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合集下载

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增长和失业率是人们关心的两个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增加的过程,而失业率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正在寻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之比。

这两个指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经济增长往往意味着生产力和产出的提高,进而需要更多的工人来将生产力转化为优质产品和服务,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当失业率下降时,人们的消费能力和信心也会增加。

这种循环可以进一步促进更强的经济增长。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一些沉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可能会影响着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例如,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市场政策的变化会导致某些领域的人员流失。

这些变化进而会导致某些领域的就业机会减少,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同时,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受到另一个因素的影响,那就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传播,很多传统行业中的工作岗位遭到了淘汰或者被大大减少。

虽然新技术在经济上会创造出某些新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会使得原有的一些就业机会消失。

这样,尽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能是不断提高的,但是失业率却不一定随之下降。

此外,经济增长对失业率的影响还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

在实践中,政府可以通过多个手段影响失业率,例如调整税收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实施货币政策以鼓励贷款、推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确保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致力于技能培训等。

如果政府能够以科学的、有效率的方式进行调整,那么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也会比较好。

在总体上,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而且微妙的过程。

政府和意识形态也会影响这种关系,限制和发展的机会,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

对于大多数国家,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政府和市场以相互协作、相互转化的方式进行。

尽管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风险,但是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

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及对策

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及对策

理论与现代化THEORY AND MODERNIZATION2008-01Jan,20082008年第1期N O.1,2008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导致相同的就业增长。

奥肯定律在印证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化量的关系上具有重要作用,它指出产出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

然而中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率的同时,失业率却居高不下,这是否意味着对奥肯定律的偏离?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实证分析研究。

一、奥肯定律在中国出现偏离的实证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塞奥肯著名的“奥肯定律”指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呈现正相关关系。

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高经济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经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

奥肯定律反映了产出变化与失业率变化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即:U[,t]-U[,t-1]=-β(g[,y t]-g[,yn])。

式中,g [,yn]为产出的正常增长率(美国大约为3%);g[,y t]是产出的实际增长率;β表示超过正常增长的增长如何转化为失业率的下降,在美国β等于0.4;U[,t],U[,t-1]分别表示当期和前期的失业率。

运用美国1962~1988年的资料得到的结果是:U[,t]-U[,t-1]=-0.4(g[,yt]-3%)。

因此,如果某年的产出增长率为4%,则意味着失业率下降0.4%;或者还可计算出,若要使失业率下降1%,产出增长率应达到5.5%。

奥肯定律表明,实际产出高于自然产出,失业率下降;实际产出低于自然产出,失业率上升。

近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却并未很好地验证这一定律,甚至出现了偏离,即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

中国经济虽然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但中国经济与就业之间却呈现出“高增长、低就业”的状态。

(一)从就业增长的弹性看,奥肯定律的偏离现象明显尽管经济增长是保证就业增长的前提,但在实际生活中,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却往往是不尽一致的,其原因还在于一个指标的衡量,即就业弹性的差别。

高失业率的影响

高失业率的影响

高失业率的影响
高失业率对一个社会和经济体系可能会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高失业率可能的直接影响:
(一)经济影响:减少消费力,失业率上升会导致更多的家庭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这将减少他们的消费力,降低了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可能导致企业销售下降;降低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上升通常会导致经济增长减缓,因为生产和投资活动可能减少,从而对国家的总产出产生负面影响;财政压力,高失业率会增加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例如失业救济和食品券等,这可能会加剧财政赤字,导致财政紧张。

(二)社会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失业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和自尊心下降。

长期失业还可能导致自我身份认同;社会动荡:在高失业率的环境中,社会动荡和不满情绪可能增加,因为人们可能感到绝望和不公平;犯罪率上升:有研究表明,高失业率通常伴随着犯罪率上升,因为一些人可能会被迫求助于非法活动以维持生计。

(三)劳动市场影响:失去技能,长期失业可能导致人们失去工作技能,使他们更难再次就业;工资下降,当失业率上升时,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加剧,这可能导致工资水平下降;
(四)教育和培训影响,降低教育投资,家庭可能会削减对教育的投资,因为他们的经济状况较差,这可能会影响下一代的未来;培
训需求,失业率上升通常会导致更多的人寻求培训和再培训,以提高就业机会,这可能会增加政府和社会资源的需求。

高失业率对社会和经济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包括经济下滑、社会不稳定、心理健康问题、犯罪率上升等。

因此,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通常会采取措施来减轻失业率的影响,如提供培训、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福利等。

理解经济指标GDPCPI和失业率

理解经济指标GDPCPI和失业率

理解经济指标GDPCPI和失业率经济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其中GDPCPI和失业率是两个常被关注的指标。

理解这两个指标对于我们了解经济的整体状况以及对未来预测有重要意义。

一、GDPCPI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

而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则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居民购买一组消费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

GDPCPI是将GDP和CPI相结合,用于测量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的综合指标。

通过GDPCPI,我们可以同时了解到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况以及物价水平的变动。

当GDPCPI增长时,说明经济总量在增加,并且物价也在上涨,表示经济处于通胀状态。

相反,当GDPCPI下降时,说明经济总量减少,并且物价下降,表示经济处于通缩状态。

这一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将CPI指数加入到GDP中,形成一个带有价格因素调整的GDP。

这样就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国家经济的真实增长情况,避免了通常情况下GDP增长可能由于纯粹价格上涨导致的虚假增长。

因此,GDPCPI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经济的真实增长和通胀水平。

二、失业率失业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未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比例的百分比。

这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也是来衡量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失业率的高低和经济衰退、经济增长有直接关系。

当失业率高时,说明人们就业困难,经济形势不佳。

相反,当失业率低时,说明经济就业机会增加,市场活跃,经济发展较好。

失业率的计算方法是将未就业人口除以劳动力人口并乘以100%。

劳动力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寻找工作的人口,而未就业人口则是指没有工作但有能力和愿意参加就业的人。

通过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调查机构可以得出失业率的具体数值。

三、GDPCPI和失业率的关系GDPCPI和失业率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指标,它们代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

一般来说,当GDPCPI上升时,失业率通常会下降,因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宏观经济指标的解读与分析

宏观经济指标的解读与分析

宏观经济指标的解读与分析宏观经济指标是评估国家经济运行状况和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

它们是衡量国民经济总体状况的数据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等。

本文将从这些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

GDP增长率代表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当GDP增长率高时,通常意味着经济繁荣,投资和消费增加;当GDP增长率低时,可能意味着经济衰退或增长放缓。

在解读GDP时,除了关注总量的增长率外,还需要分析其构成部分。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如果投资增长率高于消费增长率,可能意味着经济正处于投资驱动型增长阶段;如果消费增长率高于投资增长率,可能意味着经济正处于消费驱动型增长阶段。

二、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衡量物价水平总体上持续上涨的速度。

通货膨胀率的提高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下降,人民币每单位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减少。

通货膨胀率过高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影响经济稳定。

解读通货膨胀率时可以从物价变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入手。

物价上涨可能与需求过旺盛、供应不足、成本上升等因素有关。

理解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点和所处阶段有助于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三、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正在寻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与总劳动力人口(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比率。

失业率是衡量就业问题的重要指标,对于表征经济的闲置资源和劳动力市场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解读失业率要考虑结构性和季节性因素对失业率的影响。

结构性失业可能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有关;季节性失业则与一年中某些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存在关联。

四、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消费品价格总体持续上涨的速度。

CPI的涨跌直接影响着人们购买力的变化,对于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变化规律

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变化规律

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变化规律
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描述为负相关,这意味着当失业率上升时,实际GDP增长率往往会下降,反之亦然。

这种关系的典型表现可以在奥肯定律(Okun's Law)中找到,该定律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

奥肯定律指出,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即劳动力市场处于平衡状态的失业率)的增加会导致实际GDP相对潜在GDP(即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GDP水平)出现更大的减少。

换句话说,失业率的每一个百分点增加,可能会导致实际GDP增长率下降大约两倍于此的百分点。

这种关系背后的逻辑是,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当失业率升高时,表明有更多的人未被充分利用,从而减少了经济的总产出潜力。

此外,失业率上升还可能引发消费者信心下降,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奥肯定律提供的是一种经验法则,并非精确的科学定理。

它的具体参数会随着时间、经济结构以及政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此外,其他因素如技术变革、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等也可能影响失业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因此,尽管奥肯定律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评估经济健康状况的工具,但在应用时仍需考虑特定经济环境下的复杂性。

失业率与经济增长

失业率与经济增长

失业率与经济增长失业率和经济增长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中,失业率的高低常常与经济增长的快慢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一、失业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愿意工作但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程度。

失业率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消费能力下降:失业率的上升会导致人们的消费能力下降,因为失业者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购买力减弱。

当消费能力下降时,企业的销售额将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2. 投资减少:高失业率还会导致投资的减少。

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会减少投资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投资减少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减少就业机会,形成恶性循环。

3. 社会不稳定:高失业率常常伴随着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失业率上升会导致社会压力增加,增加犯罪率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潜在风险。

这些因素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进一步阻碍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增长对失业率的影响经济增长是指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量。

经济增长对于降低失业率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就业机会增加: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的雇佣率,从而减少失业率。

经济增长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企业的扩张和新兴产业的崛起都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2. 政府支出增加:随着经济的增长,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来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公共项目的建设和改善,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资,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3. 公共服务优化:经济增长还带来了公共服务的优化。

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

三、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

经济统计学对就业和失业率的分析

经济统计学对就业和失业率的分析

经济统计学对就业和失业率的分析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体系的学科,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经济数据,提供对经济情况的客观描述和分析。

在就业和失业率方面,经济统计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利用经济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就业和失业率,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就业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已经就业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一般来说,就业率越高,说明劳动力市场越活跃,经济趋于繁荣。

经济统计学利用劳动力调查和人口普查等数据,计算得出就业率。

以调查为例,经济统计学会选择一定数量的家庭进行调查,统计出每个家庭的劳动力情况,包括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的人数。

然后,将就业人数除以劳动力总数,乘以100%,即可得到就业率。

二、失业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未就业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失业率越高,说明劳动力市场越不景气,经济可能面临问题。

经济统计学同样利用劳动力调查和人口普查等数据,计算得出失业率。

在劳动力调查中,失业者被定义为正在寻找但无法得到工作的人。

统计员会记录失业者的数量,并将其除以劳动力总数,乘以100%,即可得到失业率。

三、经济统计学与就业率的关系分析经济统计学通过对就业率的分析,能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状况。

通过对就业率的变化趋势的观察和对不同人群的就业情况的比较,可以判断经济是否处于增长阶段,劳动力市场是否供需匹配,以及各个行业和地区的就业情况等。

此外,经济统计学还可以通过分析就业率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就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例如,通过比较就业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趋势,可以判断就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同时,还可以分析不同行业和产业的就业状况,探讨相关政策对于就业的影响。

四、经济统计学与失业率的关系分析经济统计学对失业率的分析可以揭示劳动力市场的闲置情况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失业率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失业问题所在,分析失业人口的结构和特点,为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业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稳步增长,但失业率也在同步增长。

这明显是违背“奥肯定律”的。

下面我们对GDP与失业率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中国失业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真实关系,为探索降低失业率、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最佳道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失业率、国内生产总值、奥肯定律一、问题的提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肯(Okun,A),在担任约翰逊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时,为了使总统、国会和公众相信,如果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收益匪浅,便根据美国55个季度(1947—1960年)的失业率和实际GNP的变化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水平(4%)时,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将损失3%。

其方程式为:Y=1-3X。

式中Y为实际GNP的变化率(%),X为失业率的季度变化率(%)。

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

近年来,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小幅攀升态势。

1999年到2000年,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

1%左右,2001年升至3。

6%,2002年升至3。

6%,2002年底为4%,2003年一季度末为4。

1%,全年目标控制在4。

5%。

就业与失业标准的重新界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失业率。

据《人民日报》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就业与失业的概念作了重新界定,按照新的标准,“失业人员”指男在16—60岁、女在16—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反观中国的GDP,却一直呈稳定的上升趋势,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

4%,但就业并没有相应的增长。

下表我们列出了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GDP与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表一: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表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稳步增长,但失业率也在同步增长。

这明显是违背“奥肯定律”的。

下面我们对GDP 与失业率进行回归分析。

设方程为Δu=-AX+B(其中Δu 为失业率的变化,即Δu=1--t t u u ,X 为GDP 增长率,用百分数表示,X=11/)(---t t t Y Y Y 。

用表一中的数据回归得:Dependent Variable: DU 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1/30/04 Time: 20:51 Sample(adjusted): 1979 2002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Variable Coefficie 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001934 0.001649 -1.172521 0.2535 DY0.0090510.009281 0.9752670.3400R-squared0.041442 Mean dependent var -0.000542Adjusted R-squared -0.002129 S.D. dependent var 0.004043 S 。

E 。

of regression 0.004047 Akaike info criterion -8.101868Sum squared resid 0.000360 Schwarz criterion -8.003697Log likelihood 99.22241 F-statistic 0.951146 Durbin-Watson stat 0.803347 Prob(F-statistic) 0.340030由回归分析的结果可见,GDP 的变化与失业率的变化无显著相关关系,且DY 的系数为正值,与奥肯定律相悖。

下面的散点图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0.00.10.20.30.4-0.015-0.010-0.0050.0000.0050.010DUD Y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怎样对这一悖论作出合理的解释,下面将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二、理论综述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背离“奥肯定律”(即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状),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1.从总量方面考察投入变化,来解释这种背离。

在具体分析上有两种观点: A .劳动投入贡献在GDP 中下降,从而就业相应下降,失业也就相应增加。

(汤光华1999)要素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改革前后都是最大的,其次才是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要素投入中,又是以资本的投入为主。

资本的贡献和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逐步提高,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小。

根据按要素分配理论,劳动投入贡献率减小意味着失业的相对增加。

B .应区分有效劳动投入和名义劳动投入。

(龚玉泉,袁志刚2002)与我国经济增长相伴的是名义就业率的下降和有效就业量的上升。

就业增长的质量效应大于数量效应,从而使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呈现出不一致性。

2.强调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从而挤出了就业;就业结构调整相对产业结构迟缓带来结构性失业,体制改革导致原本就存在的隐性失业凸显出来。

如王国荣(2001)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背离,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性隐性失业显性化与结构性失业共同作用的结果;张本波(2002)认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而引起就业弹性模式改变的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宏观制度变迁,市场化过程等。

我们认为:导致高增长,低就业的原因主要是隐性失业的大量存在。

目前我国国内的就业登记制度不够健全,我国目前实行的城镇失业登记率,只能反映失业的局部情况,即只能反映登记者而不能反映未登记者,只能反映城镇而不能反映农村,只能反映显性失业而不能反映隐性失业。

因此,失业比例并不显得很高,容易导致盲目乐观。

据国内经济学者估计,我国的实际失业率可能已达15-20%。

只要将隐性失业造成的影响排除掉,即找到一个真实的失业率,中国依然存在稳定的“奥肯定律”。

我们的理论和其他学者的研究的不同之处:很多学者在用奥肯模型时,都是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来做回归,而我们是按照奥肯的原义,看失业的增长会造成实际GDP 与潜在GDP 的偏离有多大。

三、中国经济奥肯模型的校正奥肯提出这一定律的出发点是为了测度“可能的产出额”(即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整个经济所能生产出来的产出额),它确立在U=n U 的基础上。

“奥肯定律”即代表由于U 与n U 的偏离造成产出额的损失(Y-Y P )。

所以“奥肯定律”标准模型为:U-U n =- (Y-Y p )(U 为真实失业率)造成中国城镇失业率与GDP 增长回归不显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失业率的统计失真。

在此我们用社会失业率来替代城镇登记失业率,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奥肯方程进行了一定的改进:用社会失业率代表失业率来与经济增长损失率做回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失业率对GDP 增长造成的损失。

数学模型为:U=A+B*Y (1-1) 其中:U 为社会失业率Y 为经济增长损失率A 为自然失业率(即因劳动合理流动而导致的摩擦性失业)B 为经济增长损失率的弹性系数 由(1-1)式整理得: Y=(1/B )*(U-A )即社会失业率导致经济增长损失的数学模型。

我们将从这个模型出发,定量地研究社会失业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率造成的损失。

(一)社会失业率的界定目前,我国统计的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但城镇登记失业率来代替中国整体的失业率明显有两个漏洞:第一,没有包括城镇中已经失业而没有登记的人,也没有包括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

第二,没有包括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据农村调查课题组估计: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

5亿左右。

这些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小视的。

所以要反映中国的失业状况和失业对经济造成的真实影响,必须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记入失业人员。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际对比法:即在农业产值比重相当的国家或一个国家的历史时期中,找到一般农业劳动力比重标准,然后将中国的农业劳动比重与此标准对照,如果有多出的部分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2.调查法:RDU=RE-TUE-PE-IE-FE-CE (1-2)其中:RDU——农村剩余劳动量RE——农村总就业量TUE——乡镇企业就业量PE——私营企业就业量IE——个体劳动就业量FE——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CE——农村资源可容纳就业量公式中的各项指标由抽样调查获得。

3.耕地法:首先确定农村劳动力按劳动能力每人平均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根据耕地保有量和农村劳动力人数来计算。

RDU=RL-耕地面积/单位面积土地应当容纳的劳动力人数(1-3)其中:RDU——农村剩余劳动力RL——农村劳动力人数即土地所能吸纳的劳动力,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动困难,所以留在农村中那部分边际产出为零的农村劳动,也就是剩余劳动力。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中国一个农村劳动力可耕种的土地面积约为四亩。

由此可得社会失业率:社会失业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总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注:农村剩余劳动力我们采用耕地法计算。

根据公式(1-3),我们可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

表二 1987年——2002年中国社会失业率单位:万人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二)潜在GDP 增长率的计算;按照“奥肯定律”的三大假定:1,单一的发达的市场经济;2,相对稀缺的劳动力资源;3,失业的公开化。

可见,在“奥肯定律”中,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时产出,为潜在产出。

我们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glos )生产函数来表示总量生产函数。

即:Y=AKαL β (1=+βα)注:规模报酬不变这个前提已被数据所支持,N.乔治.曼昆,戴维.罗墨,以及戴维.N.威尔等人用近7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的数据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计经典的索罗增长模型,得出这一结论。

要计算潜在GDP 的增长,首先,必须确定资本和劳动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βα,),以及社会资本存量(K )和充分就业是的劳动量(L ),还有由技术进步而引起的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A )。

1. 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βα,)的确定由要素贡献率=要素报酬率的基本原则,可以用国民收入(NI )——即国内生产净值(GDP-折旧)——的报酬分配比例来确定资本和劳动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

中国劳动和资本在国内生产净值中的报酬分配比例如表:表三 劳动分配比例与资本分配比例(1985——2002) 单位:亿元资本报酬分配比例=1-劳动报酬分配比例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其中“折旧”由中国平均折旧率计算得到由上表可知,中国的劳动分配比例和资本分配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劳动对产出的弹性系数确定为0.4,资本对产出的弹性系数确定为0.6,以下计算按此数据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