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三交响曲》(Op.55)第二乐章(呈示部主题)曲式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我听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我听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我听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作品55,也叫做《英雄交响曲》。

称作英雄交响曲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和波拿巴?拿破仑有关系。

其实这部《第三交响曲》在交响曲的历史上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应该说是开山之作,也就是颠覆性的作品。

在这部《第三交响曲》之前,像大家都熟知的那样,海顿创立了“交响曲”的体裁;莫扎特加以完善并使之成为一种成熟的形式,也就是固定格式。

即使是贝多芬自己,他的前二部交响曲也还是沿着前辈开辟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

在这部《第三交响曲》之前,海顿、莫扎特手下的交响曲都是那么优雅和美妙,是沙龙里的艺术品。

从这部作品开始,贝多芬把交响曲做成了一表达情绪的利器,里面充满激烈的音响效果,既有高昂热烈的情绪;也有很多低沉的情绪宣泄。

这部《第三交响曲》不仅对交响曲,甚至对当时的全部音乐都是一个颠覆,它影响了其后的所有音乐发展,因此说它是浪漫派音乐的鼻祖。

在贝多芬之前,旋律在交响曲中占据主导地位,作曲家为各个主题编制美妙的旋律,即使是连接部或者主题的展开也是非常优美。

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对这个旋律主导进行了颠覆,在这部作品里驱动音乐发展的主要是情绪的变化,剧烈的情绪变化推动音乐向前进行,也推动听众的血压变化。

正是因为这种颠覆,这部作品一经上演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欢呼的也有斥责的。

社会的每一次变革无不伴随激烈的斗争,但是社会总是不断前进的。

音乐也是这样,因为它毕竟也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在当时是对古典音乐的颠覆;若干年后,现代派的作曲家接着来颠覆贝多芬。

不过,贝多芬自认为最喜欢的还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关于这部作品的名字也是有一些琅琅上口的故事,地球人都知道,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其实,这部交响曲的乐队编制和莫扎特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是多了一把圆号而已,还是一个标准的双管制室内交响乐队的编制,铜管部分就是二把小号和三把圆号。

用这么一个室内交响乐队营造出庞大的织体和剧烈的变化,包括巨大的音响动态范围,贝多芬是首开先河。

贝多芬《f小调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贝多芬《f小调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贝多芬《f小调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图式:
文字描述:
该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由三个乐部构成。

第一乐部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包含三个乐句,第一乐句四小节,开始于f小调,终止于f小调主和弦。

第二乐句四小节,音乐材料与前一乐句形成对比,终止于降A大调主和弦。

第三乐句四小节,音乐材料与前一乐句形成对比,终止于降A大调主和弦,补充两小节,乐段反复一次;第二乐段包含两个乐句第一乐句六小节,终止于降b小调主和弦,补充四小节,第二乐句四小节,音乐材料与前一乐句形成对比,终止于f小调属和弦。

第三乐段包含一个乐句,共八小节,变化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终止于f小调主和弦,补充四小节,二、三乐段整体反复一次。

第二乐部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包含一个乐句,共10小节,终止于C大调主和弦,乐段反复一次。

第二乐段包含一个乐句,共15小节,音乐材料与前一乐段形成对比,终止于F大调属和弦。

第三乐段包含一个乐句,紧缩再现了第一乐段的材料,终止于F大调主和弦,二、三乐段整体反复一次。

第三乐部是第一乐部的完全重复。

贝多芬奏鸣曲op2no2讲解

贝多芬奏鸣曲op2no2讲解

贝多芬奏鸣曲Op. 2 No. 2讲解一、序言1.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对浪漫乐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和创新,为音乐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2. 作为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之一,奏鸣曲Op. 2 No. 2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展示了贝多芬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为后来浪漫乐派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背景介绍1. 奏鸣曲Op. 2 No. 2创作于1795年至1796年,是贝多芬第二组三首奏鸣曲中的一部。

这部奏鸣曲首次出版于1796年,自此被奉为音乐史上重要的作品之一。

2. 这部奏鸣曲的创作时期正值贝多芬从维也纳音乐界崭露头角的阶段,他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音乐风格,Op. 2 No. 2便是他音乐创作中的一次重要尝试和突破。

三、曲目解读1. 第一乐章: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快板的奏鸣曲式。

开头的急促和激昂展现了贝多芬的豪迈和激情。

乐章中有许多琴键的变化和音符的叠置,这是贝多芬独有的音乐特点。

在第一乐章最后出现了一段平静的副主题,为整个乐章营造了一种宽广而深邃的感觉。

2. 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降G大调的慢板,这是一个富有诗意和内省的乐章。

通过对旋律的精心编织和对和声的丰富运用,贝多芬展现了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深刻理解。

整个乐章流畅优美,表达了贝多芬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温暖。

3. 第三乐章:第三乐章是奏鸣曲的终曲,采用了轻快活泼的三/四拍子。

乐章中充满了跳跃和变化,展现了贝多芬对于节奏和手法的独到见解。

整个乐章风格鲜明,结构严谨,给人一种活力和清新的感觉。

四、音乐风格分析1. 奏鸣曲Op. 2 No. 2是贝多芬的一部成熟之作,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和形式的深刻理解。

整部奏鸣曲富有变化和对比,展现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

2. 在旋律和和声的处理上,贝多芬大胆尝试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方法,使得整部奏鸣曲充满了惊喜和魅力。

贝多芬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贝多芬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有一次,贝多芬的一位朋友问他:“在你创作的交响曲当中,你最喜欢哪一部?”“那,不论怎样说,也是《第三交响曲》(英雄)啊。

”“是么?我一直以为你喜欢《第五交响曲》(命运)呢。

”“不,毫无疑问,是《第三交响曲》。

”在每一种贝多芬传记上都没有遗漏过这样的记载,这说明了贝多芬对这部交响曲的一往情深。

这段对话是在《第九交响曲》完成之前出现的,虽然《第九》诞生之后,他的回答也许有所改变,但是,贝多芬在当时已经相当受欢迎而且作品本身也可以说完美无缺的情况下,能够毫不犹豫地表明他喜爱《第三交响曲》,可见贝多芬在他的作品中把《第三交响曲》置于什么样的地位上,是显而易见的了。

1805年,也就是贝多芬35岁那年的4月7日,在他亲自指挥之下,在维也纳大剧院举行了值得纪念的《第三交响曲》首演。

其实,这天并非是真正的首演,因为,去年8月和12月,已经进行过不公开,或者半公开的演出了。

而且,包括那两次不公开和半公开的演奏在内,此曲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听众的非议,而主要原因是太冗长。

一般的交响曲最长不过30分钟就结束了,这是当时的习惯;可是,《第三交响曲》却几乎长了一倍。

听众们都被长长的音乐拖得不耐烦了,甚至有人起哄:适可而止吧,如果停止,我再付一块钱!”评论家们也冷言冷语:“这音乐太令人厌烦了,既冗长又杂乱无章。

”也有的人干脆说:“贝多芬把它改编成七重奏倒好一些。

”简直把它当作“怪物般的交响曲”了。

1805年11月1日,在柏林也演出了《第三交响曲》,听众和评论家的反应依然如故。

就连后来与贝多芬交往甚密的评论家罗霍利茨也责备这部作品太长。

他指责说:“超出了人的耐力极限,一个小时毕竟太长了。

”可是,贝多芬听到这些话却振振有词地说:“我写这部超过一个小时的交响乐还嫌太短呢。

”不论别人怎样议论纷纷,贝多芬自有他创作这样庞大的作品的道理。

促使贝多芬创作这部划时代的《第三交响曲》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曾经一度使他几乎坠入死亡的深渊的可诅咒的耳疾。

新整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8篇)

新整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8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8篇)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第1篇:这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是贝多芬应对严酷的命运绝不屈服的顽强精神和勇猛的斗志。

贝多芬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隐忍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十一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交响曲》所表现出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感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能感受到期望的力量,这就是人士的动力。

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

奏鸣曲形式。

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片段1)。

经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片段2)。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

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片段3)。

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的信心和勇气(片段4)。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

诙谐曲形式。

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片段5),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片段6),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

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

奏鸣曲式。

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片段7),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为一个对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了解甚少的人,自然无法深刻领会浩如烟海的诸多交响作品。

但是贝多芬,作为一位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伟人,以及他所留下的众多作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贝多芬的诸多作品中,最吸引我的不是有着命运的敲门声的命运,不是灿烂的史诗般的合唱,也不是和谐安详的田园,也许是本性中的英雄情结作怪吧,第三交响曲英雄深深的吸引了我,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

这部作品标志着贝多芬风格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他后来一系列辉煌的艺术成就的开端,使用了全新的风格和革命性的开端,无愧于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关于这部作品的来历,据说是由于贝多芬一直向往革命,与法国驻维也纳大使交往甚密,并受其影响,为了献给拿破仑而作,完成时的总谱扉页上写有“题献给拿破仑·波那巴”的字样。

但是由于拿破仑的称帝,他改变了主意,盛怒之下甚至将曲谱擦破,改成了现在的标题。

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所体现的,也是在他那个时代优秀人物的观念中形成的英雄的理想形象,包括在伟大的革命时代许多有名和无名的英雄的优秀品质勇敢、乐观的斗争精神,坚强的意志和真挚的感情。

换句话说,在贝多芬作品中对英雄的概念具有人民群众的性质,即在情节的发展中,不仅出现个别的英雄形象,同时还有人民群众的形象。

下面仔细分析一下这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但却是宏伟壮观的。

斗争的热潮,火山爆发般的毅力,冲破一切障碍的胆略,同困惑,沉思和苦难的形象交织在一起,到最后才有所缓和。

这一乐章的结构与以往的奏鸣曲式也有所不同,贝多芬为了更好的突出主体的作用而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尤其是在发展部。

关于这一乐章的发展部,罗曼罗兰有过出色的描述:“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

而在这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

湘艺版 八年级音乐下册 6.4 《交响曲》 课件 ( 13张PPT)

湘艺版 八年级音乐下册 6.4 《交响曲》 课件 ( 13张PPT)
曲,末乐章的合唱根据席勒的《欢乐颂》写成,作品第号。贝多芬岁时便计划为这首诗谱曲,当他计划把这首诗用在一首有合唱的序曲中时,已经岁了。最早的第九交响曲手稿是年写的,又过了七年才完成。年月,他做了最后的润色。到年月日第一次在维也纳上演时,贝多芬耳朵已经聋得无法去考虑担任指挥。首演获得巨大成功,雷鸣般的掌声达五次之多,贝多芬却无法听到,直到女歌手把他转过身来,他才看到人们在拍手。在座的人猛然意识到他刚才之所以未转过身是因为没有听到,无不像触电似的感到震惊,接着,同情和仰慕之情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部交响乐是贝多芬一生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它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在体裁上创造性地加入了合唱队和独唱、重唱,与交响乐队一起构成一部英雄史诗般的颂歌。全曲长一个多小时。
简介
小调 第五号交响曲 《命运》 此曲完成于年末至 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 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 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 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 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 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 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 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 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 洁,结构完整统一。
“乐圣”地位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Op.31No.2》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2)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Op.31No.2》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2)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是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伟大作曲钢琴家,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之重要的,到现在我们有许多贝多芬作品中的情感分析和演奏手法分析的学术研究成果。

《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

这首富有鲜明内涵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本文就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开展研究,通过《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的背景和作曲本身的技巧,再结合演奏技巧。

首先,了解贝多芬的生平背景和他创作不同时期的风格,随后注重《暴风雨》第一乐章作曲本体研究,从旋律和踏板两个方面分析《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背景;演奏手法一、绪论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一直以来贝多芬是被大家公认的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集大成者,贯穿两个时期的伟大音乐家。

贝多芬奏鸣曲在古典奏鸣曲中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些作品是贝多芬全部作品的重心所在,因为这些作品很大一部分反映了贝多芬的生活状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暴风雨》第一乐章是贝多芬1802年所创作时,贝多芬被疾病所折磨,耳聋对他的打击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再也听不到他喜爱或创作的音乐,但贝多芬如此热爱它,以至于他用骨传导法来听它。

贝多芬忍受疾病坚持完成了这首创作曲。

在“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中,贝多芬描述了他如何不情愿地承认自己正在变聋。

该文件对他隐退于社会之外的行为进行了充满激情、富于雄辩的解释,他称这种行为被人们广泛误解。

贝多芬的一生并非没有意义,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作品,作为同时代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因为他的才华、坚持和对音乐的痴迷。

《暴风雨》这首作品是最受欢迎也是饱受争议的作品。

因此本人以作品第一乐章为例,通过对作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的阐述去浅析作品的音乐风格,再以作品本身作为研究主题,以旋律的处理、踏板的使用两个方向进探索其高难度的演奏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Op.55)第二乐章(呈示部主题)曲式分析报告
这是一个方整性的平行复乐段结构。

结构图示如下:
A16= A8(a4+b4)+A’8(a’4+b’4)
C—————————b E
这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Op.55)第二乐章,极慢的慢板,2/4拍。

由两个平行乐段组成。

第一乐段(1~8小节):
第一乐句(1-4)乐曲持续进行在c小调,低音声部用极弱,持续,有节奏的上行音阶模仿踏步的声音,并用一个和声持续了四个小节,使作品营造出一个沉痛的庄严的氛围。

第二乐句(5~8)):一开始便用一个迅速的下行音阶打破了第一乐句沉寂的氛围,并出现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导七和弦,而后和声织体变化为重复的三连音柱式和弦,使作品更加充满力量感。

第二乐段(9-16)是方整形两乐句转调乐段,第一乐句(9-12)进行在c旋律小调上,相比第一乐段第一乐句在结尾处稍作变化;第二乐句(13-16)转到了降E大调上,转调使作品从之前压抑的氛围中慢慢变的明朗有力,为下一乐段进行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