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那些爱情
爱情与欲望的纠结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情感表达

爱情与欲望的纠结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情感表达在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爱情与欲望交缠在一起,成为小说中情感的核心。
爱情是人类最原始、最强烈的情感之一,而欲望则是人类天性的体现,两者在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中交织、纠结,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感动和思考。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充满魅力、聪明且优雅的女性。
她是俄国贵族社会的一颗璀璨明珠,享受着物质与社会地位给她带来的荣耀。
然而,在她的婚姻生活中,她逐渐发现自己的内心被欲望所困扰。
爱情对安娜来说是一种体验,一种激情,是她在心灵和身体上都得到满足的象征。
安娜的感情世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她渴望真爱并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但她的婚姻却无法满足她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她与丈夫凯伦因为种种原因感情疏远,她为此感到沮丧和困惑。
与此同时,欲望的力量也在安娜的内心蠢蠢欲动。
她的欲望并不止于物质享受,更多的是对精神层面的渴求。
她受到了别人的关注和爱慕,一时间,她为了追求这种欲望而踏上了不归路。
安娜与军官瓦伦京的相遇成为了她情感纠结的起点。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激情与欲望的混合体,两人陷入了疯狂的爱恋之中。
安娜为了追求真爱,不顾一切地与瓦伦京私奔,背弃了自己的家庭与社会责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娜渐渐发现,爱情与欲望的交织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
她感受到了社会的压力和瓦伦京对她的情感的变化。
她开始后悔自己的行动,内心陷入了痛苦与纠结之中。
保尔·列文是安娜生活中的另一个男人,他是一个实际、务实和稳重的人。
他与安娜的相遇,让她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与决定。
列文对安娜的爱比瓦伦京更加平淡,但却是真挚的,他给予她温暖和稳定。
安娜在两种情感之间挣扎着,内心充满了矛盾。
她渴望爱情的激情和欲望的满足,但又害怕因此失去自己的人格和道德。
她陷入了情感的漩涡中,挣扎着寻找生活的真相和她内心的平衡。
最终,安娜在内心的纠结中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她无法承受社会的压力和自身的矛盾,最终选择了以死亡来结束自己的痛苦。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道德的交锋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道德的交锋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安娜与她的爱情故事,探讨了爱情与道德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爱情与道德的交锋。
爱情的力量与束缚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矛盾心理的女性形象。
她在与丈夫卡列宁的婚姻中感到空虚和不满,而在与军官弗朗西斯科相遇后,她陷入了一段热烈而禁忌的爱情。
安娜对弗朗西斯科的爱情是真挚而深沉的,但这段禁忌之恋也成为了她内心道德挣扎的源头。
在19世纪俄国社会中,道德观念非常重要,婚姻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契约,而外遇则被视为道德败坏的象征。
安娜的爱情使她陷入了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之中。
她渴望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但又无法摆脱社会对于道德规范的束缚。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最终导致了安娜的悲剧结局。
社会对爱情的压抑与扭曲安娜卡列尼娜中还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对爱情的压抑与扭曲。
在这个封建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婚姻往往是基于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考量,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这种婚姻观念使得许多人在婚姻中感到不幸和困扰。
小说中的列文和卡列宁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列文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于爱情有着追求真实和纯粹的向往,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合乎社会规范的婚姻。
卡列宁则是一个务实的人,他对于婚姻抱有现实主义的态度,但他的婚姻却缺乏真正的爱情。
这些角色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爱情的扭曲和压抑。
爱情与道德的冲突与和解安娜卡列尼娜中,爱情与道德之间的冲突贯穿始终,但同时也展现了一种可能的和解方式。
小说中的列文和卡列宁最终都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和成长,找到了一种平衡点。
列文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婚姻后,意识到了自己对于爱情的扭曲和错误。
他通过与卡琳娜的相遇,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爱情和道德的看法,并最终选择了追求真实和纯粹的爱情。
卡列宁则在经历了安娜背叛后,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和成长,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幸福。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代表。
也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追求自由,渴望爱情,为争取真正纯洁的爱情毅然走上反叛之路。
然其大胆之举违背了上流社会的社会准则,所以对其进行严厉打击。
但追求爱情并没有让安娜获得真正的幸福,她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悲剧道路。
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首先和她生活在一个不能容忍爱的上流社会的时代以及没有爱情的婚姻有关,其次,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有关,最后和她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有关。
通过分析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来进一步地了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现实,并对安娜的爱情悲剧做出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安娜 ;社会 ;婚姻 ;爱情悲剧目录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3 二安娜爱情悲剧分析------------------------------------3 三结论------------------------------------------------5 参考文献------------------------------------------------7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的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
托尔斯泰的母亲通晓四种外语,重视孩子们的文化学习,努力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性。
后由姑母照顾,她性格温柔,心肠极好,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
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
剖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爱情、婚姻与道德观念

剖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爱情、婚姻与道德观念引言《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安娜在19世纪俄罗斯贵族社会中探索爱情和面对道德观念的内心挣扎。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剖析小说中展现出来的爱情、婚姻以及道德观念。
1. 爱情的多样性1.1 安娜与瓦伦京之间的激情描述安娜被瓦伦京深深吸引,并最终走上了不为社会所容许的相爱之路,这种迅猛的激情揭示了爱情存在于逆境时仍能绽放光芒。
1.2 列文与奥丽薇亚之间的浪漫列文在安娜前夫琴科家见到了奥丽薇亚,并迅速陷入了热恋。
这段浪漫而又纯真的爱情关系,呼应了小说中对于不同形态爱情的探索。
2. 婚姻中的复杂关系2.1 安娜与亚历克斯安娜与自己丈夫卡列尼娜之外第三者亚历克斯展开了事后离婚并共同生活。
这种出轨与背叛,暴露了婚姻中的复杂性以及对于道德观念的挑战。
2.2 道琳斯基与卡莎在小说中,道琳斯基先是被卡莎推辞了求婚,但最终两人结为夫妻。
这段关系反映了个人爱情和社会期待之间的冲突,对传统婚姻观念进行了思考。
3. 道德观念与社会规范3.1 爱情与责任小说通过安娜选择离弃社会规范追求真爱一事揭示了对于传统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的颠覆。
同时也反思无情为夫为礼制度下抑制个体追求幸福感的合理性。
3.2 社会审视与偏见安娜在俄国上层社会受到的道德审视,凸显了人们对不合习俗行为的偏见。
小说通过对社会观念的描绘,探索了社会规范对个人生活和幸福的限制。
结论《安娜·卡列尼娜》中深入剖析了爱情、婚姻及道德观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小说通过塑造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不同形态爱情存在与矛盾与困境当中,并挑战传统道德观念下社会对个体自由和幸福的限制。
这使得《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一部经典作品,被广大读者所推崇并深思。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与婚姻观察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与婚姻观察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一书通过对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描写,展现了她在爱情和婚姻领域中的观察与思考。
本文将从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观与婚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观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感情的女性,对爱情有着极高的追求和渴望。
然而,在小说中,她的爱情道路并不顺利。
首先,安娜与她的丈夫奥布连斯基的婚姻并非建立在真爱之上,而是出于社会压力和家庭安排。
这样的婚姻注定了她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其次,安娜陷入了一段禁忌的爱情,与温斯洛夫展开了激情的恋情。
然而,这段爱情对她来说并非解脱和救赎,相反,却带给她更多的痛苦和负担。
她因为与温斯洛夫的关系而无法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同,这种压力也逐渐使她产生了自卑和焦虑。
最后,安娜的爱情观在与儿子谢尔盖相处时经历了新的变化。
她对儿子的深爱和对母爱的渴望使她愿意放弃一切追求幸福的机会,将全部的爱和关注都投入到儿子身上。
这些变化凸显出安娜对爱情的多元理解和价值观的转变。
总的来说,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观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不同的经历得到了呈现,她对爱情的追求经历了浮躁、痛苦和转变,最终引发了她悲剧性的一生。
二、安娜卡列尼娜的婚姻观安娜对婚姻的观念也在小说中得到了展现。
在她的眼中,婚姻不仅仅是一种法律和社会关系,更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和精神交融。
她追求的是一种彼此理解和共同成长的婚姻关系。
然而,安娜的婚姻观在现实中却受到了很多困扰,她对婚姻的期望与实际相去甚远。
与奥布连斯基的婚姻并未带给她所期待的幸福和满足,而是沉重的责任和束缚。
奥布连斯基对她并不关心,不懂得给予她所需要的爱和支持。
此外,安娜卡列尼娜对婚姻的挣扎还反映在她与温斯洛夫的关系上。
她深爱着温斯洛夫,却无法逃离婚姻的枷锁。
这种矛盾让她处于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之中,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安娜对儿子谢尔盖的深爱也成为她婚姻观的一部分。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爱情和婚姻观念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引言《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
该小说深入探讨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中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观念,展现了不同角色对于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几个重要人物的故事线索,探讨《安娜·卡列尼娜》中所揭示出来的爱情和婚姻观念。
莉迪亚·伊万诺芙娜与亚历克谢·谢尔盖耶维奇·基里洛夫莉迪亚和基里洛夫是一个典型的上层社会夫妻。
他们结合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合适阶级配偶的看法。
他们并无真挚相爱之情,而是选择了符合社会期望及利益共同点的结合。
这种以阶级、财富为考量标准的婚姻观念在那个时代非常普遍。
安娜·卡列尼娜与亚历克谢·阿列克谢维奇·文茨基安娜和文茨基之间的感情描绘了一种追求爱情而置婚姻于次要位置的模式。
安娜对于传统的婚姻观念不满,并最终选择了放弃她与丈夫基里洛夫之间的关系,追求与文茨基真挚而激情的爱情。
这反映出了小说中对于传统结合方式和对爱情追求的思考。
哥伦特尔家庭:斯捷潘·阿列克谢维奇·哥伦特尔和多莉耶夫人哥伦特尔家庭展现了另一种复杂的爱情和婚姻观念。
斯捷潘与多莉耶夫人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他们试图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尽管受到社会道德束缚和自身内心矛盾纠结,他们依然选择坚持着这种特殊的婚姻观念,将爱情和婚姻从不同角度解读。
结论通过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和情节,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对于爱情和婚姻观念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展示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中不同层次、背景和价值观的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和选择。
无论是以利益为基础的阶级结合、对爱情至高无上的追求,还是试图在复杂关系中找到平衡点,这些观念都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人群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解。
综上所述,《安娜·卡列尼娜》中关于爱情和婚姻观念探讨丰富而多样,展现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内部各种复杂而矛盾的态度。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子因为爱情而走上自我毁灭的悲剧故事,成为了全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安娜卡列尼娜的家庭经历、浪漫爱情、外遇以及自我毁灭四个方面来探讨该小说中的爱情悲剧。
首先,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家庭经历中,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之人。
她与列夫·卡列宁结婚多年,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变淡。
此外,安娜的丈夫还沉迷于赌博,经常在赌博中输光家庭的所有财产,导致夫妻关系更加恶劣。
对于安娜来说,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她的内心深处渴望一份真正的感情和关注,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她很容易被爱情的诱惑所蒙蔽。
其次,安娜与瓦朗京之间的浪漫爱情成为了小说中的重点内容。
瓦朗京是一位英俊、生性自由的军官,在安娜第一次见他时,她就深深地被他吸引。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娜与瓦朗京的感情不断升温,直至瓦朗京向安娜求婚。
然而,在这段爱情里,安娜并没有考虑到其中的后果以及自己可能面临的风险,她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都置于不顾。
接着,安娜的种种外遇行为也深刻地揭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她对瓦朗京的爱情与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之间纠结不已,而在与瓦朗京的关系中却仍然无法克制自己的感情。
她认为瓦朗京是自己的灵魂伴侣,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幸福感。
但是,这样的行为和想法,并没有让她得到真正的幸福,反而更加加剧了她的心理和精神变化,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我毁灭。
最后,安娜卡列尼娜的自我毁灭是她爱情悲剧中最为明显的体现。
在情感的世界里,当她认识到这种关系是错误的时候,她的心灵深处已经有了无法回头的转变。
这种心理转变成为了她自我毁灭的开始,她开始变得极度内向和封闭,这个内心悲剧在安娜的家庭、朋友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深刻的反映出来。
最终,安娜在对爱情的执着中走向自我毁灭,也成为了一个形象的教训。
总的来说,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作者巧妙地将安娜与瓦朗京之间的爱情故事,与安娜的家庭情况和对婚姻的厌倦链接起来,同时也深入了解了一个女子在爱情面前内心的矛盾、浮动和难以满足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道德女性的追求与牺牲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道德女性的追求与牺牲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它深刻地描绘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爱情与道德之间的挣扎。
通过安娜的故事,作家展现了女性在追求爱情和道德中所要面对的艰难抉择,揭示了牺牲的意义和深度。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复杂而富有魅力的角色。
她是一个妻子、母亲,也是一个被社会期望束缚的女性。
然而,在与冷漠的丈夫相处之后,安娜遇到了一位年轻而富有魅力的军官崔洛洛夫,并陷入了矛盾的爱情之中。
她对崔洛洛夫的吸引力无法抗拒,但同时又深知这种感情的背离于婚姻和道义。
安娜的追求和牺牲并非源于一时冲动,而是她对真爱的渴望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她勇敢地追寻着内心的欲望,以追求个人的幸福与满足感。
然而,作家巧妙地将安娜的内心斗争展现出来,她深知她所做的选择将会给她带来道义上的谴责和道德上的痛苦。
在安娜与崔洛洛夫的激情之中,她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了与崔洛洛夫在一起,她放弃了社会地位、婚姻和母亲的角色,甚至面临着道义伦理以及社会压力所带来的谴责和指责。
为了自己的爱情,她在道德和社会问题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然而,安娜的牺牲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
通过她的故事,作家意图探讨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并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安娜追求真爱的行为本身既勇敢又美丽,她不甘被社会束缚,坚持自我追求自我并牺牲了许多。
尽管她的选择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这种选择让她成为一个鲜明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勇气和品质。
此外,安娜的故事也提醒了我们关于女性地位和社会角色的思考。
她在追求个人的幸福时,放弃了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成为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个体。
她试图通过追求爱情和真理来超越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
尽管在最后她深陷于绝望和自我毁灭中,但她的勇气和坚持为后世女性树立了一个激励的榜样。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与道德之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无论在何时何地,女性往往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作为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个体,女性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与满足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1级法二班
20114171040
刘丽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那些爱情
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
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人物线索:
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
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
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要性。
作家世界观的矛盾构成安娜形象的复杂性。
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
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文则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
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
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吉蒂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
文中吸引我的除了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故事,还有列文和吉蒂的。
一份是轰轰烈烈,包含着出轨,抛夫弃子。
一份是平淡的,细水长流。
但是两者相比,我更喜欢列文和吉蒂的感情,平淡才是真,不顾一切的追求换来的是粉身碎骨,若轰轰烈烈过后要承受剧痛,我宁愿不要。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
“死时还没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
”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后来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爱的追求的精神,这是一股为爱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逼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爱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
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爱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然而,最终感染我们的是她自己那套积极进取,毅然决然的生活方式,并非她的完美主妇形象。
安娜是女权主义英雄,在骑马权利仅限男人享有的时代,她跃然马背上,尽显英姿飒爽。
她敢于直面圣彼得堡上流社会的鄙夷,拒绝回避冷遇,即便深知自己只会受到人们的斥责和嘲讽,她仍然参演歌剧。
安娜饱受旧式俄国父权体系的折磨,桎梏于男女通奸的双重标准。
她的哥哥,斯第瓦道德败坏,却从未因其沉迷于女色受到丝毫的指责,而安娜不仅深受舆论的谴责,最后还被迫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另外,安娜在孩子和家庭方面尽职尽责,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她在儿子的生日那天偷偷溜回原来的家看望自己的孩子。
正因为对儿子谢廖沙的不舍,她才拒绝与卡列宁离婚,虽然离婚会给她渴望已久的自由。
安娜的生活总原则是爱情胜于一切,甚至比责任还重要。
她不遗余力的贯彻了此原则。
卡列宁让她留在身边,哪怕仅仅是维持婚姻和家庭的表面完整,但是还是遭到安娜的一口回绝。
在她与渥伦斯基感情的后期,安娜最担心的是他不再爱她,与她在一起仅仅出于一种责任感。
在小说后半部分,文明社会不容她,这是我们普遍接受的社会传统所造成的。
她坚持随心生活。
在托尔斯泰看来,安娜的这些心态很自私,与列文在最后章节信仰上帝,美满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对于许多读者而言,安娜坚持自己内心的渴望,造就了她追求独立自主和激情四射的生活,在愈加疏远的现代社会中,她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开拓者。
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
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
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
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
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
期望过大。
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
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一些女权主义评论家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虽然频繁地以同情和公正的态度对待女权问题,但是却在故事结尾流露出歧视妇女的倾向。
托尔斯泰采用的两条平行线索随着女主角故事剧情告终而消失殆尽。
小说中最后几乎没有再提到安娜,倒使列文成为了这出秀的明星。
他斥责吉蒂带着孩子去树林有违他的命令,他比凯蒂更明白什么是最好的。
同样,虽然列文受过宗教的洗礼,但他不打算与妻子分享自己的心得,因为她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
小说中的女性无一例外没有深层的哲学寓意,她们只是照顾孩子,忙于家务事。
甚至安娜丰富的经历在小说结尾似乎也淡化了很多。
托尔斯泰对安娜同情有加,在伯爵夫人称安娜既卑微又卑鄙后,她复杂的处境顿时化作青烟。
我们知道伯爵夫人想错了,她认为安娜心胸宽广,高贵大方,小说里也没有人保护安娜或敢于与伯爵辩驳。
最后,托尔斯泰好像是在谴责女性追求激情和自主的权利——甚至在引导我们支持安
娜追求这样的权利之后。
渥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爱江山更爱美人,渥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
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眠,这种情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
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曾经放下一切。
渥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爱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吉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
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吉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
列文与吉蒂的爱情相较之下显得过于平淡,但是能得到众人祝福,是世俗所能接受的,在外人看来,郎才女貌,天作之和。
不希望自己的爱情有多感人,多么与众不同,我所求的只是一份平淡,一份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