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下课外古诗词诵读解默写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古诗默写(含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古诗默写(含答案)

《回延安》贺敬之(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树梢树枝树根跟,亲山亲水有亲人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是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描绘了延安新貌。

《桃花源记》陶渊明(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或桃花源中人们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描写桃花源内自然景象(或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桃花源内生活情景(社会风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写出描写桃花源人们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的语句:自然景象加生活情景(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的第一反应是见渔人,乃大惊。

说明桃花渔人与世隔绝已久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5)课文第二段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人们进行描写的① (心情角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穿着角度)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③(活动角度)其中往来种作(6)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挑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7)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是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 文中哪些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生活?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有:① 桃花源中生活安宁② 能安居乐业③ 和睦相处。

(10)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说了秦末以来的历史。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二、送友人/李白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四、卜算子•咏梅/陆游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参考答案】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送友人》李白【原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理解性默写: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参考答案】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部编教材八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部编教材八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部编教材八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一、题目: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二、适用年级:初二三、内容要求:1.内容详尽、覆盖全面,所涉及的每首古诗文都要做到字字注释、句句解析、典故解释,让学生在默写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背景和诗歌技巧。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默写,提高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学生记忆内容,还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要求:本次默写包含以下部分:1.唐诗三百首2.宋词精选3.元曲选4.明文选5.清诗选其中,每个部分需默写至少五首古诗文,并对每首诗文进行详细注释。

同时,要求学生在默写完成后,简单写出对该首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评分标准:1.正确率,即所有所默写内容的正确率。

2.注释得当,即注释的详细度和准确度。

3.理解深度,即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是否到位。

4.时间限制:默写时间为90分钟。

六、列举本文档所涉及简要注释如下:1.字字注释:对每个字进行注解,包括字义、音韵、构造等方面的内容。

2.句句解析:对每句话进行解析,分析其结构和意义,及其中隐藏的修辞手法或文化内涵等。

3.典故解释:对诗歌中可能出现的典故进行讲解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含义。

七、列举如下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指对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领域中作品的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2.侵权行为:指未经著作权人授权而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上进行使用、复制、传播、展览、公开发表等行为。

3.侵犯著作权:指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将其享有的著作权用于他人商业活动、侵犯著作权人的名誉等行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全册含答案)八下全册古诗词目录12《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4《〈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4.《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作用: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

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式微【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的决心】《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

微:幽暗。

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

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

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

一说通“穷”,困穷。

[2-3] [4]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必背21篇古诗文原文及译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必背21篇古诗文原文及译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必背21篇古诗文原文及译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必背21篇0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 第6章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案

【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 第6章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阅读训练学案——题破山寺后禅院原卷版一.知识梳理【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⑵,初日照高林⑶。

曲径通幽处⑷,禅房花木深⑸。

山光悦鸟性⑹,潭影空人心⑺。

万籁此都寂⑻,但余钟磬音⑼。

[1]【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诗词大意】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写作背景】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诗作赏析】首联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

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

颔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

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

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

部编八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原卷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原卷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句子默写1.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补充完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_____,_____。

_____,_____。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同是写送别,王维用“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忧伤,而王勃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传递出友情不因天各一方而疏远的洒脱。

二、单项选择题3.(2022春·山东青岛·八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

B.颔联写了两人“离乡背井”和“客居话别”双重别绪,表达无限凄恻之感。

C.颈联是说真挚的友情是不受空间阻隔的,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

D.尾联描写了友人在岔路口依依不舍挥泪告别,以至于儿女们也跟着抱头哭泣的情景。

4.(2021春·辽宁铁岭·八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选出对《子衿》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

B.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C.全诗三章,采用顺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正如我们现在常说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可见对恋人的思念之切。

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5.(2022春·辽宁抚顺·八年级统考期末)选出下列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对仗工整,“辅”字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长安的雄伟气象,“望”字将相隔千里的长安和蜀地联系起来,充满深情厚意。

B.颔联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理解默写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1、《式微》/《诗经·邺风》
《式微》中表达劳役者不得不在露水中劳作怨言的诗句: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2、《子衿》/《诗经·郑风》
(1)《子衿>中用反问表达女子强烈渴望收到恋人音信的句子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表现女子往来相见的日子,无可奈何,一个人徘徊城头的句子是: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3)通过夸张的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或抒发感慨)的句子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入。

(3)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唐朝陆龟蒙的《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

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湖水浩瀚,与天相合的句子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表达诗人想从政而无人引荐,闲居在家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4)化用古语“临渊羡鱼”的句子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5、《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点明出游时间、地点及步人古寺所见景象的诗句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2)表现了禅院中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环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使用对仗,表现诗人怡然自得、杂念全消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以有声衬无声,更显禅院的幽雅肃穆的诗句是:万簸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6、《送友人》/李白
(1)《送友人》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比喻友人漂泊天涯,表达对友人深切关心的诗句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3)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4)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描写深夜院景营造寂寞冷清的世界的句子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2)写出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描写词人在月光下孤寂徘徊的句子是:谁见幽入独往来,漂缈孤鸿影。

(3)直接写词人孤寂心境的句子是: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4)表现诗人心境的孤寂和志趣的高洁的句子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8、《卜算子•咏梅》/陆游
(1)《卜算子·咏梅》中表现词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2)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3)写梅花虽遭摧折仍坚守节操的句子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