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

合集下载

贝多芬9部交响曲的至高聆听基准——卡拉扬《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贝多芬9部交响曲的至高聆听基准——卡拉扬《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贝多芬9部交响曲的至高聆听基准——卡拉扬《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当“交响之王”与“指挥帝王”相遇碰撞出古典音乐界最伟大的回响“指挥帝王”卡拉扬著名的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出生于莫扎特故居——奥地利的萨尔斯堡。

得天独厚的音乐环境和天赋,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和极高的自我要求,卡拉扬成长为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更被称赞为「指挥帝王」。

卡拉扬指挥曲目的广泛几乎无人可及,从巴洛克到古典、浪漫派一直到二十世纪的现代音乐,除了德奥体系的音乐家,还有法国、俄国、东欧等。

不可否认卡拉扬野心勃勃且傲慢如帝王,但对音乐他是谦卑的,他对音色极度敏感,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

去年(2019)是“指挥帝王”卡拉扬111周年的诞辰,回顾其璀璨的艺术人生中无数精彩的录音作品,值得一提的必然有他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交响曲。

《卡拉扬: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贝多芬交响曲的至高表演水平 -卡拉扬在他显赫的一生当中先后四次录制了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其中第一次是50年代和爱乐乐团,其他三次都是和柏林爱乐,时间分别是1963、1975、1982。

而60年代的那一套尤为重要,它是唱片史上第一次以全集的方式发行的贝多芬交响曲。

“1963”版本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一直被褒奖为管弦乐队的最高表演水平,被认为是欧洲管弦乐团的新标准。

他们奏岀的每一个音,时值、轻重是完全一致的,乐句的每一个进入、气息又都是那么地整齐划一。

评论家和购买唱片的公众都极为喜爱音乐演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紧迫性和美感、以及强烈的愉悦感。

这样的愉悦感在史诗般《第九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那令人激动的演奏以及富有表现力的歌唱中,达到了高峰。

从最初发行开始,五十多年以来,这套唱片一直都是有史以来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极为畅销的唱片,时至今日,卡拉扬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仍旧被全世界古典乐迷视为必备的经典版本收藏。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贝多芬最著名的第九交响曲】一、导论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他创作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交响曲。

其中,以第九交响曲最为著名,而其主题更是家喻户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主题及内容,以及对这一伟大作品的理解和个人观点。

二、关于第九交响曲在讨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主题和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部音乐作品本身。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于1824年首演,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在音乐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第九交响曲的主题及内容第九交响曲包含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创作才华。

而最为人熟知的主题无疑是第四乐章中的合唱部分,即“欢乐颂”(Ode to Joy)。

这一主题是由著名诗人歌德的一首诗歌改编而成,它描绘了人类对自由、友爱和幸福的向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除了“欢乐颂”,第九交响曲的其他乐章同样充满了激情和情感。

第一乐章的壮丽和史诗般的气势,第二乐章的温柔和细腻,第三乐章的跌宕起伏,都展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和情感深度。

整个交响曲以其宏伟壮丽的气势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语言,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部具有如此深远影响力的音乐作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主题以及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欢乐颂”这一主题,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断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向往幸福和自由。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深刻地触动人们的内心,唤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主题及内容进行全面评估,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这部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音乐才华,也能对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有更深入的理解。

正如诗人歌德的诗句中所表达的那样,“欢乐颂”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音乐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解读

音乐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解读

音乐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解读简介《命运交响曲》,作为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曲之一,被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和追捧。

该作品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和深远的情感表达,以其庄严、激情和力度而享誉世界。

本文将对这部杰作进行详细解读,从历史背景、曲式结构、主题变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历史背景《命运交响曲》创作于贝多芬创作生涯的早期阶段,其创作年代可以追溯到1803年至1804年。

当时,贝多芬正处于个人和艺术上的转折点,他逐渐失去听力并面临着人生中的困境和挣扎。

在这种背景下,《命运交响曲》成为了他情感宣泄与内心呐喊的载体。

曲式结构整首《命运交响曲》共由四个乐章组成:快板-慢板-舞曲三连奏-快板(威猛激昂的结束)。

这种结构体现了贝多芬对于传统交响曲结构的突破与重塑。

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同时也是整个交响曲所描绘的命运主题的不同侧面展示。

主题变奏《命运交响曲》以其引人入胜的主题变奏闻名于世。

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将命运主题在整个曲目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主题通过各种形式和风格出现,既富有戏剧性又充满力量感,在听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情感表达《命运交响曲》以其庄严、激情和力度而打动人心。

贝多芬通过音乐语言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想,将无声之音转化为琴键上的挥洒。

从起初坚韧的命运叩门到最后令人颤栗的高潮,每一个音符都充满着激情与张力,引导听众体验到贝多芬独特的情感世界。

音乐影响《命运交响曲》被誉为贝多芬最具个性和创新力的代表作之一,其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对后世的音乐家和听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是西方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文化传承中的经典之一,持续影响着无数音乐爱好者。

结论通过对《命运交响曲》的解读与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中蕴含的美妙音乐元素,更能体会到贝多芬坚忍不拔、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

这首伟大的交响曲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思考与感动,成为了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之一。

最新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最新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最新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五交响曲,构建在四音的“命运动机”之上,作为整个交响曲的核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赏析此曲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一)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

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

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

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

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

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

乐曲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

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了。

这时的第一主题非常活跃,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不断加强,随后出现鲜明有力的号角般的第二主题。

这两个主题用各种手法交替变化发展,如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等等,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因素,使音乐更加丰富。

最后,命运的动机又闯了进来,并以最强的音响不断重复,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

在第一主题与连接部之间,双簧管奏出了一段缓慢的哀鸣音调,第一主题的发展突然被打断。

音乐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音乐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音乐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1. 引言1.1 概述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触动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贝多芬作为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而深入人心的音乐语言而闻名于世。

其中,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最著名且备受推崇的作品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整篇文章,并明确阐述文章所要表达的目的。

其次,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这件艺术品本身。

然后,我们将介绍《命运交响曲》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

在第四节中,我们将深入剖析该乐曲的音乐特点、编配、主题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欣赏该作品所带来的体验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心灵共鸣。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这篇文章,强调本篇文章对于读者理解和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杰作,并启发读者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产生更丰富而深刻的体验。

我们希望通过揭示该交响曲背后的故事和音乐特点,使读者对这部作品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为他们提供欣赏这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时所需进行思考和感受的方向。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音乐欣赏如何引发心灵共鸣,以及如何从听觉上、情感上与这一作品连接起来。

注:以上只是大纲中“1. 引言”部分内容的摘要,具体文章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描述。

正文部分的内容: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无限的魅力和表达力。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广泛认为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深邃、激昂和震撼人心的音乐特点而闻名于世。

《命运交响曲》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通过独特而精彩的方式展示了贝多芬的才华和创造力。

首先是第一乐章,它开始时以威严庄重而引人注目的弦乐旋律开场,随后进入副歌部分,由全体交响乐器共同演奏出豪放激情的主题。

这一部分不仅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形式与结构的驾驭能力,也抓住了听众们的注意力。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2)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2)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一. 引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最成功的交响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他生命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创作的,它不仅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还抒发了他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探索。

本文将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进行赏析,探讨其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

二.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背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之间,是他出版的第五部交响曲。

当时,贝多芬正身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开始感受到聋病对他的生活和音乐事业产生的冲击。

这部交响曲可以说是贝多芬对命运挑战的回应,同时也是对自己现状的反思和宣泄。

三.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结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是由四个乐章组成的。

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

1. 第一乐章:开场动机第一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开头,也是最著名的部分。

开场动机以其庄严而雄壮的旋律开启,呼应了曲名中的“命运”主题。

这个乐章的音乐结构紧凑,运用了对比性的主题发展和变奏,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充满戏剧性的氛围。

2. 第二乐章:舒缓的悲怆第二乐章是一个慢速的舒缓乐章,以其悲伤而优美的旋律着名。

这一乐章的音乐结构相对简单,以轻柔的弦乐为主导,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内心哀伤。

3. 第三乐章:喜悦与矛盾第三乐章是一个活泼而节奏明快的乐章,展示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创意和对旋律的巧妙运用。

这一乐章的音乐结构复杂多变,以其活力和矛盾性而著称。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创造了一个充满喜悦和紧张的音乐世界。

4. 第四乐章:壮丽的终章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高潮和结尾,以其庄严而壮丽的音乐效果而闻名。

这一乐章的音乐结构复杂而庞大,由独奏乐器和合唱团的参与构成。

贝多芬通过这个乐章表达了对命运的战胜和对生活的希望。

四.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情感表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和深刻,贯穿了整个作品。

从庄严而雄壮的开场动机到悲伤的第二乐章,再到喜悦与矛盾的第三乐章,整个作品展现了贝多芬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情。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5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5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5篇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1)《命运交响曲》的开头,有四个悲壮的强音“登、登、登、登。

”像是命运的敲门声。

那时,感情悄悄地远离贝多芬,贝多芬孤独了,他只剩下音乐了。

命运似乎与贝多芬开玩笑,让他听不见。

这对贝多芬是多么重要啊!命运,你连一个完完整整的音乐,都不给他。

命运,你让他去当音乐家,却让他耳聋,你不是存心去糊弄他吗此刻,药物治疗似乎已经对贝多芬不起作用了。

我学了钢琴后,我最爱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耳疾后,创作的一首悲壮、凄凉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的开头,有四个悲壮的强音“登、登、登、登。

”像是命运的敲门声。

那时,感情悄悄地远离贝多芬,贝多芬孤独了,他只剩下音乐了。

命运似乎与贝多芬开玩笑,让他听不见。

这对贝多芬是多么重要啊!命运,你连一个完完整整的音乐,都不给他。

命运,你让他去当音乐家,却让他耳聋,你不是存心去糊弄他吗此刻,药物治疗似乎已经对贝多芬不起作用了。

第一乐章,在表现了命运的敲门声后,紧之后的那快速而有力的旋律,似乎表达了自我毫不畏惧的胆量。

第二乐章,旋律和节奏变得有些舒缓、平静了。

让人听起来很悦耳。

我想,应当是贝多芬去找发明家帮忙,造了四个助听器,贝多芬又听得见时,那种“柳岸花明又一村”、对憧憬的未来满怀信心的心境。

第三乐章的旋律,又让人不安、紧张起来。

那是因为,四个助听器对贝多芬已经没什么用了。

但贝多芬还是努力去辨别音符。

第四乐章的旋律,变得高昂了。

贝多芬,他又站起来了。

这位伟大的音乐巨人,又站起来了。

此刻,他能用心灵去感受音符了。

贝多芬的事迹,不仅仅震惊了音乐界,还震惊了全世界。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2)《命运交响曲》能够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

但那时的记忆已是很模糊了。

可是当论文布置下来是,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交响曲》。

于是下载下命运,边听边写下了这赏析。

以下是我从个人的角度,也是业余的角度来赏析的听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二级的风暴袭来!难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3)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3)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引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是他最为著名和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

这首交响曲不仅在音乐上充满力量和激情,同时也富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进行赏析,探索其演奏特点、音乐结构以及对听众的情感触动。

一、演奏特点命运交响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演奏特点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显著的演奏特点:1. 主题命运交响曲的著名开头,以四个短促连续的音符开始,如同命运之门的敲击声。

这个主题(G-G-G-Es)贯穿整个交响曲,表达了命运的坚定和无法逃避的力量。

2. 节奏和运动性命运交响曲以其强烈的节奏感而著称。

不论是强烈的弓强音还是急促的音符,都营造出迅猛和精力充沛的气氛。

曲中的不断变化的节奏和运动性,给人一种紧张而激动的感觉。

3. 力量与表达命运交响曲在表达力量和情感上非常丰富。

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动态变化和音乐结构的变化,将听众引入情感的高潮和情绪紧张的状态。

从庄严的第一乐章到宁静的第二乐章,再到激情四溢的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贝多芬通过音乐来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二、音乐结构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结构精心组织,呈现出贝多芬的创作才华和艺术思想。

主要结构如下:1. 第一乐章:庄重而慷慨的开始第一乐章开始于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之后是一系列强烈的动态变化和乐章发展。

这个乐章以强劲的节奏感和情感上的紧张感为特点,最终进入宁静的尾声,为之后的乐章铺垫。

2. 第二乐章:宁静而朴素的旋律第二乐章是一首宁静而朴素的慢板乐曲。

贝多芬通过纯正的旋律和细腻的音乐叙事,为听众提供了片刻的休息和平静。

3. 第三乐章:愤怒而奔放的音乐第三乐章以其急促而激昂的音乐形式而著称。

这个乐章是全曲最长的乐章,运用了丰富的乐队资源和复杂的音乐结构,表达出愤怒和力量的情感。

4. 第四乐章:欢乐而豪迈的终结第四乐章是全曲的高潮和终章。

通过强烈的节奏、动态和豪迈的乐旋,贝多芬成功地将听众带入一种欢乐和庆典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古往今来的作曲家们留下了无数交响曲,但贝多芬的“九大”犹如群峰中耸立人云的擎天巨柱,令后人叹为观止,令代代乐迷敬仰赞叹。

有“交响曲之父”美称的海顿写了一百多首交响曲,莫扎特也有41首,但其中传世之作不过寥寥数首而已。

只有贝多芬,9首交响曲,部部都是人类音乐史上公认的杰作,集伟大和通俗于一体,无一平庸之笔。

从淳朴典雅、生气勃勃的早期交响曲、巨人般的“英雄”、壮怀激烈的“命运”、优美如画的“田园”、犹如酒神狂舞的第七、清新幽默的第八、直到崇高壮丽的“合唱”。

在贝多芬之后,能达到这样高平均水准的,也只有勃拉姆斯、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廖廖几人。

贝多芬交响曲唱片的种类很多,让我们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分为3部分讨论:立体声版本、古乐器版本和历史录音版本。

先讨论立体声的唱片,即50年代未到90年代的版本。

在这个范畴内最著名的版本,我想毫无疑问是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为德国唱片公司(DGG)录制的3套全集,61/62年、77年、82/83年各一套。

总体上说,82年的那套数码录音版是最不值得投资的,不仅最贵(属高价版),而且演绎相对最差。

1年和77年的两套水准各有上下,有些交响曲是61年的好些(如“英难”),有些77年的更理想(如“命运”),但平均都在很高的水平上。

从音质上说,61年版似乎得到了更多好评。

虽然难免有点背景噪音,低频略有些散,但音质柔顺,柏林爱乐的美丽音色显霹无遗,卡拉扬的一贯指挥风格也成功地表现了出来。

德国指挥家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是与卡拉扬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师。

他的立体声版贝多芬全集灌录于1956年至1961年间,乐队是当时正处于顶峰的爱乐乐团。

EMI已将这个录音再版为中价版的CD。

音质柔顺,虽然不算发烧级,但一般来说已令人满意。

他采取的速度通常较为稳重缓慢,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对音乐结构的把握极为出色。

克伦佩勒在54/55年还录过一套单声道的贝多芬九大,其中不乏更为惊人的表演,如第3、第5和第7交响曲。

塞尔(GeorgeSzell)这个名字总是和美国克利夫人甚至把塞尔的版本形容为立体声版的托斯卡尼尼,虽然简单武断了些,却也不无道理。

却使在60年代卡拉扬版大行其道时,塞尔版依然稳立于市场,可见其魅力。

现在可以买到的是收购了哥伦比亚公司的索尼公司出版的CD。

法国指挥家蒙特(PierreMonteux)是一个非凡的指挥家。

在85岁那年他竟然和伦敦交响乐团签定了一份长达25年的合约1他没有留下完整的贝多芬九大全集,不过,在DECCA公司出版的廉价双片系列(DoubleDecca)里,可以找到他指挥的8首交响曲,1、3、6、8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2、4、5、7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共两套双片。

这些都是高水平的演绎,特别出色的第3和第7足以名列“伟大演绎”的行列,和福特文格勒、克菜伯那样的不朽名盘媲美。

瓦尔特(Bruno Walter)的贝多芬九大唱片也是能遗漏的经典。

在50年代未到60年代初,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特地为他组织了一支哥伦比亚乐队,供他录音之用。

在索尼推出的“瓦尔特专集”中可以找到他的贝多芬,温暖高雅,充满感情,音质也不错。

这套经典唱片也是值得推荐给乐迷的。

逝世不久的匈牙利指挥家索尔蒂(GeorgeSolti)和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保持着很长关系,他们创造出的辉煌的芝加哥之声至今还留在很多人脑海里。

可惜,索尔蒂和芝加哥的贝多芬九大却有点让人失望。

它唯一的优点是:乐队演奏技术超乎寻常。

可是,技术的完美不一定总能表现出作品的内涵。

这个DECCA的版本在表现作品内容方面显得苍白。

初听之下动态十足,激动人心,但这种兴奋很快就被厌倦取代了。

多年前,国内市场上出现过一套便宜得让人怀疑的套装CD,一个大纸盒5张CD只买一百多元,由克里普斯(Jose{Krips)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59/60年录音(是最早的立体声版本之一),音质很差,简直难以接受。

这事实上是海盗版的唱片。

它的正版是Everest出版的,音质比海盗版好,但演出苍白无力,不值得推荐。

利伯维茨(Rene Leibowitz)是一个如今已被遗忘的名字,但他留下的录音(皇家爱乐乐团演奏)却是最最“发烧级”的贝多芬交响曲1这是60年代初《读者文摘》制作的一批天碟中很著名的一套,现在已有Chesky唱片公司的再版CD,价格很贵,但发烧友值得试一试。

近40年前的老录音到现在还令录音师汗颜,令发烧友着迷,这不能不归功于当年的优秀录音师格哈特。

从艺术水准来看,利伯维茨的演绎速度偏向较快。

但决无表面化的倾向。

水准不俗。

菲利普公司曾为马苏尔(Kurt Masur)录过两套完整的贝多芬交响曲集,一套模拟(70年代),一套数码(80年代),都很成功。

其中模拟的那套是由德国菜比锡格万德豪斯乐队演奏的,已在廉价双片系列(Duo)中再版,3张双片仅售390元左右,演绎的德国味道很浓。

音质温暖浑厚,噪声轻微,是不可多得的好版本。

法国指挥家克吕当(AndreCluytens)是一位被低估了的大师。

他在60年代初率领柏林爱乐灌制的一套贝多芬交响曲演录俱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极其迷人的上乘演绎。

有趣的是,这套唱片中的一张“贝多芬第8交响曲”很长时间来一直被误认为是福特文格勒的唱片,而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可见他的艺术水准不在福特文格勒之下!EMI近来重新出版了这套CD,用的是“小天使”的商标。

在“立体声版本”部分的最后,我想向大家郑重推荐我心目中的最佳一Teldec公司出版的哈农库特版。

哈农库特是现今仍在世的资格最老的指挥家之一。

和他同一辈的指挥家大多过世了。

只有朱利尼、海丁克、旺德等极少数几人在世。

作为最早提倡“原本演奏”的指挥家之一,他主张最大限度地还原作品的原貌。

以当年古人演奏音乐的方式表现古典音乐。

有意思的是,在这套唱片里,哈农库特却没有用古代乐器,除了小号外,全都是现代乐器。

但它和其它版本还是不一样的。

乐队的编制接近贝多芬时代的规模。

只有50人左右,所有9首交响曲都是真实的现场录音,第1到第8是1990年录制的,第9录于1991年,许多人可能会担心现场录音会混有来自观众席的杂音。

但可以告诉大家,几乎没有可闻的杂音,却充满了现场演奏的活生生的气氛。

哈农库特版的效果是极其引人人胜的,它将现代乐器的丰满音色和小编制乐队的精确和活力结合在一道,各取其长,营造出一种新鲜的感觉,使非常熟悉作品的人也能从中发现前所未见的新意。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超过了许多用复古乐器演奏的号称“原汁原味”的著名版本,如诺林顿、霍格伍德的版本。

这套CD中最精彩的演绎要数第3、第7和第8。

多么出色的长线条的把握,多么富于音乐感,毫无学究气,毫不纠缠于细节。

这就是他胜过许多其他“原本主义指挥家”的地方。

现在进入古乐器版本的讨论。

所谓古乐器,就是严格使用贝多芬时代的乐器。

不用任何现代乐器。

提琴的弦不再是钢丝的,而是羊肠线,铜管乐器也都没有活塞。

进入90年代以来,用复古乐器奏古典音乐成为潮流,唱片版本越来越多。

屈指一算,这样的贝多芬交响曲集就不下4套;加德纳(JohnEliotGardiner)、诺林顿(Roger Norringto)I霍格伍德(ChristopherHogwood)、布鲁根(FranzBruggen)。

这些复古乐队的名称都很好听。

加德纳的乐队是“革命和浪漫乐队”。

诺林顿的乐队名曰:“伦敦古典演奏家乐队”。

布鲁根的叫"18世纪乐队”。

霍格伍德的叫“古代音乐学院乐队”。

诺林顿的版本中最好的是第2和第8,第1和第6有点问题,第6似乎不够松弛,但我还是挺喜欢。

最糟糕的是第3和第9。

由于他坚持按照乐谱上有争议的节拍器速度演奏,效果有时显得很荒谬,比如第9的慢乐章快得像溜冰,毫无深度可言。

我对霍伍本来有偏见。

这是因为他的莫扎特交响曲唱片太糟糕了。

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的贝多芬还不错,特别是1、2、4、5、7、8。

然而,3、6、和9与诺林顿一样,在节拍器速度上栽了跟斗。

不能令人满意。

加德纳的莫扎特交响曲我倒是很欣赏,可是在贝多芬交响曲上,他让我失望了,第3“英难”太快,被形容为“下坡的自行车比赛”。

即使是“葬礼进行曲”乐章也照样快,毫无悲剧感。

第5、第7、第8听感很让人振奋。

但深度不够。

“田园”倒是比诺林顿和霍格伍德好。

最后的致命一击是,他的“合唱简直不忍卒听。

尽管唱得很好,但依然无可救药。

很清楚,如果你一定要选择一套复古乐器演奏的贝多芬交响曲,唯一的选择是布鲁根(菲利普唱片公司)。

他的演绎速度灵活、深度杰出而充满音乐感,可与福特文格勒相比。

尤其是第9“合唱”,他的演绎是4种复古版本中唯一优秀的。

别的3种版本都难以令人信服。

最后,不能不谈谈历史录音版本,也就是50年代前单声道时代的录音。

对挑剔的发烧友来说,这些老古懂的音质大多粗糙难听,噪音也响,属于不忍卒听的垃圾。

但是,不容否认,单声道版本中有许多大师杰作、经典极品,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令后人望尘莫及。

这是音质的缺陷无法掩盖的。

很可惜,两套单声道时期的极品至今没有见到CD再版,30年代的魏因加特纳版(维也纳爱乐)和40年代的门格尔贝格版(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

只能耐心地等待,希望拥有版权的唱片公司能早日将它们转为CD,永久保存。

托斯卡尼尼的版本是很容易找到的。

他指挥NBC交响乐团为RCA灌制了大量录音,这儿介绍的是5张CD的套装,在卡内基音乐厅录制,年代是四五十年代之交。

虽然音色显得干涩了些,但托氏风格依然忠实地保留了下来,尤以第5和第7为佳。

“田园”我不大喜欢。

正如一位乐队成员说的那样,“他等不及要快些赶到暴风雨那段去!”打个比方,这就像是乘坐在高级轿车里观看窗外的田园景色。

富特文格勒才是最值得推荐给乐迷的单声道极品。

他从未为任何唱片公司完整系统地录过九大,这儿介绍的EMI出版的九首交响曲来自不同年代,乐队也不同。

其中第2和第8两首是1948年在音乐会现场录制的,音质较差,但1、3、4、5、7五首是富特文格勒版的精华所在,第9更是名闻遐迩的名盘,1951年拜鲁伊特音乐节上现场录制。

第6有点异乎寻常,速度比别人慢得多,一些人可能不习惯。

但我个人十分欣赏。

卡拉场为DGG灌的3套贝多芬交响曲是乐迷尽人皆知的,但他50年代为EMI录的那套单声道就名气不那么大了,这个版本中的乐队不是后来的柏林爱乐,而是EMI专门组织的爱乐乐团。

很多人(包括笔者)认为,这是卡拉扬最好的一套贝多芬!尽管是单声道,音质比不上后来的3套,但50年代的卡拉扬正处在颠峰,活力、灵感最充沛,音乐性最纯粹。

很可惜,由于宣传问题,这套贝多芬的声誉远不如后来的3套,真是埋没了金子,希望喜欢卡拉扬的乐迷们多关注一下这套EMI,在这儿,我们能听到风华正茂的卡拉扬!最后总结一下,立体声时代的版本中,最出色的是哈农库特(Teldec)、卡拉扬的61年版(DG)、克伦佩勒(EMl)、塞尔(SONY)、瓦尔特(SONY)、马苏尔)(PHILIPS)、蒙特(Decca)、克吕当(E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