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义齿颌位关系教学文案共60页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

目 录
•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概述 • 颌位关系的诊断与测量 •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的建立 •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的维护与保持 •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01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全口义齿的颌位关系是指全口义 齿与颌骨、颞下颌关节在垂直和 水平方向上的相互位置关系。保持Leabharlann 果的评估与调整定期X光检查
通过X光检查,医生可以评估义齿与牙列之间的颌 位关系是否正确。
患者反馈
患者应关注佩戴义齿后是否出现不适感、疼痛感 等问题,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调整与重新制作
若颌位关系出现问题或义齿损坏严重,医生可能 需要重新制作义齿以确保其效果。
05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的常见 问题与解决方案
肌肉与软组织张力
咀嚼肌和软组织张力对颌位关系有调 节作用,肌肉张力异常可能导致颌位 关系异常。
患者习惯与姿势
患者的姿势习惯和头部姿势对颌位关 系有一定影响,不良姿势可能导致颌 位关系异常。
02 颌位关系的诊断与测量
诊断方法
静态头影测量
通过拍摄标准化的头影侧 位片,测量颌骨、牙齿和 软组织的形态和位置,以 评估颌位关系。
02
人工牙的颜色、材质和制作工艺 等,也会影响全口义齿的美观度 和舒适度,从而影响患者的使用 体验。
颌位关系的调整与优化
颌位关系是全口义齿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口腔解剖结构、 功能需求和美观要求等因素。
通过调整颌位关系,可以优化全口义齿的咬合功能,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和口腔健 康状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动态咬合观察
观察患者自然咬合和主动 咬合时的牙齿接触情况, 判断颌位关系是否正常。
第二部分全口义齿印模制取及颌位关系记录PPT学习教案

颌位关系的记录
一、颌位关系记录的概念 二、颌位关系记录的内容 三、颌位关系记录的步骤
第30页/共74页
一、概念
颌位关系的记录是指用牙合托来确定并记录患 者面下1/3的适宜高度和两侧髁突在下颌关节凹 生理后位时的上下颌位置关系,以便在这个上下 颌骨的位置关系上,用全口义齿来重建无牙颌患 者的正中牙合关系。
第21页/共74页
(二)工作模型的检查与要求
工作模型应完整无缺,表面清晰,充分反 映出无牙颌组织面的结构。
尤其是粘膜反折线和系带处,模型边缘上 显露出肌功能修整的痕迹。
模型边缘宽度以3~5mm为宜,模型最薄处 也不能少于10mm,模型后缘应在腭小凹后 不少于2mm。
第22页/共74页
模型设计
下颌托盘的高度和宽度应与上颌的托盘相 同,后缘两侧应盖过磨牙后垫,舌侧沿舌 沟前行。
第14页/共74页
第二节 无牙颌模型
工作模型的灌注 注意事项: 印模内唾液、碎屑要冲洗干净,然后轻轻
甩干或用棉花吸干。 采用水胶体弹性印模料印模时,要及时灌
注模型,以免印模在空气中失去水分而体 积收缩。 印模膏阴模的表面要涂肥皂水做分离剂, 然后再灌注模型 第15页/共74页
第44页/共74页
二、颌位关系记录的内容
(二)水平颌位关系
1、水平距离的概念 2、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方法 3、水平颌位关系的校正
第45页/共74页
水平颌位
概念:确定水平颌位关系指确定下颌对头 部及下颌髁突位于关节凹居中的位置关系 即确定正中关系位
第46页/共74页
1、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方法
(1)哥特式弓(Gothic arch)描绘法
❖ 恒基托
第56页/共74页
(优质课件)全口义齿

1. 取印模前的准备 2. 取初印模 3. 制作个别托盘 4. 边缘整塑 5. 取终印模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一)原因 (二)修理方法
二、人工牙折断或脱落 三、全口义齿重衬
(一)直接重衬 (二)间接法重衬 (三)自凝软材料重衬
126
用牙合 托来确定并记录在患者面部下1/3的适宜高度颌两 侧髁突在下颌关节凹生理后位时的上下颌位置关系。
(一)垂直颌位关系 1.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
(1)利用息止颌位垂直距离减去息止牙合间隙的方法 (2)瞳孔至口裂的距离等于垂直距离的方法 (3)面部外形观察法
2.垂直距离恢复不正确的影响
(1)垂直距离恢复过大 (2)垂直距离恢复得过小
3
4
二、无牙颌组织结构的特点与全口义齿修复的关系
(一)无牙颌的分区
主承托区(primary stress-bearing area) 副承托区(secondary stress-bearing area) 边缘封闭区(border seal area) 缓冲区(relief area)
(二)义齿间隙和义齿表面
(二)口腔前庭
位于牙槽嵴与唇、颊侧黏膜之间,为一潜在的间隙。 1. 唇系带(labial frenum) 2. 颊系带(buccal frenum) 3. 颧突(zygomatic process) 4. 上颌结节(maxillary tuberosity) 5. 颊侧翼缘区(buccal flange area) 6. 远中颊角区(distobuccal angles area)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

颌位关系与全口义齿功能
01 固位与稳定性
正确的颌位关系能够提高全口义齿的固位和稳定 性,使义齿更好地附着在牙槽嵴上,减少脱落和 移位的风险。
02 咀嚼效率
颌位关系的正确调整可以提高全口义齿的咀嚼效 率,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消化食物,提高生活质量。
03 语音与外观
正确的颌位关系还有助于改善语音和外观,使患 者能够自信地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形象。
重要性
颌位关系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全口义齿的固位、稳定 性和咀嚼效率,是全口义齿修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颌位关系的分类
01 垂直距离
指上颌与下颌之间的垂直距离,分为正常、过短 和过长三种类型。
02 水平关系
指上颌与下颌之间的水平相对位置关系,分为正 常、开颌和闭颌三种类型。
03 前后关系
指上颌与下颌之间的前后相对位置关系,分为正 常、前突和后缩三种类型。
调整。
调整咬合关系
根据复查结果,对义齿的咬合关系 进行调整,确保义齿的稳定性和咀 嚼效率。
修复损坏部位
对于损坏或松动的义齿部分,应及 时进行修复或更换,以保证义齿的 正常使用。
患者教育及注意事项
1 2
了解义齿材料和制作过程
让患者了解义齿的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以便更好地维护和使用。
避免过度使用
02
颌位关系的确定方法
咬合记录
咬合记录是全口义齿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通过咬合记录可以确定上 下颌的位置关系,为后续的颌位关系转移和调整提供基础。
咬合记录的方法包括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测量,以及前后牙列的咬合 记录。在测量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患者的头部直立,下颌处于放松状态,
以便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咬合效率
口腔病例分析教学文案

一、患者,男,68岁。
主诉:戴全口义齿8年,咀嚼无力二年。
检查:上、下颌8—8缺失,全口义齿修复。
义齿易脱落,面重度磨损,息止颌间隙5mm。
义齿摘除后,见基托所覆盖区域的粘膜潮红。
生活史:饭后不清洁义齿,夜间不摘取。
病例分析1、主诉疾病的诊断:上、下牙列缺失2、非主诉疾病的诊断:义齿性口炎3、分析咀嚼无力的原因:①镶复时间长,基托与粘膜不贴合,义齿固位稳定差。
②面重度磨损,垂直距离过低。
4、若重新修复,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有:①利用息止颌间隙确定②面部比例平分法③面部外形观察法④旧义齿作参考⑤拔牙前的记录。
5、校对垂直距离的方法:①指感髁状突撞击法②指感颞肌纤维收缩法③面部外形观察法6、非主诉疾病发生的原因:①义齿清洁差②夜间不摘取。
二、患者,男,56岁。
主诉:上前牙修复二年变色,影响美观。
检查:左上1烤瓷冠,外形如图(显示冠颈缘变黑),全口牙结石(++— +++),X片如图(显示牙槽骨水平吸收)。
病例分析:1、主诉疾病的诊断:上颌牙体缺损2、非主诉疾病的诊断:慢性牙周炎3、主诉疾病的治疗设计:①拆除修复体②重新制作4、非主诉疾病的治疗设计:①龈上洁治术②龈下刮治术③口腔卫生宣教④定期复查,维持疗效。
三、患者,女,52岁。
主诉:下前牙缺失三个月。
检查:下颌1│1缺失,下颌3│3稳固,下唇及颊粘膜处可见3~4个溃疡点。
上颌│2邻面龋。
X片如图(显示:龋达牙本质浅层)。
既往史:溃疡有反复发作史。
病例分析:1、主诉疾病的诊断:下颌牙列缺损2、非主诉疾病的诊断:①复发性口腔溃疡(单纯型)②左上2中龋。
3、主诉疾病的修复设计:①固定义齿②可摘局部义齿③种植义齿④粘结桥4、非主诉疾病的治疗设计:①消炎止痛,促进愈合②局部、全身用药③消除病因④左上2垫底充填。
5、非主诉疾病的诊断依据:①溃疡3~4个②有自限性③周期性反复发作④红、黄、凹、痛⑤左上2邻面龋达牙本质浅层。
四、患者,男,36岁。
主诉:左下后大牙咬合痛,面部肿胀三天。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记录

目录
•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记录概述 •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记录的细节 •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记录的注意事项 •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记录的应用 •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记录的未来发展
01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记录概 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记录是指通过 测量和记录患者的颌位关系,为 全口义齿制作提供精确的颌位参 考。
准确性
确保记录的准确性是全口义齿颌位关 系记录的首要原则。在记录过程中, 应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和可靠的记录 方法,以减少误差。
定期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记录工具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应与技师 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技师能够准确理 解记录内容。
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记录的内容应全面、完整,能够反映患者的颌位 关系情况。在记录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牙列情况和面部特 征,确保记录内容详尽、完整。
义齿制作与调整
制作过程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记录是义齿制作的 重要依据,技师根据此记录制作出符 合患者颌位关系的义齿。
调整优化
在义齿初戴或使用过程中,医生可以 根据患者的反馈和颌位关系记录进行 调整优化,提高义齿的舒适度和功能 。
患者教育
了解颌位关系
定期复查
通过全口义齿颌位关系记录,患者可 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颌位情况,有助 于提高对治疗的认知度和配合度。
详细描述
前伸颌位的记录是为了确保义齿在患者进行前伸咬合动作时仍能保持良好的咬合 关系。这一步骤通常通过让患者进行前伸咬合动作并观察和测量上下颌牙齿间的 距离来完成。
侧向颌位的记录
总结词
侧向颌位是指患者进行侧方咬合时上下颌牙齿间的关系,对 于全口义齿的修复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为了确保义齿在侧方咬合时能够提供足够的咬合力和稳定性 ,需要准确记录侧向颌位。这一步骤通常通过让患者进行侧 方咬合动作并观察和测量上下颌牙齿间的关系来完成。
全口义齿的调合

• 6有5点 • 7有3点 • 5有2点 • 4有2点 • 上颌单侧后牙12点 • 上颌双侧后牙24点
• 出于保护前部牙槽嵴的目的,要求总义齿 正中牙合时前牙不接触,后牙的48点牙合 接触成了排、戴牙时,建立正中
牙合接触的第一个标准。
48点牙合接触的目的
①义齿能在稳定状态下咀嚼; ②为平衡牙合打基础。
• 也称正中关系位、终末铰链关系位、铰链轴 位
• 重复性好,可作为参考位置。 • RCP是吞咽时下颌的位置,也是下颌的一种
功能位。
• ICP与RCP之间有1mm左右的距离,称长正 中。下颌能从ICP再后退者称二位,即ICP和 RCP;不能后退者称一位,即ICP.
• 牙合学理论已证明,人群中RCP与ICP为非一 位置者占90%以上,因无牙颌失去了ICP位 的任何标准,RCP成为在某一垂直距离时惟 一可重复的位置,人们不得不用此位来建
• 24个牙合接触点,相当于减少了50%的牙合 接触数目,但左右两侧的对称性不丧失。
标准3:12-24个牙合接触点
• 上尖下窝---上舌尖对下中央窝。 • 有利于义齿稳定的牙合接触形式,比 牙合接触点数目重要。
标准4:
• 上窝下尖的牙合接触形式
目的
• 使排牙、调牙合简单,容易达到。 • 在牙合接触少的前提下,平衡牙合不受影
磨下后牙颊尖的舌斜面
前伸牙合时
• 下颌开口前伸至切缘相对将食物切断之前, 力的作用点是位于杠杆的前末端,会造成 义齿翘动。
• 食物切断后,后牙产生接触,谓之前伸牙 合平衡,具有防止义齿后部翘动的作用。
前伸牙合的选磨
• 前牙早接触——磨下前牙的唇斜面、上前 牙的舌斜面
• 后牙早接触——磨上颊尖的远中斜面或下 颊尖的近中斜面
全口义齿修复取模及确定颌位关系的护理健康指导及注意事项

全口义齿修复取模及确定颌位关系的护理健康指导及注意
事项
健康指导
1.术前健康指导
(1)根据治疗计划向病人介绍全口义齿修复治疗的步骤、治疗时间、预后、治疗费用及治疗效果,及时了解病人对全口义齿修复的期望值。
(2)指导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过程如有不适则举手示意,不能随意讲话及转动头部。
(3)指导病人在制取印模时如有不适。
用鼻深吸气,口深呼气,头微低,减轻印模时会咽反射,以减少不适,预防呕吐。
2.术后健康指导
对病人进行针对性健康指导,协助预约复诊时间。
告知忠者按时复诊,避免因时间过长,影响全口义齿戴入。
注意事项
1.营造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
3.治疗前向患者详细解释有关义齿修复的就诊程序、相关费用及其疗效等,让患者知情同意,消除忠者的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
4.制取印模前调节好体位,告知病人不必紧张,尽量使面部肌肉放松,取模过程中可能出现某些不适,可用鼻吸气,口呼气,头部向前倾,可减轻症状。
5.调拌印模材料时,水、粉比例及分量要合适,调拌要均匀。
为取得精确的印模,通常采用二次印模法。
6.牙列缺失多为老年人,因长期失牙形成不良咬合习惯,医生在进行颌位记录的操作时患者十分紧张,应协助医生进行耐心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心理,教会患者做正确的咬合,以求得准确的颌位纪录。
7.全口义齿修复病人老年患者较多,术前应检查牙椅升降功能,注意老年患者上落牙椅的安全。
全口义齿取模及确定颌位步骤多,时间长,治疗完毕牙椅应缓慢复位,以防止因体位的突然改变而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出现晕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