性意见和信念,并做出相应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康复疗法。

本疗法课采用言语,也可通过手势、表情、动作和环境进行。

9.中医行为疗法是指采用中医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适应性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康复方法。

10.色彩疗法是根据中医五色配五脏理论,让患者目睹各种相应颜色,从而发挥治愈疾病、康复身心作用的疗法,简称为色疗。

11.熏蒸疗法是利用中药煎煮后所产生的温热药气熏蒸患者身体,以达到康复目的的一种方法。

12.烫洗疗法是指选配某些中草药制成煎剂,乘热进行局部或全身渍洗,以促进患者康复的方法,又称药浴疗法,古称浸渍法。

中医养生康复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养生康复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养生康复学试题及答案1.中医饮食养生又称为饮食调护,包括食养、食补、食疗、食节和食用等方面。

2.中医饮食调护中,饮食禁忌内容包括因季节、体质、地域不同的禁忌、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饮食调配制备方面禁忌和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

3.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包括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和荤素搭配等。

4.食物的性能在古代简称为食性,包括食气、食性、食味、食用和食疗等。

5.食物的性能包括气、味、归经、升浮沉降和补泻等内容。

6.根据食物的性味分类,甘味食物最多。

7.淡味被中医归于甘味范围。

8.常用的食物中,平性食物数量多于温性食物。

9.在古代文献上,葱忌蜂蜜、人参忌山楂、萝卜、茯苓忌酯、鸡肉忌蘑菇和鲫鱼忌麦冬等是饮食禁忌。

10.生姜可用于风寒感冒、呕吐不止、半夏中毒、中寒水泻和胃寒疼痛的食疗。

11.既能辛温发散,又能发汗透疹,令小儿痘疹速出的是生姜。

12.根据食物的性味分类,属于甘味食物有鸡肉、大枣和粳米。

13.性味辛温的有苏叶、生姜、薄荷、菊花和芫荽等。

14.根据食物的升降浮沉分类,属于阳、升浮食物有花椒、菊花和绿茶。

15.带鱼属于发物,患有脓肿和疮疥的人忌食。

老年人中医养生老年人有脏腑虚弱、代谢减慢和适应下降等生理特点,保健应注意这些特点,有益于祛病延年。

心性养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老年人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郁郁寡欢。

太极拳是一种运动,它将意识、呼吸和动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意领气以气运身”,通过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呼吸协调动作,综合武术、气功和导引技巧,是一种内功拳术,内外合一。

太极拳重视意念,使神气内敛,练太极拳需要专注精神,排除杂念,将神收敛于内,而不被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

神内敛则“内无思想之患”,精神得到养护,身心愉悦;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自然健康。

太极拳调节气机,以养护全身,动形体,以行气血,既养神,又养形,形神兼顾。

爬山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它有助于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大自然,锻炼身体和意志,登高远眺,心胸开阔。

《中医养生康复学》第五章因人养生 教案

《中医养生康复学》第五章因人养生 教案

《中医养生康复学》第五章“因人养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悉体质的概念、分类以及不同体质的特征。

2.让学生掌握针对不同体质、不同年龄段(如青春期、中老年期)、不同人群(如妇女、儿童、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的养生方法。

3.培养学生因人制宜的养生理念,以及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合理养生计划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体质养生o体质的概念:介绍体质的定义,包括身体素质、形体质量、个体特质等多种含义。

o体质的分类:详细讲解不同体质的特征,如阴阳体质、五行体质等。

o不同体质的养生方法:针对每种体质,提出相应的养生策略,包括饮食、运动、情志调节等方面。

2.特殊人群养生o胎教与儿童养生:讲述胎儿期与儿童期的体质特点,以及相应的养生方法。

o青春期养生:针对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提出合理的养生建议。

o中老年养生:结合中老年人的体质变化,提出养生保健的要点。

o妇女养生:根据妇女的生理特点,讲述经期、孕期、产后的养生方法。

o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保健:分析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体质差异,提出相应的保健措施。

3.残疾人群的养生o讲述残疾人群在养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心理调适、康复训练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板书等形式,系统讲解体质养生和特殊人群养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体质、不同人群的养生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养生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逐步讲解体质养生和特殊人群养生的相关知识。

3.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体质、不同人群的养生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养生计划,并分享讨论成果。

5.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因人制宜的养生理念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设计

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设计

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是以中医为基础,运用现代医学和康复学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养生康复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熟悉中医常用养生保健与康复方法,加深学生对中医养生康复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二、课程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掌握常见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法;•掌握中医常用养生保健与康复方法的原理和使用。

2. 实践技能•学习中医养生康复常用的诊断方法;•学习中医养生康复的针灸、推拿、气功等技能;•学习如何设计个人养生保健计划。

3. 研究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医养生康复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辨证论治方案设计•中医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2. 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概述•中医脏腑养生•中医药膳养生3. 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康复技术概述•中医针灸•中医推拿•中医气功4. 科研和实践•中医养生康复的实践应用•学生设计个人养生保健计划•学生开展小型研究项目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教师授课、学生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操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中医养生康复诊疗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1. 教材《中医养生康复学》2. 参考书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康复技术》,《中医药膳养生》等。

六、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论文的形式进行,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50%,论文占20%。

七、总结与展望中医养生康复学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课程,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实践技能,涉及到多种疾病和多种疗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医养生康复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康复学论文中学时代,《庄子·内篇》中“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发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中医学,中国的传统医学,对于热爱中国历史的我来说,还是有点感兴趣的。

特别是它里面蕴含的哲学思想,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集养生与哲学为一体的中医理论,即为养生,又兼之为人处世学说,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一)中医养生的哲学基础1.精气学说精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止的极细微物质,是构
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运动是精气的根本属性,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古代哲学以精气学说为核心的整体观念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2.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

阴阳可用于分析病因的属性:外感病邪为阳,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为阴;阴阳可分析病机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五行学说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其基本内容如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
克木。

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
的变化与发展。

胜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相乘——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背克”,次序与相克同。

相侮——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次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治疗方面由相生关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益火补土法泻子——肝火泻心、心火泻胃法由相克关系:抑强扶弱抑强——抑木扶土、泻南补北法扶弱——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法(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 1.体质学说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差异性所构成。

其特点有全面性、普遍性、复杂性、稳定性、可变性、连续性、可预测性。

影响体质的因素有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因素、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体质的分类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

为气血阴阳充盛,功能协调的体质。

偏阳质——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分类。

偏阴质——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类型。

体质学说指导养生:调摄时形神共养,在饮食情志、起居、劳逸、运动等各方面都
需兼顾体质特征。

2.病因学说宋代陈无择在前人对病因分类的基础上创立了“三因学说”: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
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
外因,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侵袭和传变途径。


外感病因
• 六淫 a.风邪——以春季为主,凡治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泻等特性的外邪。

风为阳邪,轻扬开泻,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b.寒邪——以冬季为主,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c.暑邪——凡夏至后至立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

暑为阳邪 d.湿邪——以长夏为主,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e.燥邪——以秋季为主,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f.火(热)邪——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

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火热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B.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可通过空气传染,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

其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 内伤病因 a.七情内伤,指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 b.饮食失宜,可分为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主要损伤脾胃。

c.劳逸失当,可分为过劳与过逸。

其中,过逸又分三类:劳力过度(心劳)、劳神过度(神劳)、房劳过度(肾劳)(3)病理产物病因 A.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其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病机——阻滞血液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B.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淤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
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其形成与血出、气滞、气虚、血寒、血热有关。

病机——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3.发病学说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驱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邪气是重要条件,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环境、体质、精神状态(情志舒畅,则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正气强盛,邪气难入,或虽受邪也易祛除;情志不舒,则气机逆乱、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常,正气衰弱而发病)4.病机学说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机理的学说,着重研究发病后人体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及其规
律性。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正胜邪退、邪盛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 阴阳失调——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精、气、血的失常——精虚和精施泻失常(失精、精瘀),气虚和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血虚和血运失常(血瘀、出血)• 水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津液输布与废液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关系的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内生五邪——风气内动(内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寒从中生(内寒);湿浊内生(内湿);津伤化燥(内燥);火热内生(内火:火热实证、火热虚证)疾病传变:分病位传变与病性转化影响因素——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我是从由病因出发指导养生来展开的,具体的做法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给个大致纲领,其细节想来也是说不完的。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而我所展示的只是冰山一角。

在西医蓬勃发展的现在,我们中国的传统医学也当与时俱进,中医不可废。

在当代,中医学的前途与命运是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这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的获奖感言。

中医学,是展现其价值的时候了,推广与发展中医我们中国应当做到且必须
做到。

感谢中医养生这门课程,虽然课时不多,但至少让我们了解了一些养生知识,大有获益。

现在电视节目上也有很多关于中医养生的问题,但孰真孰假谁知道呢。

寄希望于书本吧,或许我们能从中得到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