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闭关政策:是清政府采取的一种对外政策。

当时清政府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对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数量和外商在中国的居住行动均有规定,且外商在广州贸易均需通过清政府特准的垄断对外贸易的“公行”进行。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但是,这种落后保守的并非以发展本国经济实力为着眼点的对外政策,不仅不能有效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且严重的妨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厘金制度: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的一种征税制度。

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为筹集军饷镇压太平军而实行的一种政策。

厘金分为两种,一是行商的货物通过税,一是坐商的交易税,税率为1%。

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天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今本纲领。

明确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理想,规定把天地分为三级九等,好坏搭配,丰荒相赈,无分男女,自16至60岁皆可分得土地一份,与此同时规定以25户为一基层单位,器生产及分配皆有规定。

太平天国农民领袖想通过这个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天亩制度》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平均思想,反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

但是其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并且具有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辛酉政变:又称褀祥政变或北京政变。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其子载淳即为,实权掌握在肃顺、端华等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载淳生母西太后慈禧位掌握军政大权,与恭亲王奕勾结,并取得列强支持,于1861年11月发动宫廷政变。

宣布“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政变后慈禧集团对内重用以曾国藩位首的汉族地主集团,对外采取妥协投降的方针。

“北京政变”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封建势力相勾结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孙中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革命家,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之一。

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人。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发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

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屡经失败。

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北上讨论国是,于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

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

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

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

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筹办北洋海军,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遣赴美留学生,成为洋务派著名领袖。

他对外一贯妥协退让,委曲求全,曾招致中法、中日战争失败,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订立者。

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

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遗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辛酉政变答: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不久病死,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由肃顺等八大臣辅佐,1861年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发动政变,派肃顺等八大臣护送咸丰灵柩起程,自己先期4天于11月1日回到北京。

次日,突然发动袭击,逮捕载垣、端华、肃顺,并以“不能尽心议和”、阻止回銮及抗旨反对垂帘等罪名,处以极刑,其余肃顺一派亲信分别革职、遣戍。

奕被任命为议政王,桂良、文祥、沈兆霖等为军机大臣,奕兼管军机处,并将载垣等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1862—1874),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政权实际落入慈禧之手。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2.马关条约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答: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1年(辛丑年)9月7日,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的代表,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北京签订。

主要内容为:中国赔款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折合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拆毁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

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官商督办: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

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商务由商人经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担,与官方无关。

这种方式在当时情况下有利于保护企业,防止顽固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但同时洋务派又强迫这些企业接受种种苛刻条件,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事件:“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1. 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 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3. 思想文化上,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涉及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灌水自主权等内容。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 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马关条约》:是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日本签订的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

影响:1.中国主权沦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2.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3.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对江浙两省财富的掠夺。

4.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运动过程: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1)是清政府在1861年1月20日特设的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1)其职责由最初的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扩大到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兴学校、派游学等,举凡与外国有关的外交、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1)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它的设立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标志,(1)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2.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

总理段祺瑞在日本唆使下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在英美支持下反对参战。

5月段企图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

黎下令将段免职。

段于6月2日在天津设立各省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

时人称此事件为府院之争。

3.麦克马洪线:英国与西藏叛国分子非法划定的中印边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英国在西姆拉会议期间,勾结西藏分裂主义者于1914年3月在印度德里,背着中国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定一条所谓中印东段边界线。

把中国西藏东南部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中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未予承认。

该边界线以英方代表麦克马洪的名字命名,故称“麦克马洪线”。

4.租界: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其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地区。

他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其他活动的据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即在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强行划租界,筑路建屋,而后甚至在界内僭取了“管理”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掠卖华工】十九世纪中国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掠卖人口的斗争。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公开在中国东南沿海掳掠劳动人民,贩往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从事奴隶劳动,因而激起厦门、上海等地人民反对掠卖华工的斗争。

1852年(咸丰二年)11月福建厦门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掠卖华工,集众千五百余人示威,被英国海军枪杀八人、伤十六人。

1859年.. 7、8月间,上海人民发现英、法、美各国掠卖华工,又发现法国领事住宅中拘禁大批华工,即散发揭帖,并集众数百人殴毙英人一名,击伤英国领事,捣毁法国天主教堂匾额。

被掠卖的华工也曾多次在船上暴动,在国外各地反抗,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魏源】(1794—1857)清末思想家、史学家。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

官至高邮知州。

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

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

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东抗英战役。

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后又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建议自设船厂、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

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

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书,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1803年(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1814—1856)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

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教案】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恶棍入教,拐骗人口。

强占民地,激起民愤。

1870年(同治九年)6月.. 21日天津人民因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

法国领事丰大业(1830—1870)持枪往见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并开枪恫吓,又在路上向天津知县刘态开枪击伤随从一名。

群众怒不可遏,打死丰大业,焚毁法、英、美教堂及法领事署。

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带示威。

清政府派真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曾国藩又奏调李鸿章协同办理。

他们主张避战求和,对侵略者屈服。

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将天津知府和知县革职充军,将爱国人民当作凶手惩办,杀死二十人,充军二十五人,并赔款建立教堂【左宗棠】(1812—1885)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首领。

字季高,湖南湘阴人。

举人出身。

初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1860年(咸丰十年)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

1862年初任浙江巡抚,勾结法国侵略者组织“常捷军”,先后攻陷严州(今建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

1864年(同治三年)又陷杭州。

旋赴漳州和嘉应州(今广东梅县)镇压太平军余部李世贤、汪海洋。

1866年依靠法国人日意格开办福州船政局,成为洋务派首领之一。

同年调陕甘总督,派胡光墉在上海借外债和购买军火,进攻捻军。

后又率军镇压西北回民军,先后夺取董志原、金积堡、太子寺、肃州(州治今甘肃酒泉)等处,纵兵残杀。

1875年(光绪元年)督办新疆军务,率兵讨伐*阿古柏,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和阗(今和田)等地,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

1881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

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

有《左文襄公全集》。

【刘坤一】(1830—1902)清末湘军将领。

字岘庄。

湖南新宁人。

廪生出身。

1856年(咸丰六年)随刘长佑在江西、湖南、广西与太平军作战,累升广西布政使。

1865年(同治四年)任江西巡抚。

1875年(光绪元年)擢两广总督。

1879年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中日甲午战争时被任为钦差大臣驻山海关,节制内外陆军百余营,辽河一战,全军溃败。

1896年回任两江总督。

1900年在帝国主义策划下,参与*东南互保。

有《刘坤一遗集》。

【曾纪泽】(1839—1890)清末外交官。

字劼刚。

湖南湘乡人。

曾国藩长子。

1878年(光绪四年)出使英法。

1880年兼驻俄公使,次年为收回伊犁与俄国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在英国订购铁甲军舰,帮助李鸿章建立北洋海军。

1885年回国任海军衙门帮办等职。

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为洋务派辩护。

有《曾惠敏公全集》。

【郭嵩焘】(1818—1891)清末外交官。

字伯琛,号筠仙。

湖南湘阴人。

道光进土。

1853年初(咸丰二年底)随曾国藩办团练。

1863年(同治二年)署广东巡抚,因与总督瑞麟不合,被黜。

1875年(光绪元年)任福建按察使,旋任首任出使英国大臣,1878年,兼驻法国大臣,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在中外交涉中常附和李鸿章的妥协方针。

有《养知书屋遗集》、《史记札记》、《礼记质疑》。

【马尾之役】中法战争中的海战。

1884年(光绪十年)7月法舰队司令*孤拔率铁甲舰五艘、水雷艇二艘驶入福州马尾港,逼近中国军舰。

清会办福建海防大臣张佩纶和船政大臣何如璋接李鸿章电告和议将成,不予戒备。

8月.. 23日停泊马尾的法国舰队突然开炮轰击中国军舰,击沉七艘,清水师伤亡七百余人,马尾造船厂亦被轰毁。

清政府被迫对法国宣战。

【中美华工条约】即《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

美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限制旅美华工的条约。

1894年(光绪二十年)3月.. 17日清驻美公使杨儒与美国国务卿葛礼山(Walter Quintin Gresham,1832—1895)在华盛顿签订。

共六款。

主要内容:居美华工离美的期限超过一年者,不得再入美境;不准华人入美国籍;居美华工都须按照美国国会通过的苛待华工条例进行登记。

美国曾利用《中美续增条约》招收华工,开发资源。

在资源开发后,又利用此约排斥华工入境。

【谭嗣同】(1865—1898)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政治家、思想家。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巡抚谭继洵之子。

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曾游西北、东南各省。

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并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

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中的激进派。

8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旋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中的激进派。

8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旋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参预变法。

戊戊政变发生,与林旭等六人同时被害,称为戊戌六君子。

在哲学上提出*以太为世界根源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关联、变化和结合,都是“以太”的作用。

他把“以太”的这种作用叫做“仁”,而“仁”又“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他的世界观颇受佛教的影响。

但又吸收了王夫之的“无其器则天真道”的思想,还尖锐地批判“名教”和各种封建教条,要求“冲决”一切“网罗”。

在他的学说中,具有向封建正统观念战斗的精神。

又能诗,所作富于爱国精神,风格雄健。

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黄兴】(1874—1916)近代民主革命家。

原名轸,字度午,又字克强。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1902年初(光绪二十七年底)赴日本留学,和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

次年参加拒俄运动及军国民教育会。

1904年和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未成。

次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

1907年起,先后参预或指挥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和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宣统三年)与赵声领导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

他率领敢死队进攻总督署。

武昌起义后,从香港赶到武昌,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对清军作战。

上海、苏、杭等地相继光复后回到上海,被推为副元帅。

主持南北议和的谈判,主张与袁世凯妥协。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临时政府北迁,任南京留守。

1913年.. 7月在南京任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他来参加,但仍主张与孙合作讨袁。

后赴美养病。

1916年袁世凯死后,他回至上海,不久病逝。

【宋教仁】(1882—1913)近代民主革命家。

字遯初,号渔父。

湖南桃源人。

1904年(光绪三十年)与黄兴、陈天华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策动起义未成,流亡日本。

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民报》撰述。

1910年(宣统二年)在上海主持《民立报》,次年与谭人凤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决定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发动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后积极促成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起义相筹建临时政府。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总裁,参与南北议和,5月到北京出任农林总长。

8月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他企图成立政党内阁,以制约袁世凯。

1913年3月国会开会前夕,被袁世凯胶人刺死于上海。

有《宋渔父日记》等。

【陈天华】(1875—1905)近代民主革命者。

字星台,号思黄。

湖南新化人。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并与黄兴等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著《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宣传革命思想,影响甚大。

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准备在长沙起义未成,逃亡日本。

1905年参加发起同盟会,担任书记部工作和《民报》编辑,12月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愤而投海自杀,留下绝命书,鼓励同志誓死救国。

有《陈天华集》。

【蔡锷】(1882—1916)近代军事家。

原名艮寅,字松坡。

湖南邵阳人。

早年入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

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

归国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擢云南三十七协协统。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起义,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

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

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阴加监视。

1915年与梁启超策划反袁潜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与袁军激战于四川沪州(今沪县)、纳溪。

袁世凯死后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赴日本就医,病死。

有《蔡松坡先生遗集》。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