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鲁迅纪念馆观后感
鲁迅纪念馆

游鲁迅纪念馆有感
周六早上,我们小组来到了鲁迅纪念馆,看到了许多鲁迅先生的生前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伟人的传奇一生.
怀着一份崇敬走进大门,只见一尊鲁迅的住着拐杖的雕像立在那里,双眼俯视着来参观的每一个游客,让人觉得格外高大、威严。
走上楼梯,大家站立在“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铸字照壁下,面对不同时期鲁迅先生的铜铸浮雕,涌入脑海的是他文坛战士的一生。
走入长廊,不禁惊呆了:整个楼面尽是鲁迅的手稿,以及他的笔、墨,还有他生前穿过的衣物。
但其中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他读过的书,走上前去细瞧,他的书都被读“烂”了,上面的眉批、夹注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象蚂蚁似的,令人叹为观止。
走在长廊间,耳边响起解说员细致详尽的介绍,同学们对于伟人的一生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一段时间的自由参观,让同学们对于鲁迅先生的读书有了浓厚兴趣。
广泛涉猎,无所不读,是先生读书生涯的特点。
只要他认为有用的知识以及思想、哲学、文学、政治、历史书籍他无所不读。
即使是自然科学著作,读起来也如饥似渴。
鲁迅在一生的读书中,非常注重读书的方法。
思考,就是他最提出的特点。
他读过书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他读书正是在不断的思考,体会,才诞生了这些思维的结晶!
半天的时间是如此短暂,徘徊在长廊间的同学还在埋首记录着;留恋在资料台前的同学还在为各份资料细心的搜集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离开的时间,我们在鲁迅先生的铜像前留下合影,对本次主题活动有很深的领悟:二十世纪已经过去,新世纪已经到来。
在新世纪里,知识就是武器,我们每一个农大人要像鲁迅先生一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去攀登书山,放舟学海,。
参观鲁迅纪念馆作文,

参观鲁迅纪念馆作文,
今天,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参观。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鲁迅先生的照片,上面还有一张鲁迅先生和他的哥哥周作人的合影,还有一张鲁迅先生和他哥哥周作人的合影。
接着我们又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一些著作,我最喜欢的就是那本《呐喊》。
里面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等。
还有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合影,他们俩很恩爱,鲁迅先生还把自己的钱都捐给了国家呢!
我又看了一遍墙上挂着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然后就开始参观了。
我先来到了鲁迅先生生前住过的地方,我看见了有一间小屋,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柜子和一把椅子。
然后我又来到了他读书、写作和睡觉的地方。
这里有许多书,还有鲁迅先生写的日记。
还有一个柜子里放着他和许广平的结婚照。
我们又来到了他以前吃饭吃饭用过的地方,我看见了有一个锅,里面有一些米,旁边还有几个大碗和几个小碗。
我还看见了有一些菜,还有他小时候用过的一些东西。
—— 1 —1 —。
参观鲁迅纪念馆

【 - 写作指导】篇一:《形式政策之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形式政策之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一个月前,一个人没事在出去闲逛,没想到下傍晚打算回来的时候无意中走到了鲁迅纪念馆门前--这个世界可真小,任凭逛逛就能被大师气息所召唤,自觉不自觉地让我们跨进那道门槛。
在写参观体会之前,我想先对鲁迅其人做简洁的介绍。
鲁迅,中国近代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取自母姓,鲁迅两字蕴含着愚鲁之人应赶快做的严格自勉。
鲁迅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
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于浙江绍兴都昌坊口,1892年入“三味书屋”读书,1893年,祖父涉及科场作弊案入狱,从今家道中落。
鲁迅饱尝了人间冷嘲暖,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
对其人生发生重大影响。
1898年,鲁迅赴南京求学,1902年,毕业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同年赴日留学,后入仙台医专学医。
有感于同胞的愚弱,打算弃医从文,从今毕生从事转变中国人精神的启蒙运动。
1909年结束留日生涯返回祖国,一面从教,一面投身辛亥革命,1920年起先后在北大,北京女师大等校兼课。
1918年写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1921年写下不朽之作《阿Q正传》,以后络续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等,与许广平相爱,写下与她的通信集《两地书》,1926年南下,任厦门高校教授,后任广州中山高校教务主任,1927年十月赴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
鲁迅1936年10月19日因病在上海逝世,葬于虹桥路万国公墓,1956年迁葬于虹口公园。
作为中国人,鲁迅其人,我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鲁迅的作品在中、学校课本中有好几篇,他所写的人物可说是入木三分,无不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影响,鲁迅的活动中,时时关怀青年,成为青年人的导师和益友。
鲁迅一生致力于中外文化沟通,一生始终以世界的眼光,巨大的热忱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艺术,并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的读者。
鲁迅纪念馆读后感模板

鲁迅纪念馆读后感模板读《鲁迅纪念馆》有感鲁迅,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而鲁迅纪念馆,作为一个纪念他的地方,更是承载着他思想和精神的传承。
最近,我有幸去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鲁迅纪念馆位于北京,我一直对鲁迅的事迹和思想非常感兴趣,所以一定要亲自去参观一下。
当我走进鲁迅纪念馆的大门时,我便感受到了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氛围。
整个纪念馆是一个仿古建筑,古色古香,给人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气息。
我忍不住加快了脚步,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鲁迅先生的文物。
进入展览室,我首先看到的是鲁迅的生平事迹。
墙上挂满了他的照片和文字介绍,我读着每一段文字,仿佛能够感受到鲁迅不屈的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鲁迅面对的是一个被压迫的社会,但他从不畏惧,始终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进步的执着。
他的文章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问题。
他的思想和作品虽然在当时被封禁和打压,但他的精神却在人们心中发芽,并不断地传承下去。
他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社会的良心。
在纪念馆里,我似乎能够听到他的声音,在告诫我们要关心社会和人民,要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除了展示鲁迅的生平事迹,纪念馆还收藏了他的珍贵文物和手稿。
这些文物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的伟大。
他的文字简洁而有力,他的思想深邃而犀利。
我看着他的手稿,仿佛能够感受到他思考问题的痕迹和他笔下文字的力量。
他的笔触不经意间勾勒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扭曲。
这些手稿让我为他的才华和坚持深深地感到敬佩。
鲁迅纪念馆还有一个展示鲁迅的书籍和文化遗产的区域。
这里展示了他的各种著作和他收藏的书籍。
鲁迅是中国百年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他的小说、散文、译著等丰富的作品。
他的作品激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和创作,他的思想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深深地被他的作品所打动,也对他在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感到钦佩。
鲁迅纪念馆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鲁迅纪念馆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在鲁迅纪念馆进行社会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思想和精神的影响。
通过参观鲁迅纪念馆,我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他对社会的独特见解,对我个人的成长和人生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鲁迅先生的思想启迪我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在鲁迅纪念馆中,我仔细观看了展品和介绍,了解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批判和鞭挞。
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我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种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他的文章和思想,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通过对社会黑暗和人性的揭示,让我明白了社会的不公与不义,并激发了我对于改变社会现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鲁迅先生的精神激励我勇于发声。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呐喊,他坚持不懈地对抗封建残暴和民族屈辱。
在鲁迅纪念馆中,展品中的照片和文字记录着他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他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艺术的坚持。
这激励着我不再沉默,勇敢地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关注。
鲁迅先生的精神告诉我,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担当和勇气,用自己的声音去呐喊和改变。
最后,鲁迅先生的思想教育我要持续学习和自我改进。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积极学习和批判思考,他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深入研究社会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进步和发展,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改变社会现状。
我将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思考能力,以更有力地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通过参观鲁迅纪念馆,我深感鲁迅先生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人生规划的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启示了我对社会的深入思考,激励了我勇敢发声和改变的决心,也教育了我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
我会将鲁迅先生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以实际行动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鲁迅纪念馆感想

鲁迅纪念馆感想第一篇:鲁迅纪念馆感想鲁迅纪念馆感想今天我们到鲁迅纪念馆参观学习。
鲁迅纪念馆建立于1951年1月7日,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
这个外表普通的地方,然而就是这个外表普通的地方,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鲁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故居,鲁迅墓两个文物保护单位。
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
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次我们去的是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在鲁迅公园内,鲁迅公园是鲁迅先生生前常来散步的地方。
踏入鲁迅纪念馆,我们感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庄严。
纪念馆馆舍是一座造型简洁、朴实、雅致的建筑。
在参观中,我们看到了鲁迅的文稿、诗稿、译稿、书信、生活用品和三十年代木刻作品等珍贵文物、文献、书刊、照片等。
这些文稿系统地介绍鲁迅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及社会活动,重点反映了鲁迅在上海十年的光辉业绩。
通过参观鲁迅的陈列馆,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鲁迅先生。
这不是平时在课本上所能看到的,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鲁迅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所付出的努力。
鲁迅生活在中国近代史上最衰败的时期。
腐败、懦弱的清政府任外强宰割,风雨飘摇的中国民不聊生。
戊戌变法曾带来一线希望,但随即破灭;辛亥革命摧毁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军阀混战又使国家和人民陷入新的灾难。
就在这种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反动的大搏斗中,鲁迅他拿起了笔,选择了用自己的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
##年鲁迅纪念馆观后感

##年鲁迅纪念馆观后感导语: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的旗帜,鲁迅先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参观鲁迅纪念馆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鲁迅纪念馆观后感【1】今年十月十九日,是中国文化巨人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
这周三,我系分团委组织05级各支部成员参观了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于阜城门内大街,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国家级博物馆。
是鲁迅在北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步入馆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像,鲁迅先生的脸上依然是那坚毅的表情,他的手中依然握着那只战斗用的钢笔。
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生。
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
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
站在仿真的三味书屋前,我仿佛看到了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市井栏,高大得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又仿佛听到了油蛉低唱,蟋蟀们的琴声。
站在鲁迅先生的照片前,注视着他始终坚定犀利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的“战斗”场面,仿佛听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沉呐喊。
走出展厅,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故居,七十年时光流逝,这座故居中的一切却都保存完好。
在那间有名的“老虎尾巴”--不足九平方米的鲁迅工作室内:一张普通的三屉桌上,高脚煤油灯、“金不换”毛笔、砚台、文具……摆放如昔,令观者睹物思人。
庭院中,两株鲁迅当年亲手栽种的白丁香树,虽已年近古稀仍然枝繁叶茂。
时至四月,丁香花开,清香缕缕,分外宜人。
参观结束,虽然我离开了博物馆,但鲁迅先生的执著和坚毅将一直鞭策着我!鲁迅纪念馆观后感【2】在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前夕,我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凭吊,寄托自己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鲁迅纪念馆参观感悟

鲁迅纪念馆参观感悟
参观鲁迅纪念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经历。
这里不仅保存了大量关于鲁迅先生生平和思想的珍贵资料,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的机会。
走进鲁迅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先生的石雕半身像,目光坚定,面容安详。
石像后面的陈列大厅则展示了鲁迅先生一生的历程和思想成就。
从他的早期作品到晚期的重要著作,以及与他的生活和思想发展相关的文物和文献,都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展示。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感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和希望。
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鲁迅纪念馆的布置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展厅的色调到照明,都给人一种明亮、清新的感觉,让人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珍贵的文物和文献。
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设施,参观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
在参观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也深刻感受到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这些作品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也引导
我们思考人性和人生。
总的来说,参观鲁迅纪念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经历。
这里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文献,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思想的机会。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认识到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对我们今天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鲁迅纪念馆观后感
导语:广州鲁迅纪念馆筹建于1957年,以1906年两广优级师范学堂的钟楼为馆址。
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贡院明远楼。
广州鲁迅纪念馆观后感在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前夕,我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凭吊,寄托自己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年前扩建后的新馆。
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白底黑字,鲜明耀目。
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还有特地从绍兴移此的石井栏、乌篷船等。
我们还没有参观展览,已经走进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轩敞的大厅,无论建筑材料、建筑语言都是现代化的,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
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
在一楼还设有“奔流艺苑”
与“朝华文库”。
前者乃专题展厅,正在举行一个画展;由巴金题额的“朝华文库”则专门收藏鲁迅的弟-子、友人以及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现代文人的文化遗存,每人一库,我看到有陈望道、许广平、巴人、黄源、曹靖华、李霁野、唐?等十六人的专库,从他们身上也折射出了鲁迅的光辉。
我从大厅拾级登楼,二楼是鲁迅生平陈列厅。
宽敞的大厅里,弧形的墙上排列着六幅浮雕,每幅高二点六米,宽一点一米,用黑玉石雕成。
每幅都有先生的头像,背景、画面不同,反映出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战斗与生活,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鲁迅的一生。
先生生平陈列突破了一般以编年布展的模式,采用专题陈列,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华夏民族魂五个展厅,通过鲁迅先生文学创作、培养新人、中外文化交流、投身社会革命追求真理以及深远影响等多个侧面,全方位地展现出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人生历程、光辉思想和人格魅力,以重彩浓墨展现了一代伟人的熠熠风采。
一个纪念馆、一个展览,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展品是最重要的关键。
鲁迅纪念馆拥有有关鲁迅的文物文献资料二十余万件,其中一级文物达一百六十余件。
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使人倍感亲切。
其中有《藤野先生》、《的题记》、《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手稿,《毁灭》的译稿等,鲁
迅逝世前两天所写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手稿,告诉我们先生真是用自己的笔战斗和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令人肃然起敬,激动不已。
展厅中还展出了鲁迅发表第一篇文章《斯巴达之魂》的《浙江潮》,发表《孔乙己》的《新青年》杂志、刊有鲁迅致中共中央信件部分内容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等珍贵报刊。
鲁迅的一些遗物、实物、照片也弥足珍贵。
照片有鲁迅在日本时拍摄的,鲁迅与宋庆龄、肖伯纳的合影,鲁迅与内山完造的合影等。
遗物有鲁迅喜用的金不换毛笔和文房四宝、先生穿过的毛衣、长衫,用过的油灯、烛台、怀表、辞典、老花眼镜,参加杨铨追悼会时用的雨伞,阅读过的马克思著作《史的唯物论》等。
这一切都是鲁迅光辉人生的历史佐证。
展览还采用了多种艺术展示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电脑、影视、声光电控制等高新科技手段,给人强烈而全新的感受。
如展厅中《阿Q正传》的场景、三味书屋的活动模型、《野草》MTV、电影《阿Q正传》、越剧《祥林嫂》、《鲁迅在东京》等的放映,鲁迅逝世前十天与青年版画家围坐交谈的蜡像等,都紧紧地吸引住了我的眼光。
特别是最后放映的鲁迅逝世时由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电影资料片《民魂永在》,再现了当年上海市民万人空巷的鲁迅先生送葬的悲壮场景,更有一种催人泪下的震撼力量。
在大厅和序厅外还设置有数台电脑触摸屏,参观者还可以点击检索有关鲁迅的各方面的资料。
离开鲁迅纪念馆后,我又到公园里的鲁迅墓和山阴路上的鲁迅故居去凭吊、瞻仰了一番。
如今这附近一带已经成了鲁迅的世界。
在鲁迅世界里漫步,心情难以平静,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不禁跳跃在我的耳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这里分明仍然回响着他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生命的脉搏。
广州鲁迅纪念馆观后感今年十月十九日,是中国文化巨人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
这周三,我系分团委组织05级各支部成员参观了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于阜城门内大街,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国家级博物馆。
是鲁迅在北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步入馆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像,鲁迅先生的脸上依然是那坚毅的表情,他的手中依然握着那只战斗用的钢笔。
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生。
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
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
站在仿真的三味书屋前,我仿佛看到了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市井栏,高大得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又仿佛听到了油蛉低唱,蟋蟀们的琴声。
站在鲁迅先生的照片前,注视着他始终坚定犀利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的“战斗”场面,仿佛听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沉呐喊。
走出展厅,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故居,七十年时光流逝,这座故居中的一切却都保存完好。
在那间有名的“老虎尾巴”--不足九平方米的鲁迅工作室内:一张普通的三屉桌上,高脚煤油灯、“金不换”毛笔、砚台、文具……摆放如昔,令观者睹物思人。
庭院中,两株鲁迅当年亲手栽种的白丁香树,虽已年近古稀仍然枝繁叶茂。
时至四月,丁香花开,清香缕缕,分外宜人。
参观结束,虽然我离开了博物馆,但鲁迅先生的执著和坚毅将一直鞭策着我!
广州鲁迅纪念馆观后感1月8日,1月9日两天里,银联幼儿园工会组织全体教师们分批来到了位于虹口公园内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鲁迅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的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三位一体。
当大家踏上二楼,映入眼帘的是大幅的《呐喊》
雕塑,而透过玻璃看到的则是用绿色植物做成的鲁迅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老师们站在雕塑前凝神思索,被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所感动。
大家边走边看,馆藏文物主要有鲁迅先生的手稿、衣物、生活用品、书信、照片以及藏书等。
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场馆用文物直接再现历史,有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手稿,有译作《毁灭》原稿和鲁迅遗容石膏面模,特别是面膜上面残存的鲁迅眉毛和胡须,让大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面容。
浓郁的氛围,高科技影视手段所展现的《生命的路》,“阿Q正传”模型场景,“首在立人”碑,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更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的精神所在。
大家都觉得不虚此行,通过参观,老师们震撼的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不平凡的一生,更是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