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课堂PPT)
合集下载
高考材料作文思辨性课件(课堂PPT)

3
一、注意材料的整体性
材料作文的材料不能孤立地看,必须注 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例如: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了 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 天我们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就要 发霉了。可是,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情况,在古 代,父母生下女儿,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米做 的酒。十七八年后,这酒竟然成了女儿婚礼上 的佳酿,人们还给它起了个美丽而惹人遐想的 名字:女儿红。
记者问道:“这是你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就能拿到金牌, 觉得这枚金牌对你意味着什么呢?”周洋回答说:“嗯,这 是我的梦想吧,然后我觉得我拿了金牌以后,我可能会改变 很多,以后会更有信心,然后也可以让我爸爸妈妈生活得更 好一点儿。”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参加全国 政协体育界别分组讨论,谈起有运动员夺冠后感谢父母,于 再清说:“小孩儿有些心里话没有表述出来”, 运动员得奖 感言“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 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这个要把它提出来。”
提高材料作文的
思辨性
1
思辨性
作文思辨的辨证性,要用辨证的观点 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 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 题。
2
思辨性作文题(命题)
1、中心与边缘 3、坚守与改变 5、选择(放弃) 7、 方圆 9、法与理
2、铭记与忘记 4、瞬间(永恒) 6、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8、人与自然 10、 灾难和财富
11
他表示,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德育。于再清在两会中的这句话 ,成为今天各大论坛微博谈论的焦点!
周洋父母表示,周洋年龄小、经历少、很单纯,希望领导 不要挑字眼。周妈妈王淑英说,“国家花这么多钱培养孩子 ,能忘了国家吗?我的孩子进入国家队以来,天天只有三件 事,训练、吃饭、睡觉。孩子今年为国争光了,她不会油嘴 滑舌地唱高调,我跟她爸也是普通老百姓,没接触多少社会 ,不是能说会道的,也不会给孩子说那些大道理。”“作为 一个中国人谁不爱国?我们培养孩子,也是要为国争光!领 导挑字眼,是不是没必要?为国家争得那么大的荣誉,这点 小问题算事儿吗?”王淑英表示,下次和孩子交流时会告诉 她先感谢国家后感谢父母。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二元思辨作文审题立意+课件

这样理解,应该B) • 出题人的重点,应该也是在材料二,暨应该B。 • 本作文题的两个材料,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整体
与部分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和谐发展 与共赢的关系,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第一则材 料两则材料既对列并举,又构成对话关系。材 料一告诉我们不应怎么做,材料二告诉我们应 该怎么做及结果。
• 从两则材料关系来看,材料一显然为材料二作 铺垫的,所以写作立意要落在第二句话上。所 以,立意的基本方向是:只有助人或合作,才 能实现“春满园”。
•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这种思辨能力一般体现 为语法与逻辑能力,暨通过阅读作文题,发现其材料 (有时也会是任务区)的内在语法结构或是逻辑关系,以 此为出发点,分析作文题对二元思辨的侧重点。
• 以2023高考全国甲卷真题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 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 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 ①古今融通,通过选取古代的一些经典事例来 作为载体,引导考生思考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 么,在自己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处理 才干和品德之间的关系;
• ②二元思辨,材料一指出选材应以才干为主, 材料二点出选材应以德为先;引导考生进行才 与德的二元思辨,检测考生的逻辑思辨、批判 思维能力的高下。
• ③高度契合高考立德树人的方针理念,考查考 生的价值观。综合来看,本则作文题既考查了 考生的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检测了考生思维品质,同时也引导考生树立 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 快与慢齐飞,知与行共色
• 【分论点1】“从前车马都很慢。”慢是一种 态度,是沉潜,是厚积,是通往成功的必 经之路。
• 【分论点2】“如今发展都很快。”快是一种 速度,是前进,拼搏是,是启迪人类的优 良之师。
与部分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和谐发展 与共赢的关系,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第一则材 料两则材料既对列并举,又构成对话关系。材 料一告诉我们不应怎么做,材料二告诉我们应 该怎么做及结果。
• 从两则材料关系来看,材料一显然为材料二作 铺垫的,所以写作立意要落在第二句话上。所 以,立意的基本方向是:只有助人或合作,才 能实现“春满园”。
•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这种思辨能力一般体现 为语法与逻辑能力,暨通过阅读作文题,发现其材料 (有时也会是任务区)的内在语法结构或是逻辑关系,以 此为出发点,分析作文题对二元思辨的侧重点。
• 以2023高考全国甲卷真题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 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 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 ①古今融通,通过选取古代的一些经典事例来 作为载体,引导考生思考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 么,在自己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处理 才干和品德之间的关系;
• ②二元思辨,材料一指出选材应以才干为主, 材料二点出选材应以德为先;引导考生进行才 与德的二元思辨,检测考生的逻辑思辨、批判 思维能力的高下。
• ③高度契合高考立德树人的方针理念,考查考 生的价值观。综合来看,本则作文题既考查了 考生的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检测了考生思维品质,同时也引导考生树立 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 快与慢齐飞,知与行共色
• 【分论点1】“从前车马都很慢。”慢是一种 态度,是沉潜,是厚积,是通往成功的必 经之路。
• 【分论点2】“如今发展都很快。”快是一种 速度,是前进,拼搏是,是启迪人类的优 良之师。
高考材料作文思辨性精品PPT课件 图文

• 分论点: ①学会减去嫉妒(庞涓与孙膑)
•
②学会减去虚荣(《项链》
•
③学会减去谎言(狼来了的故事)
总结:减去不必要的东西有很多,学会减去 这些,你的人生便会更加完整。
——对中心论点提问一个 “是什么”的问题, 并 从三个方面回答,形成一个并列的结构
•
议论文结构一:并列式
• ——提出观点
• ——分论点组合
• 相反,是你,柳宗元,被贬永州后,被“永不起用”的 条文吓坏了,被那里的“穷山恶水”所吓坏了,你怕了,怕 得忘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圣人训,于是,你整日 寄情山水,毫无政绩可言。
• 所以,怕与不怕不在于你所面临的境遇,不在于你所处 的环境,而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战胜困难、积极乐观的心。
思辨性作文立意步骤
综合两则材料,其实告诉我们, 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不仅需要获取信息,
更需要对信息的思考与辨识,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 迷失自我。
•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我们的生活一步也离不开信息。 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媒介,我们获取 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提高了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和品 质。
•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一辈子没走出她的房子多远。 在 她死后,人们在她的抽屉里找到一千多首诗作时 的人物所无法抵达的。
• 首先,读透试题材料,把材料所蕴含的观 点找出来。
• 其次,明白材料的感情倾向确立写作重点。 有些试题材料虽说有两个观点,但却有明 显的写作感情倾向
• 最后,根据写作实际选己所长。
思辨性作文立意
•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我们的生活一步也离不开信息。 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媒介,我们获取 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提高了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和品 质。
立意的方向: 1、根据第一则材料立意,去阐述信息化时代的好处。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课件53张

思辨类作文的类型
2.辨析整合型: 就是对似成定论的见解、格言、
观点、认识等进行质疑整合,在整 合的基础上,从全新的视角进行辩 证分析的作文。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诗经·小雅·小旻》 意思是:在道路上盖房筑室,遇到人就和他商量。路人持反对意见,所以不能
学生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深入挖掘,会发现每一个意想不到的偶然的“转折”背 后都存在着一种必然,这是历史的,客观的,必然的。平常的生活可能突现危机, 这是一种“转折”,危机中抓住转变的风口,积极应对,这何尝不是新的转折呢。 危机中有转机,困局中开新局,还能说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吗?这样, “转折”的思辨性就脱颖而出!
什么是思辨类作文?
“思”就是思考的意思。思考是写作思辨类作文的前提,思考的内容为 材料或话题存在的内涵、深刻的哲理,从而使立意更准确,更全面,更深 刻。
“辨”就是辨别的意思。分析所谈事物是否符合科学思维、逻辑思维、 历史思维、道德思维、哲学思维等,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 分析,从而使观点更科学、更正确、更有逻辑性。“思”和“辨”二者相 辅相成,不可偏颇。
2018年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
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
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
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
2023年全国甲卷
1.审读材料,寻找关键 关键句: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成了时间的仆人。 关键词:人 时间 技术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系列训练之思辨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课件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如今的中国,铁路密布,高铁飞驰。截至202X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为14.63 万公里,其中高铁营运里程到达3.79万公里,1036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到达 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兴号系列动车组速度等级覆盖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让我们真 正体验到了“天涯若比邻”“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感受。复兴号动车组投入运营以 来,受到广大旅客青睐。截至202X年底,复兴号动车组已累计安全运行8.36亿公里, 运送旅客8.27亿人次。
[立意] (1)求人不如求己; (2)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3)成绩梦想要运用智慧与策略; (4)不排挤依靠的力量; (5)转换思维天地宽; (6)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7)“激将”的智慧; (8)置之死地而后生; (9)帮助别人,温暖自己; (10)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方法3] 由表及里,聚焦深邃哲理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注意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 句中发掘其内在的相同点,根据相同之处立意。
例3 [202X·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 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故事型”材料作文题,提出了一个问题:“战机的防护 应加强幸存飞机弹痕多的地方,还是弹痕少的部位?”审题时,我们可 根据“故事型”材料特点“由果溯因”对作文题材料进行因果分析:为 什么英美军方的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沃德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是因为 人们习惯运用惯性思维,调查的是返航飞机,而忽略了被击落的飞机。 如此,调查就不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如果按照这种 思维模式,即使加固“重点部位”,仍会有许多飞机被击落。惯性思维 虽然直观,但不科学,因而调查从一开始就出现偏差。由此,可以鲜明 地提出全文的观点——惯性思维有时会误大事。这样具有哲理的立意, 就是通过因果逻辑思维分析得出的,它契合了命题者命题的核心内涵。
如今的中国,铁路密布,高铁飞驰。截至202X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为14.63 万公里,其中高铁营运里程到达3.79万公里,1036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到达 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兴号系列动车组速度等级覆盖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让我们真 正体验到了“天涯若比邻”“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感受。复兴号动车组投入运营以 来,受到广大旅客青睐。截至202X年底,复兴号动车组已累计安全运行8.36亿公里, 运送旅客8.27亿人次。
[立意] (1)求人不如求己; (2)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3)成绩梦想要运用智慧与策略; (4)不排挤依靠的力量; (5)转换思维天地宽; (6)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7)“激将”的智慧; (8)置之死地而后生; (9)帮助别人,温暖自己; (10)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方法3] 由表及里,聚焦深邃哲理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注意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 句中发掘其内在的相同点,根据相同之处立意。
例3 [202X·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 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故事型”材料作文题,提出了一个问题:“战机的防护 应加强幸存飞机弹痕多的地方,还是弹痕少的部位?”审题时,我们可 根据“故事型”材料特点“由果溯因”对作文题材料进行因果分析:为 什么英美军方的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沃德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是因为 人们习惯运用惯性思维,调查的是返航飞机,而忽略了被击落的飞机。 如此,调查就不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如果按照这种 思维模式,即使加固“重点部位”,仍会有许多飞机被击落。惯性思维 虽然直观,但不科学,因而调查从一开始就出现偏差。由此,可以鲜明 地提出全文的观点——惯性思维有时会误大事。这样具有哲理的立意, 就是通过因果逻辑思维分析得出的,它契合了命题者命题的核心内涵。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

总结及要点
• 审题是材料作文的重要第一步,决定文章的方向和质量。 • 丰富的审题立意方法可提供不同的见解和思考角度。 • 合适的审题立意方法要综合考虑材料性质和个人表达风格。
弊,得出自己的观点。
3
因果分析
分析材料中的因果关系,探究影响和原 因,提出对应的见解。
问题解决
针对材料中涉及到的问题或挑战,提出 解决方案和建议。
案例分析:不同的审题立意方法
逐字逐句法
通过深入解读每句话,从中发掘 灵感和新的见解。
抽象概括法
对比辨析法
将材料中的抽象概念与现实生活 相联系,寻找平衡和共鸣的立意。
审题可以帮助杜绝无根据或 错误的写作,提高文章的质 量和准确性。
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
1 理解材料
仔细阅读和理解提供的材料,把握关键信息和观点。
2 发掘深层次思考
对材料中的问题、现象或观点进行深入思考,超越表面,展示观点独到的见解。
3 合理运用其他素材
可以辅助使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其他材料进行扩展和佐证,提高作文的分析性和说 服力。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在材料作文中,审题立意是至关重要的。本次演讲将介绍审题的重要性、材 料作文的基本要求以及如何进行审题立意。
审题的重要性
确保命题方向
审题可以帮助理解命题,确 保文章围绕正确的主题展开, 避免离题。
把握角度和信息
审题有助于把握好材料中的 信息和观点,提供清晰的论 述和论证。
避免无效的写作
如何审题立意
逐字逐句法
仔细分析料每句话,理解其 含义,进一步提取中心思想和 论证。
抽象概括法
从材料中归纳出抽象的概念或 关键词,用来引导写作的方向 和立意。
对比辨析法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文写作——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技巧》课件(共44张PPT)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 以叙述经历,创写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1.文章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师生 的真实姓名。
【2023杭州八上期末统考】
人生需要不断学习成长,不断积累拥有,才能获得丰收的喜悦。 人生也需要丢掉过重的负担,抛弃不必要的情绪,才能自由地追寻自 己的道路。 如何去做人生的加减法?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可讲述经历或见闻, 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材料二: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同时, 古人讲,“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责备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这 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没有了以往“温良恭俭让”的态度。
上述材料谈的是“容错”的话题,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你认为怎样的做法更有利于人的 成长呢?请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有理有据,不可强硬说教,空喊口号。
审题立意
叁
审题思路
一读材料,找准思辨话题
如果材料中明确给出关键词,直接圈出关键词,围绕其立意即可。
材料一: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面写着“我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面 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犹太谚语)
材料二:记者采访一代球王贝利:“你所有的进球,哪一个踢得最精彩?”他不假思索地说: “下一个。”球王贝利在国际大赛中踢入了1200多个精彩进球,并被《时代周刊》列入20世 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
【浙江温州】
亲爱的同学,真正的勇士,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 老师,哪里摔倒就在哪里躺下,这也是人生的智慧。 对此,你怎么看?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 点展开论述,也可以说明某一现象和事理,还可以……
【2023杭州八上期末统考】
人生需要不断学习成长,不断积累拥有,才能获得丰收的喜悦。 人生也需要丢掉过重的负担,抛弃不必要的情绪,才能自由地追寻自 己的道路。 如何去做人生的加减法?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可讲述经历或见闻, 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材料二: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同时, 古人讲,“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责备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这 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没有了以往“温良恭俭让”的态度。
上述材料谈的是“容错”的话题,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你认为怎样的做法更有利于人的 成长呢?请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有理有据,不可强硬说教,空喊口号。
审题立意
叁
审题思路
一读材料,找准思辨话题
如果材料中明确给出关键词,直接圈出关键词,围绕其立意即可。
材料一: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面写着“我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面 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犹太谚语)
材料二:记者采访一代球王贝利:“你所有的进球,哪一个踢得最精彩?”他不假思索地说: “下一个。”球王贝利在国际大赛中踢入了1200多个精彩进球,并被《时代周刊》列入20世 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
【浙江温州】
亲爱的同学,真正的勇士,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 老师,哪里摔倒就在哪里躺下,这也是人生的智慧。 对此,你怎么看?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 点展开论述,也可以说明某一现象和事理,还可以……
2023届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之思辨类 课件23张

三、思辨后如何?
●准确立意后,是流畅行文。行文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论述过程一定要两个关键词兼顾,不可只论其一、 不论其二,那样会造成论述与观点不符,降低作文 等级。
四、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清人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提出,文人画士观赏梅的标准是“以曲为美”“以欹 为美”“以疏为美”,用自己的标准来“绳天下之梅”,腐朽的思想“遏其生气”, 他借此表明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个性的彰显。
● 作者认为才如利剑,是一个人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就像斩马杀 敌“良玉不如铁”一样,一个人有德无才,很难大有作为。德如良玉,是一 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根本保证。就像同在炉中易销而玉不热一样,一 个人有才无德,不可能在事业持久,最终必定失败。
●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生活实际,在主题班会上做一个发言。
●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
三个关键词:本手、妙手、俗手
例2:
两个关键词:“能言”和“讷言”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战国策》中有言:“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意 思是一个人辩论的力量比九鼎还重,凭借三寸之舌能够胜过百万雄兵。这里赞 美了能言善辩的好处。《论语》中有言:“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焉用 佞!”意思是伶牙俐齿地与别人争辩会惹人厌恶,一个人为何要能言善辩呢? 孔子的话肯定了讷言的好处。
作文审题立意 之
思辨性材料
一、何为思辨?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人和事物是具有 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 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材料往往是具 有“争议性”的,这里的“争议性”就是指站在哪个角度看都有 一定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二、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料”常常是摆出现象,提出 问题,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须透过 现象揭示本质,要分析“料”的深层意蕴。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 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六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做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 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在实践中,我们要拿好、用好理论这个‘望远镜’和 ‘三棱镜’。”“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 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翻开中国的近代史,我们确能找 到充足的论据。”
8
材料作文不仅应雕饰“凤头”与“豹尾”, 更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技巧,把文章写得 准确、鲜明、生动,整体富有文采。我们 可以在修辞上多做文章,在论证方法上可 以多选择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当然语言 的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
9
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 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0
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
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要注意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要注意发散和集中的关系 要注意理性与文采的关系
2
一、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材料不能孤立地看,必须注意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例如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了一些;
放到第二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发现,
都明显体现出一个双重道德标准的问题。优秀考生善于 思辨,抓住两则材料暴露出的矛盾,透过现象深挖本质, 提炼出“高扬道德的大旗”、“道义对人类精神有巨大 影响”、“无为即有错”等哲理性论题,使文章达到了 一定的深度。
6
三、要注意发散和集中的关系
材料作文临场构思必须做到发散与集中的 统一。“发散”,既即从材料出发,联想 开去,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或由因 探果,或由果溯因,不断推演,不断探究; “集中”,即将发散思维所得筛选定向, 聚焦一点,贯一拯乱,提纲挈领。用六个 字概括这种关系,即“撒得开,收得拢”。
7
四、要注意理性与文采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思辨性,除逻辑思维、辨证分析之外,
还要注意处理好理性与文采的关系。作文不等于解答政
治题,理性不等于干干巴巴的空洞说理。同是谈理论对
实践的指导,下列开头便文采斐然:
“小鸟要飞翔在蓝天之中,需要有一对翅膀,而实践要 发挥其巨大作用,同样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就是实践 的一对翅膀。”“理论是一位绝妙的‘引路人’。”它 有如那茫茫大海上的灯搭,又像是漫漫征途上的路标; 它像那浓黑夜里的长明灯,更像探索奥秘的‘引路 人’。”
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就要发霉了。可是,生
活中还有另一种情况,在古代,父母生下女儿,就
在地窖里埋下一坛米做的酒。十七八年后,这酒竟
然成了女儿婚礼上的佳酿,人们还给它起了个美丽源自而惹人遐想的名字:女儿红。
3
以上材料千万不能孤立看,如果我们只注 意到材料的局部,我们都将会造成审题立 意的错误或者偏差。只注意前面的部分, 我们也许会得出:时间能改变一切,量变 到质变等结论;而当我们把材料的前后部 分结合起来看,(特别注意材料中“可是” 二字)得出的结论显然不一样:人生需要 锻造,成功需要艰辛努力,环境、条件对 人的影响,做事要注意方式、方法等。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 到别人遇到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 少。
5
作文要求: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拟题目,联 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又特别提示考生“注意”:把 “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
大部分考生知道“结合”,提出“要助人为乐,不要悄 悄走开”的论点,但只是拘泥于表面现象,未能深究本 质。两则调查材料实际上披露了一系列内在矛盾:一方 面希望别人乐于助人,别一方面自己却不愿去帮助别人, 不愿用行动去实践理想的道德境界。对人对已的不统一, 理想与行动的不统一,知与行的不统一,说与做的不统 一……
二、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料”常常是摆出现象,提出 问题,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须透过 现象揭示本质,要分析“料”的深层意蕴。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 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六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做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 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在实践中,我们要拿好、用好理论这个‘望远镜’和 ‘三棱镜’。”“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 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翻开中国的近代史,我们确能找 到充足的论据。”
8
材料作文不仅应雕饰“凤头”与“豹尾”, 更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技巧,把文章写得 准确、鲜明、生动,整体富有文采。我们 可以在修辞上多做文章,在论证方法上可 以多选择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当然语言 的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
9
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 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0
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
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要注意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要注意发散和集中的关系 要注意理性与文采的关系
2
一、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材料不能孤立地看,必须注意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例如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了一些;
放到第二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发现,
都明显体现出一个双重道德标准的问题。优秀考生善于 思辨,抓住两则材料暴露出的矛盾,透过现象深挖本质, 提炼出“高扬道德的大旗”、“道义对人类精神有巨大 影响”、“无为即有错”等哲理性论题,使文章达到了 一定的深度。
6
三、要注意发散和集中的关系
材料作文临场构思必须做到发散与集中的 统一。“发散”,既即从材料出发,联想 开去,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或由因 探果,或由果溯因,不断推演,不断探究; “集中”,即将发散思维所得筛选定向, 聚焦一点,贯一拯乱,提纲挈领。用六个 字概括这种关系,即“撒得开,收得拢”。
7
四、要注意理性与文采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思辨性,除逻辑思维、辨证分析之外,
还要注意处理好理性与文采的关系。作文不等于解答政
治题,理性不等于干干巴巴的空洞说理。同是谈理论对
实践的指导,下列开头便文采斐然:
“小鸟要飞翔在蓝天之中,需要有一对翅膀,而实践要 发挥其巨大作用,同样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就是实践 的一对翅膀。”“理论是一位绝妙的‘引路人’。”它 有如那茫茫大海上的灯搭,又像是漫漫征途上的路标; 它像那浓黑夜里的长明灯,更像探索奥秘的‘引路 人’。”
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就要发霉了。可是,生
活中还有另一种情况,在古代,父母生下女儿,就
在地窖里埋下一坛米做的酒。十七八年后,这酒竟
然成了女儿婚礼上的佳酿,人们还给它起了个美丽源自而惹人遐想的名字:女儿红。
3
以上材料千万不能孤立看,如果我们只注 意到材料的局部,我们都将会造成审题立 意的错误或者偏差。只注意前面的部分, 我们也许会得出:时间能改变一切,量变 到质变等结论;而当我们把材料的前后部 分结合起来看,(特别注意材料中“可是” 二字)得出的结论显然不一样:人生需要 锻造,成功需要艰辛努力,环境、条件对 人的影响,做事要注意方式、方法等。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 到别人遇到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 少。
5
作文要求: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拟题目,联 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又特别提示考生“注意”:把 “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
大部分考生知道“结合”,提出“要助人为乐,不要悄 悄走开”的论点,但只是拘泥于表面现象,未能深究本 质。两则调查材料实际上披露了一系列内在矛盾:一方 面希望别人乐于助人,别一方面自己却不愿去帮助别人, 不愿用行动去实践理想的道德境界。对人对已的不统一, 理想与行动的不统一,知与行的不统一,说与做的不统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