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科学教案-从“天圆地方”说起_豫教版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
黄健
【期刊名称】《湖北教育》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教材分析《从“天圆地方”说起》是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在“变脸”》单元的第一课。
本册教材所侧重的探究能力一级目标是“模型与解释”,本单元围绕一级目标确定的探究能力二级目标是“会制作物理模型解释自己的研究成果”。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黄健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益强小学,518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34.43
【相关文献】
1.《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 [J], 黄健
2.教学设计要“形”“神”相合--由“磁体与磁场”的教学设计说起 [J], 谭庆仁
3.例谈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前想后』——从《直线的斜率》教学设计说起 [J], 陈余根
4.好的问题并渐次呈现:教学设计的两个关键--从教学设计的“三二一”说起 [J], 张海华
5.好的问题并渐次呈现:教学设计的两个关键——从教学设计的"三二一"说起 [J], 张海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天圆地方”说起导学案》

《从“天圆地方”说起》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从“天圆地方”说起》,学生能够理解天圆地方的观点,并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课前预习
1. 请阅读《从“天圆地方”说起》一文,了解作者对天圆地方的诠释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2. 思考以下问题:
- 什么是“天圆地方”?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化中如此重视“天圆地方”?
- “天圆地方”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影响?
- 你认为“天圆地方”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体现?
二、教室进修
1. 导入:请简要介绍一下“天圆地方”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思考。
2. 阅读理解:请学生阅读《从“天圆地方”说起》,并回答以下问题:
- 作者是如何诠释“天圆地方”的?
- 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化中如此重视“天圆地方”?
- “天圆地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三、课后延伸
1. 思考讨论:请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观察,讨论“天圆地方”在当今社会的体现,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2. 创作分享:请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探讨“天圆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后反思
1. 回顾进修: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进修内容,总结“天圆地方”的观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2. 自我评判:学生可自我评判本节课的进修效果,并思考是否有待提高的地方。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能够对“天圆地方”的观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愿学生在进修中不息成长,开拓思维,探索未知。
大象2001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五单元 地球在“变脸” 1 从“天圆地方”说起》优质课教学设计_2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
2、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3、通过小组合作,能制造出简单的地球模型。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
教学难点:制作地球模型。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地球的认知浅显的特点,可引用古代及现代相关地球的科学资料,协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再利用地球仪模型,强化学生对地球的理解。
教学过程:a、古时候,不同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1、不同国家古人对地球的理解;2、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所以,这个学说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b、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理解?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会不会有同样的理解呢?展示依据,文学文献记载。
二、表达与交流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地球的形状是人们通过那些事实与证据推测出来的?1、出示教学课件: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结论:“大地是球形的。
”1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
他们用自己的亲自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
2、观看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图片展示:引入爱国主义情结:随着我们祖国的强大,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自行研制的神五和神七成功发射,被送入太空的卫星拍摄也拍摄出了我们地球的面貌,展示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观察与提问:1、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初步理解地球仪。
2、初步理解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并了解其作用。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实行观察,发现和理解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老师总结经线纬线的作用。
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吗?说一说在地球仪上你还发现了什么?看到地球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换意见。
四、理解地球内部结构由浅至深的引导理解地球构的面貌:1、煮熟的鸡蛋,切开后的模样;2、出示资料: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
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从“天圆地方”说起

小学科学教案1、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2、知道地球结构的一些基本知识,会使用地球仪。
3、会制作简单的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重点: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制作简单的地球结构模型。
教具准备:地球仪、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1、阅读与讨论①、古人头脑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天圆地方。
②、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认识呢?古人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不能去了解整个世界。
③、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球形的。
④、我们是怎么知道的?A、亚里士多德观察(间接证明)。
B、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证明)。
C、航空照片(直接证明)。
2、观察与提问①、什么是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②、地球仪上的线表示什么?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将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中国在东半球。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
中国在北半球。
③、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北京,美国华盛顿的位置。
中国北京:东经116°28′,北纬39°48′。
美国华盛顿:西经77°02′,北纬38°53′。
④、地球的里面有什么?地壳、地幔、地核。
3、制作模型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卡纸剪成三个圆,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再组合粘到纸上。
4、表达与交流把模型介绍给大家,拟定修正方案,修正自己的地球结构模型。
5、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知道了地球的构造。
通过地球仪,我们了解了整个世界,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探索地球更多的奥秘。
6、作业设计修正自己制作的地球结构模型。
7、板书设计1、从“天圆地方”说起A、亚里士多德观察(间接证明)。
B、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证明)。
C、航空照片(直接证明)。
地球结构。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从天圆地方说起豫教版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树立“科学不断发展,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态度。
2、知道地球结构的上些基本知识,会使用地球仪。
3、会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重点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1、阅读与讨论。
古人头脑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教材介绍了中同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其实,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有不同的说法。
教师要启发学生将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表达给大家,最有典型性的几个阶段是,亚里士多德最早得出“大地是球形的”这个结论,麦哲伦通过航海实践证实了这个结论,现代空间技术从地球外观察到地球的形状确实是球形的,等等。
通过对这些科技史的学生,学生应该明白,人类认识自然是漫长的、艰辛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不迷信权威、开拓进取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点,科学不断发展,探究永无止境,将来的探究也会不断修正我们现在对地球的认识。
2、观察。
在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后,人体为了研究、生活的方便,发明、制作了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这个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及其作用。
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包括赤道线和经纬线。
赤道线将地球分成了南北两个半球,经纬线能准确标定地球表面某点的位置。
“地球仪就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啊!”探探的话有助于同学们深入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增加对物理模型的感性认识。
3、搜集资料。
在观察的同时,同学们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填入“问题银行”。
结合本课目标。
师生共同挑选出与地球结构有关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
首先搜集相关的资料,教材上呈现了一份地球内容结构的资料卡,告诉了同学们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是技能的指导,同学们可以照此方式搜集资料,并制4、模型制作。
地球内部结构有三层,每一层的厚度也基本确定,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制作成物理模型的素材。
物理模型的种类有很多种。
有平面的、立体的或电子的,有以纸、本或橡皮泥为原料的等等。
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模型的种类,比如,用橡皮泥捏成地核,再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成地幔、地壳分层次地裹在地核上,做成一个立体的地球结构模型。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1. 从“天圆地方”说起》 大象 版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大象版五上第五单元“地球在变脸”第一课《从“天圆地方”说起》二、教学背景学生从小就知道地球是球形,但对于人类为了探索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甚至是代价并不了解。
因此,教材安排《从“天圆地方”说起》这个教学内容,正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三、教材分析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天圆地方”说起》,就是要求学生要弄清地球是什么样的?同时通过体验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发展过程,感受人类对地球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的人类的敬意和热爱地球的情感,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观察地球仪,知道经线、纬线;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2、过程与方法:渗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勇士的敬意和对地球的热爱。
六、教学方法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操作法、讨论法及情景再现等方法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七、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折的纸船学生准备:搜集一些反映地球面貌多姿多彩的风景图片或文字资料。
八、教学过程活动一:初步了解地球。
1.课件出示谜面: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
两头寒,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
2.大家猜,它是哪个星球?(我们生活的地球)3.对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星球,你还有哪些了解,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谁愿意把你了解到和大家分享一下?预设:老师,我知道地球是个球形。
我找到了“神五”、“神七”的文件资料,可以给大家欣赏一下吗?瞧,我们多幸运啦,能亲眼目睹地球原来是一个如此美丽的星球。
可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从“天圆地方”说起》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2001

《从“天圆地方”说起》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天圆地方”的说法。
但你知道“天圆地方”这个概念的起源和意义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深入探讨“天圆地方”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天圆地方”的由来和意义;2. 掌握“天圆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3. 能够表达自己对“天圆地方”认识的见解。
三、学习过程1. “天圆地方”的概念1.1 “天圆地方”指的是什么?1.2 为什么“天圆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1.3 “天圆地方”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有什么影响?2. “天圆地方”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2.1 “天圆地方”在建筑上的体现2.2 “天圆地方”在服饰中的体现2.3 “天圆地方”在书法绘画中的体现3. “天圆地方”对我们的启示3.1 你认为“天圆地方”是现代社会中也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吗?3.2 在你的生活中,你如何运用“天圆地方”这一概念?四、学习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天圆地方”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天圆地方”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内涵?你觉得“天圆地方”这一概念对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五、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短文或者绘制一幅插图,表达自己对“天圆地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示出自己的独特视角。
六、课堂延伸1. 邀请同学分享自己对“天圆地方”的理解和认识;2. 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进一步了解“天圆地方”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3.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天圆地方”的相关主题活动,加深学生对“天圆地方”的理解和掌握。
七、课程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天圆地方”这一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天圆地方”这一概念,发现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智慧,不断拓展自己的认识和视野。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引导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树立“科学不断发展、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态度;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了解物理模型制作的基本过程,并知道地球结构的一些基本知识。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有限,这就需要老师不时的提醒和充满激情的讲课和鼓励性的评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落实。
在讲地球仪的时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去想象地球的内部结构,但是学生在制作地球模型的时候要回归到平面制作上来,这就给很多学生的思维转换带来了困难,也就是从立体图行跨越到平面图形上来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树立“科学不断发展、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态度。
2.知道地球结构的一些基本知识,会使用地球仪。
3.会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构造。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
评价任务1.认识地球的形状。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硬纸、剪刀、笔、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从“天圆地方”说起亚里士多德(间接观察)地壳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地幔航空照片(直接证明)地核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更加明白地球的形状,走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
对地球的简单认识为我们以后更进一步的去了解地貌发生的变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再就是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并通过简单的动手制作,对地球内部的结构有了进一步认识。
同学们制作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教师要注意正确评价与引导鼓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天圆地方”说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树立“科学不断发展,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态度。
2、知道地球结构的上些基本知识,会使用地球仪。
3、会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重点
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1、阅读与讨论。
古人头脑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教材介绍了中同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其实,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有不同的说法。
教师要启发学生将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表达给大家,最有典型性的几个阶段是,亚里士多德最早得出“大地是球形的”这个结论,麦哲伦通过航海实践证实了这个结论,现代空间技术从地球外观察到地球的形状确实是球形的,等等。
通过对这些科技史的学生,学生应该明白,人类认识自然是漫长的、艰辛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不迷信权威、开拓进取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点,科学不断发展,探究永无止境,将来的探究也会不断修正我们现在对地球的认识。
2、观察。
在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后,人体为了研究、生活的方便,发明、制作了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这个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及其作用。
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包括赤道线和经纬线。
赤道线将地球分成了南北两个半球,经纬线能准确标定地球表面某点的位置。
“地球仪就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啊!”探探的话有助于同学们深入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增加对物理模型的感性认识。
3、搜集资料。
在观察的同时,同学们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填入“问题银行”。
结合本课目标。
师生共同挑选出与地球结构有关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
首先搜集相关的资料,教材上呈现了一份地球内容结构的资料卡,告诉了同学们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是技能的指导,同学们可以照此方式搜集资料,并制作成资料卡的形式。
4、模型制作。
地球内部结构有三层,每一层的厚度也基本确定,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制作成物理模型的素材。
物理模型的种类有很多种。
有平面的、立体的或电子的,有以纸、本或橡皮泥为原料的等等。
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模型的种类,比如,用橡皮泥捏成地核,再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成地幔、地壳分层次地裹在地核上,做成一个立体的地球结构模型。
或者,将不同颜色的卡纸剪成三个圆圈或圆形环,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再组合粘在纸上。
6、表达与交流。
把模型介绍给大家,虚心听取他人提出的意见,拟定修改方案,修正自己的地球结构模型。
1、从“天圆地方”说起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树立“科学不断发展,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态度。
2、知道地球结构的上些基本知识,会使用地球仪。
3、会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重点
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1、阅读与讨论。
古人头脑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教材介绍了中同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其实,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有不同的说法。
教师要启发学生将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表达给大家,最有典型性的几个阶段是,亚里士多德最早得出“大地是球形的”这个结论,麦哲伦通过航海实践证实了这个结论,现代空间技术从地球外观察到地球的形状确实是球形的,等等。
通过对这些科技史的学生,学生应该明白,人类认识自然是漫长的、艰辛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不迷信权威、开拓进取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点,科学不断发展,探究永无止境,将来的探究也会不断修正我们现在对地球的认识。
2、观察。
在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后,人体为了研究、生活的方便,发明、制作了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这个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及其作用。
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包括赤道线和经纬线。
赤道线将地球分成了南北两个半球,经纬线能准确标定地球表面某点的位置。
“地球仪就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啊!”探探的话有助于同学们深入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增加对物理模型的感性认识。
3、搜集资料。
在观察的同时,同学们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填入“问题银行”。
结合本课目标。
师生共同挑选出与地球结构有关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
首先搜集相关的资料,教材上呈现了一份地球内容结构的资料卡,告诉了同学们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是技能的指导,同学们可以照此方式搜集资料,并制作成资料卡的形式。
4、模型制作。
地球内部结构有三层,每一层的厚度也基本确定,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制作成物理模型的素材。
物理模型的种类有很多种。
有平面的、立体的或电子的,有以纸、本或橡皮泥为原料的等等。
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模型的种类,比如,用橡皮泥捏成地核,再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成地幔、地壳分层次地裹在地核上,做成一个立体的地球结构模型。
或者,将不同颜色的卡纸剪成三个圆圈或圆形环,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再组合粘在纸上。
6、表达与交流。
把模型介绍给大家,虚心听取他人提出的意见,拟定修改方案,修正自己的地球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