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银行个人外汇业务案例简析

银行个人外汇业务案例简析

银行个人外汇业务案例简析近年来,外汇管理方式逐渐从“规则监管”向“原则监管”转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和《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个人外汇业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政策要求:一是按交易主体、交易性质进行分类管理。

二是对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年度总额分别为每人每年等值5万美元。

三是银行和个人不得以分拆等方式规避额度及真实性管理。

本文为在上述政策框架下,银行开展个人外汇业务的案例汇编。

案例一:个人外币现钞取款业务案例描述2016年7月,客户王某在A银行柜面,从本人账户提取美元现钞总计18笔,单笔金额均为1万美元,合计金额为18万美元。

相关政策及展业规范要求1.个人提取外币现钞当日累计等值1万美元以下(含)的,凭本人有效证件办理;超过上述金额的,银行须审核本人有效证件和经所在地外汇局签章的《提取外币现钞备案表》办理。

2.对于符合分拆特征的业务,银行能够确认为分拆行为的,应不予办理;无法直接确认为分拆行为的,应按照经常项目项下外汇收支真实性原则或个人资本项目规定办理。

案例分析本案例中,王某单日单笔及累计取现金额均未超过外汇局规定的1万美元限额,就单笔业务而言,A银行仅凭王某的有效证件即可为其办理。

事实上,当王某在A银行柜面办理第4笔1万美元的取现业务时,A银行就已意识到王某的行为存在分拆嫌疑,便要求其提供提钞用途证明材料。

据王某描述,B银行外币理财收益率远高于A银行,其将存在A银行的外币取出是为了存入B银行用于购买外币理财产品,考虑到外币境内划转需额外支付手续费和钞汇差价,故选择了现钞交易。

为证明自己的说法,王某提供了将外币现钞存入B银行同名账户的存款回单,B银行回单上显示的存款时间、金额等要素均能与A银行的取款相匹配。

虽然王某在1个月中频繁取现多达18笔1万美元符合分拆特征,但A银行通过对王某的展业尽调及其提供的相关材料认定用途合理,故为其办理了取款业务。

案例二:境内个人超过年度总额非经营性购汇-境外就医案例描述境内个人陶女士因在境外就医,需要支付相关费用20万美元。

国际收支案例分析(一)

国际收支案例分析(一)

国际收支案例分析(一)国际收支案例分析一:国家A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近年来,A国的出口收入不断增加,国际收支呈现顺差状态。

然而,A国政府发现其国际收支状况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1.汇率波动:A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对其国际收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A国货币升值时,其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导致出口减少。

同时,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导致进口增加。

这种汇率波动对A国的国际收支产生了不利影响。

2.贸易壁垒:A国的一些主要出口市场存在着各种贸易壁垒,如关税、配额、技术壁垒等。

这些壁垒导致A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降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A国也面临着进口市场的竞争压力,一些进口商通过压低价格等方式与A国企业竞争。

3.劳动力成本:A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A国的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然而,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A 国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导致A国的就业机会减少。

4.技术创新:为了保持其国际竞争力,A国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然而,一些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资金投入,无法跟上国际市场的发展步伐。

这导致A国的出口商品质量下降,影响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针对以上问题,A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稳定汇率:A国政府通过干预外汇市场,稳定其货币汇率,以减少汇率波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同时,A国还积极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汇率风险。

2.突破贸易壁垒:A国政府加强与主要出口市场的谈判力度,通过降低关税、消除配额等方式突破贸易壁垒。

同时,A国还加强对技术壁垒的研究和分析,提高其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

3.提高劳动力素质和降低成本:A国政府加大对职业培训和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1.5国际收支账户差额的分析

1.5国际收支账户差额的分析

1.5 国际收支账户差额的分析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国际收支账户差额的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记账法来记录的,借贷双方的总额是平 衡的,然而为什么会有国际收支顺差(逆差)的说法呢?• 对于其中的各个账户或某几个账户的加总而言,借贷双方是不平衡 的,其差额反映了一国经济运行的特征案例分析: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解读单位:亿美元3案例分析: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解读单位:亿美元4【贸易账户差额和经常账户差额】• 在开放经济下,一国生产要素获得的总收入就不再等于本国的总产 出。

• 两者的差额为初次收入差额(BPI)和二次收入差额(BSI)GNDY  GDP  BPI  BSI【贸易账户差额和经常账户差额】• 贸易差额NX  X  M• 总支出(A)可以分A为对C国内货I物与G服务的吸收(Ad)和对进口的吸收两部分(M)• 国内生产的全部货物与服务(GDPA)要么A在d国内销M售(Ad),要么 在国外销售,即出口(X)GDP  Ad  X【贸易账户差额和经常账户差额】NX  X  MA  Ad  MX  GDP  AdNX  GDP  Ad  M  GDP  ACAB  GNDY  A  GDP  BPI  BSI  A  NX  BPI  BSIBPI  iNIIP1 CAB  NX  iNIIP1  BSI【经常账户差额的性质】• 第一,经常账户差额是国内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CAB=S-I)• 本国经常账户当年顺差,则表示该国当年让渡了本国的实际资源,说明此时 该国就处于贷款人(lender)的地位;• 本国经常账户当年逆差,则表示该国当年占用了他国的实际资源,说明此时 该国处于借款人(borrower)的地位。

• 第二,经常账户差额是国内吸收与国内产出的差额(CAB=GNDY- A)。

中国国际收支

中国国际收支

2008年国际收支平衡表部分
单位:千美元 项目 一经常项目 A货物和服务 B收益 C经常转移 二资本和金融项 目 三储备资产 四净误差和遗漏 差额
426,107,395 348,870,456 31,437,960 45,798,979 18,964,877 -418,978,429 -26,093,843
近年我国国际收支呈现的特点
•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 资本项目差额变化非“不可解释” • 外汇储备资产数据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 变动影响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说,尽管2009年我国国际收 支状况继续保持较大顺差,延续了前些年的“双顺差”格局,但经常 项目顺差绝对额有所下降,占GDP比重也进一步下降,国际收支状 况继续改善。 我国政府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并将之作为经济 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 降35%,占GDP比重也从2008年的9.9%下降为2009年的5.8%, 延续了2008年以来占比下降的格局。 管涛说,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努力正在发挥成效,我 国经济增长正在从外需拉动更多转向内外需均衡拉动。 他指出,事实上,经常项目GDP占比下降由很多因素引起。但 从理论上看,这也意味着汇率更加接近合理水平。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增加3932亿美元,与2008 年4795亿美元的增加额相比下降18%,这也说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进一步改善。
第四阶段(1993年——1996年):随着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
服务项转为逆差,且逐年扩大。取投资顺差呈逐年扩大;直接投资项目
顺差持续扩大
• 我国国际收支活动趋于活跃 • 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运行出现一定波动, 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出口, 经常项目顺差同比下降,资本和金融项目 呈现较大顺差; • 二季度经常项目顺差有所回升并超过一季 度,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我国资本和 金融项下资金净流入放缓。

国际收支案例分析

国际收支案例分析

国际收支案例分析(三)案例3案例名称:日元汇率变化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案例适用:汇率波动的经济影响案例来源:袁跃东:《日元汇率变化与日本经济发展》,《世界知识》,2003年第16期案例内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末期,日元汇率起起浮浮,经历了漫长的变化,日本汇率制度的变化也显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轨迹。

一、1 949—1971年固定汇率保证了日本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在此背景下,日本举国上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当时舆论认为:扩大出口,尤其是增加对实力最强、最为富裕的国家——美国的出口,是振兴日本经济的捷径.因此,日本政府在战后不久就提出了贸易立国的口号,把扩大出口作为国策。

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出口,稳定的汇率是不可缺少的。

战争结束后,美国方面作出了有必要加快日本经济复苏的决定。

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决定将日本经济恢复作为美国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包括设置固定汇率在内的9项稳定经济原则。

经过美国占领当局和日本方面的反复研究,终于决定自1949年4月25日开始,实行1美元等于360日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个固定汇率一直保持了22年,一直到1971年12月才正式改变.顺便提一下,当时,美国方面曾经有过让日元兑美元汇率固定在330日元等于1美元的设想,但到最后关头,由于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发展,将日元对美元汇率又下调了30日元,固定在360日元等于1美元,这使得日本经济界人士欣喜万分。

连续保持22年之久的360 Et元=1美元的固定汇率,极大地促进了Et本经济的发展,使得日本企业能够在20多年的时期内,不必理会汇率的变化,而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为Et本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可否认,持续、稳定的汇率水平,对保证日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扩大日本产品的出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美两国国际收支比较研究_李聪怡

中美两国国际收支比较研究_李聪怡

15《商场现代化》2006年12月(上旬刊)总第487期用相应的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外贸环境,以掌握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

然而,就业模式的根本变化需要不断地完善专业综合实训,也就是专业实习。

作为文科类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点,如果脱离了在实践中的应增加感性认识,加强与社会的接触,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更可以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宝贵知识。

如果能将书本上的业务流程在实际工作场地上观摩,体会一遍,学生们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学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针对性强的外贸专业的实训体系。

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或通过互联网利用计算机模拟实训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至少为其一月的综合训练。

这种实训是集本专业三年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训体验,学生对学过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帮助他们在上岗后的最短时间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建立完备的辅助教学资料库针对商务英语的专业特点,教学辅助资料的收集对于开展课堂教学,完成各种教学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应组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收集、整理有关课程涉及的单、证、表、案例和参考书等实物资料和数据资料。

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可辅助教学的有声资料,如教学光盘、软件、录像带、目前,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料很少,比如在教学中可收集到的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和成功案例都极其有限,这样在资料来源方面在学生面前就会失去亲切,早日建立一个完备的辅助教学资料库,为教学提供基础保障。

综上所述,切实提高商务英语专业的实用性价值是一项综合工程。

教师需要进一步确立明确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创新培养及岗位设计模式。

教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建立完备的辅助教学资料库。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现状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可从事该专业的教师人数不足、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没有机会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运作过程。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通过以上截取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全年澳大利亚商品货物贸易呈现逆差。2015年全年商品货物出 口250957$ Millions,进口276737 $ Millions,与2014年全年相比,出口减少了5.93%,进口增长了 3.91%。商品货物从2014年的顺差431 $ Millions到2015年的逆差25780 $ Millions。 而服务方面,2015年继续呈现逆差。全年服务贸易出口66166 $ Millions,进口73899 $ Millions,与 2014年同比增长了9.95%和4.96%。
PAGE: 02
澳大利亚
国际收支平衡表 分析
数据源:
澳大利亚1959-2016 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
分析二
PAGE: 03
澳大利亚
国际收支平衡表 分析
数据源:
澳大利亚1959-2016 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
文字解析
➢2013年经常账户亏损5326亿美元,其中货物和服务项目逆差1050亿美元,贸易项目中货物实 现顺差456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507亿美元。从国际收支的结构来看,澳大利亚经常项目收 支顺差的主要来源是货物,而货物和服务项目中,货物收支为顺差,服务收支逆差,这表明澳 大利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实际货物出口来获取顺差。
2015年,我国经常 账户顺差18272亿元 人民币,资本和金融 账户逆差8258亿元 人民币。 按美元计价,我国经 常账户顺差2932亿 美元,资本和金融账 户逆差1611亿美元。
2015年,我国非储 备性质的金融账户 逆差29814亿元人 民币,储备资产减 少21537亿元人民 币。 按美元价,非储备 性质的金融账户逆 差5044亿美元,储 备资产减少3429亿 美元。

第12章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

第12章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

三、巴西货币危机的影响
(1)巴西货币危机给近邻国家带来 深刻的影响; (2)进入1999年,许多拉丁美国家 的经济出现衰退。
第三节 美国次级债危机
一、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生的背景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 三、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金融 业发展的启示
一、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生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美 国房地产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繁荣。住 房销售量不断创下新纪录,房价也以每 年增幅超过10%的速度攀升。2000年美 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 一直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刺激了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常常被批评为“用 一个泡沫,替代了另一个泡沫”。
巴西在俄罗斯危机发生后不久,便 受到了货币危机的冲击,从 1998 年 8 月 到9月短短一个月时间便约有250亿美元 的净资金流出,货币危机的爆发已经牵 动了人们的担心。进入10月以后,巴西 政府公布了大规模的财政稳定计划,11 月取得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中心的 国际金融机构的415亿美元紧急贷款。
三、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 启示
一是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重要性; 二是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有借鉴 意义; 三是对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借鉴; 四是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市场不是 万能的,监管起着重要作用; 五是对中国而言,必须认真考虑如 何更好地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
第四节 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 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生 活的影响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形 势的影响
2.中国建筑业面临三大机遇
(1)灾后重建市场广阔 (2)铁路建设大有可为 (3)农村建设前景看好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业总体影响 不大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讲,国际金融 危机对中国的汽车业会带来一定影响, 但总体来讲影响不是很大。目前中国的 汽车行业还处在成长期,这和美国汽车 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此外中国 汽车的千人保有量要远远低于美国等发 达国家水平,我们的市场还远未达到饱 和状态,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收支案例分析(三)
案例3
案例名称:日元汇率变化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案例适用:汇率波动的经济影响
案例来源:袁跃东:《日元汇率变化与日本经济发展》,《世界知识》,2003年第16期
案例内容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末期,日元汇率起起浮浮,经历了漫长的变化,日本汇率制度的变化也显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轨迹.
一、1 949—1971年固定汇率保证了日本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在此背景下,日本举国上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当时舆论认为:扩大出口,尤其是增加对实力最强、最为富裕的国家——美国的出口,是振兴日本经济的捷径.因此,日本政府在战后不久就提出了贸易立国的口号,把扩大出口作为国策.
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出口,稳定的汇率是不可缺少的.战争结束后,美国方面作出了有必要加快日本经济复苏的决定.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决定将日本经济恢复作为美国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包括设置固定汇率在内的9项稳定经济原则.经过美国占领当局和日本方面的反复研究,终于决定自1949年4月25日开始,实行1美元等于360日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个固定汇率一直保持了22年,一直到1971年12月才正式改变.顺便提一下,当时,美国方面曾经有过让日元兑美元汇率固定在330日元等于1美元的设想,但到最后关头,由于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发展,将日元对美元汇率又下调了30日元,固定在360日元等于1美元,这使得日本经济界人士欣喜万分.
连续保持22年之久的360 Et元=1美元的固定汇率,极大地促进了Et本经济的发展,使得日本企业能够在20多年的时期内,不必理会汇率的变化,而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为Et本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可否认,持续、稳定的汇率水平,对保证日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扩大日本产品的出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济增速明显加快.特别是60年代的经济增长倍增计划期间,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年均增长率在
10%以上.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美出口的增加,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使得长期以来一直扶植Et本发展的美国,开始对咄咄逼人的日本产品出口产生越来越大的不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美贸易就开始摩擦不断.最初的日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棉纺织品等轻工产品方面.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贸易摩擦开始向几乎所有重要工业产品领域扩展,随之而来的是,美国方面对日本的压力也开始增大,在金融方面要求日本将日元升值.
二、史密森协议后,日元开始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
在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外来压力下,特别是美国政府于1971年8月单方面宣布以放弃美元兑换黄金、对进口货强制性征收10%进口关税等为主要内容的紧急经济政策,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剧烈动荡,日元汇率开始上升.日本政府为维护360日元=1美兀的汇率水平,多次让日本央行人市干预,抛出日元,购买美元,但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日元汇率还在上升.尽管如此,欧美国家仍在不断批评日汇汇率升值幅度不够.在此背景下,1971年12月,西方十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召开会议,决定将日元汇率升值16.8%,即1美元=308日元,并以此作为标准汇率,可上下浮动2.25%.同时,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也同意将马克对美元汇率升值13.8%.这就是被经济学家称为史密森协议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美国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比如1971年到1972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从27亿美元扩大到68亿美元,而日本的贸易顺差则从78亿美元增加到90亿美元),美元汇率仍在继续下滑,1973年2月13日,美国财长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0%,在此情况下,日本也只好让日元向浮动汇率制过渡.
从上可以看出,日元汇率制度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日元汇率从固定汇率制过渡到浮动汇率制,是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才实现的.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实现了浮动汇率制,从1971年开始到1985手之间,日元的汇率的升值过程还是比较平稳的,中间还有反复.但是1985手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汇率
的升值速度明显加快(见表2).
年份价格年份价格年份价格年份价格
1971 315.Ol 1979 240.3 1987 121.25 1995 103.5l
1972 301.66 1980 203.1 1988 125.05 1996 115.7
1973 280.27 1981 219.8 1989 143.8 1997 130.58
1974 3lO.02 1982 234.7 1990 135.75 1998 113.6
1975 305.16 1983 231.7 199l 124.9 1999 102.51
1976 293.08 1984 251.6 1992 124.86 2000 114.41
1977 239.98 1985 200.25 1993 111.85 2001 131.66
1978 194.3 1986 158.3 1994 99.58 2002 118.79
三、广场会议后的日元急速升值
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日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特别是日本的汽车产品大举占领美国市场,使两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终于于1985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西方五国(美、日、英、法、联邦德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密会于纽约广场饭店.就美元高估及美国巨幅经常收支赤字问题,协商采取联合行动,降低美元对日元和欧洲货币的比价,史称《广场协议》(PlazaAgree.ment).
自《广场协议》生效后,先是传播效应使美元比价下降,随后形成市场认同感,各国在外汇市场上主动协调干预,抛出美元,买人本国货币或日元、德国马克等.这进一步诱导美元下跌.至1996年的十年间,日元与美元的兑换比例由1985年的250:1上升到87:1,升值近3倍.只是当美国认为若美元再续下跌,将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美国也难免于难时,这才主动出面干预使美元回升.而众所周知,此后的1997年就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且随后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日元急剧升值后,日本便实行超低利率以试图抵消日元升值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1987年2月到1989年5月,2.5%的超低利率实行了两年零三个月.这直接为"泡沫经济"埋下了伏笔.超低利率下,日本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设备投资热潮,企业全力增加战略性投资,而停止由于日元升值而难以为继的产品,或者转移到低工资的国家生产……从而导致了国内经济过热,泡沫空前膨胀.
美国人自己写了一本书叫做《日本第一》,而且把自己的帝国大厦、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等等卖给了日本人.反正当时的国际舆论是说美国不行,21世纪是日本的世纪,结果如何呢?日本对美国房地产和传媒业的投资,三年之内全部垮台,损失相当于十年对美贸易顺差,就是说Et本人辛辛苦苦干了十年赚的美国的钱,三年之内全部亏光了.结果搞到现在,十年以后半死不活,从房价、物价、股价到储蓄,全部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另外,这时在亚洲之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可谓春风得意,他们大多走出了经济衰退.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的一家英国杂志甚至以"感谢日本"为刊首语,指出世界经济之所以能摆脱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经济危机正是受,因此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元的狂飙,在如今看来,对日本甚至整个亚洲来说是多么的不幸,90年代伊始的"泡沫经济"的破灭为20世纪最后lO年的日本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到如今,13年过去了,日本经济颓势依然,再难振昔日雄风,如今的日本人还在品尝着这一苦果,谁也说不清何时能了.
案例评析
国际金融理论认为,一方面,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预期心理因素等等影响汇率变动,另一方面,汇率变动也会对国内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以本国货币贬值为例,适当的货币贬值利于出口,提高民族工业的利润水平,增强竞争能力.但过度的货币贬值则可能保护落后,不利于企业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可能加重了进口企业的成本.
日元急剧升值,对E1本经济产生很大影响.首先,日元升值,日本产品的出口受到影响,企业设备投资急剧减少,日本企业许多把生产转到东南亚、中国等地,比如彩电不在本国生产了,日本国内失业率升高.第二,促进了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就掀起了一轮对外投资的热潮.但此时的日本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等领域,是对日本国内经济结构的补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企业海外投资,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为降低成本,占领海外市场,而被迫进行海外投资.第三,日本为了稳定美元,实行了低利率政策,利率多,地产价格一路疯涨.90年代初,Et本房地产、股市泡沫破
灭,设备、厂房、劳动力都闲置,贷款还不了,银行不良债权增加,日本经济进入长期衰退期.
实际上,国际贸易除了与汇率有关外,决定国际贸易的根本在于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内产业结构.我们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经济总量已经世界第二,但此时日本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仍然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家电、造船等传统产业,在以信息、生物化学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方面还没有发展到成规模的产业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说,Et本传统行业的转移到海外,国内缺乏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形成了日本国内所谓的产业空洞化现象,破坏了日本经济结构的顺利转轨.
至此,我们得出结论,日本经济不景气,《广场协议》导致日元的升值过快、幅度过大只是表层原因.根本原因存在于国内经济实体本身,在于国内的产业结构在新经济时代未得到提升和优化所致.一味依赖外需的金融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日本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应当首先从其国内经济出现的问题中去寻找.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得出如下启示:适当的和稳定的汇率水平,对保持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汇率的长期趋势是不断升值;千万不能将汇率水平短期内人为大幅度提高,否则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