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合集下载

中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李绛劝谏》参考翻译

中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李绛劝谏》参考翻译

中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李绛劝谏》参考翻译
唐李绛,善谏。

上欲罪白居易,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谏。

居易志在纳忠,今罪之,恐天下箝①口矣。

”上悦而止。

上尝责绛言太过,绛泣曰:“臣畏左右,爱身不言,是负陛下。

言而陛下恶闻,乃陛下负臣也。

”上怒解。

赞②曰:“李丞相③,良臣也。

好直谏,不与小人为伍。

李吉甫④虽逢迎,宪宗每以绛言为是。

盖以其知无不言,言无不中。

故虽屡次犯颜,触怒上意,而仍能转辗陈言以启帝心。

非立心忠正者,焉能至此?”
【参考译文】唐朝时的李绛,善于进谏。

(有一次)皇上要降罪于白居易,李绛说:“陛下容许、接纳(群臣)直言,所以群臣才敢进谏。

白居易的心愿只是要贡献自己的忠诚,如今陛下要降罪于他,只怕天下的人从此就要紧闭嘴巴了。

”皇上(因为李绛的意见)很高兴就没有治白居易的罪。

皇上曾经责备李绛说话太过分,李绛哭着说:“(假使)我畏惧皇上身边的人,爱惜自己的性命,不肯讲真话,这是辜负皇上。

(假使)我进言了,但陛下不喜欢听,那是陛下辜负了臣。

”皇上的怒气就此消解。

有评论说:“李丞相,是好臣子。

(他)喜欢直言进谏,不和小人结为队伍。

李吉甫虽然(总是)逢迎皇帝,宪宗每每还是认为李绛说得对。

就是因为李绛知无不言,言无不中。

所以虽然他屡次冒犯天威,
触怒皇上,但总是能反复陈说来启发皇帝的想法。

如果不是立心忠诚、正直的话,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文言文专题训练劝谏篇

文言文专题训练劝谏篇

文言文专题训练——劝谏篇一、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察临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好战请以战喻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弃甲曳兵.⑵或.百步而后止⑶是亦走.也⑷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

译:⑵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4、“五十步笑百步”用来比喻什么?5、根据本文孟子说话的特点,推测一下他的文章有何特点。

二、太宗骏马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诸侯闻之,必较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后沃,极有利益尔。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3、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三、燕昭王求贤(《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日得千里马,马以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马至者三。

2018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劝谏类

2018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劝谏类

1.(2018·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①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甚文轩,邻直敌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糜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

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问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⑩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14.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今有人于.此。

于:介词,在。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之:结构助词,的。

C.以.牒为械。

以:介词,用。

D.乃.可攻也。

乃:副词,就。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项,句意为:现在有人在这里;“于”,在。

B项,句意为: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以选项的解释错误。

C项,句意为:用木札当作攻城器械;“以”,介词,用。

D项,句意为:就可以进攻宋国了;“乃”,副词,就。

故选B。

15.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译文:(这个人〕抛掉自己华目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文言文比较阅读(劝谕篇)

文言文比较阅读(劝谕篇)

《马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祗:见:道:材:临:私:蔽:闻:谤:间:2.辨析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B. 君美.甚吾妻之美.我者C. 骈死于.槽枥之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虽有千里之.能妾之.美我者3. .辨析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B. 而.伯乐不常有暮寝而.思之曰C.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与.坐谈4. .辨析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令初下.受下.赏B.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问之.客曰D朝.服衣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5. .辨析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B. 故虽.有名马虽.欲言,无可进者C. 是.马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臣之.妾畏臣6.辨析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于是入朝见.威王曰B.吾孰.与徐公美孰.视之C.自以.为不如皆以.美于徐公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窥镜而.自视7.翻译下列句子:(1)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4)今齐地方千里8.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乙文记叙了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的重要。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1.(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

(4分)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分)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

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

【参考译文】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

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

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

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2.(2019·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中考真题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劝谏篇

中考真题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劝谏篇

中考真题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劝谏篇一、(2020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3分)藻[晋]祖台之汉武帝与近臣宴会于未央殿,忽闻人语云:“老臣冒死自陈。

”乃见屋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拄杖偻.步,笃老之极。

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

东方朔曰:“其名为‘藻’,春巢幽林,冬潜深河。

今造宫殿,斩伐.其居,故来诉于帝。

仰视官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

俯指陛下脚者,足也。

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

”上为之息宫寝之役。

居少时,帝亲幸河都,闻水底有弦歌之声,又有善芥①。

须臾,前梁上老翁及年少数人,绛衣素.带,缨佩乘藻,凌波而出。

帝问曰:“闻水底奏乐声,为君耶?”老翁曰:“老臣前昧死归诉,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止息斧斤,得全其居宅,不胜嘉欢,故私相庆乐耳。

”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

帝曰:“朕暗②,无以识君。

”“东方生知之耳。

”“君可思以吴贻之。

”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

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

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选自《祖氏志怪》,有删改) 【注】①善芥:美丽的水草。

②暗:愚昧,不聪明。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拄杖偻.步偻:弯腰B. 斩伐.其居伐:攻打C. 绛衣素.带素:白色D. 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顾:回头2. 因年代久远,文中“君可思以吴贻之”的“”处脱漏一字,根据上下文补出这个字。

(1分)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5分)(1)春巢幽林,冬潜深河。

(2)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4. 老翁“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的用意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字。

(2分)5. 分别概括文中汉武帝、藻、东方朔的形象特点。

(3分)二、(2020烟台)文言文阅读。

(8分)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①多被责罚。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教学内容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教学内容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5.(2018·湖北咸宁)阅读文章,完成18-21小题。

( 15分)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

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

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B.朕当去.奢省费去.因还乡C.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D.刻.民以奉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多个义项的辨识。

A项中的“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止”是禁止的意思,“一狼得骨止”的“止”是“停止”的意思;B项的“朕当去奢省费”的“去”是去掉的意思,“去.因还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D项中“刻民以奉君”的“刻”是“剥削”的意思,“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刻”是雕刻的意思;C项两个“自”都是从的意思,因此选C。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民之所以为盗者.客之美我者.B.犹割肉以.允腹能以.径寸之木C.君富而.国亡学而.不思则罔D.夫欲盛则.费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辨识。

A项的两个“者”是判断句的标志,解释为“是”的意思。

C项中的两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D项中的“则”是连词,就的意思。

中考复习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中考复习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5.(2018·湖北咸宁)阅读文章,完成18-21小题。

( 15分)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

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

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B.朕当去.奢省费去.因还乡C.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D.刻.民以奉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多个义项的辨识。

A项中的“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止”是禁止的意思,“一狼得骨止”的“止”是“停止”的意思;B项的“朕当去奢省费”的“去”是去掉的意思,“去.因还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D项中“刻民以奉君”的“刻”是“剥削”的意思,“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刻”是雕刻的意思;C项两个“自”都是从的意思,因此选C。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民之所以为盗者.客之美我者.B.犹割肉以.允腹能以.径寸之木C.君富而.国亡学而.不思则罔D.夫欲盛则.费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辨识。

A项的两个“者”是判断句的标志,解释为“是”的意思。

C项中的两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D项中的“则”是连词,就的意思。

B项中“犹割肉以允腹”的“以”是连词,来的意思,“能以径寸之木”的“以”是用的意思,所以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17·山东日照)东方朔救乳母葛洪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

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

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

”乳母如其言。

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

申,按照。

宪,法律。

②愎(bì):固执任性。

③愍(mǐn):哀怜。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

(2)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答案】(1)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

(2)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对于句中重点字要重点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

第(1)句与“于外”是状语后置,故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犯事”前面。

“尝”是曾经的意思;第(2)句中“岂……邪”是固定句式,翻译为“难道……吗?”表反问。

翻译时要翻译成反问句,同时要注意“念”翻译为考虑。

20.东方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4分)【答案】示例: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

不是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

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

④“奇”在他采用激将法,言“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故意戳痛武帝,让他念及“乳哺时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问题中要求理解东方朔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通过分析文章,抓住东方朔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理解他的言行“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和“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以及意图“救乳母”即可分析得出。

解答时要分条解答,采用“‘奇’在……”的句式回答。

【参考译文】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

东方朔说:“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

你临刑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将他。

”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

东方朔在武帝旁边说:“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要回头看!”武帝虽然固执任性,心肠刚硬,但是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二、(2017·河北)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知道。

③兹:现在。

④汝:你。

⑤业:已经。

⑥资:钱财,费用。

⑦即:就,便。

⑧告罄:财务用尽。

⑨苟:假如。

⑩特:不过。

⑪恃:倚仗,依赖。

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本来。

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⑮致:给予⑯函:信件。

⑰毋:不要,不可。

⑱负:辜负。

⑲训:教诲,教导。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4分)(1)儿自去.国至今去:(2)求学宜.先刻苦宜:(3)特汝不应若是.耳是:(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作:【答案】(1)离开(2)应当(应该)(3)这样(这)(4)奋起,指有所作为。

【解析】此题考查解释重点词语。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这几个词都能从课内延伸过来。

《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中“去”意思为“离开”,《爱莲说》中“宜当众矣”中“宜”意思为“应当(应该)”,古代汉语中的“是”绝大多数时候的意思为“这样(这)”,以上三个可以顺利的由课本注释迁移过来,第(4)个来自课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的意思为“奋起,指有所作为”。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2分)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答案】用钱事小/ 而因之怠弃学业/ 损耗精力/ 虚度光阴/ 则固甚大也。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解答此种题型,应注意结合语境,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虚词和句式特点来判断。

本题,只要抓住虚词“而”“则”和“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为三个并列短语,即可断开。

另外还需注意题干中的“标四处”的要求。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答:(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答:【答案】(1)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

(2)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解析】此题考查了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句子可以用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我们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要注意句子中关键字的理解。

(1)里注意“虽”翻译成“即使”,“汝”翻译成“你”。

(2)里注意“余”翻译成“我”,“于”翻译成“对”。

11.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答案】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解析】此题考查了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读通文意,抓住主要内容。

细读文章可知,文段前半部分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后半部分借孟子的话劝诫儿子要能吃苦以及勉励儿子要爱学习。

附录:文言文翻译:来信都已收到。

现在汇给你日本货币五百元,你自从出国到今天,时间只不过四个月用完了?这件事实在令人奇怪!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

求学就应该先学会刻苦生活,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

那一千多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结余。

为何四个月不列,就已用得一千二净了?假如你钱花得在理、应该花,哪怕是每天要用百两之多.我也有力量保证供你所需。

但只是你不该这样做。

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方面奢侈而已,必定另有花销。

你也曾读过《孟子》吧。

这位贤人说过:大有作为之人,一定要先刻苦磨炼自己的思想志向,锻炼其身体,让身体经受得住忍饥挨饿的考验,还要让他一贫如洗,无牵无挂,并在殚精竭虑、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你仗恃有我的荫庇,固然不需要这样做,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嘛。

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

现在你若这样,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于你,要你努力用功。

你怎么就忘了?光阴极可珍贵,求学机会难得,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该明白。

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三、(2017·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8——10题。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恐天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闻.之闻:听说B.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C.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D.王且何利.利:好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释词能力。

B项中的“愿”是“希望”的意思。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断句要依据语法结构和句子的意思,断句后不能使句子产生歧义或意思的割裂。

题目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来跟从孟尝君”,其中的“兵八万”“车二百乘”是两个词组,“万”和“乘”都是紧跟着数词和名词的后面,不能分开,所以据此可以排除AB项,而D项中的“起”和“兵”分开了,造成句子意思的割裂。

所以据此应该选择C项。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理由婉拒救助魏国。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意思的理解能力。

“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孟尝君提醒燕王,魏王在向秦国割地求和之后,会聚集魏国、韩国、赵国、秦国四国的军力来攻打燕国,来报复燕国见死不救之仇。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文句子,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

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

本题为一般的陈述句,只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即可,如其中的“折节”意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以”是介词,“把”;“去”意为“离开”。

【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

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

”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从前家父频繁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