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与第六交响曲

合集下载

贝多芬的曲集

贝多芬的曲集

贝多芬的曲集贝多芬是古典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作曲家,他创作的曲集包括三部交响曲、八部奏鸣曲、五部歌剧、一百五十四首钢琴曲、十七部协奏曲、五十多首歌曲、四十多首室内乐曲等。

一、交响曲贝多芬创作的三部交响曲,分别是以下:1、E弦上的小夜曲(《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72号》);2、G小调第六交响曲(《G小调第六交响曲,作品68号》);3、D小调第九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125号》)。

二、奏鸣曲贝多芬创作的八部奏鸣曲,分别是:1、C大调第一奏鸣曲(《C大调第一奏鸣曲,作品12号》);2、G小调第二奏鸣曲(《G小调第二奏鸣曲,作品49号》);3、D大调第三奏鸣曲(《D大调第三奏鸣曲,作品18号》);4、B小调第四奏鸣曲(《B小调第四奏鸣曲,作品45号》);5、E小调第五奏鸣曲(《E小调第五奏鸣曲,作品73号》);6、F大调第六奏鸣曲(《F大调第六奏鸣曲,作品50号》);7、B小调第七奏鸣曲(《B小调第七奏鸣曲,作品59号》);8、C大调第八奏鸣曲(《C大调第八奏鸣曲,作品66号》)。

三、歌剧贝多芬共创作了五部歌剧:1、《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2、《魔笛》(《The Magic Flute》);3、《狄俄尼索斯》(《Die Zauberflöte》);4、《白兔》(《Die Schneewittche》);5、《雷塞拉》(《Le Nozze di Figaro》)。

四、钢琴曲贝多芬的钢琴曲大多只有三个低音,包括《幻想曲》、《狂想曲》、《降E大调钢琴套曲》、《E小调钢琴套曲》、《A大调钢琴套曲》、《C小调钢琴套曲》、《F大调钢琴套曲》、《G小调钢琴套曲》等。

五、室内乐曲贝多芬的室内乐曲有《第一号交响曲》、《F大调第三号室内乐》、《C小调第四号室内乐》、《G大调第五号室内乐》、《F大调第六号室内乐》、《D小调第七号室内乐》、《四重奏》、《B小调第八号室内乐》、《C小调第九号室内乐》等。

小学六年级音乐测试题

小学六年级音乐测试题

小学六年级音乐测试题班级姓名一、填空1、贝多芬(1770-1827)(德)国音乐家,莱茵河畔一座美丽的城市(波恩)。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以(九部交响曲)最为著名。

贝多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他创作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就是他谱写了一曲)(“大地之歌”)。

贝多芬26岁时患了耳疾,逐渐丧失了听力,写下了著名的(《第五交响曲》),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2 《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

3、曲艺又称(说唱),是(说)、(唱)、(表)三位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我国曲艺艺术形式大约有(三百)多个曲种。

曲艺音乐包括(唱腔)和(器乐)两部分。

4、乐曲《阳关三叠》是(埙)演奏的。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吹秦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多为(陶土)烧制而成。

“三叠”中的主要旋律是由(埙)来演奏的。

5、乐曲《阳关三叠》的诗作者是(王维)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的。

全歌分(三)大段,用同一曲调稍作变化叠唱三次,帮称(三叠)6、【渔舟唱晚】是(筝)独奏曲。

7、【梅花三弄】是(古琴)独奏曲,这个主题音调前后重复了三次,所以叫做(三弄)。

古琴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古老乐器,2003年11月7日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8、【东边升起月亮】是歌剧(图兰朵)中著名片段,歌曲的旋律和(茉莉花)相似。

9、【嘎达梅林】这首乐曲是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的,是(马头琴)独奏曲。

马头琴是蒙古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因琴杆上雕有(马头)而得名,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

10、【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回)族民歌。

这首民歌在当地被成为(花儿)。

11、【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是歌剧(【党的女儿】)选曲。

它歌颂了女共产党员(田玉梅)在艰苦的革命战争里(坚持斗争,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12、《波斯市场》是一首管弦乐作品,这首乐曲中出现男生合唱演唱形式是英国作曲家凯特尔贝的心血之作。

13、《卡门序曲》是歌剧(《卡门》)选曲,表现了(英武潇洒的斗牛士,热情欢歌的人群,天真活泼的儿童,热烈欢快的音乐把我们带到了喧闹狂热的斗牛场)。

贝多芬交响乐简介

贝多芬交响乐简介

贝多芬交响曲简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BEETHOVEN: Symphonie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C大调,,开始创作于1794年,完成于1796年,当时贝多芬26岁,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剧院首演。

这首作品的风格是轻松和活泼,据说是应斯维顿男爵的建议而作,斯维顿男爵是莫扎特与海顿的保护人。

贝多芬这首交响曲中,明显可以看出海顿、莫扎特的影子,共4个乐章:1.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开头有一段仿效海顿的缓慢的引子,但在具古典传统特征的第一主题进入之前,有一些游移的、不明确的和弦。

第一主题具舞蹈性,副主题是优美的双簧管与长笛的对答。

展开部几乎用第一主题写成,开头的素材在再现部中出现时更为有力和富有变化。

2.如歌的行板。

围绕一个简单主题的奏鸣曲快板曲式的展开和扩张,再现部主部主题有很多装饰。

3.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的快板,在这个乐章中已使用谐谑曲的快速度,其节奏重音显示出急剧的力度对比。

4.柔板,活泼的快板。

这个乐章开头,一段简单的音阶的重复,引出一个舞蹈性主题,表现出对海顿模仿的机智的笑声。

其曲式用的是海顿创造的那种最简单不过的奏鸣曲—回旋曲曲式,但却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力。

这首作品的突出部分是第三、第四乐章的轻松、诙谐、活泼,首演时那些正统的评论家曾认为这种“大量使用粗俗的不谐和音及所有乐器发出的吵闹”,损害了莫扎特与海顿,其实贝多芬这首作品则是为表达对他们的敬意而作的。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BEETHOVEN: Symphonie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D大调,OP36,1801年开始创作,1802年10月完成于维也纳近郊“海利根斯塔特”小村。

1802年,贝多芬已预感他可能完全失去听觉,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与命运搏斗中写成的,它与“海利根斯塔特遗言”几乎同时完成。

这首交响曲被称作“英雄的谎言”,有一位莱比锡的著名评论家这样描述这首作品:“一头粗野的怪物,一条被刺伤了的龙,不肯死去,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末乐章),还怒不可遏,用尾巴狂怒地抽打,直至在痛苦挣扎中僵死。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名称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名称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名称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19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在整个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他创作的交响曲更是他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为您介绍贝多芬创作的十大交响曲,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经典之作的魅力。

一、《第一交响曲》:C大调,作品号Op. 21《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首部完成并出版的交响曲,创作于1800年。

这部作品充满青春活力,蕴含着贝多芬深厚的音乐才华。

它展现了贝多芬对传统交响曲形式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维,被视为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的里程碑之一。

二、《第二交响曲》:D大调,作品号Op. 36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创作于1802年至1803年间,充满着对命运的抗争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部交响曲结构庞大,气势雄伟,在音乐形式上较传统交响曲有所创新,以其宏大的音响效果和复杂的音乐构思,展示了贝多芬成熟的个人音乐语言。

三、《第三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作品号Op. 55《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中最具标志性的交响曲之一,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

此曲寓意着对自由斗争的讴歌,以其激昂豪壮的旋律和浩大的音响效果,向英雄主义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厚思考致敬。

四、《第四交响曲》:Bb大调,作品号Op. 60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于1806年问世,相较于前三部交响曲,这部作品显得更为明快活泼,展现了贝多芬多样化的创作思路。

由于其中运用了许多技巧和音乐形式的创新,被视为贝多芬交响曲中的经典之作。

五、《第五交响曲》:“命运”,c小调,作品号Op. 67被誉为史上最知名的交响曲之一,《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作曲家以其标志性的开篇四个音符拉开了这部交响曲的序幕,这个音符在乐曲中循环回荡,象征着命运之轮的无尽旋转。

富有激情和戏剧性的音乐语言,使其成为了西方音乐的经典之作。

六、《第六交响曲》:“田园”,F大调,作品号Op. 68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在音乐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浅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创作背景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

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他被尊称为“乐圣”。

1807-1808年间完成的《第六交响曲》也称《田园交响曲》,是为数不多的贝多芬亲自命名的标题作品之一,我们耳熟能详的《月光》、《命运》、《热情》等题目都是出版社或者后人添加的。

浪漫主义后期开始慢慢普及为交响曲命名,在当时也算一个不小的突破。

从创作时间来看,那个时期的贝多芬饱受病痛的折磨,特别是耳疾,几乎已经失聪的程度。

耳朵对于一个音乐家特别是作曲家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已经不言而喻,这对贝多芬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以至于他甚至想到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最终这位音乐界的殿堂级人物战胜了命运的不幸,最后发出了英雄主义的宣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完全使我屈服。

所以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打破了以往一贯崇尚和遵循的英雄主义,返璞归真,回归田园,带领听众领略了一番乡村田园之旅。

二、结构特点《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采用的是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反复的写法,具有回旋的性质,此种结构布局虽不是贝多芬独创,但是在当时也是十分具有前沿性的。

主部主题为4小节,紧跟展开Ⅰ和展开Ⅱ,展开Ⅰ为11小节,展开Ⅱ为14小节,使主部主题得以充分发展。

富有歌唱性的副部主题结构上与主部主题构成鲜明对比,副部主题采用卡农和赋格写作手法,各种乐器交叉有序进入,使得声部间的结合横向、纵向不断变化,产生新的音响。

展开部结构层次清晰,引入部分、展开中心一、展开中心二、展开中心三、返回部分层次分明,符合当时古典奏鸣曲式的布局结构。

再现部之后有一个规模相当的总结束部即尾声,尾声是本首作品中的亮点,它的规模十分庞大,其结束规模将近一百小节。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生命科学学院胡忠生 2010302630024此曲为贝多芬在乡村养病期间,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印象,透过音符流露其回忆及感情的作品。

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

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第六交响曲》展现了贝多芬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挚爱。

全曲共五个乐章,所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触。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

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田园的一片生机让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音乐十分欢快,而贝多芬在平静安宁中,尔后大管吹出田园牧歌版的惬意。

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而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限美好。

当然,在本乐章最后的部分句子里,你仍然可以感受到贝多芬有时似乎对生命的遗憾。

第二乐章,在溪边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据贝多芬给他朋友的一封信中说,他当时就躺在溪边的草丛中,美丽的风景和四周的鸟鸣,贝多芬说:当时感到美妙极了。

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

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

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大管对主题的重复,仿佛让人看到一个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画面。

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名词解释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名词解释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名词解释摘要:一、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背景介绍1.贝多芬生平简介2.第六交响曲的创作时间及背景二、第六交响曲的主要特点1.作品风格2.主题及结构3.表现手法三、第六交响曲的乐章分析1.第一乐章2.第二乐章3.第三乐章4.第四乐章四、第六交响曲的艺术价值与影响1.艺术价值2.影响及后世评价正文: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8年创作的一部交响乐作品。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最为特别的一部,以其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而闻名于世。

一、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背景介绍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是一位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交响曲创作于1808年,是贝多芬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部作品,当时他已逐渐失聪,生活上饱受困苦。

这部作品反映了贝多芬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具有很强的个人情感色彩。

二、第六交响曲的主要特点1.作品风格:第六交响曲采用了贝多芬特有的激情与柔情并重的音乐风格,以自然、乡村为背景,展现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2.主题及结构:全曲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各自的主题。

第一乐章“初晨”,第二乐章“溪边的景色”,第三乐章“乡村的欢乐聚会”,第四乐章“暴风雨”。

这些主题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音乐画卷。

3.表现手法:贝多芬在第六交响曲中运用了丰富的音色和对比手法,以表现出自然景象的多样性。

同时,他还通过音乐描绘出故事情节,使整部作品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三、第六交响曲的乐章分析1.第一乐章:“初晨”,这一乐章以柔和的管弦乐描绘出清晨的宁静氛围。

旋律优美,充满了对新的一天的期待。

2.第二乐章:“溪边的景色”,这一乐章以长笛、单簧管等木管乐器为主,表现了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赏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田园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一部具有浓郁田园气息的交响乐作品。

该作品由五个乐章组成,于1808年首演,以其自然、朴实的音乐形象和独立的音乐形式而享有很高的声誉。

下面是对第六交响曲的一些赏析。

作品的概述:第六交响曲在音乐史上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贝多芬通过这部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美丽的自然世界,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法,如交替运用不同的乐器组合、崭新的节奏和动态变化、对位技巧以及韵律的变化等,展现了他雄厚的作曲技巧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乐章分析:第一乐章:清晨的情景第一乐章以D大调开头,音乐仿佛描绘着太阳冉冉升起的一幕。

通过交替运用木管乐器和弦乐器,贝多芬表达了自然界万物的和谐和活力。

乐章的静谧份量较大,音乐展现出被阳光照耀的宁静景色。

第二乐章:田园游戏第二乐章以降E大调开头,活泼欢快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一幅田园中快乐游戏的景象。

乐章采用了快速的节奏、明快的旋律和对比鲜明的音色来描绘田园中人们的欢愉、奔放与无忧无虑。

第三乐章:牧童的歌唱第三乐章以升D大调开头,贝多芬运用弦乐器和管乐器结合的方式展示了牧童的歌唱。

这一乐章通过温柔的旋律、轻柔的音符和典型的牧歌式的主题,表达了田园生活中那种恬静而宁静的心情。

第四乐章:暴风雨第四乐章以降D大调开头,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展现了大自然的狂暴一面。

音乐中的急速变化和紧张感表达了大自然的力量,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场猛烈的暴风雨之中,感受到风与雨的怒吼。

第五乐章:田园的欢乐与感恩第五乐章以D大调开头,通过高亢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呈现出田园的欢乐和感恩。

交响乐团齐奏,音乐响彻云霄,表达了贝多芬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和感激之情。

总结: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作品中的五个乐章构成了一幅描绘自然之美的音乐画卷。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交响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与第六交响曲(田园)
如果要了解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精髓,第六交响曲《田园》也许是最真实剖析贝多芬内心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创作于1808年,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病痛折磨。

双耳失聪,也已是意料之内。

如果要问以为听不见声音的病人,对这个世界最后的依恋是什么?也许,便是再一次听听自然的呼吸,感受世界最后的美好。

贝多芬亲自命名了《田园》,并给每个乐章加上了标题,不再像别的交响曲,剩下干巴巴的第N 乐章的字样。

作为新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时期过度阶段的先驱,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仍主要以严谨、工整为主。

激昂代表光明,悠扬象征思绪漫飞,大气地渐强与慢慢减弱都显示了那个时代经典的乐曲处理技巧。

选用的乐器也以单簧管、小提琴、圆号等为主,主题的重复与复调的使用突出了贝多芬严谨的曲风。

如果要评析贝多芬对这首交响曲的音乐创作,则实为班门弄斧。

在本人的理解下,《田园》无论是从曲风、器乐的选择、音效的设计或是旋律的表达,相比后人不少“青出于蓝”的作品,都只能算是一部非常“安全”的交响乐。

也许对于大多生活在当代的人来说,不少晦涩、抽象都由古典乐衍生出的现代音乐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

对于我来说,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聆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人所能听到的声音。

要去理解一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你可以去阅读他的生平传记,可以听完他所创作的所有曲子,可以把相近时代的乐曲全部听完以作比较,抑或是,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因为也许你和他一样,有着相似的心路历程。

怎样去评价一首乐曲的创作风格?如果复调就意味着巴洛克时期教堂内的庄严之音,自由的节奏就代表这浪漫主义时期情感的宣泄,每首曲子都被贴上了标签,便不再是我们心中的天籁之音了。

《田园》中第二乐章欢快的行板,小提琴在中提琴、大提琴的映衬下缓缓道来的,也许不仅是“溪边小景”。

第四乐章的“狂风暴雨”,也许持续地更加久远。

即使再伟大的音乐家,也会受到时代的局限,也许贝多芬不必用如此规整的交响曲创作风格,换用更为自由、大胆的表达,会更能抒发出心中那个伊甸园。

当然,在那个年代,浪漫主义乐曲也许还在雏形之中,我们不必用那个时代的音乐标准去衡量一首作品,重要的是,我们选择身临其境,还是跟随自由的心去感受每一首音乐。

贝多芬在失聪后,依然创作了一部温和、明朗的曲子。

也许世人惊叹于贝多芬如此的创作奇才,但音乐先在心里,最后才跃然纸上。

正如之前所述,如果悠扬的旋律便以为着平和,那么所有的音乐都能找到一个万能的评价标准。

贝多芬创作的《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便是首非常安详、平静的乐曲。

一直很难去理解,为何在极度悲恸的音乐中安排一个如此静谧的篇章,是为之后第三乐章的爆发埋下伏笔,还是悲的极致,便是欢欣?同样,我们该怎样去理解,贝多芬创造出如此平和欢悦的田园风光。

贝多芬在几近失聪的情况下,写了一首小提琴曲。

E弦高音区的急速的声音,便是贝多芬在那时听到的声音。

是呐喊,是求助,是疯狂,更是不妥协。

然而,贝多芬还是失聪了。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

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

整部作品细腻动人,
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作品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表达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

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片段1),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第二乐章,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片段2)。

第三乐章,快板,"乡村欢乐的集会",F大调,3/4拍子,诙谐曲。

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片段3)。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f小调,4/4拍子。

在这一乐章中,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片段4)。

接着,暴风雨很快停息,直接进入下一乐章。

第五乐章,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F大调,6/8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

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片段5),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全曲共五个乐章,分别是清新、和谐、愉快,能把人带入一个梦的故乡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里的第一乐章"初见乡村景色时的愉快";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令人浮想联翩的第二乐章"溪旁景色";三拍子带有舞蹈性旋律的非常愉快的第三乐章"乡民的欢乐集会";紧张、恐怖、暴风骤雨般的第四乐章"雷电——暴风雨",以及优美的、平静的、雨果春笋般的第五乐章"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激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