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分离过程-06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化工分离工程(PPT32页).pptx

•
10、阅读一切 好 书 如 同 和过 去 最 杰 出 的人 谈 话 。 16 : 49 :1 1 16 : 49 : 11 1 6: 4 93 /1 3 /2 0 21 4:49:11 PM
•
11、越是没有 本 领 的 就 越加 自 命 不 凡 。2 1 .3 .1 3 16 : 49 : 11 1 6: 4 9Ma r- 21 1 3- Mar - 21
分离原理 蒸汽压不同 蒸汽压不同 溶解度不同 溶解度不同
过饱和 吸附力不同 湿组分蒸发 溶解度不同
离子的可交换性
2)速率控制分离过程
过程名称 气体扩散
原料 气体
分离剂 压力梯度和膜
产品 气体
热扩散 气体或液体 湿度梯度
气体或液体
分离原理
多孔膜中扩散的速 率差异
热扩散速率差异
电渗析 电泳
反渗透 超过滤由以:D来自lton分压定律 A可B 知BA:pyxAAA+//pxyBBB=p,而pA=yAp,pB=yBp,所
2)液液萃取的选择性系数 已知Ak、A B两yA组/ x分A 在两相kB中的yB分/ x配B 系数为:
则其选择性系数为:
AB
kA kB
yA / yB xA / xB
1.3 过程开发及方法
化工分离工程
Chemical Separation Engneering
课程简介
化工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 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 是利用相平衡热力学、动力学的微观机理,传热、传 质和动量传递理论来研究化工及其它相关过程中复杂 物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分析和解决在化工生产、设 计和科研中常用的分离过程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化工原理 第六章 蒸馏(传质过程)

X=0.894 78.15℃
t
121.9℃
X=0.383
负偏差
x y
x y
y
y
x
x
19
挥发度与相对挥发度
挥发度:表示某种溶液易挥发的程度。 若为纯组分液体时,通常用其当时温度下饱和蒸 气压PA°来表示。 若为混合溶液时,各组分的挥发度,则用它在一 定温度下蒸气中的分压和与之平衡的液相中该组 分的 摩尔分数之比来表示, vA = pA / xA vB = pB / xB
演示
37
xn
xn 1 yn 1 yn
第四节 双组分连续精馏计算
38
物料衡算
F—原料(液)摩尔流量,kmol/h; D—馏出液摩尔流量,kmol/h; W—釜残液摩尔流量,kmol/h; 总物料衡算 易挥发组分的物料衡算
D xD F xF
F D W
D F ( xF xW ) xD xW
xn 1
n 1
yn xn yn 1
n
n 1
T-x(y) 图
t 假设蒸汽和液体充分接触,并在离 n 1 开第 n 层板时达到相平衡,则 yn 与 xn t n t n 1 平衡,且yn>yn+1,xn<xn-1。
这说明塔板主要起到了传质作用, 使蒸汽中易挥发组分的浓度增加, 同时也使液体中易挥发组分的浓度 减少。
t5 t4 t3 t2 t1
E D
C
B A
x(y)
温度-组成图( t-x-y 图)
12
上述的两条曲线将tx-y图分成三个区域。
液相线以下的区域 代表未沸腾的液体, 称为液相区 气相线上方的区域 代表过热蒸气,称为 过热蒸气区; 二曲线包围的区域 表示气液同时存在, 称为气液共存区。
t
121.9℃
X=0.383
负偏差
x y
x y
y
y
x
x
19
挥发度与相对挥发度
挥发度:表示某种溶液易挥发的程度。 若为纯组分液体时,通常用其当时温度下饱和蒸 气压PA°来表示。 若为混合溶液时,各组分的挥发度,则用它在一 定温度下蒸气中的分压和与之平衡的液相中该组 分的 摩尔分数之比来表示, vA = pA / xA vB = pB / xB
演示
37
xn
xn 1 yn 1 yn
第四节 双组分连续精馏计算
38
物料衡算
F—原料(液)摩尔流量,kmol/h; D—馏出液摩尔流量,kmol/h; W—釜残液摩尔流量,kmol/h; 总物料衡算 易挥发组分的物料衡算
D xD F xF
F D W
D F ( xF xW ) xD xW
xn 1
n 1
yn xn yn 1
n
n 1
T-x(y) 图
t 假设蒸汽和液体充分接触,并在离 n 1 开第 n 层板时达到相平衡,则 yn 与 xn t n t n 1 平衡,且yn>yn+1,xn<xn-1。
这说明塔板主要起到了传质作用, 使蒸汽中易挥发组分的浓度增加, 同时也使液体中易挥发组分的浓度 减少。
t5 t4 t3 t2 t1
E D
C
B A
x(y)
温度-组成图( t-x-y 图)
12
上述的两条曲线将tx-y图分成三个区域。
液相线以下的区域 代表未沸腾的液体, 称为液相区 气相线上方的区域 代表过热蒸气,称为 过热蒸气区; 二曲线包围的区域 表示气液同时存在, 称为气液共存区。
化工分离工程 ppt课件

GiM, j L j1 xi, j1 V j1 yi, j1 F j zi, j ( L j U j ) xi, j
(V j G j ) yi, j 0
(i 1,2,, c) ((46-11))
2.相平衡关系式GiE,(j 每一级有C个方程) — — E方程
xi,D Wxi,W
xi,W
n-C4 1500 0.366
0
0
n-C5 2475 0.605 25 0.004
n-C8 120 0.029 5880 0.996
合计 4095 1.000 5905 1.000
PPT课件
21
2. 相平衡计算
露点计算:
xi
yi, j Ki, j
1
有:(Kl, j
(i 1,2,, c) ((46-88))
MESH方程全塔的个 数:N(2C+3)!
PPT课件
5
二、变量分析
总变量数NV:
3 股进料 Q、Gj、U j
G1、UN
串级
NV N[(3 C 2) 3] 2 1 N(3C 9) 1 设计变量数:N i N x Na
PPT课件
13
二、进料位置的确定
适宜进料位置: 完成分离任务理论板最少的进料位置
操 作 点 N
NF,OP
j板
PPT课件
进料板
14
进料位置的近似确定法:
R — —用精馏段操作线方程计算结果
S — —用提馏段操作线方程计算结果
从上向下计算(要求轻、重关键组分汽相浓度比值降低得越快
越好):
(
yl, j yh, j
ABCD
《化工单元操作》教学课件—06蒸发 结晶

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可以由实验测定,或从有关手册中查得。
• 2.过饱和度和过饱和曲线 (1)过饱和度 同一温度下,过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间的浓度差称为过饱和度。 不饱和的溶液经过冷却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饱和温度。 过饱和度表示溶液呈过饱和的程度,也是结晶过程不可缺少的推动力。过饱和度的大
小直接影响着晶核的生成和晶体的生长,溶液的过饱和度越大,则一旦过饱和状态被破坏, 结晶析出的速率就越大,结晶的产量就越多。可见,创造溶液的过饱和状态是结晶操作的 必要条件,如何控制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也是结晶操作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 值的大小与二次蒸汽在管道中的流速、物性及管道尺寸等有关。根据经验,一般 取 ''' 为0.5~1.5℃
第三节 多效蒸发 一、多效蒸发的操作原理
。
利用减压的方法使后一效蒸发器的操作压力和溶液的沸点均较前一效蒸发器的低, 使前一效蒸发器引出的二次蒸汽作为后一效蒸发器的加热蒸汽,且后一效蒸发器的
故蒸发时产生的蒸汽也是水蒸汽。
热源蒸汽习惯上称为生蒸汽或一次蒸汽; 为了区别这两种蒸汽
从蒸发器汽化生成的水蒸气称为二次蒸汽。
•
蒸发分类
1.按加热方式:直接加热和间接加热;
2.按加热情况:自然蒸发和沸腾蒸发; 自然蒸发——加热温度低于溶液沸点,只在溶液表面发生汽化。
沸腾蒸发——加热温度等于溶液沸点,溶液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汽化。 3.按蒸发器的效数:单效蒸发和多效蒸发
• 二、单效蒸发的计算 单效蒸发计算的主要内容有:水分蒸发量;加热蒸气消耗量;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计算的依据是: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传热速率方程。
1.水分蒸发量 W 的计算
根据物料衡算衡算,蒸发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化工分离工程》PPT课件

进料
溶质、盐 溶剂、水
推动力:压力差(1000~10000kPa) 传递机理: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溶解、扩散模型 膜类型:非对称性膜或复合膜
整理ppt
37
渗析(D):
目的:大分子溶质溶液脱小分子,小分子溶质溶 液脱大分子。
进 料
扩散 液
净化液 接受液
推动力:浓度差
传递机理:筛分、微孔膜内的受阻扩散
透过物:小分子溶质或较小的溶质
萃取:5、6
结晶:10
整理ppt
目的产 物
18
总 结:
● 原料的净化与粗分
● 反应产物的提纯
● 药物的精制和提纯
● 精选金属的提取
● 食品除水、除毒、病毒分离、同 位数分离
● 三废处理
整理ppt
返回 19
1.1.2 分离过程在清洁工艺中的
地位与作用
清洁工艺:生产工艺和防治污染有机的结 合,将污染物减少或消灭在工艺过程中。
挥发度( 蒸汽压) 有较大差
由催化裂化 装置主蒸塔 顶产物中回
出
热量(
别
收乙烷及较
L
ESA)
轻的烃。
萃
取
MSA
或 共
L或V
沸
精
馏
原料
相态 L:
汽、液 或汽液 L 混合物
液体溶剂( MSA)或塔 釜加热(
ESA)
液体共沸剂 (MSA)或 塔釜加热(
ESA)
改变原溶 液的相对 挥发度
整理ppt
以苯酚作溶 剂由沸点相 近的非芳烃 中分离芳烃 ;以醋酸丁 酯作共沸剂 从稀溶液中 分离醋酸。
整理ppt
9
实例3:Fe3+和Ti4+的分离实验(二)
第六章---化工生产工艺流程PPT课件

11第六章化工生产工艺流程第一节概述一工艺流程的组成二工艺流程图第二节工艺流程的配置一工艺流程配置的一般原则二工艺流程配置的方法2第六章化工生产工艺流程第三节工艺流程的分析评价与优化一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靠性二经济合理性三工业生产的科学性四操作控制的安全性第四节典型工艺流程解析一氨合成工艺流程解析二乙酸乙烯酯溶液聚合法生产聚乙酸乙烯酯工艺流程解析3第一节概述一工艺流程的组成二工艺流程图4一工艺流程的组成化学工程
• 二段炉: CH4+H2O = CO+3H2
• 变换炉: CO+H2O ƒ H2+CO2
• 脱碳塔: CO2+K2CO3 +H2O ƒ 2KHCO3
• 甲烷化炉:CO+3H2 = CH4+H2O
• 合成塔: 3H2+N2 ƒ 2 NH3
37
38
39
14
二、工艺流程配置的方法
1. 原料预处理系统 ⑴原料的选择和利用
化工厂原料的费用一般占60%-80%; 尽可能选用价廉易得的原料; 尽可能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反应的选择性和目 的产物的收率。
⑵原料的预处理
①、②、③、④、⑤、
15
二、工艺流程配置的方法
2. 反应系统
理想反应器;适宜的反应条件 辅助设备
4
化工过程:
化工生产从原料到制成目的产物,经过的一系列物理和 化学加工处理步骤。
每个化工生产过程基本包括三个步骤:
包含原料的预处理、化学反应、产物的分离及精制 化工过程是以化学反应过程为中心。 工业生产中,制备产品氨包括以下步骤: 合格氮气、氢气的制备; 氢气和氮气进行化学反应合成氨; 分离混合气中的产品氨;
通常操作压力为25-30 MPa时采用一级氨冷, 进塔氨含量控制在3%-4%;而在20 MPa合成时采 用二级氨冷,15MPa下合成时采用三级氨冷,此 时进塔氨含量可降至1.5%-2.0%。
• 二段炉: CH4+H2O = CO+3H2
• 变换炉: CO+H2O ƒ H2+CO2
• 脱碳塔: CO2+K2CO3 +H2O ƒ 2KHCO3
• 甲烷化炉:CO+3H2 = CH4+H2O
• 合成塔: 3H2+N2 ƒ 2 NH3
37
38
39
14
二、工艺流程配置的方法
1. 原料预处理系统 ⑴原料的选择和利用
化工厂原料的费用一般占60%-80%; 尽可能选用价廉易得的原料; 尽可能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反应的选择性和目 的产物的收率。
⑵原料的预处理
①、②、③、④、⑤、
15
二、工艺流程配置的方法
2. 反应系统
理想反应器;适宜的反应条件 辅助设备
4
化工过程:
化工生产从原料到制成目的产物,经过的一系列物理和 化学加工处理步骤。
每个化工生产过程基本包括三个步骤:
包含原料的预处理、化学反应、产物的分离及精制 化工过程是以化学反应过程为中心。 工业生产中,制备产品氨包括以下步骤: 合格氮气、氢气的制备; 氢气和氮气进行化学反应合成氨; 分离混合气中的产品氨;
通常操作压力为25-30 MPa时采用一级氨冷, 进塔氨含量控制在3%-4%;而在20 MPa合成时采 用二级氨冷,15MPa下合成时采用三级氨冷,此 时进塔氨含量可降至1.5%-2.0%。
化工分离过程课件陈洪钫,刘家祺编第四章多组分多级分离严格计算

MESH方程全塔的个 数:N(2C+3)!
二、变量分析
G1、UN
总变N 量 V:数
3 股进料 Q、Gj、U j
串级
NVN[( 3C+2) +3]-2+1N( 3C+9) -1
设计变N量 i N数 x+N : a
N x:
Na:串级单元数 1
进料 N(C + 2) 侧采单元数( 2 N-1)
压力 N
N-1级:AN-1xi,N-2 +BN-1xi,N-1+CN-1xi,N DN-1
N级:ANxi,N-1+BNxi,N DN
BA12
C1 B2
C2
xi,1 xi,2
D1 D2
Aj Bj Cj
xi, j
萃取精馏:被萃取组分在塔釜回收率高, 从釜计算。
共沸精馏:共沸物在塔顶能准确估计, 从顶开始
习题:
P148 2题
返回
第三节 三对角矩阵法
将MESH方程分成三组:
1.修正M方程 用三对角线矩阵求 表解 示 xi, ,j
2.S方程 求解 Tj;yi,j
3. H方程 求解V( j Lj)
适用于:
操作型计算
Newton-Raphson法:松弛法;等…
返回
第二节 逐板计算法
讨论:1.恒摩尔流
2.用相对挥发度或相平衡常数表示平衡关系
方法:交替使用操作线、平衡线方程
模型塔:
V1 L0 DxLK,D FL
ziF V
L
N -1
N
《化工分离工程》PPT课件-第3讲分离过程

描述系统的独立变量数可以由进出系统的物流和系统与 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情况确定具体的原则为: 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情况确定具体的原则为: 对一单相物流,其独立变量为: 对一单相物流,其独立变量为:
NV = C + 2
如果系统与环境有能量交换, 如果系统与环境有能量交换,则独立变量应该加上描述 能量交换的变量数, 一股热交换,又有一股功交换, 能量交换的变量数,如有 一股热交换,又有一股功交换, 则应该再加上两个设计变量, 则应该再加上两个设计变量,即:
1
确定装置变量郭氏原则
按每一股单相物流有( 按每一股单相物流有(C+2)个变量, )个变量, 计算进料物流所确定的固定设计变量。 计算进料物流所确定的固定设计变量。 确定装置中具有的不同压力的数目。 确定装置中具有的不同压力的数目。 上述之和既为为装置的固定设计变量。 上述之和既为为装置的固定设计变量。 将串级单元数,分配器数, 将串级单元数,分配器数,侧线采出单 元数以及传热单元的数目相加为装置的 可调设计变量数。 可调设计变量数。
简单吸收塔的设计变量
N
设计变量 可以规定为: 可以规定为 固定设计变 量: 两股进 2C+4 料 每级压力 N 可调设计变 量 理论级数 1
该装置由N个绝热操作的简单平衡级构 该装置由 个绝热操作的简单平衡级构 因此有: 成,因此有 e 因此有
i
VN=D
LN+1=S
= 2c + 5
Nr = 1
N N-1 N-2 N-3
N V = C + 2 + 能量交换增加的变量数
独立变量之间约束关系
独立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包括: 独立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包括: 1 物料平衡关系(对C组分体系有 个) 组分体系有C个 组分体系有 2 能量平衡关系(对一个体系只有一个) 对一个体系只有一个) 3 相平衡关系(对C组分 相体系有 ( π+1)个) 组分π相体系有C( 组分 ) 4 化学平衡关系(分离过程只考虑无化学反应的体系,不考虑该约束条件) 分离过程只考虑无化学反应的体系,不考虑该约束条件) 5 内在关系 (指约定的关系,如物流之间温度,压力降之间的关系等) 指约定的关系,如物流之间温度,压力降之间的关系等)
NV = C + 2
如果系统与环境有能量交换, 如果系统与环境有能量交换,则独立变量应该加上描述 能量交换的变量数, 一股热交换,又有一股功交换, 能量交换的变量数,如有 一股热交换,又有一股功交换, 则应该再加上两个设计变量, 则应该再加上两个设计变量,即:
1
确定装置变量郭氏原则
按每一股单相物流有( 按每一股单相物流有(C+2)个变量, )个变量, 计算进料物流所确定的固定设计变量。 计算进料物流所确定的固定设计变量。 确定装置中具有的不同压力的数目。 确定装置中具有的不同压力的数目。 上述之和既为为装置的固定设计变量。 上述之和既为为装置的固定设计变量。 将串级单元数,分配器数, 将串级单元数,分配器数,侧线采出单 元数以及传热单元的数目相加为装置的 可调设计变量数。 可调设计变量数。
简单吸收塔的设计变量
N
设计变量 可以规定为: 可以规定为 固定设计变 量: 两股进 2C+4 料 每级压力 N 可调设计变 量 理论级数 1
该装置由N个绝热操作的简单平衡级构 该装置由 个绝热操作的简单平衡级构 因此有: 成,因此有 e 因此有
i
VN=D
LN+1=S
= 2c + 5
Nr = 1
N N-1 N-2 N-3
N V = C + 2 + 能量交换增加的变量数
独立变量之间约束关系
独立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包括: 独立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包括: 1 物料平衡关系(对C组分体系有 个) 组分体系有C个 组分体系有 2 能量平衡关系(对一个体系只有一个) 对一个体系只有一个) 3 相平衡关系(对C组分 相体系有 ( π+1)个) 组分π相体系有C( 组分 ) 4 化学平衡关系(分离过程只考虑无化学反应的体系,不考虑该约束条件) 分离过程只考虑无化学反应的体系,不考虑该约束条件) 5 内在关系 (指约定的关系,如物流之间温度,压力降之间的关系等) 指约定的关系,如物流之间温度,压力降之间的关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kBknjBj T0S产生
出
进
B分离 T0S产生(62) 0
W净 > B分离 (非等温不可逆过程)
-
11
非等温可逆过程: W净 B分离 (S产生 0)
有效能定 B义 H: T0S WmiTn0,B分离 HT0S (62) 2
——过程的热量T0与 的温 热度 库为 交换 W净WmiTn0,B分离 HT0S(可逆过
式(6-20),T(i 6-22)中:
Hxi,F CP,idT
(623)
i
TF
Si xi,F(TTFi CTP,idT-Rlnxi,F PiPF)
(624)
返回 12
6.1.3净功消耗和热力学效率
通常,分离过程所需的能量多半是以热能形式 而不是以功的形式提供的。
一般以W净计算能量:
净功消耗:— W净=W入—W出
第三节 分离顺序的选择
返回
-
3
第一节 分离的最小功和热力学效率
6.1.1 等温分离最小功
6.1.2 非等温分离和有效能
6.1.3 净功消耗和热力学效率
返回
-
4
6.1.1 等温分离最小功
热力学第二定律:完成同一变化的任何可 逆过程所需功相等。
连续稳定分离系统:
n1,zi,1, H1
n2,zi,2, H2
25)为: W净
QT(0 T1C
1 TR
)>
0
(6 26)
由 6 ( 2) 0W : 净 B 分 离 T 0 S 产生
有 W : 净 > B 分离
定义分离过程热力率学:效
B分离- W净1
非等温可逆 过程为1。
14
例6-3 设环境温度T0=294K,计算:
1. 再沸器负荷(冷凝器负荷给定)
2. 有效能变化
第六章 分离过程的节能
教师:何寿林 制作:何寿林
-
1
混合过程为不可逆过程,其 逆过程(分离过程)耗能。
学习本章意义:
1.确定完成一个分离过程所需理 论最小能量;
2.确定接近此能量极限的实际过
程,或减小使用昂贵能量的实际过
程。
-
2
第六章 分离过程的节能
第一节 分离的最小功和热力学效率
第二节 精馏的节能技术
出 n kB k进 njB jT 0 S 产 ( 生 1T T 0) Q W S ( 61) 8
由卡诺循环,等 可当 逆功 热: 机
WCQ(1TT0)(温度 T的 为热源 T0环 向境传热所作
净 W Q净 — 功 — W 消 热 C量 T耗 W 0, ; ST: ——环境 分离、过热 程有源 效能温变度 化
3. 净功消耗
4. 热力学效率
解:计算机准:1小时
1. 由图解得:D=159.21kmol/h
W=112.95kmol/h
F=272.16kmol/h
全塔热量衡算:QR=34311918.14kJ/h
-
15
T0=294K
QC=32401526kJ/h
319.8K, 1930.5kPa 159.21kmol/ h H D 12793.9kJ / kmol SD 74.69kJ /(kmol K)
物料在相 T、 同 P下 的进入和离开热 ,为 0且混合
故:焓0( 变H 为0)。 QWmi, nT ◆ 理想环入 境和离开
故:焓变 0( H 也0为 )。 QWmi, nT
◆ 非理想溶液:
Q ( W m, iT n ) n kH k E njH E j
出
TQS产生0(616)
S产生 :不可逆过程引变起的熵
设T0 — 环境温度 (规定:海洋、大气、 河水温度)
用 T0乘6( 1) 6 后6与 1) 5(合并:
n( kHkT0Sk) n( j HjT0Sj) T0S产生
出
进
( 1T T0) QW - S ( 61) 7 10
有效B 能 H 定 T 0S代 义6 入 : 1) 7 (
出
进
nkHkEnjHE j :过剩焓变化
出
进
正偏差溶液:正 过, 剩过 焓程 为为吸热 负偏差溶液:-负 过, 剩过 焓程 为为返放 回9 热
6.1.2非等温分离和有效能
nkHk njHj QWS (615)
出
进
Q:从温度T的 为热源向过程传递热量
WS:过程对环境所作的功
熵平衡:njSj
进
nkSk
nm1,zi,m1,Hm1
nm,zi,m,Hm
QW
进出系统物流变量:
系统对环境作功:
z n, i,H,S(熵),Q -
W
5
按热力学第一 (能 定量律 守: 恒)
njHj QnkHkW (61)
进
出
设等温可逆过程:
QT[nkSknjSj] ( 62)
出
进
将 6 2 ) (代 6 1 ) 入 : (
出
进
(6 9)
若将组 AB 构 分成二元混合 成物 纯 A、B , 气分 体离 nW Fm RiT T n, [yA,FlnyA,F- yB,FlnyB,F]( 617 ) 0
二、分离低压下液体混合物
fˆi ixi fi0L 代入6( 8): WminT,RTnk[xi,kl( n i,kxi,k)]
ii0R( T ln fˆiln fˆi0)
W mT i nR , [ Tn( k zi,kln fˆi,k) n ( j zi,jln fˆi,j)]
出
进
(6 8)
一、分离理想气体混合 物
z i y i f ˆi y iP代6 入 8 )( :
W m T iR n[ , T n ( k y i,k ly n i,k ) n ( j y i,jly n i,j)]
出
nj[xi,jl( ni,jxi,j)] (611) 进
二元混合物分离 分成 :纯组
WminT,RTnF[xA,Fl( n A,FxA,F) xB,Fl( n B,FxB,F) ] (612)
例6-1; 例6-2
-
8
传热速率: Q n k H k n jH j W m , T in
◆ 理想气体出 : 进
W m T i n n k ,H k n jH j T [ n k S k n jS j]
出进
出进
即 W m : T i n H ,T ( S )
自由焓 G H 定 TS 义:
W mT i n ,G n kG k njG j( 65 )
出进
-
6
混合物的 G 自 zii 由焓:
一般分离过程:
TC
原料
QC
QR TR
可逆热机功:
产物
W入
Q
R(
T
R TR
T0
)
W出
Q
C(
TC TC
T
0
)
-
13
过程消耗的净功:
W净W入W出 分离 QR ( 过 TRT 程 RT0) 产 Q 生 C ( T 料 的 CT C的 T 焓 0) 焓 ( 与6 差 原 2) 5别极小
有: QRQCQ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