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2氧气
人教版九年级上传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氧气的性质、制法及其用途,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明确改进方向。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制法及其用途。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研究主题,如氧气的制法、性质、应用等。
2.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研究小组主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力和交流能力。
4.教师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总结氧气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氧气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概念、性质、制法及其用途,掌握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学会使用氧气测量仪器,如氧气瓶、氧气表等,并能正确读取数据。
3.了解氧气在人类进步和发展中的地位,以及氧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4.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助燃性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现象。
5.学会通过实验观察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氧气的性质、制法及其用途,巩固所学知识。
课题2.2 氧气-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人教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 氧气一、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____、_______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 ;_______溶于水;三态变化:常温无色气体降温加压变为_____色的液体,继续降温,会变为______状_____色的固体。
工业上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储存在蓝色钢瓶中。
2.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具有性,木炭、硫、磷、铁等物质能够在氧气中燃烧。
(1)氧气与碳的反应: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里,发出,并放出。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
文字表达式:。
(2)氧气与硫的反应: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的色火焰,而在氧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的色火焰,并放出热量。
生成的气体带有性气味。
文字表达式:。
(3)氧气与铁的反应:细铁丝在空气中,而在氧气中,火星,并放出大量的,生成物是一种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4)某些在空气里不能燃烧的物质却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事实,说明氧气的较活泼;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的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5)氧气的检验在空气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在氧气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剧烈燃烧。
由以上比较可知,氧气的检验一般用,即能使带火星木条的一定是氧气。
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1.由或以上物质生成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特点是。
2.物质与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物质在氧气中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会、放热。
在反应中提供氧的物质具有性。
3.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
4.化合反应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5.剧烈氧化与缓慢氧化:(1)共同点:都属于且都;(2)不同点:缓慢氧化反应速率。
剧烈氧化的反应速率,往往伴有发光放热等现象;生成物也可能不同。
【答案】一、1.无色无味略大不易淡蓝雪花淡蓝2.活泼助燃(1)剧烈白光热量二氧化碳碳+氧气二氧化碳(2)微弱淡蓝明亮蓝紫色刺激硫+氧气二氧化硫(3)持续加热发红剧烈燃烧四射热黑铁+氧气四氧化三铁(4)化学性质氧气氧气(5)复燃二、1.两种两种另一种多变一2.氧燃烧发光氧化3.缓慢氧化4.不一定不一定5.(1)氧化反应放热(2)很慢很快一、物质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1.硫燃烧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是有害气体之一,在集气瓶中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硫对空气造成污染,此时不能用细沙代替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了解化学实验中的潜在危险,并能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氧气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化学式等方面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堂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6.教学评价: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考核、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7.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需要氧气的场景,如深海潜水、登山运动员等,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氧气在这些情况下有什么作用吗?”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关注。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对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等方面。
3.学生在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应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2单元 课题二 氧气

课题二——氧气【知识要点】1. 氧气的物理性质(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的气体;(2)在标准状况下,氧气(4)液态与固态的氧气颜色均为。
的密度比空气略;(3)溶于水;2.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等条件下,能跟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放出热量。
(提示:氧气可以帮助其他可燃物质燃烧,具有助燃性,但本身却不能燃烧,即不具有可燃性。
)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现象如下表:提示: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总结;红热木炭,复燃燃烧,发出白光,温度很高。
燃硫入氧,燃烧更旺,火焰蓝紫,美丽漂亮,生成气体,气味够呛。
燃磷入氧,现象难忘,浓厚白烟,冷却粉状。
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熔物,固态黑色。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1)化合反应:由或以上物质生成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可以表示为:A+B→AB 。
即“多”变“一”。
(2)氧化反应:物质与发生的化学反应。
(3)缓慢氧化:有的氧化反应进行得很缓慢,甚至不易被察觉。
比如动植物的作用,食物的,酒和醋的酿造等。
【要点分析】1.实验过程中盛有硫(或碳)的燃烧匙应该自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这是因为如果盛有硫(或碳)的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的速度过快,则硫(或碳)燃烧放出的热量会使氧气受热,体积迅速膨胀而排出;生成的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也会把中部及上部的尚未起反应的氧气排出,导致反应时间缩短,现象不明显,不利于观察,甚至硫(或碳)会因为缺养而熄灭。
2.在做铁丝燃烧实验时,要注意注意以下操作:(1)预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2)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以免火柴梗的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而影响铁丝燃烧);(3)把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为了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集中吸收火柴燃烧放出的热量);(4)绕成螺旋状的铁丝一端系上一根火柴(目的是以火柴梗燃烧放出的热量给铁丝加热,达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使反应能够持续进行直至反应完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知识点

附一些物质在氧气和空气中反应的现象的比较
附一些物质在氧气和空气中反应的不同现象的比较
物质 带火星的木条
硫 木炭 铁丝 红磷
空气中现象 带有火星
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发出红光
不能燃烧,红热 黄色火焰
氧气中现象 复燃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发出白光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发出白光
注: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四氧化三铁是黑色固体, 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讨论:1、分析实验2-1、2-3、2-4,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编号
反应前的 物质
反应后生成 的物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1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2-3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硫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2-4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铁 + 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2、【思考】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氧气(或O2)和 二氧化碳( CO2)气体 (2)竹子中的这两种气体的含量与空气中相应的两种气 体的含量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竹子中氧气的含量小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二氧化碳的 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氧气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 硬度和密度、是否溶于水等。
课题2 氧气
课课题题22 氧气
第第一一课课时时 氧氧气气的的性性质质 第第二二课课时时 化化合合反反应应
师生共同订正空气作业
练习:小王和小方对竹子中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他们把 竹子浸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了一个小孔,看到有气泡从 小孔中冒出,就用排水法收集了两瓶气体。 第一瓶:采用右图所示的方法点燃红磷, 有白烟生成。把装置放在水中,打开止水 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10。 第二瓶: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推断: (1)竹子中含有哪两种气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氧气说课课件 (共18张PPT)

情感态度 价值观:
2、初步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的辩证观点,逐渐体会化学指导生活的意义
3、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十五发展规律 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对物质在氧气中燃 烧实验现象的全面 观察和记录、分析 和思考、归纳和总 结,准确的描述与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 的能力
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 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 质的记忆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实验探究 质疑释疑 布置作业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33页氧气的物理性 质。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 学生如何闻气体的气味
3、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 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 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1、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 究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2、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 方法
1、通过认识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感受” 化学美“,进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有什么联系?
3、根据铁燃烧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1)铁丝下端的火柴有什么作用? (2)将铁丝弯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 (3)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或者铺一层细 沙的目的是什么? (4)上述三个实验说明氧气有怎样的化学 性质?
教学过程
持续学习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实验探究 质疑释疑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和严谨 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 科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氧气》说课稿

课题2《氧气》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氧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
为后面学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两种基本化学类型两部分。
教材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
2、知识与技能(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铁等物质在氧气里的燃烧中所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
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能说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首先,学生已具备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
经过课题1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
但是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缺乏系统了解。
其次,学生已具备的技能基础: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常用化学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初步学会了药品的取用,但基本的实验操作不够规范。
在本课题中,有较多的实验,这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更多仪器,并学习仪器的规范操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氧气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重要课题,主要介绍了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题,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制法,认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理解不深,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的性质、制法,掌握氧气的用途;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认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氧气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氧气性质和制法的直观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氧气制取装置、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2.多媒体课件:介绍氧气性质、制法及应用的图片、视频等;3.教学素材:相关案例、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的自然现象,如闪电、呼吸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氧气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并通过实验现象展示氧气的性质。
同时,讲解氧气的制法,如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氧气的制法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问答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