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四章 即事感怀
浙江省2025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

古代诗歌阅读:即事感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元好问(金朝)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
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金屋暖,玉炉香。
春风都属富家郎。
西园①何限相思树②,辛苦梅花候海棠。
【注】①西园:原指铜雀园,三国魏曹植置之,以招文士,这里指文士雅集的庭园。
②相思树:出自东晋干宝《搜神记》,后以此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候馆灯昏雨送凉”既点明白诗作的时间、地点,也渲染了氛围,体现了传统的诗词开头方式。
B.“今夜还如昨夜长”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受着相思的煎熬,故觉夜长;二是夜夜相思,不止一天了。
C.结尾两句意为将像梅花那样熬过寒冬,迎来海棠开放的春天,在自我宽慰中,希望与悲感交织。
D.这首词用词绮靡甜腻,语言含蓄绮丽,富有表现力。
2.请结合详细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九日吴胜之运使黄鹤山登高①南宋·戴复古②龙山行乐③。
何如今日登黄鹤。
风光政要人酬酢。
欲赋归来,莫是渊明错。
江山登览长如昨。
飞鸿影里秋光薄。
此怀祗有黄花览。
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
【注】①公元1213年10月,宋遣真德秀使金议和,可能吴为副使,戴复古在他动身前在武昌黄鹤山设宴为他送行,酒筵上戴复古写了这样一阕词。
②戴复古,南宋闻名江湖诗派诗人,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③东晋时期,大将军桓温重阳节到龙山游玩,并设宴畅饮。
席间孟嘉帽子被风吹落,桓温让参军孙盛写一篇文章与他的帽子放在一块讪笑他,孟嘉马上从容地写出一篇理由充分的答文,此时龙山已沦陷。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开头既交代了时间、地点,更表明词人对挚友可能出访金国议和的反感。
B.上阕尾句,看似是对归隐的怀疑,实则表明心志,至少酬酢江山比出仕媚敌好。
C.“长如昨”,写江山亘古如斯,“秋光薄”,写秋意悲凉,暗含和挚友离别的苦闷。
高考语文复习“即事抒怀诗”笔记整理

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这类诗代表诗人有李商隐、李清照等。
教材助解: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从诗的内容上看,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什么手法?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诗的首二句,追忆自己与李龟年昔日出入达官贵人之家的情景,间接表现当时太平之世的承平气象。
后二句写重逢的时间、地点。
结合后二句,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着天上人间之隔的无限感慨,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
高考总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学案即事抒怀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导学案(四)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题型及本题材诗歌在高考中的考察方向和特点。
2、通过真题演练,规范答题。
3、回顾总结本组诗歌的主题情感、常见艺术手法及鉴赏方法。
一、考点解读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谢。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
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二、直击高考1、(20XX年海南、宁夏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答: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答:2、(20XX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3、(20XX年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第五季: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一章:总论 Word版含解析.doc

【考点掘金】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理解D。
【金脉分布】【脉情预测】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诗歌情感的题目是必考的考点,有的单独命题,有的夹杂在其他的题目当中,考核的难度一般不大,基本都是表面的情感,考核的如是深层情感,后面一定有注释。
为了强化该考点的训练,特把抒情方式单独提出,实际上抒情方式和情感有时是连在一起无法分开的。
由此可以预知,17年的高考,探究诗歌情感必考的考点,平时注意积累典型的例题。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
如2001年全国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
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
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实际上“望洞庭”三个字,正是作者当时所处的场景,后面作者在诗中所感也正是作者面对洞庭湖水而发出的。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高考命题在选诗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名家的非名诗”,既然是名家,在课本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如陶渊明的归园之乐,李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另外,这一类的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指导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指导一、文体特点1.内涵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
所谓“即事”,就是针对眼前事,即事诗是将“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诗词除外的其他题材的作品, 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迁或贬谪、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的诗歌,笼而统之地称为‘“即事感怀诗”。
此处的“即”有两个意思,一是“立即”,就是马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事诗是灵感突发之作,所遇到什么事,立即产生了对此事的想法,诉诸笔下而成诗;二是“就”,表顺承,就是前有要求,然后就有相应的动作,所以,即事诗还有另外的一个“家族”——应制诗。
所谓应制,就是应别人要求而创作诗文,如皇亲国戚的要求,还有宴饮、征伐、唱和、赠答等所有应命性创作的诗文。
2.标志①诗歌中包含叙事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②标题往往有“即事”“抒怀”等词。
3.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事抒情,委婉抒情。
二、鉴赏要点1.即事诗中的“事”即事诗是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是对身边可见和具体可感事件的细致描述,那么,作为诗歌中心的事件就在整首诗中处于核心地位。
要理解此类诗歌,第一要务就是理解诗中之事。
其一,生活琐事。
凡是古人或者说古代文人能做的事,都可入诗,所以,吟咏田园、写真山水、拂琴下棋、谈玄参禅、焚香品茶、行旅远游、交游寄友,这类诗中的事五花八门,无事不在。
其二,时序常事。
一天之中,时辰循环,日夜轮转,晨雾,熹光,生活日常,特别是傍晚的夕阳落山、孤舟停岸、夜猿叫啸、闲潭月影、灯烛明灭、寂夜渔歌,夜晚的夜读、夜泊、夜宿、夜游、夜值、夜梦等事更是常见。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之:杜甫的《狂夫》——即事感怀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之:杜甫的《狂夫》——即事感怀狂夫①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
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
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小题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相互衬托,自然天成,表明了诗人在经历颠沛流离后获得了一处安居之所,心情是轻松舒展的。
B. 颔联用叠词、色彩对比、多感官描写等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微风轻吹,翠竹轻摇,细雨蒙蒙,荷花妖娆,红翠相映,色彩鲜明。
C. 颈联描述了诗人的现实处境: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厚禄”“恒饥”放在句首,更为强调处境的艰难。
D. 尾联中“填沟壑”是死的委婉说法。
诗人“自笑狂夫老更狂”,一个“老”字点出了诗人的年迈体衰、行将就木,故自称“欲填沟壑”。
【小题2】1. 杜甫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两部作品简要分析二人的“狂”有何不同。
[知识点]杜甫(712-770) ,即事感怀[答案]【小题1】 D【小题2】①杜甫的狂是一种“疏放”的洒脱。
虽然生活艰辛,却始终用一种倔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老更狂”,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欣赏“翠篆”“红蕖”,可谓“疏放”之极。
②李白的狂是一种自信的豪放。
一方面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对自己充满自信;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认为“钟鼓馔玉”的富贵生活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诗情至此,流露出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之即事感怀诗

高考诗歌鉴赏之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季节、天气变化、遇友、落第、登科、被贬、遇赦、访友、探幽、登高、渡江等等)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往往是诗人兴之所至,妙手偶得。
我们在中学课本中接触过许多即事感怀的作品,如《客至》《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喜雨》《登高》《逢入京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作为高考鉴赏材料,即事感怀类诗歌也是入选频率最高的。
阅读这类诗歌,我们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是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因此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最后才能赏析评价诗歌的写作妙处及艺术手法。
做该类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第二,要关注环境、景物描写或使用的典故;第三,要紧扣文本,不论是写事、写人、写物、写景,最终都是为感怀服务。
(即事是为了感怀)真题训练1.(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2.(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瘦。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即事感怀

诗歌专题训练-------即事感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塍①秋日即事周密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
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
[注]①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
②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过去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
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纺织女的“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
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
D.“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已到来。
2.鉴赏宋诗往往要从理性上把握,请结合内容,谈谈本诗写了秋季哪些特有的情景?总结出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①韦应物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②,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③,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①巩:今河南巩县。
洛:洛水。
这里的巩洛,即巩县洛河注入黄河处。
②伊:伊水,《水经注·伊水》中有“伊水出南阳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
③洛桥:洛阳桥,这里指洛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记叙并描写了由洛水入黄河的行程和景物。
“夹”“豁”二字选用精当,舟行洛水,青山列岸,忽见群山开豁,大河横流,意境顿开。
B.颔联写寒树远影隐约天边,如水墨渲淡;落日余晖闪烁波涛之上,可谓妙手天成。
故《唐诗别裁》中说:“寒树句画本,夕阳句画亦难到。
”C.颈联动静结合,静写伊水岸边孤村,经安史之乱残破不堪,意境萧疏孤清;动写一雁孤飞,趁初晴乘风北上,与诗人从流飘荡处境相合。
D.结构上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切题,构思精妙;内容上以秋天傍晚黄河的景象引发诗人感触,有寄托,有情思,意蕴丰富。
4.“扁舟不系”源于《庄子》中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请结合这句话与尾联的含义简要分析诗人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四章即事感怀【高考金脉】真题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8.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9.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比如本题,从提问来看,应是考查篇章结构的技巧。
真题二:【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答案】8.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9.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
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
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本题如用“弱”“昏”,抓住“尚”“犹”分析;而用“健”“明”,可以结合“三十年前”这个语境分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这一知识点。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了,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本题注解“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作者曹翰是宋朝初年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他的诗不以雕章琢句取胜,留给人深刻印象的是那种深沉浓烈的报国情怀。
分析时抓住诗歌中“三十年前”“臂健”“眼明”“昨夜”“羞睹”“旧战袍”带有的感情色彩。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
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
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如本题就是选择课内学过的一首词,作者也是熟知的辛弃疾,难度降低。
【掘金技巧】在赏析咏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的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的悠扬,再写故园之思的深浓,“事”和“怀”结合紧密、自然熨贴。
注意:1.答题时注意分析诗歌中的事件的细节,有些时候这些细节也是这类诗歌考核的对象。
2.答题的模式是概括事件+抒发的情感。
3.注意诗歌中的细节描述中的一些手法的运用。
【掘金实战】一、(2016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11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词的上片写梦中情景,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向往?请简要说明。
(5分)(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技巧?并选出两种简要分析。
(6分)【答案】(1)(1)上片梦游中的世界,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
(1分)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渲染了战争氛围,军纪严明,军容整齐。
(2分)(2)表达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向往。
(2分)(2)(1)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对比、反衬(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2分)(2)简析:虚实结合。
词的上片写梦中之景,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矢志报国,怀才不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
对比。
上片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
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
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
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
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
反衬(寓情于景)。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
“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
直抒胸臆。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
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
直接抒发爱国热情,“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士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答出2种手法即可,每点2分)【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词的上片写梦中情景,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向往”,从题干中可知,上片主要写梦中情景,那么应该思考主要写了梦中的什么内容,这个内容和现实世界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