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过程与人格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过程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过程
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 ;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3.动机的分类 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4.动机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如果
这些动机同时并存,但不可能同时满足,特别是当这些动机在 性质上又相互排斥时,那么个体就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而放弃
其他的动机。这样,动机斗争便产生,并引起心理冲突
间接兴趣
不需要
直接兴趣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 到的事物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在一定时间内注意保持在某项活动上的特
性,它是衡量注意品质的指标 3.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 意,或将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能力 4.注意的转移 指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的现象。
感觉对比
联觉
2.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指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当事物的部分属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人们能够 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以事物的整体特征来反映所知觉的对象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反映知觉的对象, 而是主动地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
2)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例如,曲调感、节奏感,是从事音乐活动所不可缺
少的能力,就是特殊能力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智力
智力是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 的整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4.能力的个体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
(2)能力的水平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时所产 生的情感体验

儿童教育心理学 人格名词解释

儿童教育心理学 人格名词解释

儿童教育心理学人格名词解释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三方面组成:一是对现实态度,包括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心理过程和人格结构;三是行为方式。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人格:人格是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格是构成自我意识、自我体验以及社会适应的整合系统。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二: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和现象的态度以及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三: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形成的并且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在个体身上的那些比较典型的、经常起作用的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分为能力、气质和性格。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四:气质:指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

气质可分为典型性、心境稳定性、情绪发生的速度和强度、心境的指向性、灵活性、指向性、情绪的强度和均衡性、主导心境的指向性和灵活性。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五:个性心理品质:指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六:反社会行为:是一种经常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也称为“病态行为”、“偏差行为”或“反常行为”。

反社会行为是指“对一般道德原则不遵守,对他人缺乏信任,缺乏善良之心,漠视社会准则和责任,常采用不适当的行为方式和手段以求得目的的行为。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七: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亲属关系。

这三种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效率和成功的机会。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八: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在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利他主义倾向,即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之前,甚至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来的相 对稳定的和特殊的心理行为模式。 对这一定义的解释: 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 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4 、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 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 用而形成起来的。
它们可以是与生俱来的。

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

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三、 行为预测理论
罗特认为,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 够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
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
罗特的行为预测公式为: BPx,s1,Ra=f (Ex,Ra.s1&Rva,s1)
(二)、 文化与人格
一、原型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 他各种存在都根据原型而成型。 荣格研究最多的原型是: 人格面具: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 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

阿妮玛和阿妮姆斯:个体心灵中异性的成分或意象。
阴影: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 倾向。 自性: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 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
具有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正确的和健康的, 而缺乏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错误的和病态的。
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出 四种类型的人:统治 - 支配型;索取 - 依赖型;回避型; 社会利益型。
四、自我及其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

心理与精神的护理资料全

心理与精神的护理资料全

第一章绪论A1型题1、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A、客观现实B、自然现实C、社会现实D、大脑E、实践活动2、心理活动地表现形式为()A、客观现实B、心理现象C、实践活动D、主观活动E、精神3、右脑半球功能暂时被抑制时,出现()A、情绪低落B、沉默无语C、自卑D、情绪高涨E、自罪4、兽孩由野兽哺育大,无法产生人的心理活动,不能恢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状态,这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少()A、自然现实B、主体的自身状态C、实践活动D、客观现实E、社会环境5、左脑半球在下列哪一方面占优势?()A、空间感B、方向感C、语言D、音乐E、绘画6、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各个国家和地区死于自杀的人数,最高的国家是()A、丹麦B、韩国C、匈牙利D、日本E、美国7、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B、富有同情心,能与周围环境产生共鸣C、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D、人格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E、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8,心理结构分为()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B、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及自我意识C、心理过程与人格D、认识过程和人格E、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9、下列哪种人格特征的人患心血管病的机率最高()A、B型人格B、亚稳定人格C、D型人格D、C型人格E、A型人格10、精神科护士应具备娴熟的心理护理技能中不包括()A、学会共情B、善于倾听C、善于使用肢体语言D、善于使用辅助语言E、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11、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不包括()A、良好的职业道德B、坚实的知识基础C、稳定的心理素质D、娴熟的护理技能E、高超的攻关技巧12、新生儿通过遗传获得了()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人格D、心理活动E、本能活动A2型题13、平时比较内向,沉默的人,突然变得异常热情,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但在他的生活环境当中,找不到足以使其改变的原因。

这时,就可以认为他有()A、一般心理问题B、严重心理问题C、精神疾病D、人格障碍E、思维障碍14、“我就怕语文老师,一见到他就心跳,脸红。

二级心理咨询师人格心理学

二级心理咨询师人格心理学

15.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 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 移情。(× ) 1. 移情不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 2. 这种防御机制应该是压抑
16.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它 反映了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即情绪 体验。 (√)
17.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 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 情、阿尼玛、成就和自我实现。 (× ) 阿尼玛是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 中的内容,成就和自我实现则是马 斯洛的思想核心,移情的概念是弗 洛伊德提出的。
57.场依存型是指人生信息加工中 倾向于更多的外在参照。(√)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 念来源于威特金(H.Witkin)对知 觉的研究。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 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 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 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 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 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4.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部分精神面貌。
(× )
人格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 研究者们共同的关注人格所具有的整 体性特征,强调人格是一种动态性组 织,强调人格由多重因素构成。
5.荣格提出了特质理论。(× )
第一个特质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 理学家奥尔波特(G. W. Allport)。他和 同事对描述人格特征的17 953个形容词 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减少到数目较小的 一些特质名称上,并将特质定义为: 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并发 动等值形式的(意义恒定的)适应和表现 行为的神经心理结构。
在测试过程中,给被测量者提 供模糊而不确定的测验刺激,主要 目的在于引起对方的幻想,让他的 动机、情绪、内心冲突、价值观、 愿望、适应方式、情结丛和人格结 构等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出来。 心理学中经典的投射测验包括罗 夏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屋- 树-人测验、句子完成法测验、逆 境对话测验等。

护理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ppt课件

护理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ppt课件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情绪 情感 如喜、怒、哀、乐、忧等)
心理现象
意志过程(目的性 果断性 坚持性 有制性)
人格倾向性(需要 动机 兴趣 信念 世界观)
人格 (个性)
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格)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8
❖二科、学心心理理的学实对质人心理的实质的阐述: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功能 ❖(⒈)从动物进化看:感觉阶段(无脊椎动
力。
30







31
三、感觉的特征
1 感觉的适应性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
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2
常见的感觉现象——适应现象
凝视着黑点一段时间后,围绕在黑点的灰 色阴影会逐渐收缩。
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返回
33
2 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由于接受不同的刺激,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 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65
(2)保持 ▪ 把知识经验保存在头脑中的过程。
(3)再认和回忆 ▪ 再认指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 ▪ 回忆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 重现叫做回忆。
66
❖(4)遗忘 ▪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失败。
67
艾宾浩斯及其遗忘曲线
68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最初遗忘的速度很快, 以后逐步变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72
❖ 例如:数字特征记忆法: ❖ (1)谐音法 ❖ 如圆周率的数值为3.14159,可依谐音背
目录 返回
二 感觉的分类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学心理学讲义0201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学心理学讲义0201

医学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或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知情意)人格:人格特征、人格倾向、自我意识3.心理的实质内容(1)心理是脑的功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例题】对心理实质正确全面的理解是A.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B.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C.心理是主观想象的反映D.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E.心理是想什么就反映什么【答案】D(二)感觉与知觉感觉一、概述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感觉的这一界定包括着多层含义:1.感觉是客观的感觉是客观的感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没有客观对象,也就没有感觉可言。

作为感觉对象的客观事物既可以是周围环境中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人本身,如人既可以感觉外界的声、光、色,也可以感觉自身的痛痒、躯体姿势和运动状况等。

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体的反映感觉反映的这种直接性,意味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感觉为开端的。

3.感觉是脑的功能感觉是客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作用于神经系统而最终在大脑产生的。

人的大脑乃至整个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是感觉的生物学基础。

从生理水平上说,感觉是把外界的物理能量转换为体内的神经化学能量并在大脑中产生映象的过程。

4.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分别反映着客体的声、形、色等属性,但并不是把这些属性整合起来整体地反映客体;整体反映是比感觉更高级的心理过程的功能。

5.感觉具有主观性感觉既是客观的,同时也带有主观色彩。

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从感觉的形成和表现来说,它是主观的。

感觉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人有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觉发展历程和结果,故而对同一客体的感受会有所不同。

比如,正常视觉者和色盲者在感觉颜色时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格与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格与心理

03
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性格、价值观、 兴趣爱好、优势和不足, 是实现自我调节的基础。
自我调节
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 为,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 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自我激励
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激 发自己的内在动力,保持 积极向上的心态。
情绪管理
识别情绪
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了 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表达情绪
目的与意义
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和心理特点,提高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 发展。
意义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 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 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格形成与发展
总结词
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并随 着个体成长和发展而不断变化。
详细描述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 因素的共同影响。遗传因素为个体的人格特征提供了基 础,而环境因素则塑造了个体的具体表现。在个体成长 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都会对人 格产生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人格特征也会发 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角色要求。因 此,人格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 探索和调整。
抑郁症
总结词
抑郁症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活力,影 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详细描述
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活力、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或暴饮暴 食等。这种情绪状态可能导致学生无法正常学习和社交,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自杀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内容分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2.记忆的分类
(1)按照记忆内容可分为4类: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再现的 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对人外貌的记忆。 优点: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 具有显著地直观性 逻辑记忆——以概念、命题等抽象语言符号为形式 的记忆,如人对语言文字的记忆。 特点:概括性 理解性
(四)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 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是 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1、思维活动的凭借物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思维的支柱 。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凭借物。 抽象思维:以语言为凭借物的思维 。
2.思维的特征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
第一节 心理过程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 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2)时间知觉:指对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指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 速度的反映。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3.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又称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 内所注意的对象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 物或活动上。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 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 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a)
(b)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三)记忆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三)记忆
1.记忆的概念 的反映。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
记忆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再认或再现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输 入的信息进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 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凭借 记忆人才能积累知识经验,不断成熟起来。 如果没有记忆,经验将无法积累,人将永远 处于新生儿状态。
闭合性法则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3)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的特性。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知觉的理解性(图3)
知 觉 与 经 验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4)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 人对物体的知觉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常见的知觉异常有:错觉、幻 觉和感知综合障碍; 这些异常对心理问题及心理障 碍的判定具有临床意义。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五)想像 1.想像的概念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基本素材是表 象。所谓的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 的形象。 无意想像(没有确定的目的,不由自主)— 梦 再造想像 2.想像的分类 有意想像
创造想像 幻想 理想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2.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是接受外界信息,反映外界事 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皮肤觉(包括触觉、 温度觉和痛觉)等五种基本感觉。
(2)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信息, 反映自身位臵、运动及内脏状态的个别 属性。包括内脏觉(或称为机体觉,包括 饿、 渴、 便意、 性等感觉)、运动觉、平衡觉等。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4.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个分解为个别部分或特征; 综合是把事物的多个部分或特征组合为整体;人 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 合这样一个反复不断的过程。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2)比较:是把事物加以对比,从而找出事物之间 的异同点。分析与综合是比较的基础,比较是抽象与概 括的必要前提。比较既可以在时间上进行,也可以在空 间上进行。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本质 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 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分为 1)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把各种信息聚合 起来,朝一个方向聚敛进行,形成惟一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不同路径,寻找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 1)常规性思维:用惯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的思维。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区别: 知觉是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则是个 别属性的信息摄入。 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的总合,还依赖于人 的主观态度与过去的知识经验 联系: 均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 引起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 知觉的基础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1)选择性指在知觉的过程中把知 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图1)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知觉的选择性(图2)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2)整体性 指在知觉的过程中将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整合的特性。 (图1)
(a)
(b)
接近法则
局部对整体的依赖性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知觉的整体性(图2)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③长时记忆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 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永久 性记忆。 特征: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 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反复强化形成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存储容量几乎是无限大的。三者之间 的关系可归纳如下: 注意 复习
信息 刺激 瞬时 记忆
短时 记忆
提取
长时 记忆
遗忘
遗忘
记忆的阶段模型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3.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
根据有无目的: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根据是否理解: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1)识记 识别和记住事物,实际就是人的学习过程。
(2)保持 对识记过的事物进行加工、巩固和保存的 过程。 (3)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辨认的过程。 回忆是识记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在头脑中重 新出现的过程,是信息提取的高级过程。 提取信号 信号式回忆 自由式回忆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人格
认识过程
意志过程
感觉 知觉
情感过程 人格倾向性 人格特征 自我意识
记忆 思维
想象 注意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心理过程 人 格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第一节 心理过程
一、认知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心理现象。
空想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六)注意
1.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 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意志努力的 注意。 (3)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意志努 力的注意。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 为内容的记忆。 优点:是人们当前活动的动力; 可推动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或制止某些行为; 回避对他们有害的事。

运动记忆—— 对做过的动作的记忆。
特点:比其他各种记忆发展的早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2)按照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 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①瞬时记忆(感觉登记 ) 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极短 时间内的保存。 特征:一般为0.25~2秒,如果这些信息及时被 加工,则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被遗忘。 ②短时记忆当瞬时记忆的内容引起个体注意后,信 息就会由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 特征:其保持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短时记忆 的容量较为有限,一般7±2个项目。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反映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软硬、声音、 气味等个别属性。 感觉虽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 活动中却十分重要。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感 受事物的各种属性,感知它的色泽、软硬、温度 等,才能了解自身的运动、姿势以及内部器官的 工作情况。一切高级的心理活动都在感觉的基础 上产生,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初源泉。 “没有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 也不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二、情绪、情感过程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 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称为情绪情感。 需要是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 础。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4.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人的感觉能力的大小被称为 感受性,其衡量指标是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 够引起感觉的最低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高, 感受性越低,反之则相反。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