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欣赏-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鉴赏

第三交响曲《英雄》鉴赏第三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号,共包括四个乐章。
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
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英雄》的曲名。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
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
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降E大调——3/4拍)以雄伟、果敢的总奏和弦开始,紧迫且恢弘,体现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锐不可当的气势。
在一段简短引子严峻有力地冲击之后,河堤被冲决了,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荡荡冲击海洋,各种乐器奏出的声音汇成一股激流,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弦;中间情绪虽有所缓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没有停息,惊慌的沙沙声,悲戚的申诉,崇高的筹思,以及胜利的呼喊,仍是乐曲的主旋律。
罗曼·罗兰曾这样描绘这一乐章:“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
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
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
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
英雄交响曲赏析

英雄交响曲赏析英雄交响曲赏析《英雄交响曲》分四个乐章,与以往的交响曲不同的是它的规模增加了很多,海顿的后期交响曲演奏时间约为25分钟,而这部交响曲需要演出45分钟左右。
下面我们着重就第一乐章一起来听一听这部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交响曲。
总谱上显示的乐队编制: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2支大管、2支圆号、2支小号、大调定音鼓、第一小提琴组、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和低音提琴组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速度标记为二分附点音符=60乐曲一开始就推陈出新,开门见山地奏出了2个爆炸性的和弦,在弦乐组伴奏下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矛盾的是,这一主题是只包含几个音符的短小的动机,即:主要的乐思建立在开始的和弦上,紧接着木管组重复主题一遍,音乐逐级加强,突然出现一次急转,在上方属调降B大调上奏出第二主题,这是一系列的短小乐思,靠其自身的力量和动力凝聚起来,形成一种前进能量。
有些像乐器之间的接力或互相应答,然后经过一个木管乐器的上行音阶,被推入了一段小提琴组的躁动不安的齐奏。
经过句是一些持续不断的反复出现的主题与变化的和声,这时在又一个渐强和乐队全奏后,以一个强有力的和弦结束,接着是小提琴和长笛之间的抒情旋律,呈示部结束时,大提琴再次奏出第一主题。
展开部音乐转入了降E大调的关系小调c小调以及C大调,第二主题和那段上行音阶相互映衬,第一主题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上重新以新的调性出现,音乐突然合奏,并开始了一系列转调,它引出了一段类似赋格开头的乐段,并导向了一个巨大的高潮,在那里出现了一系列的刺耳的、不协和的和弦,这一高潮突然中断,并出现了远关系调上的新的抒情主题,先由双簧管奏出,再由长笛奏出,但这时第一主题重又出现,肯定了自己的存在,虽然抒情主体又反复,但使人感到音乐正在走向再现部,在经过了一段乐队全奏后,管乐持续奏出和弦,伴随着暗示第一主题的弦乐及其震音,好像按捺不住,一只圆号轻轻地奏起了第一主题,于是音乐进入再现部。
交响乐赏析[整理]
![交响乐赏析[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bc661c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d.png)
交响乐赏析题材:1.交响曲乐圣——贝多芬(德国)—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德沃夏克(捷克)—第九交响曲;音乐之父——海顿(奥地利)—惊愕;莫扎特(奥地利)—第四十交响曲(不想长大)。
贝多芬:《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D小调奏鸣曲》,《英雄交响曲》海顿:小夜曲小号协奏曲,清唱剧《创世纪》,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d小调第一零一交响曲《时钟》,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G大调《小夜曲》,《吉普赛回旋曲》莫扎特:《魔笛》,《安魂曲》,《费加罗的婚礼》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
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基本特征为: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
第二乐章,慢板,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三段式结构。
第四乐章,多采用舞曲性格的急板如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
交响曲特点由多种乐器一起演奏一首曲子,需要高度的默契和技巧。
指挥和首席很重要。
交响乐气势磅薄,优秀的演奏可以给听众一种美妙的体验。
这种感觉是和任何一种乐器独奏不同的。
古典时期乐队编制:2.协奏曲维瓦尔第(意大利)—四季;柴可夫斯基(俄罗斯)—第一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德国)—E小调协奏曲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协奏曲(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赏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赏析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
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熟悉世界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拿破仑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
更加丑陋的是,在加冕典礼上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皇冠。
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
而这个消息传到贝多芬这里的时候,作曲家已经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
此刻,当得知拿破仑如此卑劣的行径之后,简直无法表述自己当时愤怒的心情,贝多芬冲动的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
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据说为此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
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
后来有人分析说,虽然拿破仑不再是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贝多芬依然尊重他。
虽然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第三“英雄”交响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从“伟人”变成了“叛徒”,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伟大。
虽然这是为拿破仑而作的交响曲,但是其中到处洋溢着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
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
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
这部作品的内涵应该是广义而非狭隘,应该是宏观而非微观的。
赏析第五交响曲贝多芬(2)

赏析第五交响曲贝多芬(2)赏析第五交响曲贝多芬其实自己以前有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但是之前仅仅是听过而已,对其所包含的的感情并没有太深的感觉,直到这次在课堂上遇见它才让我真正的认识了它。
我自身对于交响曲这类音乐的感触并没有那么强烈,在第一次课的时候,我听见了那熟悉又陌生的命运的叩门声,之前多次听只是觉得它给我一种很强烈的感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没想到自己会有机会来了解它。
在赵京封老师的引领下,我开始接触交响乐,有了老师的讲解,自己再去感受贝多芬的《命运》,发现似乎多了许多东西,那种不断斗争,不屈服于命运,从黑暗走向光明,与命运殊死搏斗,获得胜利的感觉是那么的强烈。
之前的我根本没有想到过在那音符间可以包含着那么多那么强烈的感情,纯粹的只是听觉上的感受了那种震撼,但还不是那种达到心灵的震撼,只有当真正了解了这一首曲子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了解一首曲子给人精神上心灵上带去的那种震撼,才能激起听者灵魂的共鸣。
贝多芬将他在患耳疾后重新振作,与命运抗争,不屈服于命运,坚决要扼住命运咽喉的不屈的呐喊融入到了《命运》中,让听者能从中得到激励,汲取力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同时,《命运》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的责任感,使人们仍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这当是《命运》对我的激励,也是对每一个它的听者的激励。
在刚开始接触这门课时,其实自己抱着的更多的是好奇的心态,再加上对于交响乐自己真的是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在课上就也会挺无聊的,但是自己在这门课上真的也是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交响乐,虽然我可能不是很懂它,但是它却能与我的心相呼应,安东尼奥·维尔瓦第的《四季》也是我很喜欢的,自己一个人安静的听着它,会让人有一种全身心放松的感觉,也许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能走进一个人的心,当然,如果没有这么一门课,没有赵老师的引领,我可能也不会真正的了解到音乐的魅力。
贝多芬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贝多芬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有一次,贝多芬的一位朋友问他:“在你创作的交响曲当中,你最喜欢哪一部?”“那,不论怎样说,也是《第三交响曲》(英雄)啊。
”“是么?我一直以为你喜欢《第五交响曲》(命运)呢。
”“不,毫无疑问,是《第三交响曲》。
”在每一种贝多芬传记上都没有遗漏过这样的记载,这说明了贝多芬对这部交响曲的一往情深。
这段对话是在《第九交响曲》完成之前出现的,虽然《第九》诞生之后,他的回答也许有所改变,但是,贝多芬在当时已经相当受欢迎而且作品本身也可以说完美无缺的情况下,能够毫不犹豫地表明他喜爱《第三交响曲》,可见贝多芬在他的作品中把《第三交响曲》置于什么样的地位上,是显而易见的了。
1805年,也就是贝多芬35岁那年的4月7日,在他亲自指挥之下,在维也纳大剧院举行了值得纪念的《第三交响曲》首演。
其实,这天并非是真正的首演,因为,去年8月和12月,已经进行过不公开,或者半公开的演出了。
而且,包括那两次不公开和半公开的演奏在内,此曲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听众的非议,而主要原因是太冗长。
一般的交响曲最长不过30分钟就结束了,这是当时的习惯;可是,《第三交响曲》却几乎长了一倍。
听众们都被长长的音乐拖得不耐烦了,甚至有人起哄:适可而止吧,如果停止,我再付一块钱!”评论家们也冷言冷语:“这音乐太令人厌烦了,既冗长又杂乱无章。
”也有的人干脆说:“贝多芬把它改编成七重奏倒好一些。
”简直把它当作“怪物般的交响曲”了。
1805年11月1日,在柏林也演出了《第三交响曲》,听众和评论家的反应依然如故。
就连后来与贝多芬交往甚密的评论家罗霍利茨也责备这部作品太长。
他指责说:“超出了人的耐力极限,一个小时毕竟太长了。
”可是,贝多芬听到这些话却振振有词地说:“我写这部超过一个小时的交响乐还嫌太短呢。
”不论别人怎样议论纷纷,贝多芬自有他创作这样庞大的作品的道理。
促使贝多芬创作这部划时代的《第三交响曲》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曾经一度使他几乎坠入死亡的深渊的可诅咒的耳疾。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仅成就了贝多芬,而且也是古典乐派晚期出现的最伟大的作品。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他的第三次第七重奏协奏曲之后于1803年写成的。
它共有五首乐章,分别是:开幕、激丽、鱼人、愤怒和快乐之歌。
这五首乐章涉及到历史、民间而带有浪漫气息,体现了古典乐派晚期的最高水准。
此曲的开幕乐章充满了高尚的象征审美,充满了温柔的歌声,它用朴实的旋律让人感受到史诗般的气势和伟大的形象;激丽乐章用进行曲的形式,充满了凶狠的力量,表真实了当时这种隐秘的斗争;鱼人乐章有着微妙的变奏,它表现出了人类、动物和自然之间交流融洽的过程,而“愤怒"乐章又将紧张的气氛推向高潮,旋律变化较多、节奏较快,尤其是用全部乐器齐奏的效果,让更多的乐迷感受到贝多芬的伟大;最后的快乐之歌则充满了浪漫又快乐的气氛,也证明了乐曲的优美和庄严。
总之,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一首凝练而高雅的伟大之作,它充满了历史和现代思想,体现了古典乐派领域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平,深深影响了后世音乐,被不同时期新灵魂乐派所崇拜,并被近期观众所钟然。
交响乐欣赏-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我最喜欢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这个时候贝多芬19岁,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点燃了他蓬勃的青春。
在他心目中有一团火,这团火是他一直创作的激情,这团火是他不言放弃的决心,这团火是他昂首挺胸的脊梁。
在他心中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拿着火把点燃了那团火,就像每个少女都无限向往自己的白马王子一样,那个人对于贝多芬来说也是完美的,或者说是贝多芬把他想的完美了,他摧毁专制制度,他实现共和理想,他是响当当的英雄。
就像贝多芬在音乐上摧毁创作枷锁,实现激情演绎,成为音乐上的英雄,交响乐中的巨人。
英雄惜英雄,可惜这只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就像骑白马的变成了唐僧,但唐僧没有错,错的也许是少女,她不愿意相信王子是光头的,就像贝多芬不愿意接受英雄也是有欲望的。
于是贝多芬失望了,伟人不在了,只留下了遗迹。
——————前言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意志坚强,始终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的确,《英雄》具有它不可抹灭的意义与价值。
现而今,音乐艺术在人类世界文化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年轻人更喜欢流行音乐,老年人们则更喜欢那些古老的歌谣,民歌或戏曲。
小学校园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清晨公园里老年人热情的歌声更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然,音乐也在时时刻刻反映着我们的生活。
每一个时期都有优秀的音乐流传,每一个时期的音乐,我们都能从中捕捉到昔日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状态以及人们的生活面貌。
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学家罗曼〃罗兰说:“艺术为历史提供的最大帮助,是使之更贴近一个时代的灵魂,从而也就触摸到了情感的源泉。
”他还说:“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存在的浅层部分,为了了解其内在的生命、其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以及音乐艺术这些反应该民族理念情感和梦想的东西,来深入探索它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最喜欢的交响乐
----英雄交响曲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这个时候贝多芬19岁,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点燃了他蓬勃的青春。
在他心目中有一团火,这团火是他一直创作的激情,这团火是他不言放弃的决心,这团火是他昂首挺胸的脊梁。
在他心中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拿着火把点燃了那团火,就像每个少女都无限向往自己的白马王子一样,那个人对于贝多芬来说也是完美的,或者说是贝多芬把他想的完美了,他摧毁专制制度,他实现共和理想,他是响当当的英雄。
就像贝多芬在音乐上摧毁创作枷锁,实现激情演绎,成为音乐上的英雄,交响乐中的巨人。
英雄惜英雄,可惜这只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就像骑白马的变成了唐僧,但唐僧没有错,错的也许是少女,她不愿意相信王子是光头的,就像贝多芬不愿意接受英雄也是有欲望的。
于是贝多芬失望了,伟人不在了,只留下了遗迹。
——————前言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意志坚强,始终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的确,《英雄》具有它不可抹灭的意义与价值。
现而今,音乐艺术在人类世界文化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年轻人更喜欢流行音乐,老年人们则更喜欢那些古老的歌谣,民歌或戏曲。
小学校园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清晨公园里老年人热情的歌声更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然,音乐也在时时刻刻反映着我们的生活。
每一个时期都有优秀的音乐流传,每一个时期的音乐,我们都能从中捕捉到昔日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状态以及人们的生活面貌。
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学家罗曼〃罗兰说:“艺术为历史提供的最大帮助,是使之更贴近一个时代的灵魂,从而也就触摸到了情感的源泉。
”他还说:“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存在的浅层部分,为了了解其内在的生命、其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以及音乐艺术这些反应该民族理念情感和梦想的东西,来深入探索它的灵魂。
音乐展示给我们的是在表面的死亡之下生命的延续,是在世界的废墟之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
”今天,罗曼〃罗兰对音乐的认识仍然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
交响乐的英雄----贝多芬
在浩瀚的音乐海洋里,有一种艺术形式流传了几百年。
经过许多代音乐家、乐器制作家、器乐表演艺术家的共同努力,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已在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流传开来。
它虽然
在一些人的意识里有些模糊,但只要静下心来认真聆听,就会慢慢体味到其中更深奥的东西。
这种音乐形式就是交响音乐。
说道西方交响音乐发展必然会提到维也纳古典乐派,那也就不得不提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提到贝多芬,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这样一个男人:一双充满自信炯炯有神的双目,与紧抿着的双唇,眉间紧皱,散着一头蓬松的乱发,颈上还系着一条枣红色的领巾,这是我幼年学习钢琴时琴房里的一张画像,而他陪伴我度过了7年的学琴时光。
虽然时至今日,琴艺已经丢的七七八八,可在那些单调冗长的时光里,这个男人略带忧愁的,像与命运抗争的目光已经深深的烙在我心里。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
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但是才华横溢的他三十岁尚不曾创作出任何一部交响曲。
相比之下他的老师海顿二十七岁开始便陆续推出交响乐作品,即使他的同窗学长莫扎特,自八岁起也打着音乐神童的名号,写作出四十多曲脍炙人口的交响曲。
或许我们不能尽知当时的贝多芬心中盘算着些什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那严谨的作曲态度。
因为以他纵横的才气,要写出与前辈相匹敌的作品并不是难事。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继承海顿和莫扎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法,但很快的,他就对传统进行了突破,采用不对称的或是偶数加奇数的方式来组成音乐主体的句式,实现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最初的转变。
“英雄”诞生了。
想想一八零四年英雄交响曲首演之际,引发各界“严重”的回应——怪异的演奏编制、剧烈的调性转变、冗长的首乐章、奇怪的曲式安排等等。
但是这些负面的评价,均随着时间的考验而一一被否定。
诚如贝多芬也自诩第三号交响曲是他最得意的交响乐作品。
的确,英雄具有它不可抹灭的意义与价值。
贝多芬拥有一颗火热的心,他用它创作出旷世的作品,用它谱写出他伟大的爱情。
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
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位伟人的遗迹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
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
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
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
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他愤怒的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
直到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
因为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位伟人的遗迹,《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
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从英雄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旷世的才华与伟大的意志。
本曲一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贝多芬将强而有力的音量汇集而出,展现出英雄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
第二乐章的送葬进行曲,则暗喻英雄之死,却在被死亡征服后升华,因为所谓的英雄应能超脱人类的死亡过程,最后得到解脱而升天。
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并非幻化而来的具有人类不可企及的神力,甚可主宰天地间的一切,而是真实世界中可触摸得到的人类形象,具有一股凛然的正义之气,正如他本人一样,不图私利,具有崇高的理想。
因此在最后两个乐章中,洋溢欢欣的气息,昭告圆满的结局,象征英雄是不屈不挠的,勇往直前战胜挑战。
从头听过英雄后绝大多数的聆听者莫不对贝多芬营造的强而有力的音响性、发展规模庞大复杂的乐章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乐曲背后的意涵,即贝多芬所谓的英雄形象,应该取决于体验人类世界的一种真实展现,他能意气昂扬,他也会受到死亡的征服,并再度苏醒升华到另外一个世界而他所拥有的正义、伟大与威信都将随之过往消逝。
英雄交响曲里巨大的迷宫,深密的丛林,剧烈的对照,是它成为德不但是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建筑,亦且是空前绝后的史诗。
可是当心啊,初步的听众多容易在无垠的原野中迷路!罗曼〃罗兰把它看成一个生灵,一缕思想,一个意志,一种本能。
因为我们不能把英雄的故事过于看得现实,这并的非叙事或描写的音乐。
拿破仑也罢,无名英雄也罢,实际只是一个因子,一个象征。
真正的英雄还是贝多芬自己。
本曲之中我里面最喜欢的一段以长号为主,听起来感觉是凯旋归来的军队在接收宫廷的检阅,脑海中出现的全部是拿破仑或更早期的西方部队的样子,或许是个人比较喜欢西方骑士的那种Gentleman的感觉,钟鼓齐鸣,号角长啸,狂热的群众围着英雄欢呼。
然而其间的经过是何等曲折;多少次的颠扑与多少次奋起。
这是浪与浪的冲击,巨人式的战斗!就像是贝多芬本人的命运一样,虽然他被推上了音乐世界的巅峰,可是他身体的残疾,童年的不幸,爱情的不忠都成为这位英雄生命中不能言说的痛苦!但是,多少的不幸都击不跨这位伟大的英雄,他用美妙的音符,
迷人的旋律谱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不朽名著,他用音乐幻化为一种语言表现出最深刻的思想。
他用音乐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
不可否认拿破仑是英雄,是伟人,只是他不是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在贝多芬心中: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
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
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贝多芬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一定不会爱上维纳斯,因为她有断臂,就像他不喜欢有欲望的拿破仑一样。
他一直在追求完美,追求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从未放弃,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