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重庆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重庆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重庆是一个拥有丰富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城市。
以下是一些重庆的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1. 重庆两江分界点: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出名的两江分界点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游客可以在这里观赏到两江交汇的壮观景色。
2. 重庆长江索道:作为世界最大的高空索道,重庆长江索道可以带领游客欣赏到长江两岸的美丽风景和重庆市区的繁华景象。
3. 洪崖洞: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洪崖洞是一座刻有近代名人字画和文化长廊的古老洞穴,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传统的重庆文化氛围。
4. 奉节石宝寨:位于奉节县境内的石宝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城内有山水相依的奇特地貌和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
5.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的大足石刻是中国四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清代石刻群,展示了中国石刻艺术的辉煌。
6. 瑞天阳光城:坐落于重庆市江津区的瑞天阳光城是中国最大的阳光玻璃观光童话城,拥有着多彩多姿的动感光影特效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7.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是中国大西南地区乡村旅游示范县,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
8. 重庆南山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的南山风景区是一个集美景、文物、文化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度假区,拥有着壮丽的山水景观。
以上是一些重庆的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游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进行选择和欣赏。
简述自然旅游资源类型

自然旅游资源类型
自然旅游资源类型主要包括以下4类:
1.地文景观类:山岳形胜、岩溶景观、风沙地貌、海滨沙滩、特殊的地质现象和地貌
类型等。
2.水域风光类:河流、湖泊、瀑布、泉水、溪涧、冰川、滨海等。
3.生物景观类:森林、草原、珍稀树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
4.气候与天象景观类:适宜于避暑避寒疗养治病的气候及特殊的天象景观,如泰山日
出、庐山云瀑、黄山云海以及虽可遇不可求但出现频率较多的峨嵋佛光、沙漠海市蜃楼、极地极光等。
以上是自然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旅游资源往往需要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以确保其可持续性和对旅游者及当地社区的积极影响。
第三章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二、科普教育功能 三、探险运动与康体健身运动功能 四、文化旅游功能
第三节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国家分类标准:5亚类,37个基本类型: AA 综合自然旅游地(7个基本类型) AB 沉积与构造 (7个基本类型) AC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 14个基本类型) AD 自然变动遗迹 (7个基本类型) AE 岛礁 (2个基本类型)
2、内用力作用:内力作用,地球内部能量如: 热能、压力等所产生的作用。
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的热能、地球 自转的旋转能、重力能。
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 地震。
(例如:喜马拉雅山、腾冲火山、叠溪地震湖)
3、外营力作用:也称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太阳能所引起。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引起地壳表面的的物质(矿物、岩石)不断破碎、分解、 迁移、沉积。 具体表现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 用、成岩作用。(喀斯特地貌)
3、孤峰:
孤峰是耸立在溶蚀平原上的孤 立石灰岩山峰,是喀斯特地貌发 育晚期的产物。
桂林山水属于典型的热带峰林景 观。
峰丛、峰林、孤峰形成示意图
桂林山水—峰丛、峰林
平地涌千峰
象鼻山
4、天生桥: 天生桥是古地下河道随地壳上升后崩塌所残存的遗迹,看起来像一
座跨越峡谷的石桥。
5、边石堤: 边石堤是指发育在溶洞底部或山坡、谷底的堤状石灰华,由碳酸钙沉积所形成。 香格里拉白水台
第三节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一、地质过程形迹:断层景观旅游资源、节理与褶皱景观旅 游资源等。
二、山体、石体与峡谷: 1、山体: 名山特点: 1)名山是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实体; 2)名山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3)名山拥有悠久的开发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 4)名山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体;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一)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地文景观是指地球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于地球的岩石圈而形成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总称.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则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地文景观物象.(二)地文景观形成与地质作用地文景观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地球自形成以来,从未停止其变化和发展,今天所看到的地球,不过是它的全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地壳,既受到地球自身发展的作用而引起变化,又受到地球以外的力量作用而引起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讲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其实,所谓"稳"和"坚"都是相对的,不稳和不坚才是绝对的.可以说,地球上没有一种岩石,构造,地貌是固定不变而仍然保持其形成时的面貌.所谓"沧海桑田"正是对这种巨大变化的描述.这种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壳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叫做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两种:内营力作用和外营力作用.1,内营力作用内营力作用也称内力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能量如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重力作用形成的重力能等所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1)地壳运动地壳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运动形式既相互联系,又可相互转化.大地从来没有安静过,但人们平时却并不感觉到这点.正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所说:"地球的变化同我们短暂的生命相比,是很缓慢的,因此,简直注意不到它的变化."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我们有可能依靠精密的仪器,测量出地面起伏的微小变化.测量的结果证实了地壳既有升降运动,还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方向的运动.例如从晚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山从古地中海升起,上升幅度达七八千米,而同一时间,江汉平原地区却表现为缓慢下降,沉积了近一千米厚的沉积层.从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红海和亚丁湾两侧的海岸极其相似,简直可以吻合起来.据测量,红海正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加宽着.从东非大裂谷在2500万年前形成至今,裂谷的宽度平均已扩展了65千米.如果我们把东非大裂谷加宽的速度定为每年1厘米的话,再过5000万年以后,裂谷的宽度就是565千米.裂谷以东的大片土地,就跟非洲大陆分离了.(2)岩浆活动岩浆是地壳深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硅酸岩熔融体,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而侵入到地壳,称为岩浆侵入活动.岩浆上升到地壳一定位置未达地表就冷凝成岩,称为侵入岩;岩浆喷出地面,称为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3)变质作用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当所处的环境改变时,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以建立新环境下新的平衡,这样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变质岩.在变质作用中,温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大部分变质作用是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发生的,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矿物重结晶,使颗粒变粗和增强物质的活动性,也使原来的矿物发生分解或化合,形成新的矿物.除温度外,压力也是引起岩石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由岩浆中分泌出来的气水溶液(热液),当其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渗流时,可将某些组分带入或带出,从而形成新矿物,使岩石发生变质.当然,温度,压力和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均属外因,原岩的成分和性质则是变质的内在因素.人们喜爱的首饰中的红宝石和蓝宝石,是色彩美丽而透明的刚玉矿物,它主要是在高温和富铝缺硅条件下形成的变质矿物.(4)地震地震是大地的快速震动,属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2,外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也称外力作用,主要由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所引起.它使地壳表面各种物质成分不断破碎,分解,迁移,沉积,使地壳表面削高填低趋于夷平.具体表现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在温度变化,气体(氧,二氧化碳),水溶液,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岩石及矿物的物理状态或化学成分在原地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十分普遍,地表的岩石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这种作用.即使像花岗岩,大理岩等算是坚硬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仍然不免遭到破坏.不同种类的岩石,风化速率各不相同.岩性常是造成风化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矿物成分复杂的岩石,因各矿物的抗风化力强弱不一,所以比矿物成分单一的岩石易风化;通常深色的矿物吸热多且快,因此含深色矿物多的岩石也相对易风化;矿物颗粒细小且呈等粒状结构的岩石,比粗粒状的和斑状的岩石抗风化的能力要强.除岩性外,岩石所处环境温度条件和水分状况是影响风化强度的基本控制因子.据记载,我国汉朝的虞翊,在甘肃南部疏竣河道时,曾将堵塞江中的礁石用柴烧得滚烫,后再"以水灌之,石皆罅裂."说明古人对岩石因冷热变化而破裂是早有认识的.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水,湖水,冰川,风等处于运动状态的外营力对地壳表层岩石,土壤等的破坏作用,称为剥蚀作用.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又称侵蚀作用.在自然界的各种剥蚀动力中,河流的侵蚀作用是一种最广泛,最强烈的作用.岩石经风化和剥蚀后,其产物大部分被流水,海浪,冰川,风等搬运,迁移到其他地方的作用,则称搬运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当场所后,因条件变化(如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等)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一般地说,大的石块,流水不易搬运,往往堆积在河流上游或就地堆积,小的砂粒就远离"家乡",沉积到河流下游.因此在一条没有支流或没有较大支流汇入的河流中,从上游到下游,会出现沉积物按大小,轻重不同呈带状分布的现象.在同一地点,沉积物从下到上也会出现不同大小和轻重颗粒的分选现象.同样的道理,一般在海洋近岸带沉积较粗粒碎屑,一些较细颗粒呈悬浮状态被搬运到离海岸较远的地区.在近岸带沉积的砾和砂,经海浪的长期作用及颗粒间的互相摩擦和碰撞,亦具有良好的磨圆度.风力搬运的沉积物,也具明显的分选性,在顺风方向上的分布具有粗细明显的分带现象.至于可溶物质及肢体物质的搬运,在一定条件下(浓度达到过饱和,不同电荷的中和等)会沉淀析出,形成盐类沉积物或铁,锰,硅等胶体物质的沉积.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当达到过饱和状态时,会析离出来形成地下水化学沉积物.3,地质作用与地文景观的形成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及起伏状况,也称地形.而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是在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共同塑造而成的.内营力作用塑造了地球表面大的基本构造形态,增加了地表的高差起伏.而外营力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过程对高起的地表进行夷平,对凹陷的盆地进行填高,总的趋势是削高填低,减少地表的起伏,使地表趋于和缓.伴随着地貌起伏形态的形成,其他的地文景观现象也随之出现.如隆起的山脉地区往往出现断裂,节理,褶曲等地质构造形迹,并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发生;而相对沉陷地区堆积深厚的地层,富含动植物化石.沉陷作用甚至可以导致海侵现象,使原来的沿海丘陵变为岸外岛屿.风,水流等外营力的侵蚀,堆积作用可形成独特的蚀余地貌(残留下的地貌),沙石堆积地貌,在一定岩石岩性的配合下可形成独特的象形山石地形,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岩溶作用,重力崩塌以及地面塌陷作用下,可发育成各种洞穴,天坑等自然奇观.因此,内力的隆起和外力的剥蚀,内力的下沉和外力的堆积,总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协调发展的.二,地质地貌条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一)地质地貌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除气象气候等自然旅游资源之外,绝大多数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均有赖于地质地貌条件与环境.例如:若没有构造节理强烈发育的花岗岩及其地貌,也就没有黄山的怪石和温泉;如没有地壳变动的断块隆起,就无法形成雄伟,奇险的泰山,华山,庐山等山地景观;假使没有地壳变动的构造断陷,也就不可能产生青海湖,鄱阳湖,贝加尔湖等断陷湖泊旅游区.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武陵峰林,长江三峡,天涯海角,黄果瀑布,钱塘涌潮,济南泉水,五大连池等我国誉满全球的旅游区,都与该地的地质地貌条件联系在一起. (二)地质地貌条件直接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随着科学文化的提高与发展,旅游者已不光满足单纯的观赏与游览,以求知,科学考察等为目标的旅游活动日益增多.大量地质,地貌现象吸引着众多游客,为旅游业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如云南路南的石林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还有西岳华山,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四川自贡的恐龙博物馆,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等均是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它们都以地质,地貌特征见长.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巫山大宁河小三峡都是河流侵蚀形成的河谷类地貌景观,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吉林长白山天池,古代生物掩埋形成的山东临朐山旺化石,与岩浆活动有关的云南腾冲温泉,现代活动着的甘肃祁连山七一冰川等都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地貌不仅是风景的基础和骨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主景的作用.另外,在一些景区内,作为主景的并不是地质地貌的物质形象和造型,但由于有了这些地文景观的合理搭配,却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从而强化了主景的美学特征,使林更秀,水更美,园林更自然和谐.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三)地质地貌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人文旅游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地域分布规律人文旅游资源虽然是古今人类文化活动而产生的事象,但其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历史,民族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因为一切人文旅游资源都植根于地表,莫不与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赋存地域特征有关.例如:古人类遗址(岩洞)的选址要求是近水,干燥,洞口背寒风;古建筑中凡高台,楼阁,宫殿,庙宇,园林的选址,均考虑到地质,地貌,地下水等问题.人们常说的"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地质,地貌,气候,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判断,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风水学"在阳宅的应用,剔除其封建糟粕外,确实有其科学合理的部分.(四)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与自然景观演化的促进在地质营力的作用下,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作为自然景观当然也不例外,都有其各自的演化过程与规律.那些"摇摆石","一线天", "万笏朝天"等自然景观,都是岩石风化过程中一定时期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作用的加深,这种自然景观就会随之毁坏与消失.而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垦利县,黄河水流所搬运泥沙日以继夜的堆积,滩涂面积不断扩大,滩涂上芦苇丛生,候鸟集聚,已初步开发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旅游地.(五)地质地貌条件能增加美感,强化意境在自然景观的构成中,地质地貌作为风景的骨架和载体而存在,而植被,水文,气象等要素往往起到附加修饰的作用.地质地貌要素一般体量大,视觉敏感性高,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所形成的旅游空间和景观构图,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据研究,在海岸型,湖川型,山岳型等自然风景类型中,地质地貌条件对风景质量具有较高的贡献率.独特的地质地貌往往可形成优良的自然景观,并体现风景的总体特征.如西岳华山的"险".峨眉山以"巍峨奇秀"著称,"叠叠雄峦,高插云天,奇峰挺拔"的地貌特点加以翠绿植被决定了这一特征的形成.清代学者魏源描述我国五岳的总特征为:"恒山如行,岱山如座,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南岳独如飞",这实际上是从大尺度地貌形态上对五岳特征进行的概括.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冰川沉积包括3类:冰川冰沉积,冰川冰与冰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冰川接触沉积,以及冰河、冰湖或冰海形成的冰水沉积。
第三章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back Company name
刃脊
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 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 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 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
back Company name
经冰川刨蚀,改 造而成的谷地称
冰川谷。
back Company name
峡湾是由冰川侵蚀原 来的河谷而形成的一 种冰川槽谷,是在冰 川退却后海水入侵而
Company name
冰斗:它是由冰川 侵蚀作用形成的三 面陡壁的围椅状洼 地,出口处为一岩槛
Company name
庐山:大坳冰斗
back Company name
当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 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 斗的后壁不断后退,它们之间 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 个尖锐似金字塔形的山峰叫角
重庆丰都雪玉洞
辽宁本溪水洞
Company name
ACI丹霞
❖ 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一种顶平、坡陡、麓缓的山 体或石体。
磬锤峰 僧帽山
武夷山 丹霞山
Company name
甘肃临泽县的丹霞地貌群
丹霞地貌
广东韶关的丹霞地貌
云南黎明丹霞地貌
Company name
雅丹地貌
❖ 雅丹地貌主要是在风蚀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和凹地 (沟槽)的组合景观。“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 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于风的磨蚀作用, 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 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 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Company name
米堆冰川(西 藏)
Company name
特拉木坎力冰川(新 疆)
旅游资源开发第三章重点——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第一章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14客)1、地文景观:地球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于地球的岩石圈而形成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总称2、地质作用:按照其能量来源可分为两种:内营力作用和外营力作用内营力作用:(1)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水平挤压)(2)岩浆运动:侵入岩、喷出岩、温泉以及矿泉水(3)变质作用:变质岩(4)地震外营力作用:(1)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分化以及生物分化(2)剥蚀作用:风化侵蚀以及流水侵蚀(3)搬运作用(4)沉积作用(5)成岩作用3、地文景观对旅游活动的影响:(1)决定旅游活动开展的难易程度:地文景观是地理空间的物质基础(地质、地貌条件构成了旅游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2)造就重要的构景要素: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云南路南的石林——“天下第一奇观”(喀斯特地貌景观)、西岳华山、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四川自贡的恐龙博物馆、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河谷类地貌景观:长江三峡、巫山大宁河小三峡(3)体现旅游地的总体特征及观赏效果:西岳华山:“险”四川峨眉山:“巍峨奇秀”五岳的总特征“恒山如行,岱山如座,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南岳独如飞”4、地文景观的旅游功能(1)审美功能:形态美和色彩美形态美:雄、奇、险、幽、旷色彩美:以山色叫绝的丹霞山(2)科普教育功能(3)探险运动与康体健身运动功能(4)文化旅游功能:我国的山川名胜,往往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使得山地成为宗教文化的聚集地。
武当山和华山:道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和河南嵩山:佛教名山泰山:自然崇拜、祭祀的场所5、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1)地质过程形迹:断层景观旅游资源、节理与褶皱景观旅游资源、地层剖面旅游资源、生物化石旅游资源(2)山体、石体与峡谷(3)蚀余地貌景观(4)自然灾变遗迹景观(5)沙石地地貌景观(6)岛礁(7)洞穴地貌。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及鉴赏

02
CHAPTER
地文景观的构成要素
地质地貌
• 总结词:地质地貌是地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岩石、土壤和地形等元 素展现出自然之美。
• 详细描述:地质地貌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各种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 风化侵蚀等。这些作用形成了壮丽的山脉、峡谷、溶洞等景观,为旅游者提供 了丰富的自然奇观。
天象景观
01 总结词
天象景观是地文景观中最为宏 大和神秘的要素,它以天文现 象和气象现象为主要特征。
02
详细描述
天象景观包括星空、日出、日 落、极光等自然现象,这些现 象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公转 以及太阳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 。天象景观以其神秘的天文现 象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 多旅游者。
03
总结词
04
在观赏天象景观时,应注意其天 文和气象现象的形成原理,以及 它们所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和人 文景观。
详细描述
例如,在远离城市光害的地区, 可以观赏到清晰璀璨的星空;在 高纬度地区则可以观赏到壮丽的 极光现象。这些天象景观不仅具 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还对研究天 文学和气象学具有重要意义。
03
CHAPTER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及鉴赏
目录
CONTENTS
•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概述 • 地文景观的构成要素 • 地文景观的鉴赏方法 • 地文景观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 地文景观鉴赏案例分析
01
CHAPTER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地文景观是指地球内外部力量作用下 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山岳、峡谷、 岩溶、风蚀等形态。
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对 地文景观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 系。
思考与领悟
01
分析地文景观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和规律,理解 自然的力量和时间的痕迹。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及鉴赏

心理要求 教师接着讲解:园林风景区的结构布局都有一定的节奏,像一幕戏剧,一般 分为序幕、发展、高潮、结束等景区,在整个观赏过程中,观赏人文景观时 要调适好感官、心理、情绪、 与景观的景观的结构、布局的节奏韵律之间的 同步。观赏者的心理活动和观赏行为应保持一定的节奏,观赏时应边赏边想, 观赏项目、观赏速度、活动方式等应保持一定节奏,这既满足感官需要,又 能适应心理需要,维持观赏过程中饱满的情绪。以万寿宫的观赏为例,简单 地分析说明【进门(序曲)、长廊(发展)、欣赏(高潮)、雅座(结束)】 以石阡温泉的观赏为例,【进门(序曲)、长廊(发展)、洗浴(高潮)、 雅座品茶(结束)】 教案点评: 教案点评:该教案示例具体,比较实事求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本 节内容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达到以情观景、情景交融的欣赏境界。一方 山水一方情。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因地制宜发展生产,风俗民情是一定的 自然和人们和谐相处的结果。旅游者在欣赏这些人文景观的过程中,就是去 发现这种和谐产生的美,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关于这方面的欣赏能力,需要 联系当地相关的旅游景观背景,教会学生怎么欣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 解和看法。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提高了欣赏水平。
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岩石性质和成因为依据,综 合考虑景观美学和人文特征。可将地貌旅游资源 分为山岳峡谷景观、岩溶景观、火山或熔岩景观、 干旱区景观等。
(1)山岳峡谷 )
一般称绝对高度在500米以上坡度较大、有主峰 的称为山或山岳。 谷地深狭,两坡陡峭的河谷地貌景观称为峡谷, 最为常见的为“V”形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 流水或冰川强烈下切而形成的。
发挥想象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黄山石猴”“梵净蘑菇石” 使学生观赏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观赏 点,只有充分发挥想象,与想象中的事物或情景 合二为一时,才顿觉天工之巧美妙绝伦。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石阡情人谷”一对恋人随 波荡漾,面对水色天光,碧波荡漾的鸳鸯湖里上 千对五彩斑斓的鸳鸯或翔或游,自由自在地嬉戏 于风光旖旎的青山碧水间,此情此景,触景生情, 会让你远离城市的喧嚣,忘却尘世的烦恼,顿悟 “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真谛,人与自然,情景交 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旅游资源概念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内涵 (一)旅游资源概念 旅游资源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 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 可以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 各种事物和因素。
含义: 旅游资源最核心的是其吸引功能,吸引 功能是旅游资源区别于一切其它资源的最重 要的特征。
北回归线经过我国的台湾、广东、广西和云 南四个省(区),我国分别在台湾嘉义、广 西从化、广东汕头、封开等地建立了北回归 线标志,是建立北回归线地理标志最多的国 家。“亚洲中心地理标志”的位置在乌鲁木 齐市西南30千米处的永丰乡包家槽子村。亚 心海平面标志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托克逊县, 这里海拔0米。这些自然标志地,适宜开展 科普旅游。
(2)谷地深狭,两坡陡峭的河谷地貌景观称 为峡谷,最为常见的为“V”形谷。峡谷是由 于地壳上升,流水或冰川强烈下切而形成的。
2.谷地型旅游地 指河谷地区内可供观光游览的整体区域或个 别区段。谷地主要由河流的侵蚀、搬运、堆 积作用而形成。
在谷地型旅游地,既能够顺河沿江观赏沿岸 峡谷峭壁的壮丽景色或河岸上田园瓦舍的秀 美风光,也可以河流为依托,沿河开发有价 值的综合旅游景观。
矿石积聚地可开发成科考旅游地,我国许多 典型的矿石积聚地每年要接待大量科学考察 者,如江西的钨矿、广西的铅矿,一些古代 采矿遗迹也对旅游者有巨大的吸引力,我国 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建立了一座古矿冶炼遗迹 博物馆,再现了我国古代采矿冶炼的壮观场 面。
各类宝石制品:
7.生物化石点 生物化石点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史前地质时 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活动遗迹的发掘地点。 主要包括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等的化石及其遗迹化石。 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物起 源及其进化的科学依据,同时还是重要的地 质遗迹以及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
1.天然性 2.时限性 3、地带性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1. 人为性和可创造性 2.时代性 4.地域文化性
(三)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 1、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历史 2、旅游资源价值对旅游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1、分类应以旅游资源的定义作为出发点, 确定分类的范围和内容。 2、分类应以旅游资源的属性为主要标准。 3、分类应考虑资源的成因、特点、形式、 年代等特征。 4、分类应尽可能系统化、规范化。
著名的古植物化石景观有浙江新昌的硅化木 国家地质公园、北京延庆下德龙湾的硅化木 林、湖北阳逻第四纪地层中的硅化木区等; 古动物化石景观有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以 三趾马和铲齿象化石而著称的甘肃和政古动 物化石博物馆等;古生物遗迹景观有河南南 阳西峡的恐龙蛋化石群等,这里埋藏的恐龙 蛋化石多达2.5万枚,其数量之多,保存之 好,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敦煌城南5千米处,面积 约200平方千米,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而闻名于世, 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鸣沙山 东西长40多千米,南北宽20多千米,最高峰海拔 250米,因摩擦震动沙会发出响声而得名。山是由流沙积聚 而形成,沙垄相衔,沙丘如海。其奇特之处在于:人从高处 下滑,沙子会嘤嘤作响;人们白天上山留下的痕迹,第二天 了无踪迹。它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响沙湾、宁夏中卫的沙坡头 并称为中国“三大鸣沙”。 月牙泉 东西宽25米,南北长约100米,平均水深4.2米, 泉水澄碧,水质甘冽,因其形如一弯新月而得名。虽然四周 被鸣沙山环抱,大风扬起,沙不落入泉内,虽气候干旱,却 千年不干涸。“沙夹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堪称“天 下奇
(5)奇异自然现象
6.自然标志地
自然标志地,指标志特殊的地理、自然区域的地点。 我国有一些地点、界线,具有特殊的天文地理含 义。如中国大陆的地理中心,位于秦川腹地的泾阳 县,在这个被称为“中国心脏”的地方,其主建筑 地下室中心地坪上,有一方形红色标石,其上嵌以 红玛瑙凿成的圆形原点标志,在标志上用隶书刻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建立中国原点,可 以此测算出“大地基准数据”,为祖国河山定位。
3、 省、市级中型旅游资源 4、县级以下小型旅游资源
第二章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一、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概念 地文景观是指地球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于地 球岩石圈而形成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总称。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则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 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地文景观物 象。
二、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三、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特点 四、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功能
3、节理景观 除最潮湿而疏松的现代沉积物之外,几乎在所有的 岩石中都可以发现裂隙,如果其两侧的岩层没有发 生显著的位移,这种裂隙称为节理。 节理的长度、密度往往相差悬殊,有的节理仅几厘 米长,有的长几米、几十米,节理之间的距离大小 也不等。节理加速了各种外营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使之形成姿态万千的奇特地貌。如湖南张家界石英 砂岩峰林、和云南路南石林等是沿垂直节理发育的 产物,黄山 的“仙人晒靴”、“仙人指路”、 “天狗望月”等各种奇石的形成,也是节理发育和 各种观 是地层在各种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或扭曲 变形。褶曲景观表现为隆起的山岭或下陷的 低谷。南北向挤压造成东西向山脉,如秦岭, 东西向挤压形成南北走向的山脉,如太行山, 挤压不均产生扭动,产生东北-西南或西北 -东南走向山脉和弧形山脉,如武夷山。著 名的喜马拉雅山脉是巨型的褶皱山脉,杭州 的飞来峰也是褶皱形成的。
第三节 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 凸峰、独峰、峰丛、石(土)林
(1)凸峰指在山地或丘陵地区突出的山峰 或丘峰。
独峰指平地上突起的独立山丘或石体。 峰丛,指基底相连的成片山丘或石体。 石(土)林,指成片的、林立的石(土)质凸峰、 独峰或峰丛。 这些地貌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最为常见。地表水流 沿着碳酸盐类岩石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 槽。随着溶蚀作用加剧,凹槽不断扩大,使原先完 整的山峰变成基座相连而上部分离的山峰集合体, 成为峰丛。溶蚀进一步向深处发展,峰丛基座被切 开,相互分离成峰林。在地壳长期稳定的条件下, 峰林继续遭受岩溶水的侵蚀,发育成独峰。
二、沉积于构造 1、断层景观 岩层受到压力时断裂,断裂面两边的岩层产生了明 显位移,这种构造称为断层。在断层构造带中,由 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 流,规模较大的断层则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和陡峭 高峻的悬崖。如台湾花莲县的清水断崖,是我国目 前最大、最险,也是惟一的海岸断崖,并且还是世 界第二大断崖。
(二)旅游资源的内涵 对游客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实用价值和基础性的主要 体现 旅游吸引力是判别是否属于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 旅游资源既包括未被开发的,也包括已经被利用的 旅游资源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1旅游资源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有形 的,也有无形的
二、旅游资源特征 1.广域性-分布广泛,开发与未开发 2.观赏性 3.区域性 旅游者之所以产生旅游活动、其根本的原因是旅游 资源的地域性差异,地域特色越突出,旅游资源的 吸引力越大。 4、组合性 5.永续利用性和易损性 6.吸引力变化
沙砾石地型旅游地由于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人迹罕至,因而大部分地区保留了较为原始 古朴的自然面貌,无论是对普通旅游者还是 科考探秘人员都有较强的吸引力。强烈日照 下的沙地,还是人们开展沙疗、沙浴的可选 场所。 甘肃敦煌鸣沙山、宁夏中卫沙坡头、新疆罗 布泊洼地、乌尔禾将军戈壁滩等都是著名的 沙砾石地型旅游地。
种 类
山岳、洞穴、海岸、特异地貌等
自 然 旅 游 资 地文景观类 源 水域风光类
气象气候类
生物景观类
人 文 旅 游 资 古迹和建筑类 源
现代景观类 民俗风情类 文化艺术类
购物饮食类
1、 世界级旅游资源
1.1. 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资源: 1.2. 纳入世界自然保护区网的旅游资源:
2、 国家级大型旅游资源
仙 人 晒 靴
(4)地层剖面 地表或地下(钻井、矿坑中)观察到的岩石 单位系列。用以说明和识别某一地层单位或 界线定义的典型剖面称层型。补充层型不足 的为参考剖面。
5.矿点矿脉与矿石积聚地 矿点矿脉与矿石积聚地,指矿床矿石地点和由成景 矿物、石体组成的地面。在矿物岩石中,部分岩石 经过加工,可成为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景观 或工艺品。如大理石,特别是汉白玉,这种纯白色 的大理石,从中国古代起,就用这种石料制作宫殿 中的石阶和护栏,所谓“玉砌朱栏”,华丽如玉, 所以称做汉白玉。 各类宝石,如钻石、玛瑙、玉石、水晶等,则具有 较强的装饰性和较高的收藏价值。
长江三峡,不仅有以雄著称的瞿塘峡、以幽 著称的巫峡和以险著称的西陵峡,沿岸还有 黄陵庙、古代悬棺、古栈道、诸葛亮水陆八 阵、屈原故里、昭君故里、三游洞等古迹, 同时还有三峡大坝、葛洲坝等现代水利工程, 众多景观综合而形成一条“黄金旅游线”。
3.沙砾石地型旅游地 沙砾石地型旅游地,指沙漠、戈壁、荒原内 可供观光游览的整体区域或个别区段。这一 类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干旱或内陆地区,由 强风、流沙和间歇性地表水的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作用而形成。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类型
(1)山丘型旅游地 山丘型旅游地指山地丘陵区内可供观光游览 的整体区域或个别区段。 我国广义的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 山丘型旅游地资源十分丰富。海拔超过5 000米为极高山,3 500~5 000米为高山, 3 500~1 000米为中山,1 000~500米 为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