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语言艺术与讲解艺术共34页
导游服务中的语言艺术

导游服务中的语言艺术旅游管理092班龚旭东 Y13109204摘要:导游语言,堪称旅游的第二风景。
游客通过精彩的导游语言,可以增强游览的兴致,加深观光的印象,减轻旅途的疲劳和寂寞,了解到在风景名胜区看不到的许多知识,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浓郁人情味,从而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
本文分析了导游的各种语言形式,阐述了导游讲解语言艺术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语言艺术,为导游员更好地掌握导游服务中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导游语言讲解突发事件引言旅游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而导游工作,尤其是导游语言更是文化和艺术的体现。
如何把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通过导游语言艺术更好地传达给旅游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每一个导游者的光荣使命。
导游讲解是导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表达能力是每个导游员的责任。
要表达主人方的热情好客,传播民族文化,讲解祖国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之美,离开了优美的语言是办不到的。
导游的语言艺术主要指的是导游在讲解中的语言艺术,而正确、优美、得体的语言表达对提高导游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关于导游语言艺术,主要从服务中的语言、讲解原则、讲解应克服的不良习惯等方面进行研究综述。
一、导游服务中的语言通常,导游语言主要可以分为工作语言、表情语言、形体语言和服装语言等四种。
(一)工作语言工作语言指导游员在接待工作中所使用的外语、地方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标准语。
经过导游员幽默、机智、灵巧的加工,变成一种更富有活力的艺术语言,就像说相声,不是每一句话都能引入发笑,但每一句话都为“抖包袱”做着阶梯铺垫作用。
言辞对话都要经过一定的加工,使游客觉得悬念丛生,妙趣横溢。
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宣传寓于生动活泼的讲解之中。
(二)表情语言表情语言有两种:一种是有声表情语言,一种是无声表情语言。
有声表情语言在运用时,首先要和导游员当时的介绍或讲解情景相配套,才能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讲到兴奋时,表情应“振奋”,哀怨处表情也应略带“悲伤”一些。
无声表情语言则是指不需说话时的一种表情流露,如微笑招呼、点头问候以及处理事务时的严肃态度等各种场合的凝重表情,它在某种场合中,比有声语言更有感染力,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导游艺术

①比喻
使抽象变形象的比喻
苗家姑娘特别喜欢唱歌,她们的歌声就像百灵鸟 的声音一样清亮动听。
使人(物)形象鲜明的比喻
相传八仙之一的何仙姑,长得十分有姿色,她 最喜欢穿绿色的衣裙,亭亭玉立,就像一株吐艳的 荷花。
使景物形象化的比喻
从岳阳楼观赏洞庭风光,你就会觉得,洞庭湖 就像一只偌大的银盘,远处的君山就像一只镶嵌在 其中的青螺……
4、副语言
分类: 声音要素:涉及音强、音长、音高、音色; 功能性发声:掌声、笑声、叹息等。
①重音 ②语调 ③笑声 ④掌声 ⑤语速
⑥停顿 从性质上分: 逻辑停顿 感情停顿 从习惯上分: 语义停顿 暗示省略停顿 等待反应停顿 强调语气停顿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 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的基 础上,于1968年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
3.精彩的描写也能达到生动的效果 导游词的写作要靠生动的描写,而精彩的描写能最大 限度地把景点的内涵充分地揭示出来,并经过写作者的精心 修改,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氛围”。 由刘斌珍等4位同志创作的《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导游词, 其中有一段描写得很精彩。
……毛泽东天资聪颖,又酷爱读书,夏天的晚上蚊子 多.他就在床边放一条凳,凳上放着一盏灯,人躲到蚊帐里 面,将头伸到帐子外看书。冬天,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书到深 夜。甚至在他13岁至15岁停学在家劳动的时候,他也往往 白天下地劳动,晚上读书读得很晚。有时为了不让父母为他 担心,使用被子蒙上窗户,躲在房子里刻苦攻读。
⑤换算
故宫规模宏大。例如安排刚出生的孩子在每个 宫室里各住一夜,当他把所有宫室都住一遍后, 他就成了一位27的青年。
明万历37年(1609年)重修二大殿,仅采木 一项,就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约合当时八百 多万“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苦农民一年的口 粮。
导游词之导游讲解语言艺术的技巧

导游词之导游讲解语言艺术的技巧( 一) 巧用声音无论是口头语言, 还是书面语言, 都有一个" 声音" 的问题, 即读起来顺不顺口, 听起来悦不悦耳。
人们之所以喜欢百灵鸟?璩?, 讨厌乌鸦的嘶叫, 原因就在于百灵鸟声音欢快、清脆、悦耳, 而乌鸦的声音沙哑、沉闷、哀伤。
当然, 音质是天生的, 很难改变, 然而, 正确运用声音的技巧, 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到的, 有些还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意大利一位著名演员上台表演数数字的节目, 从1数到100, 当时观众认为这个节目平淡无奇, 实在没有意思, 可是这位演员一念, 竟把全场吸引住了。
观众听到的仿佛不是枯燥的数??, 而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倾诉, 使人大为感动。
这位演员表演成功的诀窍很简单: 在数数的时候, 巧妙地运用了声音的技巧, 充分发挥了它的传情作用。
因此, 要使自己的语言收到" 声入心通" 的效果, 就要善于运用声音的技巧。
1. 掌握语调任何语言都少不了要用抑扬顿挫、起伏多变的声调和语调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情感。
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如此,汉语更是如此。
在现代汉语中, 语调是以声调为基础的。
每个音节都有四个音调( 有的还有轻声), 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这"四声" 又分为" 平声"、" 仄声", 平仄的对应和交错就形成了语言的抑扬之美。
古代汉语诗词歌赋都极讲究平仄等" 格律" 。
现代诗文虽不讲" 格律", 但说话和写文章同样需要讲究声音的节奏美。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说:" 我写文章, 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 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
不仅写文章是这样, 写报告也是这样。
我总希望我的报告可以一个字不改地拿来念, 大家都能听得明白。
虽然我的报告作的不好, 但是念起来很好听, 句子现成。
比方我的报告当中, 上句末一个字用了一个仄声字, 如‘他去了'。
导游讲解技巧及语言艺术的探索-语言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导游讲解技巧及语言艺术的探索-语言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合理运用语言艺术的意义(一)有效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人们大都喜欢选择节假日外出旅行,主要是因为旅游不仅能使自己全身心得到放松,还能够开拓自己的视野,尤其是游览一些名胜古迹,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都会提前聘用一位导游。
客观地讲解景观是每位导游的工作职责,而不同游客的受教程度、文化底蕴、宗教信仰、年龄层次及性别、职业、爱好都是各不相同的,如何使团内气氛变得更加融洽,就需要导游在工作实践中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此外,导游还应该尊重个体差异性,关注每位游客的不同特点,灵活多变地运用讲解技巧,让游客从参与游览活动之初,就明显带着浓厚的兴趣,打破默不作声、毫无沟通交流的尴尬氛围,不断地使游客的旅游兴趣得到激发,且在旅游活动时都能够全身心放松,积极参与其中,进而获得享受之美,达到审美的意境,激发观赏兴致。
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让人笑也能让人跳。
”说明语句的措辞及文字的组合都是非常重要的。
导游语言堪称旅游的第二风景。
游客通过精彩的导游语言,可以增强游览兴致;加深观光印象;减轻旅途的疲劳和寂寞;了解在风景名胜区看不到的许多人文知识,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浓郁人情味,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
没有导游人员语言的艺术,游客们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很多珍贵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重要价值,让游客甚至还会产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之感。
(二)进一步拉近主客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旅游活动在参与游览活动之初,往往会没有安全感,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游客都是初次接触导游,再加上网络对导游负面报道较多,游客也会担心自己被卷入强制消费漩涡,往往带有抵触情绪,与导游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会更加缺乏维和感。
面对这种情况,只能运用艺术语言,缩短与游客之间的距离。
例如:一位泰国的同行在接团后,在向游客进行自我介绍时,说自己姓马,认识他的朋友都喜欢称之为“马屁”,在泰语中,马屁的真实意义是小马,当他在听到游客向他介绍了中文含义后,就大声说:“在旅途中,我会尽量拍大家的马屁。
导游讲解语言艺术

导游讲解语言艺术——讲解的口语艺术1.准确恰当导游人员的口语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讲解的词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做到就实论虚,入情入理,切忌空洞无物,或言过其实的词语。
如把二百年历史的“古迹”夸张为五百年的历史,动不动就是“世界上”、“全中国最美的”、“最高的”、“最大的”、“独一无二的”、“甲天下的”等,这类没有依据的信口开河会使稍有见识的游客产生反感。
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对讲解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要讲究斟词酌句,要注意词语的组合、搭配。
只有恰当的措辞,相宜的搭配,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
要从纷繁富丽的词汇海洋中选取恰当的词语来准确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是件不容易的事。
马克思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一丝不苟,“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忆马克思》)。
斯大林说,列宁也非常重视“文字上的修饰”,因此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子弹”(《斯大林全集》)。
伟人力求词不虚发、表意准确的精神是我们运用语言时应当效法的榜样。
2.鲜明生动在讲解内容准确、情感健康的前提下,语言还要求力求鲜明生动,言之有神,切忌死板、老套、平铺直叙。
一般地说,导游人员要善于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比喻、借代、映衬、比拟等来“美化”自己的语言。
只有“美化”了的语言,才能把导游内容亦既故事传说、名人轶事、自然风物等讲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才能产生一种美感,勃发一种情趣,以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游客去领会你所讲解的内容,体验你所创造的意境。
请看实例:有位导游员在带游客去苏州城外时,这样讲解道:“苏州城内园林美,城外青山更有趣。
那一座座山头活脱脱像一头头猛兽,灵岩山像伏地的大象;天平山像金钱豹;金山像卧龙;虎丘山犹如蹲伏地的猛虎;狮子山的模样活似回头望着虎丘的狮子,那是苏州一景,名叫狮子回望看虎丘。
导游语言的艺术

导游语言的艺术导游语言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职业特点的行业语言,是导游员与游客交流思想、指导游览、进行讲解、传播文化时使用的具有丰富表达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
导游员工作的对象是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审美情趣的旅游者,其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和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沟通。
正确、得体、优美的语言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
导游服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导游语言的特征。
准确地了解、把握导游语言的特征,是每个导游员理解并掌握导游语言艺术的前提。
一、准确性所谓准确性,首先要求导游的语言音质清亮明洁,无含糊生硬的成分。
“含糊其词”无论在何种交际场合都会使人感到不快。
尤其是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这种语言表达形式不仅不美,而且会导致信息接受上的困难,乃至误解。
“一伪灭千真”,如果导游员信口开河、杜撰史实、张冠李戴,旅游者一旦发现受到了导游员的蒙蔽,必定产生极大的反感,会怀疑所有导游讲解的真实性,甚至会否定一切。
所以要求导游员在宣传、讲解时,在回答旅游者的问题时必须正确无误。
而且,导游语言的科学性越强,越能吸引游客的注意,越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导游员也会受到他们更多的尊重。
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词语得当,组合相宜。
通常“初出茅庐”的导游人员不习惯用婉语,喜欢过分夸大地用词,试图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殊不知这种无视游客自身评判能力的夸张手法,有时在效果上会适得其反。
例如,一位导游在陪团去一家风味餐厅时,在行车途中把这家餐厅捧得太高,得意地用了一连串高级形容词来描述,结果使游客的期望值过高,实际就餐后感到很是失望。
可见把话说绝是不明智、不可取的。
二、音乐性这主要是指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畅通、语句的长短、语速的快慢,一句话,是指语言行为中的节奏感。
一般来讲,语调的抑扬顿挫是由于字音的高低所致,但另一方面也关联着情绪的起伏变化。
喜者激昂,悲者低沉,这对语调有着直接的影响。
语言的通畅反映在语句的衔接自然,连贯而无间断的表达上。
导游讲解的姿态与艺术

导游讲解语言艺术——讲解的态势语艺术导游讲解并不就是单靠动口就可以圆满完成的,必须用态势语言来辅助导游讲解,如果把站姿、眼神、手势、表情等处理得恰到好处,就会增加讲解的效果与魅力。
凡就是不注意游客视觉反应,完全凭自己的口才来进行导游讲解,就是不会成功的。
讲解时的态势语言艺术有站姿、目光、表情、手势等。
1、站姿站姿能显示导游员的风度。
一般说来,导游人员讲解时,身体要挺胸立腰,端正庄重。
所谓“站如松,坐如钟”就就是这个姿态。
导游人员若在车内讲解,必须站立,面对客人,肩膀可适当倚靠车厢壁,也可用一只手扶着椅背或扶手栏杆。
在实地导游时,一般不要边走边讲。
在讲解时,应停止行走,面对客人,把全身重心平均放在脚上,上身要稳,要摆出一副安定的姿势。
要注意的就是,不可摇摇摆摆,焦躁不安,直立不动,或把手插在裤兜里,更不要有怪异的动作,如抽肩、缩胸、乱摇头、不停地摆手、舔嘴唇、掐胡子、摒鼻子、拧领带等等。
2、目光导游讲解就是导游员与游客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互动。
这种面对面的互动,双方可以进行“视觉交往”。
游客往往可以通过调动视觉器官一一眼睛,从导游员的一个微笑,一种眼神,一个手势中加强对讲解内容的理解。
讲解时,运用目光的方法很多,介绍几种如下:一就是目光的联结。
这就是加强导游员与游客关系的重要因素。
凡就是一直低头或望着毫不相干处,以及翻着眼睛只顾口若悬河的人,就是无法与游客产生沟通的。
但目光不能老就是盯着一个人,更不要老就是盯着一个人的眼睛,尤其就是异性,否则会使人反感或使人不自在。
二就是目光的移动。
导游人员在讲解某一景物时,首先要用目光把游客的目光引过去,然后再及时收回目光,继续投向游客。
三就是目光的分配。
目光要注意统摄全部听讲解的游客,即可把视线落点放在最后边的游客的头部,也可不时环顾周围的游客,但切忌只用目光注视面前的一些游客,不然就会冷落后边的游客,使她们产生遗弃感。
四就是眼球的转动。
当您的视线朝向哪方,您的面孔就应正对着哪方,那种只眼球滴溜溜转动,而头却不随着眼球转动的人就是令人生厌的。
导游员讲解服务语言艺术技巧

导游员讲解服务语言艺术技巧摘要:导游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类型的职业,导游运用自身具备的语言艺术特征,为游客讲解景观,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特点,为此需要导游应该具备不同的语言艺术,能够让游客更能够达到审美的目的,得到游客对审美的满足。
本文,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提升导游的自身综合素质,在旅游享受的角度提升导游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语言艺术;导游;讲解服务导游服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大多情况都是靠语言工作,实际上导游在实际工作,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技巧,如果一个导游能够掌握一个丰富的语言,思维能力强,语言的驾驭能力较强,传统信息能力强,会使得游客更容易理解和领悟。
导游讲解员对景观讲解的内容是较为丰富的,在对景观讲解时还应该与游客巧妙的进行沟通,不仅具备讲解能力,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
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仅包含对景观的讲解,还具备在讲解过程中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导游精彩的讲解能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促使游客心旷神怡,为此能够顺利的进行旅游活动。
1导游合理的运用语言艺术的意义一个旅游团的凝聚力、控制力、影响力在很大一方面都取决于一个导游的艺术语言魅力。
1.1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是为了能够开拓视野,是一项规模较大的社交活动,导游在工作中对景观的讲解是自身工作的责任,而面对的游客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习惯、不同的职业、性别、宗教和年龄。
为此在旅游团中为了能够使得整个旅游团内的气氛应该更加融洽。
导游应该关注每个游客的特点,让游客从开始就带着兴趣旅游,为此能够打破尴尬沉闷的气氛。
良好的语言艺术能够有效的提升旅游的服务质量,不断的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起,在旅游活动时能够积极踊跃的参加,进而能够获得享受之美,达到审美的目的。
运用类比的方式能够不断激发游客的观赏兴致,使得游客达到审美的意境。
1.2拉近主客之间的关系。
在到达入境的初期,游客会产生不安全的感受会导致游客与导游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生疏感,导游的艺术语言能够缩短导游与游客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