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浅析敦煌舞和傣族舞中的“三道弯”艺术特征

130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沈益帆手腕、手臂、腰部以及头部等均为“三道弯”舞蹈形态中需要重点表现的身体部位,而从舞蹈整体形态的角度分析,臀部以及腰部的视觉特征表现更为明显,并且会对曲线的实际形态产生直接影响。
从艺术特征的角度分析,敦煌舞与傣族舞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身体曲线线条的形式上,两者存在艺术形态上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对舞蹈的编排和相应的形式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舞蹈形态特点。
一般而言,舞蹈的物理形态均具备较强的模范性,无论是模仿动物还是模仿一些植物的生长状态,其均具有较强的民族属性。
换言之,此类舞蹈属于民族民间舞蹈,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形态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形态,这也是敦煌舞和傣族舞的舞蹈形态产生差异的根源所在。
一、敦煌舞和傣族舞“三道弯”起源及艺术特征对比分析(一)艺术形态起源的特征从两种舞蹈艺术形态起源的角度分析,两种舞蹈的艺术形态的起源具有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十分明显。
首先,对于敦煌舞艺术形态的变化形式而言,其艺术形态的变化类型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相应的历史因素的作用效果也更为明显。
一方面,敦煌舞的艺术感染范围较广,存在艺术层面的广泛交流属性,而在这种属性的作用下,也必然促使敦煌舞的艺术形态表现方式更为复杂,相应的舞蹈结构艺术元素也更加多元;另一方面,敦煌舞存在周期性的艺术融合特征,虽然敦煌舞的舞姿形态多为模仿敦煌壁画中的人物,但是其实际的舞姿形态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改变,或者叫作艺术形态表现形式层面的深度融合,进而出现了比较独特的、新颖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形式以“三道弯”为基础,但是整体舞姿具备了较强的灵动感,对S形曲线的展示也更加干净。
相较于敦煌舞,傣族舞属于民族舞蹈,其艺术形式的发源也与民族区域相关。
这种自然形态类型的舞蹈,并不具备较强的区域交流属性。
但是傣族舞由于起源于民间,其实际的舞蹈形式也更加自然,并且具备较强的自然规律,人们在观看欣赏傣族舞时,对其舒缓、安静的特点也感受颇深。
傣族《雀之灵》舞蹈表演动作特征

傣族《雀之灵》舞蹈表演动作特征为充分了解傣族舞蹈《雀之灵》中的表演动作特征,在研究中对舞蹈的体态特征、动律特征和手形特点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分析。
(一)体态特征三道弯是傣族舞蹈的重要体态特征,在大多数傣族舞蹈表演中以三道弯体态为中心而展开或创新。
三道弯的主要特点为下半身一直处于一个半蹲的条件中,特别是肢体、手臂等的各个部位也随着三道弯体态而弯曲,通过这种三道弯的艺术表演方法形别具一格的体态造型。
在杨丽萍《雀之灵》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演者对三道弯体态的应用可以说是淋漓尽致、令人叫绝。
例如,在舞蹈表演者进行表演的过程中,三道弯体态在艺术表演上得到了科学呈现,当三道弯体态出现时,舞蹈表演者的身体往往会体现出美丽的前凸后翘形态,这种形态非常端庄、高贵和典雅。
在表演三道弯体态时如果可以随着步伐而移动,更加可以衬托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弯特色。
又如,在《雀之灵》表演中,当舞蹈表演者的主力腿迅速立直然后不断舞动手臂时,手臂上也观察出明显的三道弯特色。
通过这种三道弯体态特征呈现,给人营造了一种刚柔相济的美好氛围,将舞蹈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充分呈现出来,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感令人陶醉和满足。
在舞蹈动作方面融入一些当代元素,让表演者的舞蹈功底得到良好阐扬。
在舞蹈表演的开始,其肩膀、手臂、腰部和胸部等诸多细节都颇有节奏性和条理性,凸显出傣族舞蹈的艺术美且富有独特的魅力。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杨丽萍将傣族那种平易近间的风格体现出来,“孔雀”在年夜得以形象塑造,但同时又超过了外在的形态意境,通过一种以形求神的风格让孔雀本身的形象更加突出,孔雀的高贵、精灵都得以体现。
(二)动律特征在傣族特色舞蹈《雀之灵》中,其蕴藏着丰富和美好的动律特征。
这些动律特征可以将孔雀高贵和典雅的形象充分体现出来。
在表演方面,表演者通过对众多动律节奏的应用来塑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孔雀形态和生活习性。
关于动律特征主要体现在蹲舞姿方面,在表演者下蹲的过程中重拍向下,同时配合合乎时宜的动听音乐,在下蹲时通过肢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形成上下颤动的良好特色,且左右通过缓慢地轻摆来呈现舞蹈特色。
浅谈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特征与运用

浅谈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特征与运用作者:高婧茹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4期摘要:傣族生活在我国西南大门最前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这里有很多山川河流,以及包括孔雀在内的各种动物。
傣族舞蹈中最典型的动律特征就是“三道弯”,很好地展示了傣族人婀娜的身姿以及丰富的生活色彩。
“探索傣族舞蹈的基本动律与特征,分析其独特的舞蹈语汇和鲜明的风格特点,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傣族舞蹈。
关键词:傣族舞蹈;动律特征;三道弯傣族舞蹈中,最基本的动律与特征就是“三道弯”舞蹈形态的大量出现,既是对傣族群众善歌乐舞生活的呈现,也是对傣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民族文化的展示。
一、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特征傣族舞蹈艺术特征体现在形态表现、动律特征、风格特点三个方面:(一)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形态表现在傣族舞蹈中,舞者的身体形态呈现出典型的“S”型,既体现在舞蹈的造型中,也体现在舞蹈动作中,形成了典型的“三道弯”舞蹈形态。
1.静态舞姿呈现傣族舞静态的舞姿表现,指的是舞蹈者的舞姿及“S”型的身段表现,既是对舞者曼妙的身姿的展示,也是对舞蹈作品艺术内涵的凸显。
此外,“三道弯”静态表现,能够更加立体的展示傣族舞蹈的体态特征,更好的显现傣族流动柔美的艺术内涵。
2.动态动作表现傣族舞的动态动作,即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借助柔韧的身体,展现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在舞动中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动态的“三道弯”能够展示傣族舞蹈的流动性与流畅感。
(二)傣族舞蹈“三道弯”动律特征的表现在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最为常见,也最具有代表性的,而“三道弯”表现形式则能够充分的展示孔雀舞的艺术魅力。
最早的孔雀舞,舞者都是男性,绝大部分舞蹈内容都是围绕模仿孔雀在丛林中的生活,重点在于展示舞者的手臂和手腕功夫及技巧。
对着孔雀舞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舞者参与进来,舞蹈主题也开始朝着模仿孔雀的姿态展示女性的温柔贤淑发展。
孔雀舞这种舞蹈形态,十分重视手部动作的灵动,比如表演孔雀行动之初时,舞者应当保持半蹲的姿态,先是膝盖慢慢的向一个方向运动,继而是头部和胸部,之后是腰部带动臀部,但是运动中,舞者的腿部和臀部要朝着不同的方向移动,身体呈现出典型的“S”姿态,就是对孔雀的优雅形象的最好的展示。
浅析傣族舞的“三道弯

需要修改的地方:1要结合实际在学习傣族舞的过程中体现三道弯的重要性,现在论文中没有体现出来。
2通过舞蹈作品分析那块要以主题三道弯为主,现在分析的三道弯太少,没有扣住主题。
3注意论文要求的格式目录一、引言 (1)二:“三道弯”的基本概念 (1)三:傣族舞“三道弯”形成的基本要领 (1)(一)特殊的地域 (1)(二)文化的积淀 (2)四:三道弯的动律和体态分析 (2)(一)三道弯动律的基本特征 (2)(二)三道弯体态的基本特征 (2)五:“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3)(一)“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 (3)(二)通过舞蹈作品分析三道弯在傣族舞蹈中的重要性及创新 (3)1:邵多丽的艺术创新 (3)2:雀之灵的艺术创新 (4)六:总结 (5)参考文献 (5)浅析傣族舞的“三道弯”摘要:傣族舞蹈对于三道弯的使用非常独到,除了和其他民族舞有着三道弯的基本表现形式,而且还结合了本民族的独特属性,比如下体多保持一种半蹲状态、身体和手臂都能够形成反S形状,从而更加丰富了三道弯的表现形式。
而傣族舞种的三道弯的独特魅力和其本身的文化和地域环境因素不无关系,当然这也和很多优秀的傣族舞蹈家们的创新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三道弯的基本定义着手,进一步分析了三道弯的律动特征和形体特征,再通过对傣族舞的两大经典作品的创新表现进行剖析,阐述了傣族舞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傣族舞;三道弯;发展一:引言傣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傣族舞蹈可以说是我国民族舞蹈的代表,优美、含蓄、轻盈、灵动表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状态。
傣族舞蹈风格多样,特点优美,特别是三道弯的灵活和创新的使用,让傣族舞蹈形成一种灵动飘渺,由不失刚毅稳健的独特魅力。
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主要有三个关键的表现形式,分别是从从脚掌到弯曲的膝部、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以及手臂的动作三道弯,也就是手指尖到手腕、手腕到肘、肘到手臂这三道弯。
舞蹈动作多以半蹲状态做重拍向下,节奏均匀上下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为基本的特点。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以作品《傣家姑娘》为例

浅析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摘要:傣族舞蹈是傣族的民间艺术形式,舞蹈展现的是傣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精神内涵。
傣族舞蹈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傣族原生态文化特色赋予了傣族民间舞蹈独特的动作特色、表演技巧等,展现出傣族舞蹈独特的风格特点。
《傣家姑娘》是傣族舞蹈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佳作,作品以群舞的形式,展现了傣族姑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傣家姑娘》中,主要用跳跃、转动等舞蹈姿态,“三道弯”体态展示了独特、高贵、优雅,刚柔并济的女子形象。
因此本文以《傣家姑娘》为例,探析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傣族舞蹈;风格特点;《傣家姑娘》傣族是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气候宜人,山川秀丽。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傣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种类也十分丰富。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
傣族舞蹈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舞蹈等类别,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些轻快明朗。
例如戛光舞、孔雀舞、宫廷舞、象脚鼓舞等。
这些舞蹈在舞蹈审美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舞蹈风格却有着共同点。
而随着人民将传统民族舞蹈搬上舞台,表演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人们对民族舞蹈的欣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动作和音乐,而是通过深层次的风格表现层面理解傣族民族舞蹈。
因此,在编创傣族传统舞蹈时,舞蹈的创新不仅仅要在形式内容上创新,也需要关注舞蹈动作及组合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在风格上更加凸显傣族舞蹈的特征,而且从文化情感角度对其舞蹈动作及姿态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发扬傣族舞蹈,提升傣族舞蹈的文化价值。
一、傣族舞蹈的由来(一)傣族舞蹈渊源傣族历史悠久,在发掘的史籍中,傣族早在公元前 1 世纪就已经存在,傣族原始居民被称为“滇越”。
傣语是他们的通用语言,不仅仅傣族地区的人在使用,泰国,缅甸,老挝等西南地区的国家也都有族人用傣语,彼此之间有共同的族属渊源。
在《后汉书·和帝本纪》中将傣族居民称为“掸”,也是“傣掸”这一名称的由来。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傣族是中国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傣族文化深厚,舞蹈作为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内涵。
傣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而闻名,其中的“三道弯”更是傣族舞蹈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音乐韵律、动作特色和服饰道具三个方面,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首先,从音乐韵律上看,傣族舞蹈“三道弯”深受傣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傣族音乐以其优美悠扬的旋律、独特的音色和流畅的节奏而著称。
傣族舞蹈“三道弯”通常配乐以葫芦丝、象箫、大锣、大鼓等传统乐器为主,这些乐器的音色浑厚悦耳,能够有效地表达舞蹈的情感和内涵。
随着音乐的旋律起伏,傣族舞者们跳跃、旋转,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感,舞蹈呈现出一种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其次,从动作特色上看,傣族舞蹈“三道弯”具有独特的舞姿和动作表现形式。
舞者的手臂形成弯曲状,并配合曼妙的腰部和髋部的摆动,构成了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从而形成了舞蹈的核心特色。
傣族舞蹈注重舞姿的优美流畅,手、眼、身、步的协调运动,营造出舒展而有力的动作效果。
舞蹈中的起扬、旋跳、转身等动作与音乐相呼应,表现出傣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爱情等丰富情感的追求和表达。
最后,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还包括服饰道具的运用。
傣族舞蹈的服饰多采用明亮鲜艳的色彩,并装饰有傣族独特的刺绣、银饰、珠串等,这些服饰能够凸显舞者的身份和地位,并让舞蹈更具视觉冲击力。
同时,傣族舞蹈还运用了一些独特的道具,如葫芦、芦笙、铜镜等。
葫芦象征着寓意丰收和幸福,芦笙则是傣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乐器,铜镜在傣族文化中有着象征吉祥的含义。
这些道具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加增添了舞蹈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综上所述,傣族舞蹈“三道弯”以其音乐韵律、动作特色和服饰道具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形式,展现了傣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才华。
其优美的舞姿、精湛的技巧以及独特的音乐和服饰道具的运用,无疑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舞蹈当中的体现

“抻”是指起动或者到达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出一种力的延伸感。用我们的通俗语来讲就是在某一个动作已经做到位的情况下再继续向前或向上延伸。如丁字拧步向上推扇,身旁转扇;丁字拧步后退,胯旁转扇,遮羞横拉扇,都表现了丁字拧步的“抻”。因为换脚拧步过程快,姿态形成过程慢,因此在推扇时,把韧劲推向身体各个部位,从脚到膝、腰、肩、头、双臂、指尖,直到神经末梢,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上的伸展,给人一种神韵丰厚饱满的感觉。
二
“三道弯”舞姿在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具有代表性,它是舞者动态舞姿和静态舞姿的统一体。这种独特的舞姿较好的表现了女性的曲线美。
(一)
“三道弯”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族性,是不同民族人民审美的产物。胶州秧歌的“三道弯”中始终带着舒展的感觉,体现出了女性婀娜多姿,优美流畅的曲线。东北秧歌的艮劲儿、浪劲儿、美劲儿则是东北人民的性格、精神、情趣的集中体现,它的“三道弯”给人以“绕肠三回”的感觉。云南花灯的动律特征是“歪”,它与秧歌的“扭”有着相同的特点。云南花灯舞蹈是以优美、轻盈、潇洒、活泼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安徽花鼓灯舞蹈给人一种“溜得起,刹得住”的感觉,收放鲜明,张弛有度,既有速度、力度的对比,又有拧倾、刚柔、动静的结合。动作小巧玲珑,优美大方。傣族舞蹈,它的体态婀娜多姿,节奏平稳而缓慢,但是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傣族舞蹈中特有的屈伸动律,手、脚、身体都是“三道弯”的动作造型特点,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表演,正是傣族人民柔和温情的表现。
这些脚步在动作时由于先内后外侧的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及脚步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盖内侧拧动抬起时支撑着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又有控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再落脚的边缘从而使其动作呈现了碾的动律特征同时呈现出了另一种重抬轻落的力
浅析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律体态

傣 族 的舞 蹈 与其 他 民族 的舞 蹈 存在 较大 的不 同 ,它 的安静 , 失 为舞蹈 中 的佼佼 者 。
和 平 的感 情 在舞 蹈 中显 现 的格 外 引人注 目。在 气候 炎 热 的亚 热带
三 道弯 在 表现 手法 上 ,不 仅会 像 其他 舞蹈 一 样 通过 简单 地 肢
地带 ,绿树 红 花 、明 月星辰 、流水 竹楼 等 ,都 让傣 族 人 民热 爱在 体 动作 表达 舞 蹈 中 的情 感 ,而 且 还会 融 合入 复杂 多 变 的具有 高难
种流 动 ,松 弛 运动 状态 ,这就 是动 力 的静 有 有动 , 动 中有静 的基 美 丽 、 荷 西 ·林 蒙 的三 大 大体 系 , 而今 走 向多 极化 。其 中最 为显
本 原理 。 “借 力 ” 四两 拨 千斤 , 都是 一种 安静 状 态 下顺 势而 行 , 著 的趋 势 就 是动 作趋 于 自然 理念 、 调整 呼吸 、把 握 节 奏 、随 力而
力牵 引 下 ,一 种被 动 的动 力方 式 ,在 太极 中称 之 为 “借 力 ” ,以
随着 世 界 文 化 的相 互 交 融 与 影 响 ,现 代 舞 到 本 世 纪 至 今 已
静制 动 , 以柔 克刚 ,借 力 用力 等 。在 借力 用 力之 间 ,身 体进 入一 有 百年 历 史 ,从邓 肯 的 “自 由之 舞 ”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玛莎 ·格 莱姆 、杜 丽斯 ·韩
动律 。同时 ,傣 族 舞蹈 中动 物 元素 的运 用 非常 鲜 明 ,他们 通 过与
所 以说 ,三道 弯 的艺 术表 现 手法 不 仅突 出了舞 蹈过 程 中 的情
孔 雀、 大象 这 些动 物 的交流 ,将动 物 的动 作 融入 到舞 蹈 体态 中 , 感 ,而 且 还突 出 了舞 者 的线 条美 , 同时 还在 舞蹈 的风格 上 独树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目录摘要 (I)前言 (1)1对于东方各国舞蹈“三道弯”现象的阐述 (1)2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特征、来源 (2)3傣族“三道弯”与汉族“三道弯”的异同 (3)4 傣族“三道弯”的成因与定义 (3)4.1“三道弯“的发展变化 (4)4.2“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色 (4)4.3“三道弯”的肢体表现形式 (5)结论 (6)鸣谢 (7)参考文献 .............................................................................................................................. .8摘要“三道弯”是一种特定的舞姿,特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和腰与臀、跨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态。
以广义上是常见的一种舞蹈形态,由于各民族民间舞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来源,及其身体各个部位的高低、劲力的运用、动律与风格上均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同样是“三道弯”,我国民族舞蹈中的傣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有其共同的审美特征,但却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动态特征。
关键词:傣族舞蹈;三道弯;舞蹈形态;审美特征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前言在人类自然生活中,人们欣赏美、表达美、追求美是自然的事情,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舞蹈艺术则是美的艺术,而舞蹈艺术中的女性舞蹈具有一种特定形式的美,尤其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所体现的风格迥异的“三道弯”特征,更突显并扩展了女性天成地就的自然曲线,恰当得体地放大了女性自然体态“三道弯”的美韵,使舞蹈艺术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傣族舞蹈是云南省傣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其舞蹈优美、朴实,舞姿富于雕塑性,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
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孔雀舞”便成为他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他们除了模仿孔雀的动态,还经常在舞蹈姿态上模仿孔雀的形态,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
因此,“三道弯”便成为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舞姿造型所谓“三道弯”,不是对线条凹凸起伏在数量多少和大小区别方面的界定,它是对曲线状态的一种比喻。
而女性体态的“三道弯”,则是对女性躯干自然形成的曲线状态的一种描绘性比喻,它是对女性身体线条所形成的自然美的一种赏喻。
在舞蹈艺术中,女性体态体现的“三道弯”是对自然状态的夸张、渲染,是艺术化了的“三道弯”。
在某些舞蹈形式中,“三道弯”除了运用一般意义上的肢体语言外,还运用特定的体态形式或肢体技巧来传情达意。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文人墨客的描绘中还是在画家工匠的塑造中,都不乏对女性体态曲线的刻画, 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经典之作。
1对于东方各国舞蹈“三道弯”现象的阐述印度舞蹈是世界上很有特点的一种舞蹈样式。
印度的传统舞蹈几乎都突出了“神舞一体”的特点,不仅表演形式与内容突出了这一点,形体动作方面也充满了宗教含义。
如印度的“奥迪西舞”,它是最能体现印度妇女美丽体态的舞蹈种类,其著名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和演员舞动时腰部的左右摆动,使女性的柔情和妩媚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也是印度其他各派舞蹈所无法企及的。
作为阿拉伯舞蹈文化的代表,是风行于土耳其和埃及的“东方舞”。
“东方舞”又称“肚皮舞”,因舞者裸露腹部并夸张地展示腹部的运动而得名。
“东方舞”的美,首先是从女性人体美的角度展现出女性特殊的体态美,舞女丰美的胸部及臀部,形成了自身的S 型的凹凸曲线。
其次,由于“扭跨挺腹”,躯体中段得大幅度运动,使“东方舞”产生了独特的动态“三道弯”。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舞是被誉为“东方希腊”的巴厘岛的传统舞。
巴厘舞舞蹈中最重要的术语是“阿根姆”。
一般的“阿根姆”,舞者脚站小八字位,然后一脚向脚尖方向擦出一只脚的距离,身体后倾,双肩夹紧,同时一臂上举。
上举的手臂与肩成水平,小臂与大臂成直角向上,指尖朝上,掌心向前;另一臂下压,与大臂在同一水平线,依然指尖朝上,掌心向前,两眼平视前方,手指需颤动。
巴厘舞腰肢、脚步、眼神的“波拉”律动都是一种曲线造型或沿“8”字波动的语汇。
其最基本的动律特点就是身体各部分沿着弧线形成S 形路线动作,形成各种各样的“三道弯”舞姿。
康提舞是斯里兰卡传统并具代表性的舞蹈,由于这种舞蹈的表演内容大都取材于和动物有关的神话故事,所以这种舞蹈的动作蕴含野性,讲究气势。
由于要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康提舞中手的造型变换十分灵活,各种动作随着手臂的伸缩在人体自然美的基础上变化为多种姿态。
康提舞中,手的造型基本是虎口张开的掌式,手掌不断翻动,手臂保持在与前胸水平的位置上,同时大量运用腰部与胸部的联合律动,头部还要随着身体的韵律而晃动。
并且,眼睛始终要随着手的运动而转动,身体的重心向下,舞蹈中人体呈现出由下至上产生的律动状态,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他国的“三道弯”特色。
2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体态、动律特征、来源傣族舞蹈情感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
在傣族舞蹈中还有一种“一边顺”的体态特征,这种体态特征主要来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在他们劳作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就有一边顺的体态特点。
于是,我们把“三道弯”和“一边顺”两种体态融合起来,便形成具有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
如傣族舞蹈中常见的“顺倒三道弯”体态,就是头和身体向一个方面顺倒,屈膝,反方向出胯,形成一边顺的“三道弯”体态特征。
另外,在一些舞蹈造型中也有“一边顺”的特点,如“单展翅”、“高展翅”、“望月手”等。
“横向三道弯”也是我国傣族舞蹈中典型的体态特征之一,即收胯翘臀,上身前倾,腆胸、后卷、压腰。
不同的舞蹈,其“三道弯”所表达的涵义也不相同。
如舞蹈《两棵树》杨丽萍就运用傣族舞蹈中“横向三道弯”的体态特征,塑造了两棵互相缠绕、枝干相依的树。
再如舞蹈《孔雀东南飞》,作品通过“小孔”天真活泼的眼神,以及头在身体的横向三道弯压到最低点的时候调皮地使劲上扬,像是一个孩子探寻着周围奇妙的世界,展现了傣族小姑娘美丽而灵动的天性傣族舞蹈中。
“三道弯”的体态动态来源于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孔雀舞”便成为他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他们除了模仿孔雀的动态,还经常在舞蹈姿态上模仿孔雀的形态动态,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跨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出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因此,“三道弯”便成为傣族舞蹈中富有雕塑美的典型舞姿造型。
傣族妇女的短衣简裙紧紧裹贴于身,显现出窈窕婀娜的体态,紧身的服饰限制着步伐,由胯部提携动作,亭亭玉立小步行走及高位挑担的生活劳作身影转化到艺术上就是舞蹈中的“三道弯”姿态。
此外傣族舞蹈因受服装限制,下身为保持半蹲状态,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这也是形成傣族舞蹈中特有“三道弯”舞姿造型的原因之一。
3傣族“三道弯”与汉族“三道弯”的异同“扭”在汉族舞蹈中处处都有,一个“扭”字便把汉族民间舞的形态形象地勾勒出来了。
各种各样的扭,各个地方的扭,彼此都有所不同。
我们所说的扭断腰就是胶州秧歌“扭”的典型特征。
它主要是由脚、膝、腰的拧碾扭动的,每一拍的流动部分形成三道弯的体态,再配合双臂的交替横八字,便形成了全身性地“扭”的感觉。
如“丁字三步”,在民间也称“扭断腰”,即身体随步伐前合后仰向两边拧,全身始终在圆润的划“8”字形,形成上下身连动8字扭动律,呈现出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形态。
这种三道弯在汉族的胶州秧歌、东北秧歌、云南花灯中都可以见到。
虽然在这些舞蹈中都有“三道弯”的形态,由于各民间舞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及其部位的高低、劲力的运用、动律与风格上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同样是“三道弯”却各有不同。
4傣族“三道弯”的成因与定义所谓“三道弯”,不是对线条凹凸起伏在数量多少和大小区别方面的界定,它是对曲线状态的一种比喻。
而女性体态的“三道弯”,则是对女性躯干自然形成的曲线状态的一种描绘性比喻,它是对女性身体线条所形成的自然美的一种赏喻。
在舞蹈艺术中,女性体态体现的“三道弯”是对自然状态的夸张、渲染,是艺术化了的“三道弯”。
在某些舞蹈形式中,“三道弯”除了运用一般意义上的肢体语言外,还运用特定的体态形式或肢体技巧来传情达意。
4.1 “三道弯”的发展变化傣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在接近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中,繁殖着孔雀、野象等珍禽异兽,加上各种珍奇的植物,给傣族人民带来诸多神奇而又美妙的意想。
这也使得傣族人民拥有了对鸟类及水的深切情怀。
事实上,傣族舞蹈的舞姿造型是“三道弯”和“一顺边”的相互结合。
而“一顺边”的美则来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
亚热带气候下的傣族妇女都喜爱穿花统裙,但这限制了她们的步幅,因而傣族舞基本步伐以慢蹲快起的曲伸为特点,没有太大的起伏,舞步典雅优美。
由胯部提携动作,亭亭玉立小步行路及高位挑担的生活身影转化到艺术上就是舞蹈中“三道弯”姿态。
傣族舞蹈受服装限制下脚步为保持半蹲状态,在身体及手臂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傣族舞蹈特有“三道弯”舞姿造型。
冯弥介绍说:“缅甸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从印度流传过来,后来受泰国的影响,特别突出曲线,可以说是“三道弯”的艺术。
缅甸舞蹈风格十分鲜明,主要以半蹲、全蹲、跪为基础,协调配合手、脚、腰(塌腰)、胸、头(仰头)等表现出千变万化的各种舞蹈形态,形成独具风采的人体三道弯的造型动作,典雅柔美、婀娜多姿。
由于“三道弯”在舞蹈艺术中体现了不同价值和地位,使得我们不得不对舞蹈“三道弯”的构成、显现及内涵做进一步分析。
首先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人体的可环动关节有很多,如腕关节、指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椎体间的关节等,而另一部分则属于不可环动关节(受限部分),如头骨、臂骨、髋骨、腿骨、肋骨等。
通常我们可观察到的这些部位的变化,只是由于各个邻关节或肌肉的变化和收缩而产生的随动效应。
以此分析,“三道弯”的发力点基本上是通过椎体得以实现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颈椎——胸椎——腰椎以至尾椎。
椎体又是由于其两侧的侧脊肌和髂腰肌的伸缩而导致椎体的侧屈,而最终显现的外在形态则是由头和颈、肩和胸、胯和臀三个部位较之颈部、腰部、及下肢形成的“三道弯”曲线。
4.2 “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色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生活在亚热带气候的环境,这种生活习性使他们的舞蹈充满了安稳轻盈、悠然自得、秀丽灵巧的风韵。
傣族舞蹈情感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进行时膝部均匀地颤动,但摆动的幅度不大,脚跟向后踢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盈安稳,这个动律充分显示了傣族舞蹈的动态美与韵律美。
这种舞蹈动律与他们信仰小乘佛教也有一定的关系,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也把这种民族性格贯穿于舞蹈动律和表演之中。
在傣族舞蹈中有一种“一边顺”的体态特征,这种体态特征主要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就有一边顺的特点。
于是,把“三道弯”和“一边顺”两种体态融合起来,便形成具有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