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导学案
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最新资料推荐------------------------------------------------------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反思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导学案 PPT 课件教学设计反思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导学案 PPT 课件教学设计反思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导学案 PPT 课件教学设计反思《废墟的召唤》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赏析】山野中的云烟,缭绕着隐现的小桥,我伫立在石矶上,询问划来的渔船。
桃花随着流水,不分昼夜地漂走,漂流的哪边,是仙境桃花洞?本文的作者张旭,以草书著名,这首七旷言绝句,以《桃花源记》为猪素材,抒发自己的感慨。
末捍句提问,引起人们种种美妙攒的遐想,清远含蓄、耐人寻筛味。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蘸识记廓(ku):1 恋.广阔。
如:廓落。
2 从.扩展,扩大。
如:廓张。
1 / 7业 3.物体的外缘。
如:耳廓奢。
本文取此义。
藻(z 吉ǎo):1.藻类植物。
如侍:水藻。
本文取此义。
2.腑华丽的文辞。
如:辞藻。
瀛俄 (yng):大海。
如:戎瀛海。
胄(zhu) 爱: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挺子孙。
如:贵胄。
2.古代雨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圾。
如:---------------------------------------------------------------最新资料推荐------------------------------------------------------ 甲胄。
本文取此义。
禁观:1.(guān) 雄①观看。
如:坐井观天。
② 埠景象或样子。
如:奇观。
③ 擅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教案标题: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1. 了解废墟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废墟的召唤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 学习废墟的召唤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提倡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1. 废墟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2. 活动准备材料:画纸、颜料、毛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引入:1. 向学生展示废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废墟的思考与猜想。
2. 与学生讨论废墟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废墟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探究:3. 提供废墟的背景材料,让学生研究并分析废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 引导学生思考,废墟是否能够被召唤回来,如何召唤回废墟。
实践:5.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座废墟进行研究和创作。
6.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废墟,绘制废墟的平面图,并标注出特点和重要部分。
7. 每个小组成员以废墟的角色,讲述废墟的故事并进行展示。
8.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废墟召唤的方法和技巧。
拓展:9.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现有的人类文明,避免废墟的产生。
10. 鼓励学生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并组织相关活动,宣传环保意识。
总结:11. 与学生总结废墟的召唤过程和技巧,回顾学习内容。
1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学到的知识,对废墟和环境保护有所感悟。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让学生了解废墟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废墟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并学习废墟的召唤技巧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提倡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实地考察和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知废墟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1.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对文章主题进行初步思考。
第二章:理解课文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2 学生分段落进行讨论,理解每个段落的主旨。
2.3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含义。
第三章:探讨主题3.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主题“废墟的召唤”的内涵。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
3.3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第四章:品味语言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色,如词汇、句式、修辞等。
4.2 学生自主分析并分享自己觉得精彩的语句。
4.3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文章的语言。
第五章:拓展延伸5.1 教师提出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进行回答。
5.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中废墟的召唤的理解。
6.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文章中的场景呈现出来。
6.3 教师对学生的互动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第七章:废墟的考察7.1 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废墟,让学生亲身感受废墟的氛围。
7.2 学生观察、记录废墟的景象,思考废墟对他们的召唤。
7.3 教师对学生的考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废墟的召唤。
第八章:写作练习8.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废墟的召唤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8.2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写作。
8.3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第九章:课堂分享9.1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9.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9.3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废墟的召唤。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废墟的召唤》原文为主题,通过深入解析原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
文章描绘了一个废墟中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对废墟背后故事的思考。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废墟的召唤》原文的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1.2.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2.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培养自己关注身边环境、珍惜历史的意识。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废墟的召唤》原文的作者,包括其生平、主要作品和文学地位等信息。
2.2 作品背景解析《废墟的召唤》原文创作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文章主题明确《废墟的召唤》原文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废墟背后的意义。
3.2 文章结构分析原文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
3.3 修辞手法讲解原文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重点词句解析4.1 重点词汇列出《废墟的召唤》原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方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2 难句解析分析原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步骤5.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2 教学步骤明确《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的各个步骤,包括导入、讲解、讨论、总结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问题设计与解答设计关于《废墟的召唤》原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6.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废墟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废墟,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 通过分析废墟的特点和形态,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建筑和艺术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废墟的定义和价值2. 废墟的分类和特点3. 废墟的保护和利用4. 废墟景观的欣赏5. 废墟艺术创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废墟的定义、价值和分类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废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废墟的特点和形态。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废墟,亲身感受废墟的魅力和价值。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 创作展示法:鼓励学生进行废墟艺术创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废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实地考察的时间和地点。
3. 准备艺术创作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艺术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团队合作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合作情况,评估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废墟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废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废墟的定义和价值:向学生介绍废墟的定义,解释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的保护和利用。
3. 分析废墟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废墟,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形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废墟的多样性。
4. 实地考察废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废墟,让学生亲身感受废墟的魅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 小组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方法,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建议。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废墟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废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废墟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3. 引导学生认识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废墟的定义与分类2. 废墟的价值与作用3. 废墟保护的意义和现状4. 废墟的利用与创新5. 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废墟的定义、价值、保护意义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废墟利用与创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废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2. 辅助材料:废墟图片、案例分析资料。
3.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废墟进行考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废墟图片,引发学生对废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废墟的定义与分类:讲解废墟的定义,介绍废墟的分类及特点。
3. 废墟的价值与作用:分析废墟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废墟的重要性。
4. 废墟保护的意义和现状:讲解废墟保护的意义,介绍我国废墟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5. 废墟的利用与创新:探讨废墟的利用方式和创新思路,激发学生对废墟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6. 案例分析:分析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废墟利用与创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8.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废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9.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废墟的召唤》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现象,认识废墟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废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废墟与人类文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掌握废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废墟,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讨论、创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对废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废墟的基本概念,掌握废墟的分类及各类废墟的特点,明确废墟在人类历史和文明中的地位。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难点:废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废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现象,激发学生对废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分析废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废墟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废墟的价值和利用途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废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废墟保护。
第三章:教学评价本章主要评价学生对废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废墟的定义、分类、分布特点以及产生原因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废墟的召唤》教材,内容包括废墟的定义、分类、分布特点、产生原因及影响等。
4.2 辅助材料废墟图片、案例资料、实地考察视频等。
4.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的召唤》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废墟的召唤》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废墟的召唤》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强调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废墟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废墟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废墟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废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废墟的意义。
2. 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废墟的保护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强调对废墟的保护意识。
第三章:废墟的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废墟保护的行动。
【教学重点】废墟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废墟保护的行动。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废墟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废墟保护的重要性。
2. 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废墟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废墟保护的行动方案,分享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废墟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废墟保护的行动。
第四章:废墟的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的利用价值和方式。
2. 培养学生对废墟的合理利用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废墟的利用价值和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废墟的合理利用和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制作人:刘南南时间: 2016年 9月 26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能力目标:理清思路,提高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学习重点:理清思路,提高概括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一)知识行囊 1、走进作者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 1928 年生于北京。
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就 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 年回北 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 1948 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 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 说奖),《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 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 《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2、写作背景:本文 写于 1979年 12 月,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 作者将历 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 用这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散文为改革开放摇 旗呐喊。
3. 解题(内容提示)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二)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自主学习:并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 传达远瀛观()甲胄()充塞()碣石()嗫嚅()迤逦()窸窣()雕镂()停滞()怅然()热忱()绮辉()三)展示朗读:每小组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可一段也可以一篇。
其他小组检查评比三、合作探究: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废墟”召唤的是什么?3、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3 段)第二部分:(4~10 段)第三部分:(11~19 段)第四部分:(20~21 段)四、课堂检测: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轮廓 (ku ò) 海藻(zh ǎo) 废墟(x ū)B .雕镂 (l òu) 干皱(z òu)) 绮辉(q ǐ)C .窸窣 (s ū) 嗫嚅(r ú) 停泊(b ó)D .召唤 (zh āo) 迤逦(l ǐ) 远瀛观(gu àn)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1) 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2) 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3) 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 ,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 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A .凄冷 广阔 呼啸 冷清 CB .清冷 广阔 呼啸 凄清 D 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 )A .呈现 干皱 寂寞 奇耻大辱 CB .遗迹 凝固 石碑 鲜嫩润择 D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赏析语言 ---- 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目标: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学习重难点:1、品味赏析语言。
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 预习检测:1、宗璞, 代女作家。
原名___,作品有小说____、____.凄冷 广阔 呼啸 清冷.清冷 开阔 呼啸 凄清.楚词 艳丽 苍烟 瞬息万变.藤萝 花瓣 桔梗 满怀热眈2、《废墟的召唤》题目运用了修辞手法。
三、合作探究:提示: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
作者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的夕阳。
请找出相关的段落及句子明确:第段:景物:作用:第段:景物:作用:第段:景物:作用:第段:景物:作用:四、课堂小结: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
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
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
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
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2、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3、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领悟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二、合作探究:(一)品味赏析重点语句。
1、“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3、“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它。
我忽然醒悟了。
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文章语境,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深入探讨课文,领悟主题。
1、“我”与年轻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2、“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 最后一段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和意图是什么?(三)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三、拓展延伸: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四、课堂检测:1、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比喻)B.为了什么呢! 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设问)C.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
(比喻)D.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反问)2、“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拓展阅读铭记国耻,请保留中国"哭墙" !翟玉峰人民网文化频道在中东耶路撒冷东区老城东部有一段残垣断壁,被称之为”哭墙,亦称“叹息之壁”,是犹太教圣殿两度修建、两度被毁的痕迹,是外强入侵的见证,是犹太民族2000 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也是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在中国也有这样一堵“哭墙”,这就是圆明园遗址。
它记录着中国人民曾经遭受的屈辱和苦难,记录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记录着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望着那残垣断壁,你自然会想起一百多年以前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情形,想起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的情形,想起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形,想起我们这个民族所遭受的磨难。
就是这堵“哭墙”,它让我们刻骨铭心,牢记国耻,不忘国难,时刻提醒我们安不忘危,乐不忘忧,自警自励,奋发图强,懂得了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
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现实、最直接的教科书,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然而,随着圆明园复建工程的启动,这堵中国“哭墙”可能将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有识之士心忧如焚。
我们首先要问,圆明园真有必要复建吗?象时光不能倒流一样,历史同样不能被重塑。
意大利人认为,在历史遗迹之上制作任何一种复制品,都将破坏遗迹的历史真实性。
建于公元前80 年左右的椭圆形古罗马大角斗场,到现在依然是断壁残墙。
被无数现代建筑大师尊奉为最高建筑典范的希腊帕提农神庙,公元前432年建成,1687年在土耳其与威尼斯战争中被炮毁,只剩下30 多根石柱和断壁残垣。
但至今面貌未改,仍屹立在雅典卫城的山巅上。
像这样残破的古建筑,在欧洲数不胜数。
是这些国家的文保意识不到位,还是没有财力去修复它?显然都不是,因为复原的古建筑必然失去震撼人心的历史文化底蕴。
正是因为荒残,帕提农神庙、古罗马角斗场等古建筑才显得非常悲壮、厚重、气势磅礴,圆明园也是一样。
如果有关方面坚持修整圆明园,说是修整,其实就是重造,必然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犹如给维纳斯安上胳膊,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我们的国防还需要加强,我们的民生还需要改善,我们的建设还需要大量投入,我们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难道修整圆明园比这些还重要吗? 修整圆明园还意味着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消失,意味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铁证的消失,意味着复古倒退纵容奢华,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最不愿意看到的,却是帝国主义和利益集团最愿意看到的。
圆明园复建工程倒行逆施,自毁史证,助纣为虐,劳民伤财,有违民心,应该立即叫停!复建圆明园的鼓噪由来已久,不乏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
但反对之声一直不绝于耳,多年前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浙江省省长的周建人曾在《北京晚报》上另辟阵地予以抨击:“周总理曾当面嘱咐我:雷峰塔万万不能重造。
鲁迅曾经写过文章,说雷峰塔的倒掉象征了妇女的解放,你有权阻止它的重造”,“我们的经济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修缮古迹文物应该有所选择,要有利于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圆明园目前不宜重造。
”总理的话,顺应党心民心,今日听来犹振聋发聩。
笔者强烈呼吁:警世醒人,圆明园不宜重造;铭记国耻,应保留中国“哭墙”!紫藤萝瀑布宗璞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 èng)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