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交响乐简介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简介

经久不衰的欢乐颂歌——《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创作于是1812年,而《第九交响曲》却是直到10年之后的1822年才开始构思、谱写。
这十来年之间,贝多芬经历了一些什么?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了解《第九交响曲》的诞生过程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一部名为《战争交响曲》的作品,他并没有被编入贝多芬的编号交响曲内。
在完成《第八交响曲》之后一年,也就是1813年,贝多芬谱写了《战争交响曲》,虽然如今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还不如贝多芬早期的两部交响曲,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因为《战争交响曲》是一部“应景”的作品,1813年的6月21日,英国将军威灵顿率领英国远征军大破法国军队,这次战斗加速了拿破仑的最终灭亡。
消息传到了作曲家的耳朵里,贝多芬为之兴奋(所以这部作品也通常被称为“威灵顿的胜利”)。
关于贝多芬和拿破仑之间的渊源,在推荐英雄交响曲段落的时候,我们有过详细的介绍。
虽然1813年是贝多芬非常不景气的一年,但他的创作灵感还是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写作完成了。
作品包括两大部分——“战争”和“胜利交响曲”。
在前面一部分,贝多芬用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旋律,以及充满“火药味”的配器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战争场面。
而在后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国歌《愿主保佑国王》为主调。
从历史评论来看,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算不上贝多芬交响作品中的上等之作,但是作曲家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她。
其实《战争交响曲》原本只是一首普通的乐曲,但是贝多芬为了使其能够以宏大的气势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花了不少精力将之改编为管弦乐曲,甚至加上了“交响曲”的头衔。
由此可见,贝多芬对于拿破仑背叛革命,继而侵略欧洲各国的行为感到极度愤慨。
所以当拿破仑战败之后,作曲家也非常想用音乐把此时此刻自己激昂的感受描写下来,并流传下去。
不过可惜的是,《战争交响曲》和贝多芬其他交响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显得过于肤浅。
而且过了数年以后,贝多芬自己也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粗糙之处,甚至自己为之检讨过。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
【最新版】
目录
1.贝多芬的交响曲概述
2.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3.第九交响曲的主题
4.第九交响曲的内容
5.第九交响曲的艺术价值
正文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涵盖了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多种音乐形式。
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在 1824 年完成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这部交响曲的规模宏大,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其主题是“人类自由、平等、友爱”,这在当时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贝多芬通过音乐传达了他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对自由和民主的信仰。
第九交响曲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快板,以 c 小调开始,体现了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氛围。
第二乐章是慢板,以降 E 大调呈现,给人一种宁静与祥和的感觉。
第三乐章是快板,以 c 小调进行,具有很强的动力感。
第四乐章是慢板,以 F 大调结束,充满了和谐与希望。
第九交响曲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作为贝多芬的代表作,这部交响曲在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而且在内容上传达了深刻的思想。
此外,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部分也是其独特之处,为后来的交响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听众。
其中,他的命运交响曲(Symphony No. 5)被誉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典音乐中最为著名的交响乐之一。
本文将探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以及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一、创作背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4年至1808年间,这一时期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贝多芬的听力逐渐丧失,他的身体健康也开始恶化。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碍他的创作热情,反而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力量。
命运交响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贝多芬对自己命运的思考。
他一直以来都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无论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是心灵上的挣扎。
这首交响曲成为了他对命运的表达,也是他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
二、音乐特点命运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
第一乐章以著名的“咚咚咚咚”开头,这四个音符成为了整个交响曲的主题。
这个简单而有力的主题在整个乐章中不断变化和发展,展示了贝多芬对音乐形式的创新和突破。
第二乐章是一个悠扬的慢板,以柔和的弦乐和木管乐器的旋律为主。
这个乐章表达了贝多芬内心深处的情感,带给听众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第三乐章是一个活泼的舞曲,以快速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为特点。
这个乐章展示了贝多芬对音乐的幽默和喜悦的表达,给人一种欢乐和活力的感觉。
第四乐章是一个庄严而雄壮的终曲,以强大的管弦乐声和合唱团的加入为特点。
这个乐章表达了贝多芬对命运的抗争和对自由的追求,给人一种壮丽和激情的感觉。
三、对后世音乐的影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命运交响曲的音乐形式和创新的手法对后世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中突破了传统的音乐形式,采用了自由的创作方式,使得音乐更加富有个性和表达力。
其次,命运交响曲的主题音符“咚咚咚咚”成为了贝多芬音乐的标志,也被广泛引用和模仿。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称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称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被誉为音乐史上“巨人中的巨人”。
他一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音乐表达。
而这九部交响曲的名称也都有着一定的深意和意义,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称。
第一交响曲《C大调第一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次试图写交响曲,自然更多的是错漏和未成熟的地方,但这也正是它之所以必不可少的原因。
在第一交响曲中,我们能听到贝多芬尝试着磨练自己的创作能力的过程。
这首交响曲的名字也非常简单直接:《C大调第一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相比于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给人的感觉更为和谐亲切。
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中大量使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带来了温暖、柔和的音色。
这首交响曲的名字也非常直接:《D大调第二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E大调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曲被贝多芬称作是“Eroica”,也就是英雄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被誉为是贝多芬所作的最具有力量和革新性的作品之一。
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贝多芬还表达了对法国大革命的敬意。
这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音乐的一次革命,它的名字《E大调英雄交响曲》正是为了突出此曲的主旨和音乐风格。
第四交响曲《B♭大调第四交响曲》相比于前三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似乎平淡了许多。
这首曲子的速度相对较慢,温柔而优美,表现了贝多芬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首交响曲的名称也非常简单明了:《B♭大调第四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这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曲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交响曲之一。
这首交响曲的名字是《C小调第五交响曲》。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和动听的旋律和乐想展开。
贝多芬原本想把这一首曲子命名为“命运交响曲”,但这名字也已经被别的作曲家占用了,所以最后改名为了《C小调第五交响曲》。
第六交响曲《F大调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最温柔、柔和的作品之一。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曲式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曲式
摘要:
一、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简介
二、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1.柔板(adagio),e大调,2/4拍
2.较低等级的回旋曲式(两个插部)
3.回旋曲主题(e)
4.第一插部(e,g)
5.回旋曲主题的第一次再现(e)
6.第二插部(c)
7.回旋曲主题的第二次再现(e)
8.尾声
正文:
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是他交响乐创作的开篇之作,虽然名气不如后来的《英雄》、《命运》、《田园》和《合唱》等作品,但这部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贝多芬与先辈的不同之处。
今天,我们将聚焦于这部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分析其曲式结构。
第三乐章的整体风格柔板(adagio),采用e大调,2/4拍。
这个乐章的结构为较低等级的回旋曲式,包含两个插部。
回旋曲主题(e)从第1小节开始,持续至第11小节。
接下来,第一插部(e,g)从第11小节延伸至第42小节。
此后,回旋曲主题在第43小节至第
53小节得到第一次再现。
从第53小节至第66小节,第二插部(c)出现。
这一部分为整个乐章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紧接着,回旋曲主题在第67小节至第77小节得到第二次再现。
最后,从第77小节至第82小节,乐章进入尾声。
整个第三乐章的结构可以概括为简单的abaca形式。
通过分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的曲式,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在创作中对传统的回旋曲式进行了巧妙的运用。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风格,也为后来的交响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

大调第一交响曲(1779-1800),Op.21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D大调第二交响曲(1801-1802),Op.36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或许大家从很多正面或者侧面的资料中会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失聪者,通俗的说就是“聋子”。
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全聋。
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1803-1804),Op.55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Eroica"说道贝多芬的这部《第三“英雄”交响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拿破仑。
在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最风云的人物当属这个法国人,从某种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拿破仑当作这部鸿篇巨著的主角。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1806),Op.60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第一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无与伦比的天分、对前辈传统的良好继承;《第二交响曲》表现出作曲家内心不屈不挠的个人奋斗历程;《英雄交响曲》将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尽致,那么《第四交响曲》则是一曲大师对生命、对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赞美的颂歌。
为什么深受病痛折磨,同时又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的贝多芬,突然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只有一个——当时的贝多芬正在恋爱!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1804-1808),Op.67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
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
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
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
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
音乐鉴赏: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音乐鉴赏: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 引言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第九交响曲(Symphony No.9)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被视为经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交响乐之一。
本文将以音乐鉴赏为主题,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并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2. 贝多芬简介在开始探索第九交响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作曲家。
贝多芬是出生于18世纪末的德国作曲家,他对音乐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音乐风格充满激情和情感,与时代其他作曲家形成鲜明对比。
3. 第九交响曲概述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唯一一部加入合唱团和声独唱部分的作品。
该作品由四个乐章组成:3.1 第一乐章:开场宏伟第一乐章以宏伟的开场奏鸣曲形式展开,通过悠扬的旋律和庄严的气氛引领听众进入贝多芬的音乐世界。
3.2 第二乐章:优美舒缓第二乐章是一个柔和而优美的间奏曲。
它通过轻盈的音符和温暖的旋律,为听众提供了舒适而愉悦的体验。
3.3 第三乐章:激情四溢第三乐章是全曲最具活力和激情的部分。
贝多芬采用了快速而有力的节奏,使整个乐章充满紧张感和动力。
3.4 第四乐章:命运交响第四乐章是这部交响曲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其中融入了合唱团和声独唱。
最著名的部分是“欢乐颂”(Ode to Joy),表达出对人类团结、友爱和希望的向往。
4. 音乐鉴赏指南在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体验这部作品:4.1 注意乐曲结构贝多芬的音乐结构通常非常复杂,通过对交响曲的结构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整个作品的逻辑和发展。
4.2 留意动态变化贝多芬经常运用动态变化来表达情感,包括音量的增减、速度的改变和强烈的对比等。
留意这些细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想要传达的情感。
4.3 聆听合唱团与声独唱部分第四乐章是这部交响曲的高潮所在,合唱团与声独唱将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体验。
聆听他们表达出欣喜和希望的歌声,将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贝多芬对人类友爱精神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交响曲简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BEETHOVEN: Symphonie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C大调,,开始创作于1794年,完成于1796年,当时贝多芬26岁,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剧院首演。
这首作品的风格是轻松和活泼,据说是应斯维顿男爵的建议而作,斯维顿男爵是莫扎特与海顿的保护人。
贝多芬这首交响曲中,明显可以看出海顿、莫扎特的影子,共4个乐章:1.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开头有一段仿效海顿的缓慢的引子,但在具古典传统特征的第一主题进入之前,有一些游移的、不明确的和弦。
第一主题具舞蹈性,副主题是优美的双簧管与长笛的对答。
展开部几乎用第一主题写成,开头的素材在再现部中出现时更为有力和富有变化。
2.如歌的行板。
围绕一个简单主题的奏鸣曲快板曲式的展开和扩张,再现部主部主题有很多装饰。
3.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的快板,在这个乐章中已使用谐谑曲的快速度,其节奏重音显示出急剧的力度对比。
4.柔板,活泼的快板。
这个乐章开头,一段简单的音阶的重复,引出一个舞蹈性主题,表现出对海顿模仿的机智的笑声。
其曲式用的是海顿创造的那种最简单不过的奏鸣曲—回旋曲曲式,但却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力。
这首作品的突出部分是第三、第四乐章的轻松、诙谐、活泼,首演时那些正统的评论家曾认为这种“大量使用粗俗的不谐和音及所有乐器发出的吵闹”,损害了莫扎特与海顿,其实贝多芬这首作品则是为表达对他们的敬意而作的。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BEETHOVEN: Symphonie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D大调,OP36,1801年开始创作,1802年10月完成于维也纳近郊“海利根斯塔特”小村。
1802年,贝多芬已预感他可能完全失去听觉,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与命运搏斗中写成的,它与“海利根斯塔特遗言”几乎同时完成。
这首交响曲被称作“英雄的谎言”,有一位莱比锡的著名评论家这样描述这首作品:“一头粗野的怪物,一条被刺伤了的龙,不肯死去,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末乐章),还怒不可遏,用尾巴狂怒地抽打,直至在痛苦挣扎中僵死。
”这首作品1803年4月5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
这首作品包括4个乐章:1.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包括浪漫与神秘色彩的引子和活泼的第一乐章,主题刚劲、喧闹、活泼,副题是木管奏出的歌唱。
2.小广板,宽广而流动的旋律先由弦乐组奏出,后由木管乐器作出反应,整个乐章充满了旋律美。
3.谐谑曲,快板。
这个乐章充满出人意料的力度与节奏变化,中段有一段精致优雅的18世纪为木管而作的三重奏。
4.极快的快板,柏辽兹称它为第二谐谑曲,充满活泼与快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BEETHOVEN: Symphonie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作于1803—1804年。
这首作品,贝多芬开始是为拿破仑而创作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
但作品完成时,拿破仑已自封为皇帝,贝多芬愤怒地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本来这首作品取名就叫《波拿巴》),重新起名为《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位伟人的纪念而作。
”这首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
包括4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没有引子,一开始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的发展充满着意志构成的力度。
罗曼·罗兰曾这样描述这个乐章:“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在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投入烈火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展着扩张着。
”2.葬礼进行曲,极柔的柔板,英雄死了,人民抬着他的灵枢缓步行进,激情的爆发变为抒情的沉思。
中段,军鼓军号取代了伤悼,尾声又回到向英雄告别的叹息。
3.谐谑曲,活泼的快板,死与悲伤不能动摇意志,这一乐章是生命的活力的象征,它活泼、激昂,中部有欢乐的军号合奏,乃表达着英雄性质。
4.终曲,极快板,使用的又是舞剧《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使用了11次波澜壮阔的连续变奏,最后以急板结尾,成为强烈的生命象征,英雄的胜利和凯旋、庄严的颂歌。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BEETHOVEN: Symphonie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创作、完成于1806年的9、10月间。
当时贝多芬正在利赫诺夫斯基亲王特拉波(位于今波兰与捷克交界处)近郊的格拉兹夏宫内作客,贝多芬在这里认识了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伯爵要组织一支乐队,他委托贝多芬创作了这首《第四交响曲》。
这首作品于1807年3月由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和他的乐队首演,演出地点是维也纳的利赫诺夫斯基宫。
这首作品充满着明朗、富诗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多微妙、色彩丰富的细部。
全曲分4个乐章:1.柔板,活泼的快板,一个带点凶兆的缓慢引子引出最轻松愉快的快板,接着独奏大管、双簧管、长笛有精彩的旋律对话,再紧接着是柏辽兹描述的越来越强的发展:“其间的和声色彩先是模糊而犹疑不决,在转调和弦的云雾完全驱散时,它才重新闯出来,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条河流,平静的流水突然间不见了;它离开水底的河床仅仅是为了以浪花四溅的瀑布形状咆哮地直泻而下。
”这个乐章用开头主题,在喜气洋洋中结尾、2.柔板,这个夜曲般细腻的慢板乐章的主题几乎完全由下行的缓慢降E大调音阶构成。
一支美好的旋律出现4次,4次出现和其间3个插部以及木管上精美的对比乐句构成回旋与奏鸣由式的天作之合。
按柏辽兹的评介:“它的旋律表现是这样富于天使般的纯洁和不可抗拒的柔情蜜意,致使奇妙的艺术加工痕迹完全消失。
”3.活泼的快板,这个谐谑乐章是万花筒般的色彩印象的展现,在抒情的三声中部中,以木管演奏为主。
4.不太快的快板,从小提琴的无穷动旋转开始,最后是整个乐队的旋转,如野蜂飞舞,也如神话中小精灵的舞蹈。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BEETHOVEN: Symphonie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C小调,,创作于1804—1808年(中间曾中断,创作了《第四交响曲》),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演。
全曲分4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其中的格言主题,就是“命运的敲门”,命运与凶兆始终在激烈地搏斗。
2.行板,是贝多芬对命运的沉思,是双主题的一连串变奏。
其中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和中提琴表达那种平静的温柔,第二主题接近于英雄的进行曲与颂歌。
3.快板,谐谑曲,两种对立的冲突重新展开,这是英雄与命运的最后搏斗。
这个乐章的结尾,整个乐队似乎都精疲力尽地倒在一个不稳定的长音上,鼓声在激动不安的背景上,就像心脏的缓慢跳动而弦乐则像微弱的呼吸。
随着不安定气氛的渐强,使你感觉有太阳在准备着冲破乌云。
突然,乐队一下子鼓起精神,昂首阔步地迈入了末乐章。
4.快板,出现众多主题的交叉变化,终曲尾声很长,最后命运主题以强大的威力在光辉灿烂中持续长达几十小节,结尾是欢乐而辉煌的一片光明。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BEETHOVEN: Symphonie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F大调,,作于1807—1808年。
当时贝多芬已完全失聪,这首作品其实是贝多芬在失聪情况下对大自然依恋的表达。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什么都听不见了,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
要听见它们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在他心里歌唱。
”这部首作品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首演,指挥是已失聪的贝多芬自己。
在首演节目单上,贝多芬这样解说这首作品:“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
”贝多芬为其中每一乐章都确定了标题:“1.不太快的快板,到达乡村的愉快感受。
2.极活泼的行板,溪畔小景。
3.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
4.快板,暴风雨。
5.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
”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几乎以一个乡间迈步的简单乐句组成,一个短小的五音音型反复了80次,在反复中调性和乐器色彩巧妙地变化。
第二乐章描绘溪边小景,以流水声为主体,小提琴短小的颤音好似昆虫的叫声,乐章末尾能听到类似鹌鹑、夜莺、杜鹃的啼鸣。
第三乐章,贝多芬用音乐记叙了维也纳近郊酒店乡村乐队伴奏下的农民舞曲氛围。
第四乐章对风声、雷鸣、暴风雨的描述多少有点印象派的味道。
第五乐章是面对大自然,感谢上帝,感谢雨后复出的太阳,感谢大自然的庄严赞歌。
三、四、五3个乐章不间断地演奏。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BEFTHOVEN: Symphonie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A大调,,作于1811—1812年,完成于1812年6月。
1813年12月8日,由贝多芬本人指挥,首演于维也纳大学大厅,这是为奥地利与巴伐利亚伤兵而举行的义演。
这首作品包括4个乐章:1.稍慢速,活泼地,引子很长,一个雄伟朴素的主题从上至下阔步而来,展开成很宏伟的效果。
快速部分根据一个轻松跳跃的音型写成,柏辽兹称之为农人的轮舞,但它很快就上升到似乎要失去控制的高潮。
2.小快板,以木管吹奏的柔和长弦开端,然后是低音弦乐器的节奏搏动,单簧管和大管的流动,小提琴的叹息,这首小快板乐章中弥漫着淡淡的忧愁,有人说它表达了对死与厄运的思考,有人说它表达了送葬主题,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乐章。
3.谐谑曲,急板,是充满爆发性和动力性的对比,充满情趣横生的机智。
三声中部中两个音符构成的短小音型在木管的高音区中来回摆动,对比得惟妙惟肖。
4.朝气蓬勃的快板,开始是弗吉尼业舞曲,但不久就发展成令人激动的旋动,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像是酒神的狂怒。
瓦格纳称之为“舞曲的极品”。
贝多芬:第八交响曲BEETHOVEN: Symphonie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F大调,。
开始创作于1811年,完成于1812年10月,1812年12月在维也纳首演。
这首交响曲的结构比较小,包括4个乐章:1.活泼、朝气蓬勃的快板。
以短小的主题开始,一开始好像回到了洛可可式的雅致,接着又与古典规范开起玩笑,每前进一步,都是音乐的一次变化。
2.小快板,主题是戏谑性的长农曲调。
这里木管乐器作为轻微反复的和弦,为小提琴与低音提琴对话伴奏,有一种高雅与悠闲的天真。
3.小步舞曲速度,主题出现前有6次宫廷舞步中的踏脚动机,中段抒情的三重奏令人想起莫扎特与海顿。
4.活泼的快板,舞曲性格,和声上充满强烈的曲折对比,一直保持着活泼、幽默的特性。
这首作品表现幽默与轻柔的微笑,要听舞曲的节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BEETHOVEN: Symphonie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d小调,,完成于1824年2月,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
当时贝多芬因失聪无法考虑担任指挥,他坐在乐队中,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他都没有知觉。
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交响曲,它包括4个乐章:1.不太快的庄严的快板,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像是开天辟地前的混沌。
主题从混沌与黑暗中渐现,似闪电劈开长空。
但这个主题如魏因加特纳所说,很快又钻到地里,如阿拉伯神话的恶魔在一股烟柱里消失了一样,等到它再爆发出来时,又出现一个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