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第7章网络方面
卫星通信导论习题答案解析

第1章题解1.2① T= 100.45min V= 7.4623km/s ② T= 114.08min V= 7.1523km/s ③ T= 358.98min V= 4.8809km/s ④ T= 718.70min V= 3.8726km/s ⑤ T= 1436.1min V= 3.0747km/s 1.4① 84231km ,281ms ② 160ms ③ 37500km第2章题解2.1(1)188.23dB, 187.67dB (2) 200.00dB, 195.97dB (3) 207.20dB, 205.59dB (4) 213.98dB, 209.73Db 2.2d=37911km 03.39=α f L =199.58dB 2.5G/T=32.53dB/K 2.6馈线输入端 105.0105.0010110LNA A T T T T +⎪⎭⎫ ⎝⎛-+==171°KLNA 输入端 LNA AT T T T +⎪⎪⎭⎫⎝⎛-+=105.00105.0101110=153°K 2.7 3×2110-W/Hz217°K 2.8EIRP=48dBW G/T=2.4dB/K 2.9(1) 30.9dBi ; 39.4dBi ; 48.9dBi (2) 38.2dBi4.8 m(K T 2900=) 2.103.0dB 噪声系数的噪声温度为0.9950T =288.6K (K T 2900=) 3.1dB 噪声系数的噪声温度为1.0420T = 302.2K (K T 2900=) 2.1144.6+31.5+100+3=179K 2.12噪声温度为=++⎥⎦⎤⎢⎣⎡-+41.01.010500010029010111050199.8K2.13EIRP=47dBW 2.14 (1) 03981.001585.01011014.18.1+=+=CNC/N=12.5dB(2) 002328.0003981.0006309.01011014.22.2=-=-=CN于是,所需的上行C/N=26.3dB 2.15(1) 链路损耗 L=92.44+20lg37500+20lg6.1=199.6dB (2)卫星转发器输入功率 C=20+54-199.6+26= –99.6dBW 卫星转发器输出功率 C=110–99.6=10.4dBW=11W (3) N= –228.6+10lg500+10lg36M= –126.0dBW (4) C/N=26.4dB 2.16(1) 卫星转发器发射的每路功率为 –14dBW/路=0.04W/路(2) 地球站接收载波功率C= –14.0–206+30+40= –150Dbw地球站输入端噪声功率N= –228.6+10lg150+10lg50K= –159.8dBW载噪比C/N=9.8dB(3)余量=9.8–6.0=3.8dB2.17(1) 链路损耗L=92.44+20lg38500+20lg12.2=205.9dB(2) 接收天线增益G=10lg0.55202459.05.0⎪⎭⎫⎝⎛π=33.5dBi接收载波功率C=10lg200+34–3+33.5–205.9–1= –119.4dBW(3) 噪声功率N= –228.6+10lg110+10lg20M= –135.2dBW(4) C/N=15.8dB余量5.8dB(5) 强降雨时接收载波功率C= –119.4–2= –121.4dBW噪声功率N= –228.6+10lg260+10lg20M= –131.5dBW载噪比C/N=10.1dB余量0.1 dB2.18(1) 链路损耗L=92.44+20lg37500+20lg6.1+2=201.6dB(2)噪声功率N= –228.6+10lg500+10lg36M= –126.0dBW(3) 转发器输入载波功率C=10lg100+54+26–201.6= –101.6dBW载噪比C/N=24.4dB(4) 卫星发射功率110–101.6=8.4dBW或6.9W2.19链路传输损耗L=92.44+20lg2000+20lg2.5=166.4dB地球站接收载波功率C=10lg0.5+(18–3)+1–166.4= –153.4dBW 地球站噪声功率N= –228.6+10lg260+10lg20K= –161.5dBW载噪比C/N=8.1dB第3章题解3.2 由图3-3得输入回退6dB ;由图3-4得输出回退3dB 。
第七章 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

0
F F F E D A 地球 B A
30 0
km
地球反射点 B
7.1.4 微波的传播特性
微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 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是电波传播研究中最基本、最简 单的一种。自由空间是满足下述条件的一种理想空间。 ①均匀无损耗的无限大空间; ②各向同性; ③电导率σ=0, 1 10 F / m 介电系数ε=ε0= (法/米), 36 π 导磁系数μ=μ0= 4π 10 (亨 H / m /米)。 在自由空间传播条件下,传输损耗Ls的表达式为: Ls(dB)=32.45+20lgf(MHz)+20lgd(km) (或=92.45+20lgf(GHz)+20lgd(km)) 其中d为收、发天线间的距离,f为工作频率。
7.2.2 卫星通信系统
7.2.2 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
– 从地球站1发出无线电信号f1,这个微弱的信 号被卫星通信天线接收后,首先在通信转发 器中进行放大,变频和功率放大,最后再由 卫星的通信天线把放大后的无线电波f2重新 发向地球站2,从而实现两个地球站或多个 地球站的远距离通信,图中f3、f4是另一条 卫星通信线路所用的频率。
2.微波中继通信
微波的波长比较短,接近光波,是直线传播,具有视 距传播特性。由于地球表面是曲面,当远距离传输时, 需采用中继的方式。 沿地球表面直线传播,一般只有50km左右。但若采用 100m高的天线塔,则距离可增大到l00km。
3.微波通信的特点
通信频段的频带宽,传输信息容量大 通信稳定、可靠 接力传输 通信灵活性较大 天线增益高、方向性强 投资少、建设快 数字化
第七章 移动通信网

(8) F接口
MSC与EIR间的接口 用于交换相关的IMEI管理信息
(9) G接口
VLR间的接口 用于在采用 TMSI 的 MS 进入新的 MSC/VLR 服务区域 时向分配TMSI的VLR询问此移动用户的IMSI信息
28
7.2 系统结构
4 网络区域划分 PLMN 的网络覆盖区域划分如图 7-2 所示,按从 小到大的顺序,包括下列各组成区域。
为了对IMSI保密,IMSI仅在空中传送一次,便由VLR 给来访移动用户分配一个惟一的TMSI号码替代
仅在本地有效 ,当用户离开此VLR服务区后释放
由VLR临时分配
(4)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
用于在呼叫时为移动用户选路 VLR临时分配 ,接续完成后即释放
在被访VLR区域内是惟一有效的
40dB。
阴影衰落:当移动台通过不同障碍物的阴影时,
就造成接收场强中值的变化。这种由于阴影效应
导致接收场强中值随着地理位臵改变而出现的缓 慢变化。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7
7.1 移动通信概述
4 移动通信的种类 (1) 集群移动通信 (2) 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3) 卫星移动通信
7.2 系统结构
5 编号计划 (2)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用于在国际上唯一识别移动用户,国际统一 开户时写入SIM卡 移动用户以此号码发起入网请求和位臵登记 结构(15位):如图所示 我国MCC为460 MNC的值中国移动为00、中国联通为01
34
7.2 系统结构
5 编号计划 (3)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
12
7.2 系统结构
2 网络功能实体 (2)基站系统BSS
移动通信第7章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第7章组网技术在当今高度互联的世界中,移动通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简单的语音通话到高速的数据传输,从短信到丰富多样的多媒体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而在这背后,组网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网络架构、频率规划、小区划分、切换管理等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网络架构。
移动通信网络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核心网处于中心地位,负责管理整个网络的运行和数据交换。
它就像是一个指挥中心,协调着各个部分的工作。
基站则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负责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
基站之间通过传输网络相互连接,确保数据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输。
频率规划是组网技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由于频谱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地分配频率,以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同时避免干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不同的频段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低频段传播距离远,但带宽相对较窄;高频段带宽大,但传播距离有限。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精心的规划。
小区划分也是移动通信组网中的重要内容。
将一个较大的区域划分为多个小区,可以提高频谱的复用效率,增加系统容量。
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基站和覆盖范围。
当用户在移动过程中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个小区时,就需要进行切换。
切换的过程需要在保证通信连续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快速、平稳地完成。
如果切换不及时或者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通话中断、数据丢失等问题。
为了实现高效的组网,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
比如,多址接入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在同一频段上同时进行通信,常见的有时分多址、频分多址和码分多址等。
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方式区分用户,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在组网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网络的覆盖和容量。
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需要提供高容量的网络覆盖,以满足大量用户同时使用的需求;而对于偏远地区,则需要重点考虑覆盖范围,确保信号能够到达。
此外,移动通信组网技术还需要不断适应新的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

第7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 (2) 存在较高的峰值平均功率比。多载波系统的输出是 多个子信道信号的叠加,如果多个信号的相位一致,所得到 的叠加信号的瞬时功率就会远远高于信号的平均功率,这样 会出现较大峰值平均比,可能带来信号畸变,使信号的频谱 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各个子信道之间的正交性遭到破坏,产 生干扰,使系统的性能恶化,这就对发射机内功率放大器提 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7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
2. OFDM系统结构 OFDM系统的典型框图如图7-2所示。图中,上半部分 对应于发射机链路,下半部分对应于接收机链路。发送端将
被传输的数字数据转换成子载波幅度和相位的映射,并进
行IDFT(反离散傅立叶变换)将数据的频域表达式变到时域上。 图中的IFFT(反快速傅立叶变换)与IDFT的作用相同,只是有 更高的计算效率,所以适用于所有的系统。接收端进行与发 送端相反的操作,将RF信号与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并 用FFT变换分解为时域信号,子载波的幅度和相位被采集出 来并转换回数字信号。
(4) 灵活性更强。4G拟采用智能技术,可自适应地进行 资源分配。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对信道条件不同的各种复 杂环境进行信号的正常收/发。
(5) 具有用户共存性。能根据网络的状况和信道条件进 行自适应处理,使低、高速用户和各种用户设备能够并存与 互通,从而满足多类型用户的需求。
运营商或用户花费更低的费用就可随时随地地接入各种 业务。
第4代通信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应该比第三代标准具有更多的功 能。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 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 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能够提供信息通信 之外的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同 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还应该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
民航卫星通信网络管理规定(试行)

民航卫星通信网络管理规定 (试行)第一章总则 1.1本规定根据《中国民航总局通信导航监视工作规则》及《中国民用航空无线电管理规定》制定。
1.2凡设置、运行、使用民航卫星通信网络设备的单位,均应遵守本管理规定。
1.3民航卫星通信网是指由民航总局统一组织规划建设的专用卫星通信网络及在该网络中运行的所有卫星地球站。
1.4本管理规定由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二章卫星通信网络建设及管理原则 2.1民航卫星通信网的建设由民航总局统一组织规划,各地区管理局按规划组织实施和保障运行。
2.2民航卫星通信网络内各卫星地球站、各用户接~3一口及路由的设置均由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统一管理。
2.3民航卫星通信网络所使用的卫星转发器资源由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统一组织获取、分配、使用及管理。
第三章卫星地球站建设程序 3.1根据业务需要,民航系统各单位或与民航系统业务相关的单位需建设卫星地球站加入民航卫星通信网络时,需根据附则一《民航卫星通信地球站建设资料表》中的要求,按所在地区逐级(省局、管理局、总局)向民航通信主管部门进行申请,由民航总局批准其建站地点、建设规模及有关技术参数配置,有关设备采购参照民航总局有关要求进行。
3.2在新建地球站的项目批准后,各地应按附则一《民航卫星通信地球站建设资料表》的要求,作出选址报告,经各管理局上报民航总局,批准后方可建站。
3.3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需对民航总局已经批准的或已建成的卫星地球站的地点、规模和有关技术参数进行调整时,需按3-2条的要求,重新上报民航总局。
一4一各民航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民航总局批复的选址地点、规模和技术要求进行。
3.4地球站建设完成后,民航总局空管局将组织对其进行入网测试、检查,各项技术指标合格并向有关部门办理了《无线电台执照》后方可加入民航卫星通信网运行。
3.5非中国民航用户,但与民航业务有关的部门需建设卫星地球站加入中国民航卫星通信网的,需与民航总局空管局协商,签定有关通信协议后方可建设、使用。
第7章- 数字信号传输

编码器直接编成这种最原始的码型输 出。单极性不归零码(全占空τ= T)的 B 码型及其功率谱如图7-13所示。
单极性NRZ码不符合要求,它不适合 在电缆信道中传输。
2.单极性归零码(即RZ码)
单极性归零码(τ= 率谱如图7-14所示。
TB /2)的码型及功
RZ码与NRZ码相比,f B 成份不为零, 其他缺点仍然存在。所以单极性归零码也 不适合在电缆信道中传输。
自愈网的实现手段多种多样,目前主 要采用的有线路保护倒换、环形网保护、 DXC保护及混合保护等。下面分别加以介 绍。
1.线路保护倒换
线路保护倒换方式有: ①1+1方式。l+1方式采用并发优收, 即工作段和保护段在发送端永久地连在一 起(桥接),信号同时发往工作段(主用) 和保护段(备用),在接收端择优选择接 收性能良好的信号。
图7-26四纤双向复用段倒换环
(5)二纤双向复用段倒换环
二纤双向复用段倒换环采用时隙交换 (TSI)技术,使S1光纤和P2光纤上的信 号都置于一根光纤(称S1/P2光纤),利 用S1/P2光纤的一半时隙(例如时隙1到M) 传S1光纤的业务信号,另一半时隙(时隙 M+1到N,其中M≤N/2)传P2光纤的保护 信号。
7.2.4 传输码型特性的分析比较
以上介绍了几种传输码型,下面主要 将AMI码、HDB3码和CMI码的性能作一 分析比较。
1.最大连“0”数及定时钟提取
最大连“0”数及定时钟提取见表7-5。
2.检测误码能力
AMI码、HDB3码和CMI码均具有一 定的检测误码能力。
3.误码增殖
由前面分析可见:AMI码和CMI码无 误码增殖,而HDB3码有误码增殖。
4.电路实现
第7章 通信网络及应用

《通信技术基础》
第7章 通信网络及应用
1)DCl的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省的省际长途来去话话务,
以及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
2)DC2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来去话务。 (3)本地网 本地电话网简称本地网,是在同一长途编号区范围内, 由若干个端局,或由若干个端局和汇接局及局间中继线、用
户线和话机终端等组成的电话网 。
《通信技术基础》
第7章 通信网络及应用
(2)智能网的结构 (3)智能网与现有通信网的关系
7.2.2数据通信(计算机通信)网
1、数据通信网概念及分类 数据通信网传送和交流的主要是数据信息,其终端主要 是机器而不是人,当终端是服务器和计算机时,人们常称为 “计算机网” 。 (1)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 在数据通信中,骨干网一般采用网状网或树型网,本地 网中可采用星型网。
用TCP/TP协议来进行互连的。我们这里谈到的IP网是使用了 TCP/IP协议的网络。统称为IP网。它是一个面向无连接的网
络 。典型的IP网络结构如下图7.19所示。它主要由路由器,
接入服务器和各种数据交换机组成。
《通信技术基础》
第7章 通信网络及应用
7.19 典型IP网络结构图
《通信技术基础》
第7章 通信网络及应用
扩大的本地网类型有两种: ①特大和大城市本地网 ②中等城市本地网
《通信技术基础》
第7章 通信网络及应用
2)本地网的交换中心及职能
3)本地网的网络结构: ①网型网; ②二级网
二级本地电话网可分为去话汇接、来话汇接、来去话汇接等 4)本地网中远端模块 2、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IDN是数字传输与数字交换的综合 ,IDN实现从本地交换
用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控任务:
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是连接管理 (CM)中呼叫控制的必不可少的功能 CM)中呼叫控制的必不可少的功能
7.3.1 GW的服务区域(续) GW的服务区域(续)
保证服务区域(guaranteed 保证服务区域(guaranteed service area): 一个GW周围的固定的地理区域,它一直能被 一个GW周围的固定的地理区域,它一直能被 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在此区域内该GW和 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在此区域内该GW和 用户终端能连续不断地看到卫星。见图 7.4(b).
服务区域的例子:铱星
一个GW服务区域由一组对应的位置区域码 一个GW服务区域由一组对应的位置区域码 (LAC)确定。 LAC)确定。 每个GW有2047个LAC。 每个GW有2047个LAC。 网络接入时,主GW( 网络接入时,主GW(HOME GW)根据移 GW)根据移 动终端当前所处的LAC选择一个提供服务的 动终端当前所处的LAC选择一个提供服务的 GW。 GW。 全球的GWs 都知道LAC和GW的隶属关系。 全球的GWs 都知道LAC和GW的隶属关系。
GW的分类 GW的分类
1.
主网关:服务于移动用户的本地区域
2.
客网关:服务于属于本地区域以外的用户
地面段:GW配备的数据库 地面段:GW配备的数据库
1. 2.
3.
4.
用类似GSM的方法管理用户 用类似GSM的方法管理用户 主场注册器(HLR):存放相关的GW服 主场注册器(HLR):存放相关的GW服 务区域内并在其注册的用户的数据 客场注册器(VLR 客场注册器(VLR):存放有关处于被访 VLR):存放有关处于被访 GW的服务区内的外地用户的信息如地区 GW的服务区内的外地用户的信息如地区 码 一个例子:如图7.2所示的铱星系统的 一个例子:如图7.2所示的铱星系统的 GW。 GW。
有关的协议层
基于GSM网络平台 基于GSM网络平台 移动通信只涉及ISO/OSI 移动通信只涉及ISO/OSI底下的几层。 ISO/OSI底下的几层。
空间接口(AI)的信令信道 空间接口(AI)的信令信道
1.
2.
通过上面所述可知:网络控制需要专用通 信及其信道——信令和信令信道 信及其信道——信令和信令信道 有多种信令信道用于 CM MM RR
专用于支持两种移动性的功能: 1. 终端(terminal)移动性:指在不同的地 终端(terminal)移动性: 点、不同的无线电蜂窝和不同的网络 (漫游) 2. 用户(user)移动性:在不同的终端甚 用户(user)移动性:在不同的终端甚 至不同的网络里用SIM卡实现 至不同的网络里用SIM卡实现 下面主要讨论移动卫星网络特有的MM,其 下面主要讨论移动卫星网络特有的MM,其 他部分类似GSM。 他部分类似GSM。
公路控制信道(CCCH) 公路控制信道(CCCH)
1.
随机接入信道(RACH): 随机接入信道(RACH): 是多址接入的CCCH 是多址接入的CCCH 时隙ALOHA协议 时隙ALOHA协议 被移动用户用来联系网络,如申请一个专 用信道或对一个寻呼的响应
CCCH(续) CCCH(续)
接入许可信道(AGCH) 接入许可信道(AGCH) 属于广播CCCH 属于广播CCCH 用于网络对RACH用户请求的响应,如对某 用于网络对RACH用户请求的响应,如对某 用户信令信道或业务信道的分配
1.
2.
对于没有ISL的系统,GW 对于没有ISL的系统,GW必需这样放置: 系统要服务的区域完全由保证服务区域覆 盖。 对于有ISL的系统,系统要服务区域可以 对于有ISL的系统,系统要服务区域可以 有意地划定。铱星的服务区域如图7.4所 划定。铱星的服务区域如图7.4所 示。
服务区域的例子:铱星
7.3.2
位置区域(LA) 位置区域(LA)
LA是给一个移动用户定位(localization) LA是给一个移动用户定位(localization) 所需最小的区域,它由位置区域码表征。 地面蜂窝系统中,LA通常由一组相邻的蜂 地面蜂窝系统中,LA通常由一组相邻的蜂 巢构成。 由于非同步轨道卫星的运动,GSM里基于 由于非同步轨道卫星的运动,GSM里基于 蜂巢的位置区域码的概念不再适用。使用 两个另外一种位置更新的办法:保证服务
保证服务区域法——有 保证服务区域法——有ISL
保证服务区域可以自由定义。 对于具有位置确定能力的终端,保证服务 区域可以划分为几个位置区域,图7.5给出 区域可以划分为几个位置区域,图7.5给出 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另一种办法是将位置区域定义为终端位置 四周的圆形区域,如果移动用户的运动超 过一定距离,移动终端就启动一个位置更 新进程。
如何注册?(续)
当非激活移动用户改变位置区域时,需要 位置更新。这可以通过监视广播控制信道 BCCH或终端位置来检测到。或者 BCCH或终端位置来检测到。或者 网络请求周期性位置更新
位置更新进程的步骤
终端通过RACH请求一个信令信道 终端通过RACH请求一个信令信道 卫星/GW通过接入许可信道AGCH分配一 卫星/GW通过接入许可信道AGCH分配一 /GW AGCH 个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或 个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或TCH 终端通过SDCCH发出一个位置更新请求 终端通过SDCCH发出一个位置更新请求 信号
手持设备间的直接通信
1. 2. 3.
4.
手持设备要求全向天线和小功率 因此卫星通信的增益高 卫星是点波束,其覆盖区域有多个蜂窝组 成 可以频率复用,提高频谱利用率。
地面段组成
1. 2. 3. 4.
GW NCC SCC 网关和控制站间通过地面线路连接
地面段:网关
1. 2. 3.
4.
5.
重要组成是网关(GW) 重要组成是网关(GW) GW由固定站组成 GW由固定站组成 GW提供到卫星的链路以及经过卫星到 GW提供到卫星的链路以及经过卫星到 GW服务区内移动用户的链路 GW服务区内移动用户的链路 GW经过国际交换中心ISC和地面固定网 GW经过国际交换中心ISC和地面固定网 络连接 是地面固定网络和卫星网络间的接口
网络控制
网络控制:任务
1. 2.
由全部通信支持任务组成。 特点 服务区域划分成许多无线电蜂窝 用户是移动的 因此需要移动管理:一个重要任务是用户 当前处于哪个无线电蜂窝里 移动用户的认证(authentication) 移动用户的认证(authentication)
网控任务:无线电资源管理 (RRM) RRM)
7.3.1
1.
网关站的服务区域
卫星通信系统的GW服务区域的概念: 卫星通信系统的GW服务区域的概念: 对于没有ISL的卫星通信系统,定义瞬时 对于没有ISL的卫星通信系统,定义瞬时 服务区域(momentary 服务区域(momentary service area): area): 该GW和区域内的任何用户终端都可以 GW和区域内的任何用户终端都可以 看见卫星的瞬时区域(卫星位置在变)。 除GW外,它还由瞬时卫星位置决定,如 GW外,它还由瞬时卫星位置决定,如 图7.4(a)所示。 7.4(a)所示。
AI的信令信道(续) AI的信令信道(续)
广播控制信道(BBCH):用于卫星或GW 广播控制信道(BBCH):用于卫星或GW 分发网络信息 多址信道:用于允许移动用户接入网络 物理通道:由时隙、频率和扩频码构成 逻辑信道:确定传输的信息在信令通道和 业务通道的映射
广播控制信道包含以下信息: 1. 波束和位置区域码标识 2. 相邻的点波束的BCCH 相邻的点波束的BCCH 3. 无线电信道的配置——逻辑信道到物理 无线电信道的配置——逻辑信道到物理 信道的映射,以及 4. 网络参数,如定时器 5. 所有没有通话的终端都监测他们的当前 点波束的BCCH 点波束的BCCH 6. 还包括用于载波同步的频率矫正信道 (FCCH)和帧同步用的同步信道SCH FCCH)和帧同步用的同步信道SCH
CCCH(续) CCCH(续)
PCH:网络用于联系一特定用户,如通知用 PCH:网络用于联系一特定用户,如通知用 户有呼入
专用/ 专用/随路控制信道:专用于网络和特定用 户间的信令信道
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 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
1.
2.
分配给终端,用于有关MM和连接建立的 分配给终端,用于有关MM和连接建立的 点对点信令 还可用于短信传输
地面段:网控中心(NCC) 地面段:网控中心(NCC)
1. 2. 3. 4.
控制对卫星网络的接入 控制分配点波束频率 向卫星发布路由表 网管任务:如故障的管理等
地面段:卫星控制中心(SCC) 地面段:卫星控制中心(SCC)
通过遥测、跟踪和控制命令链路控制卫星, 使其精确处于其分配的轨道位置
7.2
如何注册?(续)
如果用户在其主GW的服务区域内,则位置 如果用户在其主GW的服务区域内,则位置 区域就注册在其对应的HLR。图7.1 区域就注册在其对应的HLR。图7.1 如果该用户属于另一个GW,那么其位置区 如果该用户属于另一个GW,那么其位置区 域码就存于对应的VLR,当前访问的GW的 域码就存于对应的VLR,当前访问的GW的 地址报告给主GW的HLR。 地址报告给主GW的HLR。
个人/ 个人/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之
网络方面
7.1
用于/移动/ 用于/移动/个人通信的卫 星系统的结构
7.1
用于/移动/ 用于/移动/个人通信的卫 星系统的结构(续)
1.
空间段 有一组卫星组成,有ISL,用于星际长距 有一组卫星组成,有ISL,用于星际长距 离通信 每颗卫星覆盖一个圆形地表 卫星轨道设计必须保证服务区域连续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