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 作业及要求
16春华师《社会工作概论》在线作业

华师《社会工作概论》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对自我的认识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获得的,这就是社会学家库里提出的()概念。
. 镜中之我. 社会化. 社会认知. 社会认同正确答案:2.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应遵循的是(),即社会工作伦理。
. 法理. 医理. 道理. 情理正确答案:3. 主张人的行为主要源自于外在环境刺激的结果的理论流派是(). 行为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标签理论正确答案:4. 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救助制度的国家是().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正确答案:5. 我国社区服务工作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是(). 行政事业性服务. 福利性服务. 商业性服务. 就业服务正确答案:6. 现代社会工作与传统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区分点是( ). 职业化. 专业化. 社会化. 本土化正确答案:7. 社会工作者把冲突的双方召集在一起,就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协商,最终达成了一致的协议,这主要体现了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 呼吁者. 协调者. 谈判者. 管理者正确答案:8. 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个案主都有潜能,在实践中表现为(). 助人为乐. 助人自助. 家长作风. 以人为本正确答案:9. ()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 弗洛依德. 巴甫洛夫. M.米德. 霍尔正确答案:10. 小组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形成期的主要任务是(). 评估小组. 招募组员. 使成员彼此熟悉. 建设性地处理冲突和沉默正确答案:11. 下列不符合任务中心理论观点的是(). 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有解决问题的潜力. 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的能力暂时缺失. 问题的产生与人的先天生物遗传关系密切正确答案:12.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向案主传授知识和技能,提供信息和情感支持,这主要体现了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 组织者. 管理者. 教育者. 协调者正确答案:13. 下面不属于小组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的是(). 社会目标模式. 认知行为模式. 治疗模式. 交互模式正确答案:14. 下述( )不是社会工作行政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基本脉络社会工作的内涵教案

社会工作的基本脉络——社会工作的内涵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1.1 课程目标了解社会工作的定义与内涵认识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理解社会工作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与伦理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讨论法:探讨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以及其重要性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与认识第二章: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基础2.1 课程目标了解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成与作用认识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成与作用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成与作用,以及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理论的理解与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社会工作实践案例,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解释第三章: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3.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过程掌握社会工作实践的技巧与方法认识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3.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过程社会工作实践的技巧与方法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过程与技巧方法角色扮演法:模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情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实践过程的理解与认识第四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对象4.1 课程目标了解社会工作领域的范围与特点认识社会工作对象的需求与问题掌握社会工作服务的策略与方法4.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领域的范围与特点社会工作对象的需求与问题社会工作服务的策略与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领域的范围与特点,以及社会工作对象的需求与问题小组讨论法:分析社会工作服务的策略与方法4.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领域与对象的理解与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社会工作领域,分析其服务对象的需求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服务策略与方法第五章:社会工作者的素养与能力5.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认识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角色与责任掌握提高社会工作者素养与能力的方法5.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角色与责任提高社会工作者素养与能力的方法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以及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角色与责任小组讨论法:探讨提高社会工作者素养与能力的方法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者素养与能力的理解与认识第六章:社会工作的伦理与价值观6.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伦理的重要性认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构成掌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决策6.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决策过程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角色扮演法:模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决策情景,提升学生的伦理判断能力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决策案例,并提出自己的决策建议第七章: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7.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性认识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掌握社会工作研究的应用与评估7.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研究的目的与类型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与步骤社会工作研究的应用与评估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研究的目的与类型,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与步骤小组讨论法:分析社会工作研究的应用与评估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研究的理解与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社会工作研究案例,分析其研究方法与步骤第八章:社会工作的政策与法规8.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政策的作用认识社会工作法规的构成掌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政策运用8.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制定社会工作法规的主要内容与实施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政策运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制定,社会工作法规的主要内容与实施小组讨论法:探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政策运用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的政策与法规的理解与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政策运用案例,并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第九章:社会工作的实习与督导9.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实习的意义认识社会工作督导的作用掌握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的技巧9.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实习的安排与要求社会工作督导的过程与方法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的技巧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实习的安排与要求,社会工作督导的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法:探讨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的技巧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的实习与督导的理解与认识第十章: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10.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认识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掌握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10.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与方向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小组讨论法:探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与方向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的理解与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提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建议与方案重点解析本教案以“社会工作的基本脉络——社会工作的内涵”为主题,涵盖了社会工作的定义、理论基础、实践过程、领域与对象、工作者素养、伦理与价值观、研究方法、政策与法规、实习与督导以及未来发展等十个方面的内容。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工作行政》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工作行政》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占形考总分的20%)社会工作行政工作任务的十项工作?答:1.社区发展工作2.家庭及儿童工作3.康复工作4.安老工作5.矫正工作6.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工作7.长期病患者工作8.轴导工作9.帮助工作10其他对象工作形成性考核作业二(占形考总分的20%)请利用业余时间参观或访问当地的一'家社会服务机构,列出该机构的使命,并针对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进行详细了解,梳理清楚该社会服务机构目标制定的流程单。
要求如下:1.该社会服务机构的使命;2.该社会服务机构的目标制定流程。
答:1、社会工.作行政的相关内容包括有人员日常管理、员工激励、制订服务计划、财务管理、评估服务成效、协调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与沟通、资源分配及整合、人员督导及培训、机构组织管理、目常经费预算的控制、机构发展策划等。
2、目前所在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行政的详细分析,机构由企业家、高校专家联合创办,以“秉承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理念,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不断开拓创新,为社区居民、新公民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多元化社会服务,以改善服务对象处境,提高其生活品质”为使命,以建立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俱佳的人才队伍和社工机构为为服务目标,主要是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社工开展公共服务与社会公益类服务。
3、机构为非营利民办企业,机构组织架构体现出、总干事为最高统筹者,由两位副总分别负责行政及专业,下设行政人事部、督导服务部、计划发展部、财务部四个执行部门,督导服务部下设立区域负责(初级督导)作为各区总负责人,由区域负责人统筹监管各小团队工作执行及专业提升。
机构非常重视人才培训(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一方面强调工作条件的改善,让我们作为员工能积极地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又强调对工作严格要求、赏罚分明,使员工们能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
而且机构有制定激励机构,激励方式包括有让员工有机会参与机构的重要决策、了解员工的不同优势合理安排分配工作任务、结合项目的年度计划目标为前提让员工做出最大的努力、协助员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专业服务水平、定期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金奖励等。
15春华师《社会工作导论》在线作业答案

华师《社会工作导论》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
1. 采取社区行动最常用的方法是()
A. 开会
B. 评估
C. 协调
D. 教育
正确答案:A
2. ()为社区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A. 1601年的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B. 1788年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C. 1869年英美盛行的慈善组织会社
D. 1884年的英美流行的睦邻组织运动
正确答案:D
3. 在助人过程中,履行保密原则是以遵守()为前提的。
A. 法律法规
B. 案主的隐私权
C. 伦理原则
D. 价值观念
正确答案:A
4. ()强调人和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注重剖析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与行为机制。
A. 行为治疗模式
B. 任务中心模式
C. 社会心理模式
D. 问题解决模式
正确答案:C
5. 社会工作行政一方面将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实践()。
A. 获取资源
B. 增长能力
C. 修正政策
D. 改善环境
正确答案:C
6. 在我国古代的济贫制度中,影响最为久远的是汉宣帝所设置的()
A. 乡约
B. 义仓
C. 社仓。
社会工作实践作业指导书

社会工作实践作业指导书一、概述社会工作实践是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环节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本指导书旨在对社会工作实践作业进行详细指导,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实践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作业要求1. 选题与背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目标,选择一项符合社会工作实践范围的主题进行研究与实践。
背景调查部分要求学生详细了解所选主题的相关背景信息,包括相关政策、社会需求和研究现状等。
2. 规划与设计学生需要在选定主题的基础上制定实践计划,明确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
在规划过程中,务必考虑到实践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效果的评估。
3. 实践过程学生按照实践计划逐步开展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记录实践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实践成果。
同时,要在实践过程中与相关的社会工作机构或组织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争取实践资源和支持。
4. 实践总结学生在完成实践活动后,需要撰写一份详细的实践总结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实践目标的达成情况、实践过程的收获和困难、对相关政策和实践方法的评价以及个人的感悟和反思等。
三、作业提交与评价1. 作业提交学生需按照学校要求将实践报告书面提交,报告要求符合学术写作规范,包括格式、引用和参考文献等。
2. 作业评价作业将由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主要包括选题的合理性、实践计划的完整性和可行性、实践过程的规范性和成果的有效性等。
四、注意事项1. 遵守伦理原则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遵守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保护受援对象的隐私和权益。
2. 安全与风险评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评估实践活动可能存在的安全与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3. 合作与团队精神在与社会工作机构或组织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团队精神,遵循组织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五、延期申请与备案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延期实践或变更实践计划的,请提前向指导老师提出申请,并在获得批准后及时备案。
社会工作伦理课堂讨论作业

社会工作伦理课堂讨论作业专业关系中的限制、困境及问题1、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答:工作者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专业关系,案主在这一关系中有特定的需求,前来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而社会工作者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各种各样的能力与资源,在关系中双方都兼有权利和义务。
同时,由于其专业性,这样的关系是相对单一的,非私人的,即要尽可能避免出现双重关系以剥削或伤害到当事人,或者是另外的角色介入到专业关系中形成干扰。
专业关系具有几方面的属性:第一,目的为专业关系中最显著的特征,目的决定关系的内涵与特性,工作者与当事人产生关系与专业性服务有关,是一种有目的的互动。
这种有目的的互动关系包括三个方面(黄维宪,曾华源,2000):规范规范性目的、操作性目的、个人性目的。
第二,专业关系中包含权威和权力。
“权威”是一种影响力,而“权力”是一种责任与职责。
当事人遇到问题时,需要寻求帮助,社工师本身则具有这种让其感受到的安全感,能够引导案主自助或为案主提供发展的资源。
在专业关系中会出现权力不平衡的现象,合格的社工应该避免滥用权力。
第三,利他主义是社会工作者的基石,工作者的首要职责是增进当事人的福祉。
在专业关系中,工作者不能把自身利益凌驾于当事人的利益之上,甚至说,专业关系是不具有互惠性的,工作者不能为了自我的满足而做出剥夺当事人的行为。
第四,专业性的服务。
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促成当事人发展。
第五,具有时间性。
传统上,一旦实现了这些目标,关系就会中止。
第六,索科洛斯基认为“当事人信任专业人员,把自己,而不仅仅是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交托给专业人员”。
由此可以看出,信任在专业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事人信任社会工作者不仅基于对其本身的信任,还来源于对机构和职业的信任。
因此伦理守则原则之一是要求社会工作者的所作所为应当诚实可信。
2、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关系的限制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接触到很多专业关系,从普通餐馆服务员到医生,无一不体现了专业关系的单一性和非私人性。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整合而来的。
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常被整合在一起,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更有效的理论视角和服务途径。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只关注人的外显行为。
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分道扬镳。
阿德勒认为,将人格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
而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
由此,认知因素在人行为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认识。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又一个理论高峰。
班杜拉从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该理论指出,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是经由观察其他人或从事学习得来的。
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①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1.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
在认知理论的理论脉络之下,贝克首先提出了认知治疗模式,艾利斯则发展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德莱顿则发展出一套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
社会工作的理论

强调社区居民的权力和行动,通 过组织和动员居民来争取权益和 改变现状。
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将个体的问题置 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考虑。
优势视角理论
强调个体的优势和资源,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优势来 解决问题和促进发展。
整合性实践理论
强调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服务计划,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社会工作反思技巧
自我反思
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和 行为,确保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团队反思
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共同反思社会 工作服务的成效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督导反思
社会工作督导者需要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进行定 期评估和反思,提供指导和支持。
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加强专业培训
社会工作的理论
$number {01}
目 录
• 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 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 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 社会工作评估与反思 • 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观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社会工作理论是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体系,包括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对社会工作方法的探讨以及对社会工作 实践的反思等。
预测和解释
社会工作理论可以预测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和结果,解释社 会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为制定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推动学科发展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工作学科的成熟和完善, 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社会工作理论的 本土化、专业化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rbara Staniforth , Still doing what we do: Defining social work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Social Work, No.11,2011.
2人
Haluk Soydan, Understanding Social Work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社会工作理论 文章翻译以及要求
社会工作理论专题
JAN V. WIRTH, The Function of Social Work, Journal of Social
Work , Vol.9, No.4, 2009.
2人
MALCOLM PAYNE, The Politics of Systems Theory within Social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No.22, 2012.
2人
Yueh-Ching Chou , Social work in Taiwan——A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review,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No.49, 2006.
2人
Amnon Boehm ,Community Theatre as a Means of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A Case Study of Women’s Community Theatre, Journal of Social Work, No.3, 2003.
1人
社会工作的反思与发展
Ping Kwong Kam ,Back to the ‘social’ of social work: Reviving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s contribu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justice,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October 5, 2012.
社会工作的前沿:借鉴与提升
Alexandra Crampton ,Population aging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older adults,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m, Rising to the occasion: Disaster social work in
Work, Journal of Social Work , Vol.2, No.3, 2002.
3人
Jill Horowitz,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and social work
theory,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Vol.26, No.4,1998.
提前一周完成翻译提交审核 期末结束后,完成一篇1000字的文章摘要
2人
翻译要求:
信、达
翻译者需要了解文章必要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关材料
语句通顺,上下连贯 专有名词翻译准确
文字脚注需要翻译,不需要翻译参考文献
文章的基本格式参照华师大硕士生毕业论文要求
字体、字符
行间距
制作PPT,对文章进行介绍
作者简介 文章描述
文章评价
1人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Taiwan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government’s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Moreover, the early stage of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has been mixed with its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 Notably,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 in the island have been affected by historic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global trends.
2人
Wei-he Guo, From resilience to resistance: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No.53,2010.
China,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No.56, 2013.
2人
Chris Jones, voice from the front line, state social workers and
new labour,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No.31,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