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中国历史与地理中文课教案

中国历史与地理中文课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熟悉中国的历史与地理知识;- 掌握与中国历史与地理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了解中国历史与地理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重点介绍以下内容:- 中国的历史发展概述;- 中国的地理特点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主要地理景观与名胜古迹;- 中国的主要历史事件与人物。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利用地图或图片展示中国的位置,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与地理的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 通过图片展示,简要介绍中国的历史发展,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代、唐宋元明清等阶段。
要突出每个阶段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如面积、地形、气候等,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三:词汇学习- 教授学生与中国历史与地理相关的常用词汇和表达,如古代朝代名称、地理术语、历史事件的名称等。
步骤四:地理景观与名胜古迹介绍-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中国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简要介绍每个景观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步骤五:历史事件与人物介绍- 以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线,结合图片和文字介绍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三国演义、孔子、屈原等。
步骤六:练习与巩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中国历史与地理知识,并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加深对中国历史与地理的理解和认识。
4.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中国历史与地理的知识。
-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与地理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影响。
5.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历史与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打下了基础。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与地理,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以上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与地理中文课教案。
通过合适的节奏和清晰的逻辑,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与地理知识,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绪论* 开设历史地理学的意义、目的和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位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创始人——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介绍* 正史中的地理文献* 类书中的地理文献* 地方志* 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文献介绍(先秦——清朝)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以黄河为典型• 黄河及黄河流域的概况• 黄河景观•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与治理* 东部平原区地貌的演变• 海河水系的形成•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 长江中下游湖沼、水系的演变中国历史政区地理*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概况*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九州”与“五服”•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 魏晋南北朝:以州、郡、县三级制为主• 隋:州(郡)县两级制•唐:从唐初的虚三级制到唐末的实三级制——道、州(府)、县• 宋: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元:行省——路(府、州)——隶属于路的散府(散州)——县• 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府(直隶州)——隶属于府的散州——县• 清:内地十八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府所辖的散州、散厅)中国历史交通地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陆交通与城市分布* 秦汉时期的主要交通干线* 隋唐交通• 南北运河的开凿• 大庾岭道的修建• 长江航运的发达• 城市的发展* 两宋交通• 以首都为中心的水运系统• 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元明清交通• 元代的驿站•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城市* 域外交通• 丝绸之路• 海上交通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辽金元明清时期* 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长江下游平原* 蚕桑、植棉与丝、棉织业的分布与变迁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一)——运河* 隋朝以前运河的开凿* 隋唐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运河的漕运与帝国的存亡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 北方经济的日渐衰弱• 南方经济的日渐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文化重心的南移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三)——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概述* 典型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区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地理环境• 政治• 交通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四)——长城* 战国长城* 秦长城* 汉长城* 西晋至明代长城所发挥的防御作用* 明长城• 明朝对长城的修复与修建• 九边重镇• 长城景观* 长城的历史地理意义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五)——城市* 北京• 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 西安• 周丰、镐• 秦咸阳• 汉长安• 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 洛阳• 东汉雒阳城• 北魏洛阳城• 隋唐东都* 开封• 魏大梁• 宋汴京* 南京* 杭州* 安阳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六)——人口与移民* 人口•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移民•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秦汉时期的移民措施——戍边郡、实关中• 移民的构成• 移民的典型案例阅读文献*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 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史念海:《河山集》(四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香港:三联书店,1981* 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葛剑雄等:《移民与中国》,香港:中华书局,1992* 葛剑雄:《普天之下》,台北: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 任美锷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 Preston E. James: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ls, 李旭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民国丛书》第三编69册)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影印*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 地图出版社, 1982* 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万有文库本。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中国地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中国地理(Geography of China)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4学分授课学时:108学时周学时:6学时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地理》是高校地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真正走入地理学思维的第一课”,也是目前地理学科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
加强《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是保证高校地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地理学最基本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中国地理》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基本特点的课程之一,是体现地理科学学科与趋势的主要平台。
《中国地理》以中国区域自然结构为基础,开展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的综合研究。
分为总论和区域分析两篇。
总论部分系统论述全国性的主要地理问题,包括区位和疆界,自然结构,海岸与海域,人口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灾害与环境,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区域分析部分将全国分为8个综合区,分区阐述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中国地理》课程是上世纪初“西学东渐”过程中,西方地理学思想和学派引入中国的产物,是区域学派的理论、观点在中国实践的结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的内容体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国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构、特征、演变规律和区域分异格局;探讨和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机制和规律,初步掌握区域调查和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通过重点分析中国及区域重大的地理问题和现实问题,加强学生对人地关系、对于区域开发、保护资源和环境、改善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意义的理解。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54总学分:3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了解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
了解历史行政区划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关系,历史上的人文活动于今天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从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上气候变迁、森林植被的变迁、河流水文的变迁沙漠变迁等等诸多方面,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历史上疆域变迁、行政区划的变迁,深刻理解当今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中国当代行政区的由来等等;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了解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等等。
2、能力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上人类活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
3、素质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人类在历史上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等。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导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历史地理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理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
【教学主要内容】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近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54总学分:3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了解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
了解历史行政区划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关系,历史上的人文活动于今天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从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上气候变迁、森林植被的变迁、河流水文的变迁沙漠变迁等等诸多方面,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历史上疆域变迁、行政区划的变迁,深刻理解当今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中国当代行政区的由来等等;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了解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等等。
2、能力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上人类活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
3、素质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人类在历史上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等。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导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历史地理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理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
【教学主要内容】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近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概述
本文档为《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地理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地理认知能力。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变迁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爱国情感
课程内容
1. 祖先的繁衍与氏族文化
2. 古代王朝的兴衰和国家统一
3. 中国的大陆地理与人文地理
4.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地貌变迁
5. 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传递和概念解释
- 实地考察:组织参观古迹、历史遗址,了解现实地理环境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探索历史地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以展板、演讲等方式分享自己对历史地理的理解
教学评估
- 期中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核
- 作业:布置课堂练、写作或研究项目
-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程度和表达能力
-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参考资料
-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参考书》
- 《中国历史地理读本》
- 《中国历史地理课堂笔记》
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研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地理识别能力。
该课程标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大纲(地质学专业,必修,54学时)一、教学思想本课程以普通高等学校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地史学教程》为原本,在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基础上,重点讲授地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中国地史发展特征。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地质基础课。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历史构造学的主要基础概念;掌握中国各纪标准剖面(每纪1-2个)及常用的标准地层划分(统或阶);了解地球发展各地史时期中古生物、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演变历史及其与成矿作用的一般联系;掌握柱状剖面图、沉积示意剖面图及岩相古地理图等基础图件的编制和阅读方法,进一步培养地质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贯彻少而精和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精神。
在原有教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着重注意了更新学科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引进80年代后期以来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综合地层学新思路,吸收国内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新成果,加强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联系,更新课外阅读文献目录。
为以后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打下必要基础。
二、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方式本大纲以54学时选材,其中讲课36学时,实习18学时,并加强课外作业。
其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方式安排如下:*根据课程进步,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并加强课外作业。
三、实习指导书实验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总论(第一编)部分的实习主要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分论(第二至四编)各章实习以中国资料为主,分析地质历史的演变,并按断代介绍全球构造发展。
实习一地层划分和对比及地层单位的确定一、预习内容预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一章,明确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
二、实习要求1.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进行地层划分并确定地层单位,深入理解地层划分的概念,掌握地层划分的方法。
2.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对比,掌握地层对比的原理和方法。
3.明确地层划分的概念及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主要依据,特别是组的划分依据。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54总学分:3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了解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
了解历史行政区划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关系,历史上的人文活动于今天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从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上气候变迁、森林植被的变迁、河流水文的变迁沙漠变迁等等诸多方面,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历史上疆域变迁、行政区划的变迁,深刻理解当今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中国当代行政区的由来等等;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了解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等等。
2、能力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上人类活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
3、素质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人类在历史上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等。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导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历史地理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理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
【教学主要内容】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近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历史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难点:气候的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波动。
【教学主要内容】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四、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五、宋代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六、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我国森林植被在各个时期的分布情况,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森林植被的影响,森林植被随着各个地区的开发变迁发展过程,随着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掌握历史时期我国森林植被分布的变迁情况,森林植被的变化对我国历史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章教学难点是森林植被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一、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二、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三、近3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四、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第三章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我国境内由于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一些重要野生珍奇动物呈现出了分布广泛,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部分重要野生珍奇动物在我国的分布变迁,珍奇野生动物分布区域缩小或者走向灭绝的原因,进一步研讨野生动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野生动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一、重要珍奇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二、历史时期大量野生动物灭绝的原因三、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5000年来江河湖沼的水文变化情况,主要以黄河、长江为代表阐释了近5000年这两大河流的演变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5000年我国水文变化的大体趋势;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我国大江大河流域近年来洪灾频发的原因。
难点:我国大江大河流域洪灾频发的原因。
【教学主要内容】一、黄河的变迁二、长江的演变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的思考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发展历程。
介绍了我国北方主要沙漠及沙地的形成,阐释了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并且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并且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点: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并且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主要内容】一、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二、沙漠化与农牧业界限的推移第六章历史时期海岸的变迁(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我国海岸线的变迁,海岸线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海岸线变迁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难点:海岸线变迁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一、天津成陆与城市发展:二、上海成陆与城市发展:三、珠江三角洲的发育与广州城市的发展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5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现代疆域的形成过程,了解民族分布的形成及其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或者曾经存在过的一些国家争端的由来。
正确认识我国疆域的变化与现代中国国际政治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正确认识我国疆域的变化与现代中国国际政治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一、西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二、北部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三、东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四、东南沿海境土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国际争端五、西南边疆的历史演变及现代国际争端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我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大致沿革情况;阐述了行政区划的演变与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沿革情况。
难点:行政区划与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一、我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大致沿革二、影响政区演变的各种因素第九章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在冷兵器时代,以农业经济为主要形态的中国古代在军事防御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军事防御建设的特点与地理分布,以及古代战争的地理环境变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历代长城兴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难点: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教学主要内容】一、长城的兴筑与中国北方游牧民的南下压力二、冷兵器时代重要关隘的发展变化三、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第十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在历史上,最早最有影响的古代文明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在陇山与泰山之间就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
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活动,经济区域变化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迁移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迁移过程。
难点:中国经济发展经历的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迁移变化趋势,以及这种变化的原因。
【教学主要内容】一、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区域变化的总体趋势二、原始农业起源于早期农业发达区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及原因四、近现代中国经济区域的演变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先民就培育出了抗干旱力强,耐高温、生长期短的黍和粟。
长江流域,很早便开始种植水稻。
从商周时期到明代以前,我国北方地区基本上已黍(黄米)、稷(谷子、粟)、麦(小麦)、菽、麻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对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点: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对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主要内容】一、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发展与演变趋势二、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变迁与社会、环境制约三、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对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四、历史时期中国桑蚕业的发展与丝织业中心的推移五、历史时期中国重要农副业植物分布变迁第十二章历史时期都城与工商城市分布变迁(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城市是作为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要素。
从原始社会末期城市雏形初现道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城市的分布变迁随着我国经济的变化发展不断产生新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4000年来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及原因难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一、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二、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与原因三、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形制与中国社会四、农村市镇的分布变化与中国社会第十三章历史时期交通通道变迁(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变迁概况,了解交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交通发展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难点:交通发展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主要内容】一、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变迁概况二、中国水路交通路线发展与经济区域的演变三、大运河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四、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中国传统社会五、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第十四章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变化和流动的基本概况;了解人口变化与人口流动状况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口发展和人口流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难点:人口发展和人口流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教学主要内容】一、历史上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轨迹二、中国人口空间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三、典型移民事件与中国社会第十五章历史时期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教育发展概况,了解历史上人才分布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才分布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点:人才分布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主要内容】一、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教育发展概述二、人才分布与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三、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四、僧人、寺观的分布于宗教文化的发展五、中国风俗文化区的历史演变第十六章历史地理文献与古代地图编绘(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古代有关地理文献的相关知识,能够识读古代的地图掌握一些重要的古代地理文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