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西行取经

合集下载

唐玄奘西行取经 读后感

唐玄奘西行取经 读后感

唐玄奘西行取经读后感奋力向前,克服困难《唐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还展现了主人公唐玄奘的勇气和毅力。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唐玄奘所展现的坚持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取经途中,唐玄奘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他面临着恶劣的自然条件,如酷热的沙漠和寒冷的高山;他还遇到了各种怪物和恶势力的阻挠。

然而,他从未丧失对取经的执念,始终保持着前行的信念。

他在困境中保持了乐观和坚强的心态,充满勇气地面对一切困难。

正是他的坚持和毅力使他成功地完成了西行取经的使命。

乐善好施,助人为乐除了展现了唐玄奘的毅力和勇气,这部作品还强调了善良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在取经的过程中,唐玄奘不仅帮助了他的三位徒弟,还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他对待每个人都充满着同情、善意和关怀。

他尽力去理解和帮助他人,力求为世界带来和平和和谐。

这种乐善好施的品质使他获得了众多的朋友和支持。

他的善行感染了许多人,并为他提供了帮助和保护。

正是因为他乐于助人的精神,使他能够成功地克服了许多困难,实现了西行取经的目标。

追求真理,不断学习《唐玄奘西行取经》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追求真理和不断学习的精神。

唐玄奘西去印度学习佛法,他深知获得真理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奋斗。

他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行,才能真正理解佛法的精髓,达到解脱和救度众生的目标。

在取经的过程中,唐玄奘不断学习和修行,他虚心向各位高僧请教,深入思考佛法的含义。

他不断改进自己的修行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佛法的真谛。

通过他的努力,他逐渐获得了真理的智慧,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

结语《唐玄奘西行取经》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深度思考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勇气与毅力、善良与助人为乐、追求真理与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着践行其中的价值观。

唐玄奘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赞美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诗句

赞美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诗句

赞美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诗句
1. 唐僧西行,取经求法,功德无量,普度众生。

2. 一路艰辛,千山万水,唐僧不畏,心中充满信仰。

3. 西行路上,唐僧师徒,相互扶持,共同前行。

4. 三藏法师,智慧超群,经文传世,功德无量。

5. 西天取经,唐僧使命,为了众生,不畏艰险。

6. 险路千里,唐僧不怕,心中有佛,路上有神。

7. 西行路上,唐僧师徒,心中充满,慈悲与爱。

8. 一路走来,唐僧不辞辛苦,为了佛法,不畏艰险。

9. 西天取经,唐僧使命,为了众生,不畏千难。

10. 唐僧西行,道路崎岖,但信仰坚定,心中充满力量。

11. 西行路上,唐僧师徒,心中充满,慈悲与智慧。

12. 三藏法师,智慧无限,经文传世,功德无量。

13. 西天取经,唐僧使命,为了众生,不畏艰险。

14. 唐僧西行,道路漫漫,但信仰坚定,心中充满勇气。

15. 西行路上,唐僧师徒,心中充满,慈悲与勇气。

16. 三藏法师,智慧卓越,经文传世,功德无量。

17. 西天取经,唐僧使命,为了众生,不畏千难。

18. 唐僧西行,道路崎岖,但信仰坚定,心中充满希望。

19. 西行路上,唐僧师徒,心中充满,慈悲与希望。

20. 三藏法师,智慧卓越,经文传世,功德无量,西天取经,功德圆满。

《唐玄奘西行取经》五年级语文教案

《唐玄奘西行取经》五年级语文教案

《唐玄奘西行取经》五年级语文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前因后果、艰苦历程,表现了玄奘和尚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好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设计理念】减少繁琐的分析讲解环节,给予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好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重点难点】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及西行取经的巨大影响。

【教学准备】《西游记》中有关唐僧西天取经的视频及取经线路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设计流程】一、激趣引入,理解题目。

1.播放《西游记》中的片段,简介玄奘:该片以神话的形式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辛,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其实,《西游记》中的唐僧在我国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叫玄奘,唐代的高僧。

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学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

于是,他在唐太宗年代,就从凉州玉门关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大师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他译出经、论75部,共1335卷,并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印度等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

2.读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三、再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说说唐玄奘是个怎样的人?2.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3.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时间、路线是怎样的?4.唐玄奘西行取经遇到了怎样的困难?5.唐玄奘西行取经产生了哪些影响?四、细读课文,重点解决以上问题。

1.带着以上的问题自学课文。

2.小组交流自学的情况:分享各自的收获,提出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决的问题,集多人的力量解决疑难。

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意义

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意义

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意义《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之路,深得中国人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是一部民间神话,更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信仰、一个文化、一种精神。

而唐代大唐玄奘法师也曾历经千辛万苦西行取经。

他的西行,不仅具有学术的意义,也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意义。

一、对印度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公元7世纪中国的佛教处于全盛时期。

若不是唐僧和其他中国和尚到印度学习佛教,印度的佛教文化就可能会逐渐消失。

从国家层面看,唐太宗的多次派遣使节到斯里兰卡求得真身宝藏就是成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玄奘历时十九年去寻找这个宝藏。

玄奘还将印度的佛教文化带回中国,并引导中国佛教的发展,大量翻译了印度的佛经和佛教著作,被誉为“翻译家玄奘”。

二、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历史上,中国与印度是两个文明古国,它们在文化方面互相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玄奘所体现出的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播,更是两个文明古国之间最显著的文化交流。

玄奘的西行,可以视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某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玄奘和印度僧侣们的交流,展示出中印文化的互通之处,同时也拓宽了智慧的边界。

由此可见,玄奘西行是一次国际文化交流的缩影,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对历史的影响和启示玄奘在千年前的实践,对中国佛教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将佛法传回中国后,还主导翻译和出版大量佛教经文,开启了佛教翻译进入高峰时期,对中国佛教思想和文化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为了确保经文的准确性,玄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改正了以前的翻译,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风格。

他的奉献和努力,不仅让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得以传承,也为中印、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翻译、传播奠定了基础,对其后的翻译意义重大。

最后,玄奘的西行取经,不仅是佛教信仰传播史、国际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与印度、亚洲地区和沿线国家文化的联系纽带。

其历史价值和文化阐释的意义,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学习的。

25课.唐玄

25课.唐玄

25课《唐玄奘西行取经》导学案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难点: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活动过程:一、自主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玄奘.()缉.拿()高僧.()天竺.()堡垒.()朝.拜()2、词语理解 (写在课文里面)束手无策百折不挠家喻户晓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一)、取经原因()(二)、取经经过()(三)、取经影响()二、合作探究1、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画)2、玄奘西行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文中画)3、玄奘西行取经,途径哪些地方?(在文中画)4、在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能找出具体的句子吗?5、在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中,给你留下最深的场景或细节是什么?6、你能悟出玄奘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7、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在文中找)8、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三、疑难反馈:(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2)你还有哪些疑惑?四、课后练习一、读拼音,写词语。

miáo zhǔn zhuì luî bīnɡ báo kînɡ zhì ké sîu sōu suǒ()()()()()()sānɡ shán qián fú shǒu liú dàn shēn yín hōnɡ zhà jiénàn()()()()()()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其中两个造句。

大义()()()情()志临()不()()生()义同()敌()披()斩()众()成()()流()柱造句:1、2、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唐玄奘西行取经

唐玄奘西行取经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名震天竺
玄奘到印度以后,游历各地,朝 拜圣迹,想高僧学习,在印度留学期 间学习优异,为当时印度各国所推崇 。
学成回国
公元645年,玄奘带了六百多部佛经, 回到了长安 。
翻译佛经
玄奘对许多以前佛经的翻译都不满意,为此他有 选择地进行了重译。在长安的大慈恩寺,玄奘专心翻 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
著述游历
玄奘根据沿途的 所见所闻,在归国不 久写了一部《大唐西 域记》,介绍印度各 国的物产、制度、种 族、语言、宗教信仰、 风俗、人口等。提到 的国家亲身经历的有 110个国家,没有到 过而听说的有28个, 从后来的地图看,几 乎是印度现在国境的 全部。
据题质疑:
3.玄奘西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轰动长安(11)
唐玄奘西行取经
玄奘简介
玄奘,名陈祎,河南偃(yǎn) 师人,他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 三藏法师。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 人,不仅是沟通中印文化的使者, 更使千余年来东亚各国浸润在中印 两大文化中。
玄奘简介 世称他为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 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为我 国杰出之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 三藏: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 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 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 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 藏,论藏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
据题质疑:
1.唐玄奘为什么西行取经?
原因:在研读佛经时, 他发现以前翻译过来的佛经 错误很多。所以要到天竺, 以问惑辨疑。
据题质疑:
2.玄奘西行的时间、路线是怎 样的?
西行时间: 公元629(一说627)——公元645 路线: 长安→ 凉州 →瓜州 →高昌→西域→天竺

唐玄奘西行取经 读后感

唐玄奘西行取经 读后感

唐玄奘西行取经读后感《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幽默幻想的笔触,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而在这个故事中,唐僧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信仰与坚持的象征,也是对人性善良和智慧的称赞。

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给我的启示和触动很深,也令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

唐僧是一个富有理想和使命感的人,身负国家重托,承担着西天取经的任务。

他自告奋勇、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行的旅途,始终坚定不移、百折不挠。

这样的坚持和决心让我深受鼓舞。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诱惑,但是只有坚守初心、勇往直前,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唐僧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只有勇敢面对并克服眼前的困难,才能找到真理和归宿。

在西天取经的旅途中,唐僧不仅面对了各种妖魔鬼怪的威胁,还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和磨难。

他为了救人和拯救众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这样的坚持和付出让我深感敬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考验和挑战,但只有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唐僧经历了重重考验,但他依然带着正义和善良的心,坚定地向目标前行。

唐僧的坚持使我思考,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是消极抱怨、放弃自己,还是积极面对、勇往直前?唐僧的付出与坚持值得我们学习,只有心怀善意和信念,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在师徒四人的旅途中,唐僧的智慧和仁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以自己的真诚和智慧解救了无数的妖魔鬼怪,使他们放下恶念、追求善良。

他的仁慈和智慧告诉我,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就要先学会换位思考、以仁慈的心态感化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要,只有真诚和善良,才能与人和谐相处,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唐僧师徒四人在路途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他们用善良和智慧解决了很多矛盾,也教会了我如何与他人相处。

唐玄奘西行取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故事,它不仅是一部神话传说,更是一部人生道路的指南。

玄奘西天取经佛教传播者

玄奘西天取经佛教传播者

玄奘西天取经佛教传播者玄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传播者,他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历尽艰险,一路西行,最终成功取得了佛经,将佛法传播到了中国。

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人物,玄奘的事迹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当今世界的佛教影响深远。

玄奘,原名陈士遗,是唐代人。

他出生在江苏扬州的一个世家,自小对佛教充满了憧憬和兴趣。

他年轻时就立志要走遍天下,学习不同地方的佛法,并将之传播给更多的人。

于是,他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一段崎岖的佛法之路。

玄奘西行取经可谓是一段充满了艰险和困难的旅程。

他不仅要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各类险恶的妖魔鬼怪。

然而,玄奘并没有退缩,他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到达了印度的那烂陀寺,取得了大量珍贵的佛经。

从那烂陀寺起,玄奘开始了回国的旅程。

他沿着相同的道路返回,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险阻。

但是,玄奘经过多次的奋斗和努力,坚持不懈地前行。

他与妖魔斗智斗勇,在佛法的力量下战胜了各种敌人,最终成功将佛经带回中国。

玄奘取经回国后,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就。

相反,他将佛法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他在长安建立了大慈恩寺,创办了佛学院,并亲自授课。

他还将大量的佛经翻译成中文,使更多人能够理解佛法。

他的翻译工作对于推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玄奘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事迹被后人称为“西天取经”,成为了一段令人敬仰和崇拜的传说。

他的奋斗精神和智慧在今天的佛教界仍然可以找到,对于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玄奘是一位伟大的佛教传播者。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取得了佛经,将佛法传播到了中国。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

(“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

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

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板书: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百折不挠
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中国的脊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